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预习练(含答案) 2024年寒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预习练(含答案) 2024年寒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míng mèi,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冰山是琼瑶仙境,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liè wén,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íng mèi( )磅礴( ) 熠熠( ) liè wén( ) 皱褶(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选段中“接踵而至”的意思是: ;“踵”的意思是: 。
(4)选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隆冬将尽时各拉丹冬主峰的美。
二、综合性学习
2.我校某班开展了“走进长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撷取瑰丽的长江文明,谱写长江新的篇章。请你参与并解决问题。
【探寻长江的文明】
(1)请你举出一个长江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2)请你写出一个发生在长江流域古战场的著名战役。
【走进长江的文化】
(3)写出有关长江的古诗词或民谣。(连续的两句)
(4)长江三峡众多的旅游文化景点,沉淀着厚重而博大的中华文化。请参照下列示例写出两个你最喜欢的旅游文化景点。
示例:亦真亦幻的丰都鬼城
【展望长江的未来】
(5)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 黄河流失比是1∶1,而长江是3∶1,侵蚀大于流失。如果说长江流域也像黄河流域那样侵蚀一吨往长江流失一吨,那长江早就比黄河还要黄河了。
材料二 2000年《长江片水资源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27亿吨,劣于Ⅲ类水标准。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6%,比1999年增加5%。
材料三 长江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报告在标题中将“保护”放在“发展”之前,强调对长江的保护,以扭转过去若干年整个社会在长江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关系上的旧有观念。
材料四 来自各界的呼声一直未断。在“保护长江万里行”之后两年,两个出于不同目的的专家组在2006年对长江进行考查后,形成了一个呼吁改善长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小高潮。
三、语言表达
3.【典型技法】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各拉丹冬壮美的景色。如“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各拉丹冬气候的变幻无穷。
【片段训练】请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至少用两种),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景物特点。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
①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②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
③“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④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⑤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4.“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句中的“凄凉”一词应如何理解?
5.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6.结合内容,说说选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②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③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④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⑤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⑥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⑦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格拉丹冬的近旁。
7.选文写景别具特色,试就其中一种写法作简要分析。
8.探究下列语句,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①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②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③“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五、作文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1. (1) (明媚) (páng bó) (yì)  (裂纹) (zhě) (2) “雾嶂” “雾障” (3)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脚后跟 (4)比喻
2.(1)示例:河姆渡(文化)遗址
(2) 示例:①赤壁之战,②淝水之战
(3)示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 示例:①神秘美丽的神女峰;②赤胆忠义的张飞庙;③临终托孤的白帝城。
(5) 示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各界掀起了保护长江的高潮。(意思对即可)
3.像轻纱,像烟岚,像云彩;挂在树上,绕在屋脊,漫在山路上,藏在草丛中。一会儿像奔涌的海潮,一会儿像白鸥在翻飞。霞烟阵阵,浮去飘来,一切的一切,变得朦朦胧胧的了。顷刻间,这乳白色的轻霭,化成小小的水滴。洒在路面上,洒在树丛中,洒在人头脸上。轻轻的,腻腻的,有点潮湿。人们吸进这带有野菊花药香味儿的气息,觉得有点微醺。
4.是指“我”窘境的现状: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外加新伤剧痛,哪儿都去不了。 5.“巨人之发”是指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下来的冰,这里的“小小”与“巨人”形成对比,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宏伟。 6.由冰山的裂纹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与历史悠久,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7.示例一:将主观感受融于写景之中。如“远比想象的要温暖”“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等句子,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主观感受的描写,使景物描写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示例二:想象的运用。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加入了大量的想象,如“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等句子,大量想象的运用,让景物有了生命和时间感,赋予景物更多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示例三:移步换景。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共同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
示例四:修辞方法综合运用。如“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百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缓慢而不懈怠”,拟人手法的运用让景物有了生命的沧桑感;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冰体的柔美。 8.示例一:从写法看,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格拉丹东的身体状况,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阅读感受也更亲切、真实、可信。
示例二:从写法看,以作者的身体状况侧面表现格拉丹东环境的艰险,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含蓄表达。
示例三:从构思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是本文的一条潜在线索,身体越来越糟糕,作者对格拉丹东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示例四:从主题表达看,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其实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表达了人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9.范文:
坚持的力量
在徘徊的路上,我会思考坚持的力量;在成功的路上,我会留下喜悦的脚印。只有不断的探索与追寻,路才永无止境。不必犹豫顾盼,只需奋力前行。
记得当时立冬已过,天气渐渐有了几分寒意,从小就体弱多病的我,只能穿着肥大的夹袄,看着小伙伴们愉快地打雪仗。我只能无声地哭泣着,默默地抹掉眼泪。难道我只能呆在家里,永远都是一个小孩子吗?
次日,听闻山上的梅花开了,美丽无比,可是山高天冷,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登上山,一睹它那美丽的真容。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下定决心,登山看梅,证明自己。
我什么也没拿便草草上路了。开始我并没有什么感觉,可登到一半时,天气突变,雪花飘了起来,气温陡降,我鼻涕横流,风吹得我睁不开眼。抬头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山路,我心中不禁打起退堂鼓。但我想到曾经的怯弱,又重新鼓足了勇气:我不能退缩,一定要成功!
大雪纷飞,一个瘦弱的身影在雪中孤独的走着,可是我却毫不退缩,擦掉头上的雪花,我的身后留下了一排排坚定的脚印。我坚定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看见那属于自己的成功。
又走了不知多久,我眼前一亮,一点点淡红映入我的眼帘,前方一片片梅花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一丛丛梅花疏密有致,它们并不高,却精神抖擞,一些小雪花在花上跳跃,亲吻,飞舞。花朵并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退缩倦怠之意。清香袭人,我在雪中痴迷的望着,而那条铺满雪的路上的一个个深深的脚印,早已印入了我的心中。
多年之后,我摆脱了身弱体虚,健康地成长。如果说我的生命是一张画卷,那这些坚持的力量便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