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1 杠 杆(教案)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1 杠 杆(教案)2024-2025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资源简介

1 杠 杆
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杠杆及杠杆相关的概念。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表达式。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并能进行分类。
2.科学思维:
(1)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结合示意图建立杠杆的模型,掌握力臂的画法。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推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通过模型结合杠杆平衡的原理进行分析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分类。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
一、杠杆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86-87,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图11-1-3所示。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学生分析、讨论,举例。
  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都可以看作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二、 杠杆的平衡条件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置疑:你为什么要这样称?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1.杠杆平衡。
当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互抵消时,杠杆将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作杠杆平衡。
(1)如图(a)是一个平衡的杠杆,移动一边钩码的悬挂点,会产生什么现象?
(2)如图(b)所示,用带杆的滑轮向左或向右推动右边挂钩码的悬线,改变作用力的方向,这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结论:杠杆的平衡不仅与动力和阻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作用点及力的作用方向有关。
2.杠杆五要素。
  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1)支点( O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 F1 ):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 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 L1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 L2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找准支点。
(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标出力臂。
教师列举杠杆撬石块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画出杠杆撬石块中的各种物理量。如图所示。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点是不动的,所以O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们把刚才杠杆所处的状态叫杠杆的平衡,所谓杠杆的平衡就是杠杆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杠杆的平衡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阅读教材P74,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如图11-1-8。
(1)猜想:
(2)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
①把杠杆用细线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
②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量。
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量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量当作阻力F2;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相应的数值填入表中。
③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3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写成:F1L1=F2L2
它的含义: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三、杠杆的分类
根据支点相对于动力和阻力作用线的位置关系,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它们的特点。
1.省力杠杆。
多媒体展示:撬棒撬石头示意图。
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示意图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下?
归纳总结: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费距离。
请同学们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杆?
出示省力杠杆:铡刀(图)、瓶盖起子(图)、独轮车(图)等。
2.费力杠杆。
多媒体展示:铁锹挖土。
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示意图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下?
归纳总结: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费力但省距离。
请同学们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费力杠杆?
出示费力杠杆:筷子、镊子等。
简介筷子:筷子,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的使用,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人类学家认为,中国最古老的筷子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前1200多年以前,比西方人使用刀叉要早几百年。
3.等臂杠杆。
多媒体展示:跷跷板。
特点: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等臂杠杆最重要的应用是天平,还有跷跷板等。天平、跷跷板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教师结合一些具体的动作(例如举、拿、抬、踢等)来讲解这些杠杆是如何工作的。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杠杆的类别可概括为:
杠杆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系 L1>L2 L1力的大小关系 F1F2 F1=F2
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 s1>s2
费距离 s1省距离 s1=s2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 ,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 而言的。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 s1 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 距离,且s1 >s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阅读教材P89,讨论交流:人体中的杠杆。如图11-1-10。
多媒体展示:人体内许多地方的骨骼、关节构成的杠杆。
人的许多动作都是通过人体中精妙的杠杆来完成的。如图,骨骼和肌肉组成了什么样的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找一找,人体中还有哪些杠杆?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纠正、总结。
教师介绍我国2000多年前《墨经》中对杠杆原理的利用——捣谷的舂和井上汲水的桔槔(如图11-1-11)。让学生产生国家认同感,为我国这样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到自豪,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感到骄傲。
板书设计
1 杠 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杠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且让他们知道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地应用,大约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井上汲水的桔槔,还有能够做精确称量的天平和杆秤。在古书《墨经》就有相关记载,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同学们应该为我国这样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到自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