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2024-2025学年寒假作业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适配湘教2019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一地理2024-2025学年寒假作业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适配湘教2019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北京猿人遗址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俗称“猿人洞”,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溶洞的洞顶倒挂着长约2米、形似猫头狐狸身的晶体,被称为“中华国宝”银狐(见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中华国宝”银狐地貌的成因类似于( )
A.石钟乳 B.孤峰 C.溶斗 D.V字形河谷
2.与广西桂林相比,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弱,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岩石类型
②降水
③热量
④光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好望角海蚀柱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四座海蚀柱中,形成海蚀凹槽最早的是( )
A.a B.b C.c D.d
4.e海蚀柱不存在海蚀凹槽的原因是( )
A.受海水侵蚀严重,基部之上石柱坍塌 B.海蚀柱基部较低,出露海平面较少
C.终年被海水淹没,受海水侵蚀作用弱 D.海蚀柱基部光滑,海浪摩擦力较小
莲花盆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如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溶洞内莲花盆体量巨大的原因有( )
①气候温暖湿润
②长期流水侵蚀
③石灰岩层较厚
④人类破坏较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与莲花盆成因相同的地貌景观有( )
A.溶沟、残丘 B.石笋、石钟乳 C.石芽、石林 D.溶洞、石柱
大连瓦房店驼山乡,有一处被人们称之为“排石”的地质景观。所谓排石,似乎称之为“千层岩”更贴切,其岩石不仅色彩艳丽,而且独特的水平构造岩石层层叠叠,有人形容其好似卷卷巨大的佛经摆放在海边,因此也有人把这里的奇景称为“佛经岩”或“千层壁”。下图为曾上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辽宁瓦房店排石网红景观“桌子腿”,该景观已于2021年12月12日坍塌令人惋惜。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7.“桌子腿”景观属于( )
A.流水地貌 B.风沙地貌 C.海岸地貌 D.冰川地貌
8.“桌子腿”坍塌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流水侵蚀 D.人为破坏
海水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海岸,其对地貌的塑造作用不容小觑。图5为某地海岸地带的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图中属于海积地貌的是( )
A.a B.b C.c D.d
10.图中c地貌的名称是( )
A.海蚀柱 B.海蚀崖 C.海蚀平台 D.海蚀墙
11.若该地海水环境不变,未来可能发生的是( )
①a地貌有坍塌风险
②c地貌有洞穴发育
③b地貌的“门”越来越小
④d地貌完全被海水淹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内碛暴露于冰川表面而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天山西段某大型山谷冰川时发现,该冰川中下部冰体表碛密布,不同厚度表碛对冰面消融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冰川末端冰面湖发育规模较小。湖岸四周冰川被表碛覆盖,对冰面湖保持稳定有积极作用。下图为该山谷冰川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山谷冰川表碛厚度随海拔升高的变化为( )
A.不断减少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先增后减
13.表碛覆盖湖岸四周的冰川对冰面湖保持稳定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表碛( )
A.增加湖岸重量,湖泊不易被风浪侵蚀
B.吸收热量多,湖岸冰川升温快,消融量大
C.增大湖面与湖岸间温差,湖陆风显著
D.阻碍地—气热量交换,湖岸冰川保持低温
14.8月,该山谷冰川消融量最大的部位是( )
A.表碛区下部 B.表碛区中部 C.表碛区上部 D.裸冰区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奉节天坑地缝景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景区内喀斯特地貌广布,它们以碳酸盐岩地层为物质基础,构成形态雄伟、典型、幽美、珍稀的奉节鸣斯特景观群。其中,小寨天坑无论是深度或是容积,都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天坑、堪称“全球天坑之王”。下图示意小寨天坑景观及其形成演化。
(1)分析重庆奉节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自然原因。
(2)说明小寨天坑的形成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中华国宝”银狐位于溶洞内部,为洞顶倒挂着晶体,类似于石钟乳,属于流水淀积地貌,A正确;孤峰、溶斗和V字形河谷均属于侵蚀地貌,BCD错误。故选A。
2.答案:B
解析:该地区岩石为石灰岩,岩石类型与广西桂林相同,①错误;高温多雨的环境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广西相比,北京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热量条件更差,降水更少,因此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弱,②③正确;北京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光照条件并不比广西差,不是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弱的主要原因,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越深入海洋的位置受海水侵蚀越强烈,因而形成海蚀凹槽的时间越早。由此可判断图中四座海蚀柱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先后为dcba,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答案:A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e深入海洋的位置最远,因此受海水侵蚀最强烈,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也应最早,C错误;但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海蚀凹槽逐渐变深,最终切穿海蚀柱,导致基部之上的海蚀柱坍塌,海蚀凹槽消失,A正确;海蚀凹槽消失主要是有海浪侵蚀,并非出露海平面少、海洋摩擦力小,BD错误。故选A。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莲花盆属喀斯特地貌,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①正确;莲花盆由流水淀积作用形成,长期受流水侵蚀会导致溶洞内的莲花盆稀少,②错误;喀斯特地貌以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为基础,石灰岩层较厚有利于莲花盆的形成,③正确;溶洞内受人类破坏较少莲花盆保存完好,④正确。综上可知,C正确。故选C。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莲花盆为喀斯特淀积地貌。溶沟、残丘、峰丛、峰林、溶洞均为喀斯特溶蚀地貌,A、C、D错误;石笋、石钟乳、石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沉积地貌,B正确。故选B。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桌子腿”景观位于海边,是“排石”受海浪侵蚀形成的,因此属于海岸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桌子腿”景观位于海边,由于长期受海浪侵蚀作用,最终导致坍塌,B正确。与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关系不大,AC错误。人为破坏不属于自然原因,也不是“桌子腿”坍塌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9.答案:D
解析:图中a为海蚀柱,b为海蚀拱桥,c为海蚀崖,均为海蚀地貌,ABC错误;d为沙滩,为海浪堆积地貌,D正确。故选D。
10.答案:B
解析:图中c地貌为海岸陡峭的崖壁,地貌的名称是海蚀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答案:A
解析:若该地海水环境不变,随着海浪继续侵蚀,a地貌(海蚀柱)有坍塌风险,c地貌(海蚀崖)可能侵蚀出海蚀穴,有洞穴发育,①②正确;b地貌(海蚀拱桥)的“门”越来越大,③错误;随之海浪堆积作用的继续,d地貌也可能面积会增大,不会完全被海水淹没,④错误。故选A。
12.答案:A
解析: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内碛暴露于冰川表面而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表碛是覆盖在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物。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自上而下冰川消融量增多,冰内物质出露增多;加上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低海拔处堆积,故随海拔升高该山谷冰川表碛的厚度不断减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答案:D
解析:冰面湖位于冰川的末梢,四周的表碛物厚度较厚,阻碍地—气热量交换,湖岸冰川保持低温,融化量较少,使冰面湖面积稳定,D正确;湖岸重量增加,更容易在风浪侵蚀下崩塌,A错误;由于表碛反射率低,吸收热量多,湖岸冰川升温快,消融量大,会使湖面增大,且该地表碛厚,表碛吸收的热量难以传递到冰川并使其消融,B错误;湖陆风显著,加剧对湖岸的侵蚀,不利于冰面湖保持稳定,C错误。故选D。
14.答案:C
解析:当表碛较薄时,表碛因反射率低,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而升温,会加快下覆冰川消融;当表碛覆盖超过一定厚度,则会发挥阻热效应,抑制冰川消融;上部的表碛较薄,吸收的热量较多且阻热效应弱,冰川消融量最大,C正确,A、B错误。裸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且冰面的反射率高,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消融少,D错误。故选C。
15.答案:(1)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以石灰岩为主,构成了广阔的可溶性区域,为各类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2)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形成地下河和地下溶洞;地下河持续溶蚀,地下溶洞持续扩大,顶部产生落水洞;随着地壳微小振动和抬升,溶洞上方岩体崩塌形成天坑。
解析:(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是有可溶性岩石和高温多雨的气候,重庆奉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丰富,溶蚀作用强;由材料“它们以碳酸盐岩地层为物质基础”可知,该地岩石为可溶性的石灰岩,为喀斯特地貌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2)结合“小寨天坑景观及其形成演化”示意图可读出,天坑为溶蚀作用形成,从第一幅图中看出,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在下渗过程中不断溶蚀,形成地下河和溶洞。从第二、三幅图中可看出,溶蚀作用不断增强,地下溶洞扩大,顶部有崩塌;我国西南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第四幅图中可看出,随着地壳微小振动和抬升,溶洞上方岩体崩塌,形成天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