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美术五下第3课《浩气长存》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岭南版】美术五下第3课《浩气长存》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3浩气长存 教学设计
课题 浩气长存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浩气长存》作为岭南版五年级美术教材中的重要一课,在2022年的新课标要求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爱国情怀。本课旨在通过欣赏革命纪念性建筑和仁人志士的形象,加深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还要能够运用所学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浩气长存》,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革命历史,感悟民族精神,提高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民族自豪感。
2022新课标要求 通过细致观察和分析,学生将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英雄之美的意识,培养对壮美、崇高之美的敏感度。同时,学生将学会从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审视英雄形象,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尝试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对英雄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将培养观察能力,细致观察英雄形象的细节特征;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构思出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英雄主题作品。3.学会从描绘手法、颜色和绘画技巧、时代背景等方面深入赏析英雄人物形象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学生将理解艺术家如何运用艺术手法来塑造英雄形象,传达其精神内涵。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通过观察我国著名人物的绘画、雕塑及建筑作品,培养学生对人物情感表达的敏感性,理解人物情感往往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姿态、色彩运用以及空间构造来传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发现、感知和欣赏美的意识,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审美感知)2. 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对人物形态、神态的刻画,以及建筑和雕塑的环境渲染,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学生应结合所学,运用不同的艺术技巧和媒介,进行创作,展现对人物情感表达的独特视角,提升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3. 认识到中国美术、雕塑及建筑作品中人物情感表现与特定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儒家思想如何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通过学习相关作品,学生不仅能欣赏艺术之美,还能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文化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目标群体为四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在10-11岁之间,进一步接触系统化的美术课程。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情感表达都处于发展到形成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充满好奇和兴趣,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可能更为突出。
重点 革命建筑及人物美术表现。
难点 准确描绘革命建筑外观及人物特征。
材料准备 教学材料、画纸、画笔、颜料、建筑及人物参考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观看视频。为了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先生领导了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为此抛头颅,酒热血。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事业,全国各地有不少建筑及美术作品记录、歌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与浩然正气。(出示图片) 观看视频,初步认识《辛亥革命》。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讲授新课 一、欣赏·感受(一)正门牌坊以花岗石镌刻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中心建筑纪功坊由72块青石垒成,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理想。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小知识岭南画派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可以创作描绘辛亥革命相关历史场景的传统水墨画或工笔画,表达革命精神和时代变革。雕塑作品可以呈现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或事件,既可以是室外公共艺术,也可以是室内展览。(出示图片)局部一:烈士墓碑和青石垒砌成的崇山形纪功坊,十分庄严肃穆局部二:广州起义队伍出发前总指挥黄兴在做动员(油画·三二九历史陈列馆供稿)局部三:武昌起义(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1952 傅天仇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标志着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全面爆发。浮雕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所雕人物形体饱满,前呼后应,气势磅礴。小博士: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中受伤被捕,英勇就义。《与妻书》是他被捕后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信中说: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作者在信中抒发了对妻子深挚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为天下人谋永福……死无余憾”的豪情壮志。(出示图片)二、欣赏·感受(二)广州中山纪念堂建成于1931年,气势雄伟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大厅内没有一根柱子,是中国近代建筑跨度最大的会堂。设计者巧妙地将力学和声学原理完美结合,厅内没有回声,能清晰地传达演讲者的声音。(出示图片)吕彦直(1894-1929),安徽滁县(今安徽滁州)人由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我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出示图片)南京中山陵建成于1929年,平面呈钟形,有警钟长鸣之意。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庄重雄伟,气势非凡。(出示图片)问:同学们,为了纪念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艺术家们创作了一系列的美术作品,有纪念性建筑、油画、雕塑等,你们认为哪个最能表现辛亥革命呢?答:我认为是油画,油画可以生动地描绘人物和场景,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和光影表现革命的激烈和情感,体现出了丰富的人物色彩。答:我认为是雕塑,比如孙中山的雕像,这些雕塑在公园和广场上展示,提醒人们铭记历史。观察·发现问:通过调查,了解家乡仁人志士所做的贡献与事迹,了解他们的形象特征及所处年代的服饰、环境等。(出示图片)答:形象特征及所处年代的服饰:孙中山的形象特征是留着中分头发,常穿着中山装。中山装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它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炼、简便、大方。孙中山穿着中山装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答:所处环境: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清末民初,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想启蒙的时代。他积极倡导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解放。问:你对近代著名的革命纪念性建筑造型特点和历史背景有哪些了解?(出示图片)答:建筑特点:简朴实用,传统与现代结合,办公功能合理布局,坚固耐用。答:历史背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于1938年成立,设立的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小贴士: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建筑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整体布局与结构、建筑材料与装饰、功能性与私密性以及历史价值与纪念意义等方面。这些特点不仅使得建筑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还使其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三:艺术欣赏实践练习1、临摹或创作一幅表现仁人志士形象或事迹的绘画,并简要地说出你的感想。(出示图片)面容坚毅,眼神深邃,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定与智慧。画像中的他,身着清朝官服,威严而转钟,仿佛正凝视着远方,思考着国家的未来,这幅画不仅是对林则徐形象的再现,更是对其一生功绩与精神风貌的生动诠释。 (出示图片) 生动展现了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销毁鸦片、捍卫国家尊严的壮举。画面中,烟雾缭绕,火光冲天,民众围观,气氛紧张而振奋。这幅画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精神的颂扬。2、临摹或写生一幅表现革命纪念性建筑的画。(出示图片)学生作品欣赏(出示图片) 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学习小知识。阅读《与妻书》,感受烈士深情与壮志。欣赏图片,了解中山纪念堂与中山陵设计。完成问题思考。欣赏孙中山肖像,再现其时代风貌与贡献。探究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建筑特点及背景。学生完成艺术作品欣赏。进行实践练习 初步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纪念黄花岗起义烈士,弘扬革命精神,彰显自由平等理想。通过岭南画派风格及雕塑艺术,展现辛亥革命精神与事件,传承历史,弘扬变革时代精神。通过展示《与妻书》内容,让学生感受林觉民的深情与革命豪情,体会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展示中山纪念堂与中山陵建筑,介绍吕彦直,增进学生对中国近代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的了解。通过讨论不同艺术形式对辛亥革命的表现,激发学生对历史与艺术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美术视角调研孙中山事迹,理解其形象特征与时代背景,培养历史情感与艺术创作能力。让学生了解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建筑特色及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列举多个美术作品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情感表现的手法和形式,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临摹或创作林则徐形象,加深学生对仁人志士事迹的理解,临摹或写生一幅表现革命纪念性建筑的画,培养艺术表现力与历史情感。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如“辛亥革命中的英勇斗争”,并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这些作品传达革命精神与情感。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
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对我国著名人物美术作品的赏析与观察,显著增强了观察能力和思考力,同时提升了艺术创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对人物情感表现的理解,汲取了举例作品的创作灵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各自的绘画作品。在作品展示环节,学生们积极交流,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浩气长存了解革命历史背景欣赏 感受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欣赏 感受广州中山纪念堂赏析著名艺术作品进行实践练习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辛亥革命的艺术表现《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该展览不仅展示了众多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美术作品,还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了辛亥革命的精神和理念。这些作品涵盖了油画、国画、书法等多个艺术门类,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岭南画派的作品: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深受辛亥革命精神的影响,传达了辛亥革命的精神和理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观看视频)绘画作品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敬仰与崇敬:纪念碑以其庄严的设计和宏伟的气势,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追思。人们在此缅怀烈士,表达对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们的深切敬仰。民族自豪感:人民英雄纪念碑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独立与解放而奋斗的历史,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团结意识。它提醒人们铭记历史,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反思与警示:纪念碑也承载着历史对未来的警示,提醒后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自由,反思历史教训。它传达出对和平的珍视与对战争带来苦难的反思。希望与奋发向上:碑体上的雕刻和文字通常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表达了人民对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期待。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继承革命精神,继续奋斗。(出示图片) 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通过丰富的美术作品,如绘画和雕塑,展现仁人志士的形象和事迹。技术手段上,该教材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课件和教师范画,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绘画实践,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人物表情、动作及背景氛围的表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技巧,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 优点:通过引导学生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了美术创作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足点: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对人物形态、色彩运用等方面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导致作品缺乏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进行教学反思总结 明确本课教学过程的缺陷,进行教学过程的改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