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2讲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讲义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具体表现:1.政治:两极格局瓦解与多极化趋势加强:80年代苏联陷入社会危机,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当今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2.经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几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3.思想文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信息化使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课标要求:1.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2.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近几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年份 试卷 考点2024 北京卷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观题)2023 全国新课标卷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环境问题浙江卷 上海合作组织海南卷 海上格局演变(主观题)2022 重庆卷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观题)命题分析:近年考查少,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时事政治结合较为紧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潮流,复习时重点关注。备考建议:1.当代世界的主要特征、面临的问题和中国方案是新教材的新增知识点,关注的主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共性命运和协作必要性;2.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可逆转性,政治多极化对国际协商与合作的推动性,中国承当大国责任的主要表现。时空定位及主要线索:主要内容:考点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考点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考点3: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教学过程:考点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一)概念:1.含义:①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是关系人类的命运走向;②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是关系人类的生存品质。2.两者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邓小平这段话?材料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5年)提示:(1)明确指出当今时代带有战略性的大问题,即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2)指出和平问题主要是指东西方之间的问题,即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东方),与资本主义国家(西方)之间是否发生战争的问题;(3)发展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北方)和发展中国家(南方)之间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4)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也指导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二)表现:1.和平的表现:二战后,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2.发展的表现: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②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原因:归纳为:1.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的经验教训;2.体系:雅尔塔体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留下生存空间;3.组织:联合国维和行动发挥了有效作用;4.经济:多极化全球化不可逆转,各国相互依存;5.现实: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共同需要。考点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发展方面: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又称南北问题):南北差距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在北半球和北半球的北半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南半球部,所以这种差距叫做南北差距。据联合国有关机构2014年的统计,全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资产占人类财富总量的近40%,而最贫困的50%人口拥有的资产仅又占人类财富总量的1%。这个状况至今基本没有改变。根据英国一家慈善组织正式公布的《2018全球贫富差距报告》,全球前26个大富豪的资产,相当于地球上最贫困的38亿人口的全部财产。(二)和平与安全方面: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至今没有解决。②2011年发生的叙利亚内战,到2018年1月已经导致540万人沦为难民,造成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等。2.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知识概念: 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长期以来,恐怖主义以其血腥的暴力活动为显著标志,在世界许多地区制造混乱,造成社会的动荡。知识链接: 第8课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选择性必修3)(一)含义: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二)来源地:1.二战前:欧洲;2.二战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三)产生原因:1.战争或地区冲突;2.宗教或部落矛盾;3.自然灾害;4.经济恶化。(四)难民的救助:1.背景: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2.措施:(1)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UNHCR)”,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2)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3)1966年,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4)2000年,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3.结果: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真正解决难民问题任然任重道远。知识链接: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 (选择性必修2)(一)概念: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二)特点:1.传播速度快;2.范围广;3.时间长;4.危害性大。(三)中外历史上的疫病:1.天花:(1)古埃及时期: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罹患天花(2)18世纪:肆虐欧洲,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3)中国清朝: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2.鼠疫:(1)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2)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严重饥荒;(3)中国明朝:明朝末年,鼠疫横行,大批患者死亡;(4)中国清朝: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东北鼠疫。3.其他疫病:(1)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2)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3)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四)疫病的影响:1.经济:疫病的流行使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2.政治:疫病的流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影响政治走向。3.思想:疫病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引发了思想文化变革。4.医学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疫病预防与救治水平的提升。(五)疫病的防治:1.古代:(1)重视公共卫生:①古罗马: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做重要工程。②古代中国: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2)探索防治疫病的方法: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②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3)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①古代中国: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②古罗马: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2.近代:(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2)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灭菌法;(3)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日趋激烈。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包括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采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海洋科学研究权以及国家安全权益、海上交通权益等,是国家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主要表现:(1)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2)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3)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它们置联合国安理会于不顾,违背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的神圣原则,公然践踏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其目的是要用各种手段建立一个符合他们自己利益的国际新秩序,确立其主宰世界的地位。历史纵横: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气候变化协定,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正式通过,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 ,具有法律约束力。2020年11月4日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职后为特朗普退出巴黎协议致歉,当晚宣布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停止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等多项行政措施。考点3: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全球治理的概念:1.含义:是指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2.核心要素:①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全人类的普世价值;②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③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各国政府、正式的国际组织、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④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⑤国际规制的有效性等。(二)发挥原有国际组织的全球治理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三)建立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1.全球层面:(1)二十国集团:①宗旨:促进工业化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对话;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框架;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②影响: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和向“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共同治理”的转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地区层面:(1)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①成立: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②宗旨: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意义: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2)金砖国家:特指新兴市场国家。2009年首次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宗旨:开放透明、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多年来,金砖国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大大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3)新开发银行:①建立:2013年3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南非德班会晤讨论成立新开发银行。2015年7月21日,新开行在上海正式开业。②宗旨:支持金砖国家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作为现有多边和区域金融机构的补充,促进全球增长与发展。问题探究: 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全球治理”与“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的不同。材料 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杨外长,您好。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威胁与挑战前所未有。中国如何看待国际上要求“全球治理”的呼声?杨洁篪(chí):我们认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是国际社会各方要普遍参与、普遍受益,方式应当是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平台主要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机制……“全球治理”应该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不是相反。——摘自外交部长杨洁篪就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记者问(2011年3月7日)提示:(1)“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大国主导,小国、弱国稍有或没有话语权的体制。(2)“全球治理”:国际社会普遍参与,平等协商,共同受益。(四)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含义:指的是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共同应对威胁人类社会安全与发展的威胁。2.内容:①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3.意义:①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的坚持和继承。②提取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③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倡导全球新型文明观。④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塑造大国形问题思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是什么?①理论依据: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②思想来源: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③现实需要: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④努力方向: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4.实践:(1)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2)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①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②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③总部设在北京。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截止到2021年10月,亚投行有104个成员国。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对世界的贡献。材料 习近平同志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中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参与国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旧的全球治理理念,以合作共赢代替零和博弈,各国平等参与、协同推进,兼顾各方利益和诉求,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形成新的合作优势;坚持互利共赢,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整合各参与国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推进各参与国的互利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开展区域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提示:①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引领各国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的和平、繁荣与稳定做出贡献;②有利于沿线国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全化深层次的发展;③有利于增进各国的交流和发展,为各国友好的外交关系夯实基础,有利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2019年5月,倡议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继博鳌亚洲论坛之后,中国主要面向亚洲搭建的又一重要对话合作机制。②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5月15日晚,亚洲文化嘉年华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致辞。③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增强亚洲文化自信,促进亚洲协作互信,凝聚亚洲发展共识,激发亚洲创新活力,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高考真题演练: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解析】 根据材料“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C项正确;排除A项;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排除B项;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浙江6月高考)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A. 东南亚国家联盟B. 二十国集团C. 上海合作组织D. 亚太经合组织【解析】 据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结论:2001年6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C项正确;东南亚国家联盟于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建立最初由美国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89年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2021·天津高考)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阂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科技发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4.(2024·北京卷) 和平与发展材料一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材料二 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请回答:(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参考答案:解释: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各种问题复杂并存,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5.(2023·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1)特征:①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②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2)因素:①国家实力的变化;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③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思维导图: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2讲 讲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