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1.物理观念:(1)知道惯性,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3)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能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2.科学思维:(1)通过类比知道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惯性,知道生活中该如何利用或防范惯性。(2)通过实验现象,推理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科学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能运用极限思维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认识到生活和物理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2)知道惯性是造成很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了解相关交通安全常识,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3)通过对伽利略的思想实验的介绍,了解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点:利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斜面、毛巾、棉布、小车、木板、多媒体课件等。利用多媒体播放以下片段:(1)自行车比赛中冲过终点的自行车。(2)滑冰比赛中到达终点后的运动员。(3)被小朋友弹出去的玻璃球。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大家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自行车和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来?玻璃球被弹出去后为什么能继续运动很长一段距离?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探究点一 惯性观察:如图所示。提出问题:为什么纸条被抽出后,水杯仍然留在桌面上?每四人组成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积极展开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因为水杯原来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当纸条被抽出去时,水杯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水杯最后没有随纸条被抽出去,最终仍然静止在桌面上。归纳总结:1.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基本性质,在任何条件下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关于惯性的几点理解:(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2)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物体不论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3)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4)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力”或“受到惯性作用”,只能说“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物体所具有的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观察: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向左(或向右)倾斜;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斜。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教师随时纠正不准确之处。归纳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1.明确研究对象的初始状态。2.判断某一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改变了运动状态的原因。3.判断另一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所处的运动状态,从而出现了怎样的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探究点二 牛顿第一定律过渡提问:既然任何物体都有惯性,也就是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那运动的汽车如果没有动力,为什么会行驶得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呢?汽车为什么没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探究: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斜面与水平木板平滑连接。取一辆小车,使它三次都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沿斜面运动到水平面上。每个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同,第一次在水平木板上铺毛巾,第二次铺棉布,第三次直接使用木板。比较小车三次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接触面 小车受到阻力的情况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远近毛巾棉布木板提出问题:为什么让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学生回答:这保证了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时都具有相同的速度。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速度总会减小,直到停下来?学生回答:这是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了阻力。提出问题:分析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归纳总结:小车在水平面上所受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就越慢,通过的距离也越长。可以设想,如果小车运动到光滑(阻力为0)水平面上,小车的速度就不会减小,小车将保持原来的速度、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理解:(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一切”表示这个定律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总保持”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只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3)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性质;而惯性定律是一种运动规律,与惯性不同。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推理得出的,不是直接得出的实验结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7~P58拓展阅读的内容,多媒体演示并介绍伽利略的思想实验,总结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第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惯性定义: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注意:惯性不是力,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表述中不能说“惯性力”“受到惯性”,只能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二、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理解: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或受平衡力作用。学生难以理解惯性这个概念,容易误以为惯性是力,在表述惯性时也容易出错;学生在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也会感觉很难,无法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无法理解不受力的物体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思维很难转过来;再就是实验,在课上一定要讲清楚小车(或小球)为什么要在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