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古诗二首 村居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古诗二首 村居 说课稿

资源简介

古诗二首《村居》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村居》,我将以“读春之美 感诗之韵”为主题,从三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循课标 重素养 定目标
1、课标及单元整体分析
本单元围绕“春天”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一个快乐读书吧。这4篇课文体裁各异,有古诗,有散文,还有童话故事,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人们对春天的喜爱。
本单元教材分析
“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本技能之一。每篇课文后面的习题和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中均对这一教学重点做了提示。4篇课文共同承担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的学习任务。
其实“注意语气”,学生并不陌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教材多次训练过。本单元教学,要巩固之前所学,侧重学习根据不同的角色读出不同的语气。本单元教学时,学生有注意重音的意识,学生能尝试读出来重音的字词即可,要求不要过高。
本单元的另一语文要素是:借助插图或者通过想象画面,进行说话练习。《古诗二首》课后题为“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在学生说话练习的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注意说话的语气和重音,让表达更加具体、准确。
2、本课分析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规定: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多种形式读,多层次读。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其中《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主要描绘了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散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心情。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短小精练,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兴趣。据此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字理、组词、联系生活等方法,随文识记“莺 拂 堤 柳 醉”等生字,会写“诗 童 趁”3个字,教学中着重强调笔画穿插、避让。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读出古诗韵味,通过重音的移动读出不同感受,能背诵古诗。
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了解诗歌大意,通过“转化角色”说出诗句的大意,感受春之美和乡村的快乐。
学情分析
在前三册中,学生已学习了《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等七言诗,对朗读古诗正确、有节奏有一定基础。在《村居》教学中,朗读也是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入情入境,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韵律。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让学生去读、去说、去想。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情感。
创情境 说过程 达目标
1、单元任务情境:做春天的发现者
和诗人一起诵春天
和同伴一起找春天
和小动物一起送春天
和伟人一起种春天
教学过程及意图
本课教学在任务情境下设置4个学习活动
在图文对照中积累与梳理
在角色转换中想象画面
在重音朗读中创意表达
在对比诵读中争当小诗人
在图文对照中积累与梳理
出示《村居》的插图,学生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然后揭示诗题(出示“诗”字),再写“诗”字之后,再分别给“村”“居”组词,了解到村居就是在乡村居住的意思。
随后教师提出问题诗人乡村到底看到了哪些村景,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古诗思考并圈画出景物。那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来,再通过图文对照,学生明白这里的“莺”其实指的是黄莺,纸鸢是指风筝。接着,教师出示第一组词语,请学生先读,接着出示“河堤”图,请学生指一指,哪里是河堤。在读的帮助下,学生理解了河堤的意思,由这个词延伸开去,学生积累了河堤、田堤、湖堤等等这些词语。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春天,观察图画中的柳树,是什么样的?相机出示的第二组词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走进画面中,站在河堤旁一阵春风吹来什么感觉?相机出示第三组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受。字词教学是梳理积累古诗的基础,在以村居中的景物和人物为中心,以课后练习题三作为抓手设计教学活动。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就引导他们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在记住字形的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角色转换中想象画面
活动二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住诗歌中的景物特点,让学生尝试转换“小草 柳树 黄莺”的角色,想象画面深入诗境之中,再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将以第一句诗和图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抓住草长、二月天等词,感受到出生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样子,相机让学生趴在桌上模仿出生的小草,在模拟中学生进一步的去体会到小草这个意象,更好的品读诗句。学生通过课件中黄莺飞舞的动画效果,请学生猜猜黄莺可能会唱些什么?此时,老师继续用语言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视角聚焦到画面中的近处,想象春风吹拂过柳梢,柳枝随风摇曳轻拂过河岸的美妙景象,看着眼前的景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样的美景如何不让人陶醉呢?接着教师就出示诗句:“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有了这种感受,就能把诗句读出情味来。“醉”这个生字,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借助古字运用形声字或字形特点自主识字。在此项学习活动中,我们运用图文对照、转换角色和多感官联系的方法,让学生沉浸式的体验春风的温暖与轻柔,初步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在重音朗读中创意表达
春天的景固然很美,孩子们玩的也很欢。通过播放儿童放风筝的欢快笑声和图片,随即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随文指导“童”的书写。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读出你们的喜欢来。这里突出“忙”字,就能体会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这个时候教师就指导学生重读,就能让听者感觉到你想强调的是什么?这是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这个方法,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比如说重读“放”字就能够想象到小朋友放学后呼朋引伴,一起去放风筝的画面等等。那在春天的乡村里,除了放风筝有趣,还有什么也很好玩呢?播放一个非常欢快的音乐,学生就尝试将诗句中“放纸鸢”替换成其他的活动。那在实际的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说到忙趁东风追蝴蝶,忙趁东风去散步,忙趁东风赏桃花、放飞机等等,那此环节学生联系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实际,就能够很容易的体会到诗句中,这些儿童真的非常的快乐,教师相机将前3册中学生学过的关于儿童活动的诗句整合出去。乡下的孩子不管在什么季节里都有特别有趣,自由。在带着这种快乐齐读古诗,有了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情感的渗透,教师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学生在完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就可以尝试背诵古诗了。古诗的积累,不能局限于死记硬背,有了理解的加入。情感的渗透,古诗诵读起来才有灵魂。
在对比诵读中争当小诗人
学习活动四,就是通过对比两首古诗,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个“争当诵读小诗人”活动,这个活动也是其实在对学生满足目标的一个落实和检验,根据学情的不同,我们设计了两个目标和等级:金牌诵读小诗人和银牌诵读小诗人,就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整堂课结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然后再后续会在班级里收集出优秀的作品进行表彰,然后将优秀作品张贴于教室,作为教室的文化物质,那最后就是我的反书设计。你下次是我的全部授课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