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 沉与浮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2)了解沉浮的各种现象,规范描述各种沉浮状态的语言。2.科学思维: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的判断,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阿基米德原理和重力的计算式,归纳出物体的沉浮条件。3.科学探究:(1)通过科学探究,总结交流后利用表格整理沉浮条件的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2)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3)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鱼的沉浮原理。(4)通过对打捞中山舰的模拟探究、信息处理,得出结论,加深对沉浮条件的理解。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浮力知识的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沉浮条件。教学难点:利用沉浮条件解释轮船、热气球等的原理;能利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人在死海中悠闲地戏水、飞艇在空中自由地上升、下降。引导:对于上面展示的两幅图片,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学活动一、物体的沉浮条件思考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上浮,有的会下沉。这是为什么呢?物体的浮与沉取决于什么条件?1.阅读教材P76,观察:鸡蛋的沉浮。如图10-4-2。取一枚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1)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2)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①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②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增大。(3)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态。 当它下沉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当它上浮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没有变,那么肯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 不断加盐,导致液体的密度增大,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增大;当浮力小于重力时,鸡蛋下沉;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2.物体的沉浮条件。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1)F浮>G,物体上升。(2)F浮=G,物体悬浮。(3)F浮3.海洋生物控制沉与浮的方式。二、控制沉与浮我国古代很早就将浮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从独木舟到郑和出使西洋所用的大型“宝船”船队,从孔明灯到浮船打捞技术,从盐水选种到密度计,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1.浮船打捞。浮筒绑在沉船两侧时使整体体积增大,总的浮力增大,排出浮筒中的水,浮筒的重力减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沉船上浮。借浮力起重,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创造。900多年前,僧人怀丙让人把两艘很大的木船并排拴在一起,船上装满了泥沙。将铁锁一端拴在墙上,另一端系在铁牛。然后把船上的泥沙卸到河里,打捞起沉落江中的万斤大铁牛。这一打捞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阅读教材P77,讨论交流:打捞中山舰。如图10-4-6。中山舰是“浓缩了中国现代史”的一代名舰,其排水量780t,长62.48m,宽8.99m,1938年在长江被日军击中,沉入19m深的长江。如果由你来组织打捞中山舰,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自己设计打捞中山舰的方案,填写到书上的表格中。2.热气球。在体育、娱乐活动中,经常看到天空中漂浮着色彩绚丽的热气球。你知道它的构造和原理吗?介绍热气球的发展历程:问题:热气球带着人飞上了天,实现了人们升天的梦想,可是它们怎么下来呢?学生活动:减小浮力,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减小排开气体的体积,比如对热气球停止加热。归纳总结:热气球的升降原理:利用里面充的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空气产生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来升空;利用减小浮力来下降。阅读教材P78,活动:做一个热气球。如图10-4-7。(1)取一个大的轻纸袋,用细铁丝编一个简单的小筐,再用几条胶带把小筐挂在纸袋下面,筐里放一团用酒精浸湿的棉花。(2)把热气球拿到室外,点燃酒精棉,热气球就能升起来,你能解释热气球升起来的原因吗?(3)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使升起的热气球降回地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作答。板书设计4 沉与浮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围绕着“密度大的物体是如何实现漂浮或悬浮”这个问题进行的。先由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变形得到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之后,再通过对密度公式的分析得出轮船和潜艇的浮沉原理。这样的安排,使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层层递进,利于学生接受。据此得到“空心”这一实现密度大的物体漂浮或悬浮的重要方法,最后我们还共同探讨了潜艇和热气球的升降原理。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体现“STS”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