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重力1.物理观念:(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方向,并能够应用其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正确书写关系式G=mg,能进行简单运算。(4)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会画出重力的示意图。2.科学思维:(1)通过举例生活中的现象与观察课堂实验,证明重力的存在。(2)通过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3)通过演示的现象,归纳出重力的方向,并思考重力的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3.科学探究:(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培养动手操作与收集数据的能力。(2)实验中学会用比值法、图像法处理数据,培养分析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身边的小实验以及观察生活中重力的应用,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2)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会利用G=mg进行有关计算。质量为50 g、100 g、150 g的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新课。生活中我们用手可以很轻松地拿起一个小石块,但一个大石块却要用两只手费很大的力才能搬起。为什么同样是用手来搬起物体,所需要用的力却不同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重力。探究点一 重力观察:如图所示。提出问题: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跳起的运动员为什么会落向水面?被抛出的篮球为什么会落向地面?总结归纳: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3.重力一般用字母G表示。观察:如图所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下垂的方向与由静止下落的物体的运动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学生回答:它们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通常我们把与重力方向一致的线叫作重垂线。利用重垂线可以检查墙砌得是否竖直,也可以检测桌面是否水平。探究点二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依次测出质量为50 g、100 g、150 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记录在下表中。计算出钩码所受的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比,求的平均值。编号 钩码的质量m/kg 重力G/N 比值 /(N·kg-1)钩码1 0.05钩码2 0.10钩码3 0.15分析实验数据: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有=g。教师补充:1.g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比值。在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之比是一定的。2.一般情况下,g取9.8 N/kg,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 N。粗略计算时,g可取10 N/kg。3.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g的数值可能不同。g的数值与海拔高度以及纬度有关。探究点三 重心观察:如图所示。提出问题:地球吸引着物体的每一部分,那么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归纳总结:1.物体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但是对于整个物体来说,重力作用的表现好像作用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作物体的重心。2.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观察:如图所示。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学生回答:不倒翁的重心比较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0拓展阅读的内容,了解重心与稳度的关系。归纳总结:稳度指物体的稳定程度。降低物体的重心是提高物体稳度的一种方法。第三节 重力一、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G=mg(一般g取9.8 N/kg)。二、重心1.重力作用的表现好像作用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作物体的重心。2.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3.物体重心越低,稳度越高。本节内容中学生不好理解的部分主要有重力的方向和重心,讲完之后还是有学生会误以为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学生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针对这两种情况,作为老师首先要把知识点讲解清楚,让学生听懂,然后就是多举实例,让学生记住并理解经典实例,下节课还得再复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