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狐假虎威》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围绕“相处”这个主题安排了3篇童话故事。本课以狐狸和老虎的对话为主线,层层推进,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生动有趣,尤其是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其神态、动作的描写极具特色,如“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狐狸的狡诈与装腔作势,而“一愣”“蒙住了”等词语写出了老虎被狡猾的狐狸蒙住了,不知不觉地上当受骗。这样的对话及神态、动作,非常适合学生分角色表演。
“借助提示,复述课文”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狐假虎威》课后习题要求先给词语分类,再分角色表演故事。表演故事,就要以熟读课文为基础。教学时,引导学生要以多种方式朗读,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并借助对话中的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将分角色表演落实到位,从而感悟文章所传达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组词、动作演示等方法识记“假、威、扯”等9个生字和“转”这个多音字,通过观察比较,学写“食、物”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前半部分,借助提示语,展开联想,读出狐狸的语气变化。
3.理解“狐假虎威”的字面意思,初步探究其含义。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前半部分,借助提示语,展开联想,读出狐狸的语气变化。
理解“狐假虎威”的字面意思,初步探究其含义。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以题窥剧
1.聚焦单元,明确任务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第八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一起走进班级小剧场,演一演课本剧,感悟相处之道。
2.开门见山,揭题导入
3.以题窥剧,了解主角
“狐”指的是“狐狸”,“虎”指的是“老虎”。
4.识字教学“假”和“威”
【设计意图】课文以狐狸和老虎的对话为主线,层层推进,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生动有趣,尤其是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其神态、动作的描写极具特色。以课本剧为学习任务助推学生学习,既能彰显文本特色,也能有效落实本单元“借助提示,复述课文”的语文要素。
(二)自读剧本,初感词意
1.初读剧本,提示引路。
(1)读: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想:课文中哪句话直接写出了“狐假虎威”的意思,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2.借助关键句,初解成语
(1)借助句子说一说“狐假虎威”的意思
(2)在这个成语中,“假”和我们前面说的意思不一样,它是什么意思?(借着),字理识字:古时候“假”长这个样子,下面这个部分,就像高高的山峰,上面是两只手,一个人借着另一个人的力量往上爬。
【设计意图】通过聚焦关键语句,旨在让学生准确理解成语“狐假虎威”中“假”与“威”的内涵,有效减轻学习负担。此方法引导学生从文本情境中领悟,再回归文本深化理解,为掌握成语提供坚实基础与明确方向,确保学习过程既扎实又高效。
(三)聚焦第一幕,森林相遇
1.第一幕·森林相遇
我们的课本剧马上要开演了,让我们走进第一幕,去看看老虎和狐狸的相遇吧。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如果让你来演一演,你想演谁?
2.朗读反馈,读好剧本
3.挑选角色,读演结合
(1)演狐狸
①狐狸是怎么出场的?
聚焦句子: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
②朗读指导,读好句子。
③抓住动词“窜”,感受狐狸动作之快
④角色体验,演一演狐狸。
(2)演老虎
①老虎是怎么出场的?(寻找食物)感受老虎的饥饿。
②感受老虎的凶猛
预设一:扑过去
追问:你能做做这个动作吗?
学生用手表演,感受“扑”比“窜”更快,力量更大
预设二:逮住
追问:老虎老虎,你的爪子在哪里?逮住了就是你的爪子(紧紧抓住猎物)
4.配乐表演,演好相遇
小结:孩子们,在课本剧的第一幕中,我们感受到了一只凶猛、饥饿的老虎,并抓住“动作”演好了狐狸和老虎的相遇。
【设计意图】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演一演让学生走进文本,加深文本理解。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表演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主动。
(四)聚焦第二幕,虎口逃生
过渡:就是这样一只凶猛的老虎,狐狸被它抓住了,会怎么样?(被老虎吃了)可是,这只狐狸却眼珠子一转,它会怎么逃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二幕去看看吧。
1.出示自主学习要求:读2-6自然段,用“ ”画出狐狸说的话。
2.校对所画句子,朗读反馈。
3.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同桌一起读一读,想一想狐狸是怎么逃生的。
4.交流狐狸是怎么逃生的。
(1)品读狐狸第一句话
①朗读指导,关注“扯着嗓子”,把嗓门提得高高的。
②识字“扯”,通过偏旁,做一做动作识记。
③识字“嗓”,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
④狐狸是这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聚焦“眼珠子骨碌碌一转”
A:做一做动作,识记“转”
B:老师做转圈的动作,积累词语“转圈”“转身、转弯”
C: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它在想什么呢?
⑤其实狐狸是想说什么?(预设:你不敢吃我,你不能吃我,你不可以吃我)
(2)品读狐狸第二句话
①问题串追问启思:老天爷在哪里?他是谁?
②理解“违抗”,违抗老天爷的命令是什么意思?
③你读懂狐狸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④那有没有这回事呢?(没有)这是狐狸在做什么?(骗老虎)
⑤朗读指导
(3)品读狐狸第三句话
①朗读反馈
②狐狸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怎么做的?
③理解“摇了摇尾巴”,想一想狐狸心里在想什么?
④朗读指导,读出语气
5.聚焦老虎动作,感受老虎的变化。
(1)狐狸的办法有效果吗?你从哪里读到的?聚焦“愣、蒙、松开”
(2)关注动词变化,感受老虎的心理变化。
(五)剧场表演,角色体验
同桌合演,彩排指导
剧场表扬,合作展示
(六)儿歌复现,书写指导
1.出示儿歌,巩固字词
狐假虎威
老虎出来找食物,活捉一只小狐狸。
小狐狸,眼珠转,扯起嗓子骗老虎。
老天派我管百兽,谁敢违抗此命令。
老虎听了以为真,吓得爪子松开了,
松——开——了。
2.书写指导“食、物”
(1)一看整体,关注字形结构。
(2)二看细节,把握写字要领。
(3)师范写,生书空;师边写边说小儿歌。
人字撇捺需舒展,良字略窄站中间,最后一笔是长点。
牛作偏旁横变提,先竖后提别忘记,右边三撇收笔齐。
(4)作业展示和评价。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多元识字,为讲故事铺平道路
《狐假虎威》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最后一篇全文注音的课文。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如联系生活识记、利用偏旁识记生字、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等,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慢慢积累。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复现这些识字方法,为后面的无拼音阅读做铺垫。
如“假”字的教学,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生字,我顺势帮助学生积累“假山、假牙”等词语,并和后面成语中的“假”形成对比,借助字理识字,理解“狐假虎威”中的“假”下面部分,就像高高的山峰,上面是两只手,表示一个人借着另一个人的力量往上爬,是“借着”的意思,让识字做到从生活中来,到学习中去。又如“威”也可以借助字理识字,通过观察图片,找一找“武器”和“人”在字里分别代表“戈”和“女”,从而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扯”可以借助做做动作、“嗓”则可以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多元化的识字策略,为讲故事铺平道路。
二、情境贯穿,为讲故事搭建平台
课文以狐狸和老虎的对话为主线,层层推进,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生动有趣,尤其是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其神态、动作的描写极具特色。为此,我创设了“班级小剧场 表演课本剧”的学习情境,以课本剧为学习任务助推学生学习,既能彰显文本特色,也能有效落实本单元“借助提示,复述课文”的语文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剧幕“森林相遇”和“虎口逃生”推进阅读学习。通过“你想演谁”“它是怎么出场的”“你感受到了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等问题,带领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文本,并在做一做动作的过程中加以体会。通过学生的动作表演,同桌合作彩排,最后亮相“班级剧场”的形式,层层推进,落实本课“复述故事”的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故事的讲、演过程中,演出来乐趣,收获自信。
三、渗透思辨,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解说行为、事件背后的逻辑,阐明并学习故事中人物的思维方法,可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学生来说,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阅读中,还要善于发现文本的现实价值。
《狐假虎威》中有两位主人公:狐狸和老虎。“老虎一愣、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这些表示老虎神态的语句让低段学生奇怪:这只老虎与以往故事中威风八面的老虎很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老虎的心理变化。起初,老虎想着扑上去逮住狐狸,能享受一顿美味大餐。但当狐狸扯着嗓子发问时,老虎一愣,心中开始生疑。接着,狐狸声称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管理者,老虎听后有些蒙,不禁松开了爪子。在这一连串的心理揣摩中,学生可感受到老虎从自信到疑惑,再到动摇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逐步深入理解故事内容,学会揣摩故事情节。同时,在不断分析和推理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