资源简介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它是在相对平坦的黄土层中向下挖出方形大坑,再挖掘窑洞。黄土层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图为“地坑院”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2.当地居民为何创造出地坑院的建筑形式( )A.当地地势崎岖,缺少建筑材料目B.当地环境多雨,地坑院利于排水C.黄土层结构特点,使其不易坍塌D.气候冬暖夏凉,适宜采取“穴居”方式太原天龙山旅游公路于2018年年底通车,因其一段高架桥热爆网络。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耸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过山车”。据此完成下列两题。3.影响图示公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水文 C.生态 D.气候4.该段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是因为( )A.减少占用耕地 B.避免破坏生态 C.避免自然灾害 D.减缓道路坡度黄山市古称徽州,位于新安江上游。自宋代到清代初期,当地人经商闻名中外,称为徽商。2018年杭州市至黄山市高铁全线通车,下图为杭黄高铁线路示意图。完成问题。5.古代徽商运送物资至杭州主要通过( )A.铁路 B.马车 C.海运 D.河运6.影响现代杭黄高铁走线的主要是( )①地形条件②旅游资源③城镇分布④河流走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推瓦村被称为“最高的村落”(见图),坐落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蒙达岗日雪山脚下、普莫雍错湖畔,海拔5070米,村民的生活来源全靠畜牧业。推瓦村是国内少有的没有被商业化的村子。完成下面小题。7.影响推瓦村选址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水源③耕地④交通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8.推瓦村增加村民收入的合理性措施是( )A.扩大畜牧业规模 B.开垦土地发展种植业C.发展观光旅游业 D.发展瓶装水产业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早期铁索桥位置选择在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主要考虑的是( )A.村寨布局 B.洪水威胁 C.地形坡度 D.方便劳作10.早期风雨桥成为村寨重要公共建筑空间的原因是( )A.日常使用频率高 B.远离村民的住宅 C.便于接待外村人 D.建筑成本比较低11.该村寨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恢复村寨传统特色的最大挑战是( )A.街巷景观还原 B.传统住宅修缮 C.精神家园重塑 D.基础设施完善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河谷两岸,错落有致地分布着6000多座方形碉房,称“白藏房”。“白藏房”墙体完全使用黏土夯筑,室内木柱密集。房屋墙体为梯形,外墙自下而上向内倾斜,内墙垂直。墙体平整光滑,每年特定季节都会用阿戈土拌水搅成白色土浆,从墙头浇下直到土墙变白,变干后可使墙体美观、防雨。下图为乡城县“白藏房”分布示意图及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白藏房”分布错落有致的原因是( )A.河谷气候炎热,利于通风 B.地势起伏较大,依势而建C.统一规划设计,美观大气 D.河谷易发洪水,利于泄洪13.房屋设计整体呈梯形结构,主要是为了( )A.防地震 B.防洪水 C.防滑坡 D.防攀爬14.推测用白色土浆浇灌“白藏房”的季节多选在( )A.早春 B.盛夏 C.晚秋 D.隆冬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81%,兼有若干个大小不等的红壤盆地,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7%,有“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赣南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原有的乡村聚落自然条件已经不适宜现代人的居住,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了人口和聚落在人地关系紧张状态下垂直向下(下图左)和水平指向(下图右)的迁移。(1)结合赣南的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分析当地的聚落分布特征。(2)分析当地人口和聚落垂直向下和水平指向迁移的原因。(3)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赣南乡村聚落的城镇化演化过程中不免会影响城乡建设和城乡文化。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地坑院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历史文化价值高,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这样既能保护地坑院又能促进经济发展,A正确;部分地坑院还有居民居住,不适合进行完整保护,B错误;地坑院占地面积广,会占用大量耕地,并不适合推广建造,D错误;地坑院数量多,废弃的地坑院没有修复价值,C错误。故选A。2.答案:C解析:由材料“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它是在相对平坦的黄土层中向下挖出方形大坑,再挖掘窑洞可知,地坑院是建在相对平坦的黄土塬面上的,A错误;当地应该是降水少,才挖出的地坑院,地坑院不利于排水,B错误;黄土层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挤压性,不易坍塌,因此可以挖出地坑院的窑洞,C正确;当地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地坑院内的窑洞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D错误。故选C。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地区主要以山地为主,故交通线路在布局时主要考虑地形,A正确。故选A。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能够延长路程,从而降低坡度,增强了运输的安全性,该路段地势陡、坡度大,D正确,为少占耕地,建高架就可以了,不一定建回旋路,A错误;修路就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可避免,B错误;无法避免自然灾害,C错误。故选D。5.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古代徽州位于新安江上游,该地位于山区,货物运至杭州陆路交通不便,古代没有铁路运输,可通过新安江顺流而下至杭州,D正确。故选D。6.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杭黄高铁经过沿线众多著名旅游目的地(黄山、千岛湖、杭州)及城市,故②③正确,C正确,目前的技术、地形和河流对高铁限制较小,以接近直线连接可以降低运行成本,但受益的城市较少。实际线路较弯曲,主要考虑沿线资源开发和城市发展。故选C。7.答案:A解析:推瓦村坐落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蒙达岗日雪山脚下、普莫雍错湖畔,海拔较低,水源充足,因此,地形和水源是影响推瓦村选址的主要因素,①②正确,A正确;村民的生活来源全靠畜牧业,所以主要因素不会是耕地,③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当地的交通状况,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8.答案:C解析:推瓦村及其周边地区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宗教和民俗等旅游资源,可发展观光旅游业,增加村民收入,C正确;扩大畜牧业规模会破坏当地植被,容易荒漠化,A错误;当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B错误;瓶装水产业需要严格标准规范,村民自主发展瓶装水质量会参差不齐,D错误;故选C。9.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山区,两河交汇处的上游地区河流水量较小,受洪水威胁较小,利于保障铁索桥的安全,B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与下游距离村寨差异较小,A错误;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与下游地形坡度差异较小,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农田和果园主要分布在村寨周围,铁索桥位置对劳作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10.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农耕小路依靠风雨桥跨越河流,说明风雨桥在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成为早期村寨重要的公共建设空间,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风雨桥距离村民住宅较近,B错误;风雨桥不是接待场所,C错误;风雨桥建设成本较高,D错误。故选A。11.答案:C解析:街巷景观还原、传统住宅修缮、基础设施完善都属于基建工程,相对实施难度较低,ABD不符合题意;精神家园建设为意识层面的,相对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C符合题意。故选C。12.答案:B解析:由地形图可知,白藏房分布于河谷两岸,地势起伏较大,而房屋建筑需选择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故白藏房依地形地势而建,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特点,B正确;河谷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海拔高,气候较寒冷,A错误;统一规划设计与错落有致互相矛盾,C错误;白藏房分布在河流两岸,说明发生洪水的概率不大,D错误。故选B。13.答案:A解析:横断山区,地质活动活跃,多地震,墙体“梯形、内斜”特征,稳定性好,防震抗塌,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答案:C解析:浇淋白色土浆多选晚秋主要是为了避开雨季,利于土浆干燥固化。青藏高原东南缘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多雨,晚秋避开了雨季,且气温较高,利于蒸发,土浆易干燥固化,C正确。早春属于农忙季节耽误农时,A错误。夏季降水较多,不利于土壤的水分蒸发,这是避开夏季的原因,B错误。土浆冻结膨胀对浇淋白色土浆效果有一定影响,这是避开冬季的原因,D错误。故选C。15.答案:(1)受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河流冲积平原、山间盆地及缓坡地等低海拔和低坡度地区的人口和聚落分布较密集;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地地区因交通不便利,气温相对较低,不利于开展农业生产,人口和聚落分布较稀少。(2)由于赣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地处山地的乡村聚落自然条件相对脆弱,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已经不适宜现代人的居住,所以当地人口和聚落垂直向下迁移。交通干线和河流两侧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建设成本较低,所以这些地区成为当地人口和聚落迁移的水平指向。(3)在城镇化过程中,赣南客家地区特色的各种传统建筑形态逐渐被现代建筑形态包围甚至取代,这种聚落景观的空间变化最终导致聚落的传统文化消失。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完成了城市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乡村聚落也因此有了现代城市文化的渗入,现代城市文化所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传统聚落的文化特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解析:(1)受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赣南海拔较低的河流冲积平原、山间盆地及缓坡地等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暖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人口和聚落分布较密集;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地地区因交通不便利,气温较低,地块狭小,不利于开展农业生产,人口和聚落分布较稀少。(2)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推力因素:由于赣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地处山地的乡村聚落自然条件相对脆弱,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建设成本高,已经不适宜现代人的居住,所以当地人口和聚落垂直向下迁移。拉力因素:是交通干线和河流两侧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临近河流,生产生活用水方便,环境优越,建设成本较低,所以这些地区成为当地人口和聚落迁移的水平指向。(3)本题考查内容是城镇化的对乡村面貌和人们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建筑和生产生活方式两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赣南客家地区特色的各种传统建筑形态逐渐被现代建筑形态包围甚至取代,这种聚落景观的空间变化最终导致聚落的传统文化消失,城镇化过程中对传统村落的冲击作用明显。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完成了城市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乡村聚落也因此有了现代城市文化的渗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传统聚落的文化特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城镇化过程中对传统农村文化的冲击作用也较明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