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第八章 第二节 液体压强(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 第八章 第二节 液体压强(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液体压强
1.物理观念:
(1)知道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
(2)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知道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3)理解液体压强的公式,并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2.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和分析,推理归纳得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
(3)基于压强的定义式,结合实验探究结果,推理得出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
3.科学探究:
(1)通过演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增强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3)体验“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的研究过程,提升综合的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善于探究、乐于探究、敢于探究的品质。培养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体验科学规律对生产建设的指导意义,激发热爱学习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微小压强计、大烧杯、水、浓盐水、刻度尺、塑料袋、钉子、多媒体课件等。
如图所示分别是浅海潜水服、深海潜水服,为什么深海潜水服要比浅海潜水服更厚重些?要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液体的压强。
探究点一 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①将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在塑料袋底部扎一个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②再用钉子在袋子的四周扎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学生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解:说明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
提出问题:为什么液体会产生压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液体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阻碍它下落的容器底和阻碍它散开的容器壁都会产生压强。不仅如此,容器内部各部分液体之间也会相互挤压,从而产生压强。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在瓶子同一侧壁不同高度处打洞,然后往里面装水,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1)液体内部不仅有向下的压强,还有向侧面的压强。
(2)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有关。
提出问题:既然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用什么器材探究呢?
老师引导:可以用如图所示的仪器——微小压强计来探究液体的压强。微小压强计是由蒙上薄橡胶膜的小金属盒、橡皮软管、玻璃U形管(内装有液体)组成。U形管的右管开口,左管通过橡皮软管跟蒙上薄橡胶膜的小金属盒相连。
当小金属盒的薄橡胶膜没有受到外力时,U形管两侧的液面相平;当小金属盒上的薄橡胶膜受到外力时,U形管两侧液面便出现高度差,外力越大时,高度差越大。
阅读教材P67~P69学生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分析与结论:
1.液体内部各处都存在压强。
2.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探究点二 液体压强的大小
提出问题: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那么液体内部某处压强的大小如何确定呢?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等效替代法(如图)进行推导。分析后,学生完成推导过程,得出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同学们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少?
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少?
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平面的压力是多少?
4.平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推导过程:p======ρgh。
方法点拨:从一般性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
相关解释及注意:
1.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为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为kg/m3,h表示深度,单位为m,g的单位是N/kg。
2.深度指的是从自由液面到所处位置的竖直高度。
【补充】公式变形及拓展:(1)h=(求深度);(2)ρ=(求密度);(3)F=pS(求液体压力)。
第二节 液体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测量仪器:微小压强计。
3.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内部各处都存在压强,压强大小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p======ρgh。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为什么深海潜水服比浅海潜水服要厚重一些?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接着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分析学生所做的实验,探究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液体压强有大小之分;并根据实验的现象,猜想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后分析论证,探究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再理论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情况,教师补充设计一些演示实验,能够使学生的思路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抽象,搭一个台阶,能够有效地降低知识难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