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 弹力 弹簧测力计 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 (2)知道什么是弹力,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发生形变后的状态,明确物体具有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和分析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3.科学探究: (1)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去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的关系。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观察生活中弹力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的品质和爱护仪器的科学伦理道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教学活动 一、弹力 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活动1: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2: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引出弹性限度概念。 总结: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到原状。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物体互相接触。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观察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思考: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能否制造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学生用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原理、结构。 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弹簧测力计由弹簧、秤钩、指针、刻度盘组成。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 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感受力的大小,记录好数据,交流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要先轻轻拉挂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 (2)被测的力要施加在挂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碍; (3)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4)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盘垂直。 小结: (1)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3)测量:a.不能超过量程; b .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c.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4)读数:数值+单位。 多媒体展示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三、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思考并表述: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吗? 请提出猜想,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一:将弹簧挂在黑板上,此时弹簧不受外力,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离叫弹簧的原长(用彩条显示“原长”。) 当弹簧受到拉力时,它的长度会怎样? 演示二:把一个钩码挂在弹簧上,此时,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离叫弹簧的长度。(用彩条显示“总长”。) 请一学生指出哪一段是由于弹簧受到拉力而伸长的长度。(用彩条显示“伸长”。) 教师点拨:此时弹簧的总长减去弹簧的原长就是弹簧的伸长。 当弹簧受到拉力增大时,它的伸长会怎样? 教师做演示实验:分别在大弹簧下挂1个、2个、3个、4个完全一样的钩码,学生依次在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拉力和弹簧的各种长度。 次数 拉力 F/N 弹簧原长L0/cm 弹簧的长度(总长)L/cm 弹簧的伸长(L-L0)/cm 1 2 3 4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伸长成正比。 板书设计 3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力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基本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要领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