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04诫子书(原卷版+答案版+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04诫子书(原卷版+答案版+ppt)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
1.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4 诫子书(诸葛亮)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奉献社会)   君子的行为操守,屏除杂念和干扰,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够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够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使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学常识】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情感主旨】这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开篇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方法——“静”与“俭”。接着明确“静”与立志、学习的关系(正反论证)。最后殷殷叮咛:要惜时勤学。本文作者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1.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 轻薄 今义:危险
2.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3.重点实词。
(1)诫子书 告诫、劝勉
(2)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确、坚定
(3)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   振奋
(5)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6)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老志衰,没有用处
4.句子翻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5.阅读理解。
(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立志、学习、惜时。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甲】《诫子书》
  【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②,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③,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④、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⑤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⑥,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
【注释】①专利:专注集中。②理:温习。③坎壈(lǎn):形容困顿,不顺利。④魏武:即曹操。与后文中袁遗、曾子、荀卿、公孙弘、朱云、皇甫谧均为人名。⑤婚冠:婚礼和冠礼的年龄,比喻年少。⑥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俭以养德     养:涵养,培养
B.将复何及 及:来得及
C.固须早教 固:牢固
D.如日出之光 如:像,如同
【解析】C.同“故”,因此,所以。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A.才须学也 固须早教
B.意与日去 与余舟一芥
C.夫君子之行 如日出之光
D.老而学者 学而不思则罔
3.文中“”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B)
A.于  B.方  C.而  D.亦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学有所成。
(2)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注集中,长大以后,心思分散。
5.【甲】【乙】两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请结合选文谈一谈。
【甲】文:结合“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本文讲述了成才要立志、学习、惜时的道理。
【乙】文:结合“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可知,本文讲述了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年龄想要学习都不晚,都来得及,重要的是践行学习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统编版中考
语文精品课件
统编版中考复习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4 诫子书(诸葛亮)


教材原文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奉献社会)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屏除杂念和干扰,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够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够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使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情感主旨】这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开篇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方法——“静”与“俭”。接着明确“静”与立志、学习的关系(正反论证)。最后殷殷叮咛:要惜时勤学。本文作者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1.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________ 今义:危险
2.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薄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3.重点实词。
(1)诫子书 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 ______________
(3)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 ________ ________
(5)年与时驰 ____________________
(6)遂成枯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诫、劝勉
明确、坚定
达到
放纵
振奋
疾行,指迅速逝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老志衰,没有用处
4.句子翻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5.阅读理解。
(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立志、学习、惜时。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甲】《诫子书》
  【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②,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③,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④、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
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⑤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⑥,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
【注释】①专利:专注集中。②理:温习。③坎壈(lǎn):形容困顿,不顺利。
④魏武:即曹操。与后文中袁遗、曾子、荀卿、公孙弘、朱云、皇甫谧均为人名。⑤婚冠:婚礼和冠礼的年龄,比喻年少。⑥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俭以养德 养:涵养,培养
B.将复何及 及:来得及
C.固须早教 固:牢固
D.如日出之光 如:像,如同
C
【解析】C.同“故”,因此,所以。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才须学也 固须早教
B.意与日去 与余舟一芥
C.夫君子之行 如日出之光
D.老而学者 学而不思则罔
【解析】A.必须;B.连词,和,同;C.结构助词,的;D.表顺承,才/表转折。
D
3.文中“ ”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于   B.方  
C.而   D.亦
B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学有所成。
(2)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注集中,长大以后,心思分散。
5.【甲】【乙】两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请结合选文谈一谈。
【甲】文:结合“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本文讲述了成才要立志、学习、惜时的道理。
【乙】文:结合“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可知,本文讲述了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年龄想要学习都不晚,都来得及,重要的是践行学习的道理。
【乙文参考译文】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注集中,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然而有人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曹操、袁遗年老而更专心致志,这些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不疲倦啊。
曾子七十岁才学习,仍闻名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大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因此就当上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才学习《孝经》《论语》:最后都成了大儒,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的年龄没有学习,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不再学习,也太愚蠢了。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
1.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4 诫子书(诸葛亮)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奉献社会)   君子的行为操守,屏除杂念和干扰,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够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够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使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学常识】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情感主旨】这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开篇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方法——“静”与“俭”。接着明确“静”与立志、学习的关系(正反论证)。最后殷殷叮咛:要惜时勤学。本文作者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1.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 轻薄 今义:危险
2.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3.重点实词。
(1)诫子书 告诫、劝勉
(2)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确、坚定
(3)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   振奋
(5)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6)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老志衰,没有用处
4.句子翻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5.阅读理解。
(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立志、学习、惜时。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甲】《诫子书》
  【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②,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③,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④、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⑤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⑥,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
【注释】①专利:专注集中。②理:温习。③坎壈(lǎn):形容困顿,不顺利。④魏武:即曹操。与后文中袁遗、曾子、荀卿、公孙弘、朱云、皇甫谧均为人名。⑤婚冠:婚礼和冠礼的年龄,比喻年少。⑥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俭以养德     养:涵养,培养
B.将复何及 及:来得及
C.固须早教 固:牢固
D.如日出之光 如:像,如同
【解析】C.同“故”,因此,所以。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A.才须学也 固须早教
B.意与日去 与余舟一芥
C.夫君子之行 如日出之光
D.老而学者 学而不思则罔
【解析】A.必须;B.连词,和,同;C.结构助词,的;D.表顺承,才/表转折。
3.文中“”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B)
A.于  B.方  C.而  D.亦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学有所成。
(2)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注集中,长大以后,心思分散。
5.【甲】【乙】两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请结合选文谈一谈。
【甲】文:结合“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本文讲述了成才要立志、学习、惜时的道理。
【乙】文:结合“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可知,本文讲述了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年龄想要学习都不晚,都来得及,重要的是践行学习的道理。
【乙文参考译文】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注集中,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然而有人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曹操、袁遗年老而更专心致志,这些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不疲倦啊。曾子七十岁才学习,仍闻名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大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因此就当上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才学习《孝经》《论语》:最后都成了大儒,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的年龄没有学习,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不再学习,也太愚蠢了。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