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双减 精彩寒假】2025年七年级科学寒假培优练 第03讲 细胞与显微镜相关问题(复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创意双减 精彩寒假】2025年七年级科学寒假培优练 第03讲 细胞与显微镜相关问题(复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创意双减 精彩寒假】 七年级科学寒假培优练
第03讲 细胞与显微镜相关问题(复习)
1.【答案】D
【解答】解: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顺序是:擦→滴→刮→涂→盖→染。图中操作的先后顺序是:③滴→②刮→①涂→④盖→⑤染,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答案】C
【解答】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当温度超过一定的范围,细胞膜的结构遭到破坏,使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从图中可以看出,从70℃开始,汤开始变红,即可说明从70℃苋菜的细胞膜已经被破坏,故本实验说明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70℃。
故选:C。
3.【答案】C
【解答】解:A、制片前,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A正确;
B、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滴的是清水,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B正确;
C、染色时,都是先用碘酒处理实验材料,应该是先盖上盖玻片,再染色,C错误。
D、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避免产生气泡,D正确;
故选:C。
4.【答案】B
【解答】解:在显微镜操作时,要让镜筒下降,使物镜接近玻片标本,应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A是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B是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C是逆时针旋转细准焦螺旋、D是顺时针旋转细准焦螺旋,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C
【解答】解:原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5×10=50(倍),能看到13个三角形,横竖都是7个;改用20×目镜后,显微镜放大倍数是:20×10=200(倍),是原显微镜放大倍数的4倍。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看到细胞数目也越少,则视野范围可观察到的三角形数目为:7÷4<2(个),因此改用20×的目镜后,视野范围内只能观察到1个完整的三角形。ABD不正确,C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答】解:水溶性染色剂IP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IP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可能是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IP进入,也可能是活细胞能分解IP但将IP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不可能是活细胞能分解IP,综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进入。
故选:C。
7.【答案】D
【解答】解:A、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的功能,故植株高大主要靠细胞壁的支持作用,A正确。
B、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故巨型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B正确
C、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故扎入土壤深处的根部细胞膜控制水分和养分吸收,C正确。
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故巨型稻各种性状特征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D错误。
故选:D。
8.【答案】C
【解答】解: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用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放在实验台上备用;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有形状;用凉开水漱口,以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用消毒的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取得口腔上皮细胞,再在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涂抹;盖上盖玻片,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染是指染色,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故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漱口用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凉开水、生理盐水、稀碘液,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C
【解答】解:A、甲的视野一片黑暗,这是对光的不准确造成的。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调节反光镜,同时左眼注视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A错误;
B、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所以如果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装片朝着物像相同的方向移动。乙视野中细胞位于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B错误;
C、丙视野物像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C正确;
D、丁视野中的黑圈是气泡,这是盖盖玻片不当造成的,调用大光圈,也不能使黑圈消失,D错误。
故选:C。
10.【答案】A
【解答】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细胞体积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甲物镜短放大倍数小,乙物镜长放大倍数大。因此用物镜甲比用物镜乙在视野中看到细胞数目多,A错误。
B、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示中的物像偏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B正确。
C、转动转换器可以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镜头,C正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用乙高倍物镜观察到的视野更暗,D正确。
故选:A。
11.【答案】A
【解答】解:分析图可知,乙图气孔是甲图下方气孔的放大,因此在使用高倍镜时,首先将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气孔移到视野的中央,即将装片向下方移动;然后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此时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最后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即可。故正确的顺序是①移动载玻片、③转动转换器、②调节光圈、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选:A。
12.【答案】C
【解答】解:A、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P目镜位置,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 Q物镜 位置,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A错误。
B、乙装片内有气泡,是由于加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B错误。
C、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丙相应操作,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变为高倍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使使物像更加清晰,C正确。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箭头指向是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后还是顺时针方向。视野中细菌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实际运动方向也为逆时针,D错误。
故选:C。
13.【答案】A
【解答】解:A、换用高倍物镜前需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由图可知,物像在视野的右边,实际在视野的左边,故应将装片向右移动,A错误。
B、转动转换器,可以切换高低倍物镜。故换用高倍物镜时需转动转换器,B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会越暗。所以换高倍物镜后视野会变暗,C正确。
D、换高倍物镜后若物像模糊不清,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D正确。
故选:A。
14.【答案】C
【解答】解:A、可参照图甲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图中①②③分别是装片、目镜和物镜,A错误;
B、若要进一步观察微藻A的内部结构,应先将玻片标本向左移动,把A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然后再转动物镜转换器,并微调丙图中①细准焦螺旋,B错误;
C、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和口腔上皮细胞,为使观察效果更好,都需要进行用稀碘液进行染色步骤。C正确;
D、若在视野中看到草履虫逆时针游动,则玻片上草履虫实际游动方向为仍为逆时针,D错误。
故选:C。
15.【答案】(1)BDCAEF
(2)维持细胞正常形态(3)气泡
(4)碘液
【解答】解:(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内表皮叶上撕取一块;展:展平放于水滴中央;盖:盖盖玻片,从水滴一边逐渐放下,防止产生气泡;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即:擦→滴→撕→展→盖→染→吸。如图可知:A是展、B是擦、C是取材、D是滴清水、E是盖盖玻片、F是染色,因此正确顺序为:BDCAEF。
(2)步骤D是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3)图中,步骤E盖盖玻片操作不当,装片易产生气泡,影响观察。为避免该现象出现,应采用图乙中的方式B来盖盖玻片,即先将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气泡。
(4)在制作该临时装片时,需要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其目的是染色,便于观察。
故答案为:(1)BDCAEF (2)维持细胞正常形态(3)气泡
(4)碘液
16.【答案】(1)功能;
(2)分裂;
(3)AC。
【解答】(1)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即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魏尔肖提出的“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即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这是对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
(3)结合细胞学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
A.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观察到了细胞,促进了细胞学说的形成,A正确;
B.胡克虽然将细胞壁误认为是细胞,但他的发现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B错误;
C.细胞学说的形成确实是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研究,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得出的,C正确;
D.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细胞学说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D错误。
故选:AC。
故答案为:(1)功能;
(2)分裂;
(3)AC。
17.【答案】(1)A。
(2)5叶绿体。
(3)4液泡。
(4)1细胞膜。
【解答】解:(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故绿叶海天牛的细胞是图甲A。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绿叶海天牛之所以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细胞内有了叶绿体.
(3)4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甘甜的甘蔗汁主要是从甘蔗细胞的E液泡中榨取出来的。
(4)1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所以用开水浸泡藻类后水会变成绿色,这是因为开水损伤了藻类细胞的细胞膜。
故答案为:
(1)A。
(2)5叶绿体。
(3)4液泡。
(4)1细胞膜。
18.【答案】(1)③⑤①④②
(2)②;大光圈和凹面镜。
(3)AD。
【解答】解:(1)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首先是对光,眼睛注视目镜内,同时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③;放置玻片标本,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玻片,防止玻片被压破;当可以看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看到图⑤;显微镜呈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时,细胞物像位于视野右方,要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物像应向左方移动,因此玻片应向右方移动,看到图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暗,看到的细胞体积就越大,但细胞数目越少,所以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可以看到体积较大的细胞图④;像如果不清晰,转到细准焦螺旋使像更加清晰看到图②。故图示几幅图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③⑤①④②。
(2)在显微镜下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所以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两次,通过调整目镜和物镜,两次看到的图像如图①和图②,视野较暗的是图②;此时若需要调亮视野,则需要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3)无螺丝纹CD是目镜,有螺丝纹AB是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体积越小,此,若想使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长目镜D、短物镜A。
故答案为:
(1)③⑤①④②
(2)②;大光圈和凹面镜。
(3)AD。
19.【答案】(1)生理盐水;
(2)④;
(3)C;
(4)④→⑥→③→①。
【解答】解:(1)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时,滴的是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0.9%的生理盐水,人体细胞处在这样的液体环境中,细胞的形态、功能可以保持正常,如果处在清水中,人体细胞会吸水胀破。
(2)图乙的像中出现了气泡,是因为④盖盖玻片操作不当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
(3)在染色过程中,应把染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所以如图丙所示应将亚甲基蓝溶液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吸引。
故选:C。
(4)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在图丁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上方,④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⑥然后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③适当增大光圈;①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因此则主要操作步骤是:④→⑥→③→①。
故答案为:(1)生理盐水;
(2)④;
(3)C;
(4)④→⑥→③→①。
20.【答案】(1)⑤③②④①。
(2)②③⑤。
(3)B。
(4)④。
(5)逆时针。
【解答】解:(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要的概括为:擦、⑤滴、③撕、②展、④盖、①染、吸。故正确的顺序是:⑤③②④①。
(2)乙中的A位于视野的左方,图丙中的A位于视野正中央,且物像变大,将图乙中观察到的图像调至图丙,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②向左移动载玻片,使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更换高倍物镜;⑤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下列盖盖玻片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以免产生气泡,故选B。
(4)图丁是在显微镜的视野下发现有许多黑色圆圈,中间无细胞结构,是气泡,可能是甲图中的操作④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正确导致的。
(5)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即旋转180°后得到的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像。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流动的方向是逆时针,旋转180°后还是逆时针方向。
故答案为:(1)⑤③②④①。
(2)②③⑤。
(3)B。
(4)④。
(5)逆时针。
21.【答案】(1)目镜。
(2)适当上下调节可升降支架高度,直至像清晰。
(3)调节像的大小改进建议:可增加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和与之配套的长度不同的纸筒若干、将长度、内径合适的纸筒纵向切一条缝,放大镜从纸筒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可上下移动放大镜;调节像的亮度改进建议:增加凹面反光镜,在光盘下方固定挖有不同圆形孔径的纸板来遮光、在光盘的正下方固定一个亮度可调的小手电筒等光源来替代平面镜。
【解答】解:(1)放大镜A接受人的眼睛,有放大物像的功能,相当于实验室光学显微镜中的目镜;
(2)产品调试:小科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视野内的像如图乙所示,可升降支架具有调焦的功能,因此,若要获得像的清晰度如丙图所示,他接下去操作是:适当上下调节可升降支架高度,直至像清晰;
(3)调节像的大小改进建议:可增加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和与之配套的长度不同的纸筒若干、将长度、内径合适的纸筒纵向切一条缝,放大镜从纸筒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可上下移动放大镜;调节像的亮度改进建议:增加凹面反光镜,在光盘下方固定挖有不同圆形孔径的纸板来遮光、在光盘的正下方固定一个亮度可调的小手电筒等光源来替代平面镜。
故答案为:
(1)目镜。
(2)适当上下调节可升降支架高度,直至像清晰。
(3)调节像的大小改进建议:可增加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和与之配套的长度不同的纸筒若干、将长度、内径合适的纸筒纵向切一条缝,放大镜从纸筒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可上下移动放大镜;调节像的亮度改进建议:增加凹面反光镜,在光盘下方固定挖有不同圆形孔径的纸板来遮光、在光盘的正下方固定一个亮度可调的小手电筒等光源来替代平面镜。
22.【答案】(1)保持细胞原有形态;左下方。
(2)网眼细纱;网眼细纱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良好;结构中缺少细胞壁,不够完整。
【解答】解:(1)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图一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移动的方法与玻片移动的方法相反。所以制作好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二所示图像,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2)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应该选网眼细纱,因为网眼细纱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第二组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三所示。根据评价指标a,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良好,因为结构中缺少细胞壁,不够完整。
故答案为:
(1)保持细胞原有形态;左下方。
(2)网眼细纱;网眼细纱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良好;结构中缺少细胞壁,不够完整。
23.【答案】D
【解答】解: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变形虫图像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了。所以,题图中的图像旋转180度再看对应的是选项D。
故选:D。
24.【答案】B
【解答】解:A、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A正确。
B、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凉拌黄瓜”的盘里流出的液体主要来自液泡,B错误。
C、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
D、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D正确。
故选:B。
25.【答案】C
【解答】解:A、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应先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故应先在低倍镜下将装片适当向右下方移动,A不符合题意。
B、细准焦螺旋能小幅度的升降镜筒,使物像更清晰。故将物镜③低倍物镜转换成②高倍物镜观察细胞,应调节细准焦螺旋①使像更清晰,B不符合题意。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故将物镜③低倍物镜转换成②高倍物镜观察细胞,发现视野中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C符合题意。
D、观察细胞要双眼睁开,用左眼观察,同时把观察到的物像画在纸上,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答案】C
【解答】解:A.甲视野黑暗,没有看到明亮的视野,1、可以转动①转换器查看物镜是否对照通光孔,2、可以转动②遮光器,查看光圈是否对准通光孔,3、可以转动③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因此,甲视野黑暗,可转动①、②和③来调试,A正确。
B.乙是近似长方形的细胞,符合植物细胞的特点,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B正确。
C.通过显微镜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像可移动到视野中央。丙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才能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C错误。
D.调焦时先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至看清楚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因此,丙视野中物像不够清晰,可以转动⑤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D正确。
故选:C。
27.【答案】C
【解答】解:A、显微镜视野中所观察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倒像,视野乙物像在左下方,实际在右上方,要变为视野丙应向左下方移动,A错误。
B、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视野亮度可以通过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实现,当视野比较暗时,要增大亮度,可以采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大光圈可以增加进光量,凹面镜可以汇聚光线,B错误。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要使视野丙变为视野甲的状态,应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C正确。
D、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使物像更加清晰。视野甲变为视野丁,物像变清晰了,应调节细准焦螺旋,D错误。
故选:C。
28.【答案】B
【解答】解:A.凹面反光镜使光线汇聚,因此观察时,光线较弱,可选用图甲中①反光镜的凹面,A错误。
B.图乙是给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染色,所用的液体是碘液或红墨水,染色的主要目的是将细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观察,B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①②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③④有螺纹为物镜,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所以要在视野内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分别是①和④的组合,C错误。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丁中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玻片标本要往右下方移动,物像会移到视野中央,D错误。
故选:B。
29.【答案】D
【解答】解:此题由于考查的是实际操作能力的题,故难度稍大一点,不过平时多操作显微镜积累经验的话,也不是很难。
首先分析题干中给出的图示,I图所示四个番茄细胞,而II图所示四个番茄细胞中其中右上角那个放大的细胞。可以判断,是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观察的结果。但由于四个番茄细胞中,右上角的番茄细胞并没有在视野中央,而II图却在视野中央,故在换用高倍镜前需要将要观察的右上角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因此需要将装片向右上角移动,这样物像移入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由于换上高倍物镜后,视野变窄,所以视野光线会变暗,因此需要换用较大的光圈或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使视野光线变亮;换上高倍镜的视野内的细胞会变得模糊,所以不用调节粗准焦螺旋,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即可。
由以上分析得知:⑤应该把装片向左移动右上角。
故选:D。
30.【答案】C
【解答】解:A、图甲中有许多层细胞重叠在一起,可能是由于表皮撕取太厚引起的,不符合题意;
B、图乙中黑色圆圈是气泡,可能是由于盖盖玻片操作不当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C、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图丙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往右下方移动,符合题意;
D、丁图中高倍镜下视野暗,物像模糊不清,调节反光镜可以使得视野变得明亮,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调节镜筒升降,能够获得清晰的物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1.【答案】B
【解答】解:A、显微镜下物体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由视野①到②的操作是将视野左侧的像移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应将临时装片向左移动。A错误;
B、由视野②到③的操作是物像变大了,应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B正确;
C、由视野③﹣④的操作可以看出,视野明亮了,物像清晰了,应选用凹面镜使视野变亮,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视野变清晰。C错误;
D、动物细胞没有液泡,所以看不到液泡。D错误。
故选:B。
32.【答案】C
【解答】解:A、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避免压碎玻片和损坏镜头),A正确;
B、镜头M、N有螺旋,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所以N 的放大倍数大于 M,当转换成 N 时,放大倍数增大,视野会变暗,观察的细胞数量会变少,B正确;
C、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即旋转180度后的物像。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旋转180度后观察,细胞质仍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因此,细胞质实际运动方向是逆时针方向,C错误。
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属于叶的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D正确。
故答案为:C。
33.【答案】(1)物;(2)②;(3)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
【解答】解:
(1)物镜安装在镜筒的下端,观察时靠近玻片标本,所以水滴相当于光学易微镜结构中的物镜;
(2)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除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粗细准焦螺旋;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更换更大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或“更换水滴”、“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等方法)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
故答案为:(1)物;(2)②;(3)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
34.【答案】(1)C;
(2)1;
(3)左方。
【解答】解:(1)观图甲C可知:有纤毛、口沟、食物泡等结构,属于草履虫细胞。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视野越宽,为了方便寻找细胞,需要尽可能地观察到较大的视野范围,第1组放大倍数最小,因此,该同学应选用第1组的镜头。
(3)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图丙的物像在视野的左方,要将图丙所示的视野中的细胞移动到中央,应向左方移动玻片。
故答案为:(1)C;
(2)1;
(3)左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创意双减 精彩寒假】 七年级科学寒假培优练
第03讲 细胞与显微镜相关问题(复习)
1.(2024秋 浙江期中)如图所示是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③①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③④②①⑤ D.③②①④⑤
2.(2024秋 浙江期中)项目化学习小组观察到用冷水泡苋菜水仍清澈,用热水泡苋菜就能得到红色的汤。如图所示是水温与汤变红程度的关联,结合已学知识及图像可知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和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分别是(  )
A.细胞壁 70℃ B.细胞壁 80℃
C.细胞膜 70℃ D.细胞膜 80℃
3.(2024秋 北仑区校级期末)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和“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制片前,都需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B.制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分别是清水和生理盐水
C.染色时,都是先用碘酒处理实验材料,后再盖上盖玻片
D.盖盖玻片时,都是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4.(2024秋 鹿城区校级期中)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微观粒子等观测。根据信息回答下面小题。在显微镜操作时让镜筒下降,使物镜接近玻片标本,应转动的调节旋钮及方向是(  )
A. B.C. D.
5.(2024秋 北仑区校级期末)选用5×目镜,10×物镜,观察到视野范围内有13个三角形。若改用20×目镜,则视野范围可观察到完整的三角形数目为(  )
A.9 B.2 C.1 D.0
6.(2024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将死亡的细胞浸在一定浓度的水溶性染色剂(IP)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将活细胞浸泡其中,其细胞核不着色,但将IP注入到活细胞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因此可将IP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定。其鉴别的根本原理是(  )
A.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分解IP
B.死细胞核活细胞细胞核内所含的物质不同
C.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阻止IP进入
D.活细胞的细胞壁能够阻止IP进入
7.(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研发的新品种巨型稻,2021年11月在浙江龙泉迎来丰收,巨型稻平均高度2m,单穗粒数可达680粒,比普通稻多3倍,实现袁老“禾下乘凉梦”,为“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自己的手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了的贡献。下列对巨型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株高大主要靠细胞壁的支持作用
B.巨型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
C.扎入土壤深处的根部细胞膜控制水分和养分吸收
D.巨型稻各种性状特征的控制中心是细胞质
8.(2023秋 余姚市期末)小余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用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稀碘液、自来水、生理盐水
B.生理盐水、凉开水、稀碘液
C.凉开水、生理盐水、稀碘液
D.自来水、生理盐水、稀碘液
9.(2024秋 温州期中)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过程中,视野中出现以下现象,通过操作可以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针对现象甲,换成高倍物镜,可使视野变明亮
B.针对现象乙,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C.针对现象丙,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
D.针对现象丁,调用大光圈,可使黑圈消失
10.(2023秋 江北区期末)某台显微镜有甲、乙两个物镜(图1),现在用它们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图2)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物镜甲比用物镜乙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B.向右下方移动装片能将图2中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C.转动转换器能将物镜甲转换成物镜乙
D.用乙物镜观察到的视野更暗
11.(2023秋 江北区期末)下面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时的几个操作步骤:①移动载玻片;②调节光圈;③转动转换器;④转动细准焦螺旋;⑤转动粗准焦螺旋。要把显微镜视野下的图像从图中的甲转为乙,规范的操作步骤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①⑤ D.③②①⑤
12.(2024 杭州模拟)如图:甲为显微镜结构,乙为高倍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物像,丙为E(代表细胞)在操作显微镜前后的物像变化,丁为显微镜下某细菌的运动轨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  )
A.甲: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Q,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P
B.乙:装片内有气泡,原因是细胞没有涂抹均匀
C.丙: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为高倍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
D.丁:细菌实际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13.(2024 宁波模拟)如图,小德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在他换高倍物镜前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换高倍物镜前需将装片向左移动
B.换用高倍物镜时需转动物镜转换器
C.换高倍物镜后视野会变暗
D.换高倍物镜后若物像模糊不清,可调节细准焦螺旋
14.(2024 浙江模拟)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需要用到的放大仪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参照图甲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图中①②③分别是装片、物镜和目镜
B.若要进一步观察微藻A的内部结构,应立即转动物镜转换器,并微调丙图中②
C.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和口腔上皮细胞,为使观察效果更好,都需要进行染色步骤
D.若在视野中看到草履虫逆时针游动,则玻片上草履虫实际游动方向为顺时针
15.(2024秋 鄞州区期中)如图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图。
(1)装片制作的正确顺序为    。
(2)步骤D中滴加清水的目的是    。
(3)步骤E中若操作不当则会导致装片中出现    ,影响实验观察。
(4)步骤F中需要用    进行染色。
16.(2024秋 瑞安市期中)从“细胞”的发现到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近200年。
材料一:1665年,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时发现了许多蜂窝状的小室,他将其命名为“细胞”,后来发现他当时看到的只是细胞壁。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部分动植物组织的观察,并结合前人的大量研究,分析归纳提出,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材料三:1858年,德国科学家魏尔肖进一步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在此基础上,人们进行了理论概括,形成了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    的基本单位。
(2)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说明新细胞是由原来的细胞    产生的。
(3)结合细胞学说的发展史,以下观点正确的有    。(可多选)
A.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可以促进科学发展
B.胡克将细胞壁当成了细胞,他的发现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C.细胞学说是以科学家们的研究为基础,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形成的
D.经过200年的发展,细胞学说已非常完善,因此不需要再发展
17.(2024秋 永康市期中)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绿叶海天牛”的动物在摄取藻类后,能够将藻类的某一细胞结构置于自己的细胞内,从而使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1)图中可能是“绿叶海天牛”细胞的是图    (填“A”或“B”)。
(2)“绿叶海天牛”摄取藻类后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细胞内有了[   ]   。
(3)俗语云“秋冬甘蔗赛过参”,气候干燥,正值吃甘蔗的季节。温岭甘蔗吃起来甘甜可口,这些甘甜物质主要存在甘蔗细胞的[   ]   中。
(4)将藻类浸泡在凉水中,清水不变色;用开水浸泡藻类后,水会变成绿色。这是因为开水损伤了藻类细胞的[   ]   。
18.(2024秋 浙江期中)小科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如图所示为他在观察过程中看到的图像,请据图回答:
(1)如果他的操作步骤正确,那么图示几幅图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顺序依次是  (用序号表示)。
(2)使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临时装片,观察到了图①和图②两次图像,其中视野较暗的是图    ,可通过    调亮视野。
(3)下列选项中,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组合是    (填字母)。
19.(2024秋 拱墅区校级期中)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有关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图甲①中滴加的是    。
(2)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了如图乙的像,这是图甲中哪步操作不当造成的?
   (填序号)。
(3)如图丙所示,小益用亚甲基蓝溶液给临时装片中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在①处,将装片左端略提起 B.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④处
C.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 D.滴在①③处,将装片左右晃动
(4)改进操作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图丁所示的物像,为了更清晰地观察a细胞,得到图戊的物像,选择主要操作步骤并排序    。
①转动细准焦螺旋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向右上方移动玻片
⑤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⑥转动转换器
20.(2024秋 杭州期中)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以下为小金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过程和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图甲是“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2)将图乙中观察到的图像调至图丙,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填序号)
①向右移动载玻片 ②向左移动载玻片 ③转动物镜转换器 ④转动粗准焦螺旋
⑤转动细准焦螺旋
(3)下列盖盖玻片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4)图丁是在显微镜的视野下发现有许多国色圆圈,可能是甲图中的操作    (填序号)出现问题。
(5)小科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叶绿体绕液泡按图乙方向移动,则实际上装片 中叶绿体移动的方向是    (填“顺时叶”或“逆时针”)。
21.(2024秋 余姚市期中)小科参加学校开展的“自制简易显微镜”项目化学习活动,他利用2块放大镜(A和B)、纸筒、光盘、平面镜和可升降支架等材料制作了一台“简易显微镜”(如图甲)。通过适当调节支架高度,调整标本和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实验室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放大镜A相当于实验室光学显微镜中的    (填结构名称)。
(2)产品调试:小科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视野内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获得更为清晰的像如丙图所示,他接下去操作是    。
(3)项目化评价小组制定的“自制简易显微镜”评价表如下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能精细调节像的清晰度 能粗略调节像的清晰度 无法调节像的清晰度
指标二 对像的大小和亮度都能进行调节 只能对像的大小或亮度进行调节 对像大小和亮度都不能进行调节
产品评价:根据“指标二”,小科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评为“待改进”。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简易显微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22.(2024秋 嘉兴期中)某班同学为当地科普馆制作细胞模型,以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项目规划,并开启了项目学习的探究实践之旅。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制作好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二所示图像,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    (填“左下方”或“右上方”)移动装片。
(2)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细胞模型,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
植物细胞模型评价量规(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a 结构完整,无缺失,且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结构不够完整,有1﹣2处缺失,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结构不够完整,缺失3处及以上,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不匹配
指标b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至少能展示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能展示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未能展示细胞结构的功能
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并简要说明理由    。
(3)第二组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三所示。
根据评价指标a,你认为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哪个指标?并简要说明理由    。
23.(2024 宁波模拟)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变形虫图像,则变形虫在临时装片上的状态是(  )
A. B. C. D.
24.(2025 台州校级模拟)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下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不仅能保护细胞,而且还能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B.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凉拌黄瓜”的盘里流出的液体主要来自细胞质
C.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还能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D.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25.(2024 温州二模)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部分图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应先在低倍镜下将装片适当向右下方移动
B.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应调节细准焦螺旋①使像更清晰
C.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发现视野中细胞数目增多,视野变暗
D.观察细胞要双眼睁开,用左眼观察,同时把观察到的物像画在纸上
26.(2024 嘉兴模拟)小科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甲、乙、丙三种视野,下列分析及操作错误的是(  )
A.甲视野黑暗,可转动①、②和③来调试
B.乙是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C.丙物像不在正中央,需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D.丙视野中物像不够清晰,可以转动⑤进行调节
27.(2024 吴兴区校级模拟)在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过程中,看到如下四个视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要使视野乙变为丙,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B.要使视野丙亮度增大,可使用平面镜
C.要使视野丙变为甲,可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
D.要使视野甲变为丁,应调节粗准焦螺旋
28.(2024 上城区二模)小金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①是反光镜,当环境光线较弱时,应选用平面镜对光
B.图乙是给洋葱叶内表皮细胞染色,所用的液体可用碘液或红墨水
C.若要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应选择图丙中的镜头组合②和③
D.若要把图丁中观察到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玻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29.(2024 宁波一模)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下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I转换成II,可能要进行下面5个操作步骤:①调节粗准焦螺旋;②调节细准焦螺旋;③调节光圈;④转动物镜转换器;⑤移动装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无需进行①操作
B.③应该把小光圈调为大光圈
C.④应该把低倍镜换为高倍镜
D.⑤应该把装片向左移动
30.(2024 文成县二模)实验课上,同学们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现象是在操作过程中表皮撕取太厚引起的
B.图乙现象是在操作过程中盖盖玻片不当造成的
C.针对图丙现象,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其位于视野中央
D.针对图丁现象,可以通过调节细焦螺旋和反光镜获得清晰图像
31.(2023 滨江区二模)下图是小滨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依次看到的视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由视野①到视野②的操作是将装片向右移动
B.由视野②到视野③的操作是转动转换器,将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C.由视野③到视野④的操作是调节粗准焦螺旋
D.在视野④中可以看到液泡结构
32.(2023 西湖区校级二模)小金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其中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图镜筒下降时,眼睛注视物镜以防压碎玻片和损坏镜头
B.乙图显微镜镜头由M转换成N,视野中的亮度会变暗,观察细胞的数量较少
C.丙图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逆时针流动,则实际细胞质是顺时针流动的
D.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不能观察到丁图中的叶绿体结构
33.(2024 柯桥区模拟)小柯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一台“水滴显微镜”。调节支架的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如图乙所示的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图甲中水滴相当于图乙结构中的    镜。
(2)上下调节支架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结构中的    (填写序号)。
(3)写出一种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
34.(2023秋 湖州期末)动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完成的。图甲是某同学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多种动、植物细胞。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属于草履虫细胞的是    。
(2)某同学在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有上表乙所示的3组显微镜的镜头可以选择。为了方便寻找细胞,需要尽可能地观察到较大的视野范围,该同学应选用第    组的镜头。
(3)要将图丙所示的视野中的细胞移动到中央,应向    移动玻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