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素有“黔省东南锁钥,苗疆第一要区”之称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一项被网友称为“村超”的足球赛事,在乡村体育文化振兴的红火背景下,火遍了全网、火出了国门,演绎成了“现象级”的乡村嘉年华,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每周的“超级星期六”赛场都有四五万观众,村超带动榕江县旅游收入超12亿元,这说明( )
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带来影响
②一定的文化决定并影响着人们的实践和经济生活
③文化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积极因素
④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可以看出( )
①文化是人类全部的物质活动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生下来就有的
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钱钟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狭义的“文化”是指(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纯粹自然的东西
C.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D.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
4.打一桶泉水,煮一壶清茶,听一段山东快书……如果在济南选择一片最有老济南特色的街区,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首屈一指。在这里,历史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市民游客随时随地可以与历史对话,感知古城的历史脉搏。由此可以看出( )
①文化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
②老街区承载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代人的选择
③历史文化印记能够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④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生活方式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成都老茶馆档案”,记载着茶馆与城市的共生共融,记载着成都茶文化的一种文化底蕴。成都茶馆是成都市亮丽的文化风景,也是成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由此可见( )
①文化通过一定的物化形式才能表现出来 ②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期待
③文化是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物质结果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③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通过实践活动能透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近日,某小学举行了“经典童谣、滋润童心”歌唱童谣展示活动,其中“小小一粒米,不要瞧不起……”,引导孩子们要珍惜点滴粮食,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说明文化( )
①是社会物质力量
②可以教育人民
③决定人的发展
④能够引领风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④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铺张浪费绝非小事,只有杜绝“中国式剩宴”,才能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共圆一个“中国梦”。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样做的原因在于( )
①优秀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②文化决定人的认识以及行为选择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优秀文化能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3年3月19日,中国首届民族服饰非遗文化时尚周于云南西双版纳落幕。活动现场,以音乐、舞蹈、绘画、人文、自然元素为灵感,哈尼族、傣族、布朗族、壮族、瑶族等民族服饰专场发布会相继开展。《盛筵》《赫菈》等品牌穿越千年时光,历久弥新,赢得现场观众们的声声赞叹……不同民族的审美情绪、价值观念、工艺技巧通过匠人与设计师的深入走访、精心设计得以完美呈现。由此可见( )
①不同民族文化各具个性特征
②文化随着实践的进步而发展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2023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十大流行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文明倡议、数字中国、杭州亚运会、核污染水、巴以冲突、大语言模型、神舟十七号(神十七)、村超。流行语是社会的产物,凝聚了时代的缩影,不仅勾勒出人们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也传达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表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流行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源于实践的文化决定着时代的潮流和走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3年2月24至26日,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其中,甲出版社带来的《燕食记》从岭南饮食风物着眼,写出了大湾区的世纪沧桑;乙出版社带来的《宝水》是一步乡村振兴的工笔画和水墨图;丙出版社带来的《戴花》写出了两代技术工人身上共同的劳动者精神……上述材料最合适论证的观点是( )
①弘扬劳动精神,发挥其对提高社会文明的决定作用
②文化通过其载体呈现出来,表达和展现着社情民意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创作受限于社会存在
④文化可以紧跟时代发展进程,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赴一场“非遗盛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国庆登高、露营、看演出、泡温泉、听采茶戏,和家人朋友在丰富的文旅业态和活动中一站式享受假日时光……在今年国庆假期,江西宜春市将明月山的自然风光和仙侠文化融合,非遗与温汤度假生活相结合,上新“明月仙山国庆同欢”2大主题10项活动,让广大市民、游客在体验新场景、品味新业态中,共赏“繁华盛景”,旅游人次和收入再创同期历史新高。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C.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D.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14.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美育与其他四育相互渗透、协同育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以来,我们对美育意义的探讨从未停止。新中国成立后,美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美育的育人价值日益得到重视和彰显。由此可见( )
①美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法治来推进 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美育的发展程度
③美育与其他四育协同育人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美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24年以来网络热词不断涌现,有小孩哥/姐、清汤大老爷、活爹、已老实求放过、city不city、因为他善、水灵灵等,这些热词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人们心态的变化。这表明( )
①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历经6年呕心沥血、艰难跋涉,路遥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30多年来,这部志在“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的力作,以其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力量,成为一代代青年的励志经典,更成为中国文学创作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一面旗帜。从材料可以得出( )
①小说文学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文化具有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
③文化能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
④优秀文艺作品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生活的产物。作品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农村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它反映轰轰烈烈的解放区土改运动,言说乡土中国的主潮与正义,塑造了一系列真实、可信、可亲的农民形象。这一作品的成功创作说明( )
①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②真实还原历史真相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③人民的生活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发展的源泉
④对乡土中国的深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一边是造型多姿的山东手造工艺品、韵味悠远的文创作品和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一边是省级非遗梆鼓秧歌表演、富有乡土特色的舞狮舞龙与传唱民间的小戏小调……山东“秋季黄河大集”将可逛、能买、看演出融合在一起,令文化消费有了新载体。这表明(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能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②文化能培育壮大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③发展文化消费能够实现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中国不同的民族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服饰。从汉族服饰看,中国汉服有以先秦两汉为代表的周制服饰,以唐为代表的唐制服饰,以及以明为代表的明制服饰等之别。它们各具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环境下,汉族人民对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和向往。这说明( )
①文化是政治的附属品,是为政治服务的精神武器
②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③政治与文化交融的特点在当今社会并不明显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并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24年8月,国内多所高校公布了2024年本科录取通知书的样式和创意。有的大学邀请老教授、书法家等用毛笔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有的将定点帮扶县的特产“当归”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送,传递“‘当’你学成,‘归’家报国”的家国情怀;有的大学随录取通知书向新生赠予优秀书籍……这些创意( )
①说明优秀文化作品都是人们发挥想象力和灵感的产物
②是我们国家繁荣兴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③对培育和健全入学新生的人格和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
④以大学录取通知书为载体,传递更多有益的文化信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积极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
全州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推动法治乡村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村(居)民共同制订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完善协商议事制度;统筹抓好“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分析研判、协同化解、法治宣传”四项机制落实,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组建38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调解组织全领域覆盖;依托基层司法所,联动派出所、法庭等部门深入村寨开展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近三年,全州“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顾问团等累计参与普法宣传和提供法律咨询、解惑释疑等法律服务志愿活动共计2000多人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分析西双版纳州法治乡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沪明合作,是跨越一个甲子的牵手。
穿行在三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沪明两地割舍不断的情缘留下的印痕。沪明小学的吉祥物“沪沪”的头部元素取自上海市花白玉兰,一年级各班以上海著名建筑命名为“虹桥班”、“迪斯尼班”等;“1958工业记忆馆”的沪明情深馆区摆放着18家迁明企业的老照片、老物件,在最显眼的位置赫然写着“三明不会忘记”……这些印痕再现了三明工业从零起步到打造新兴工业城的发展历程,浓缩了上海等地支援三明建设的历史情缘,也见证着新时代两地续写更加动人的合作故事。沪明的真挚情谊,未因时空的阻隔而冲淡,在岁月流转中历久弥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知识,阐述沪明情谊未因时空阻隔而冲淡的原因。
2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精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立德树人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启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教育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在生活实践中点滴积累,积跬步至千里、养小德成大德。才为德之贵,德为才之帅。只有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春风化雨,凝聚人心,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汇聚起铸就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探究] 
运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知识,分析学校德育工作在树人中的作用。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人们世代生活生产的物理空间、心灵家园,传统村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缘起和发展密不可分,是华夏文明渊源有自的实证。
人们对一个村落的印象,往往始于传统建筑和自然风貌,这些有形的物质载体是最直观的村落历史文化:宗祠、戏台等古建筑包含着开放的精神空间;民居建筑具有居住、商贸等多重功能,形制特色鲜明丰富。村落文化中孕育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价值体系,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相契合,潜移默化间筑牢了文化自信的基石。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意义尤其突出。
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突出文化诉求,更加重视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实施“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要将传统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物种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多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相关知识,说明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A D B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D B D B B D D
1.B
【详解】①④:“村超”火遍了全网、火出了国门,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带动榕江县旅游收入超12亿元,这说明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带来影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①④符合题意。
②:经济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和经济生活,②说法错误。
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但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并非都是“积极因素”,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C
【详解】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①说法错误。
②: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表明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式,②符合题意。
③: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说法错误。
④: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的,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C
【详解】A:无论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都不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A错误。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错误。
C: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C正确。
D: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精神文明属于先进文化,而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该选项缩小了文化的内涵,D排除。
故本题选C。
4.B
【详解】①③:在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市民游客随时随地可以与历史对话,感知古城的历史脉搏。这说明了文化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历史文化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①③符合题意。
②:老街区承载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已成为当代人的选择,②说法错误。
④: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5.A
【详解】①:“成都老茶馆档案”,记载着茶馆与城市的共生共融,记载着成都茶文化的一种文化底蕴,表明茶文化通过一定的物化形式才能表现出来,①正确。
②:成都茶馆是成都市亮丽的文化风景,也是成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说明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期待,②正确。
③: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而不仅是物质结果,③不选。
④:材料体现的是“成都老茶馆档案”记载着茶馆与城市的共生共融,记载着成都茶文化的一种文化底蕴,不涉及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④不选。
故本题选A。
6.D
【详解】①: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塞罕坝精神,说明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正确。
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且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②错误。
③: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错误。
④: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可以看出他们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绿色发展的精神追求,④正确。
故本题选D。
7.B
【详解】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①排除。
②:学校通过童谣展示活动,引导孩子们珍惜粮食,这体现了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②正确。
③:文化影响人的发展,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③排除。
④:童谣展示活动弘扬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表明文化能够引领风尚,④正确。
故本题选B。
8.A
【详解】①③: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①③符合题意。
②: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才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则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②说法错误。
④: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9.B
【详解】①④: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优秀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文化能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①④说法正确。
②:文化会影响人的认识以及行为选择,但不能决定人的认识以及行为选择,②说法错误。
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0.C
【详解】①③:活动中哈尼族、傣族等不同民族的审美情绪、价值观念、工艺技巧通过匠人与设计师的深入走访、精心设计得以完美呈现,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①③入选。
②:材料中未提及服饰文化随着实践的进步而发展,②不选。
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是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1.A
【详解】①②:“流行语是社会的产物,凝聚了时代的缩影,不仅勾勒出人们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也传达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获得和享用文化,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①②符合题意。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但流行文化不一定是优秀文化,③错误。
④:一定时代的文化由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文化不能决定时代的潮流和走向,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2.D
【详解】①:劳动精神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①错误。
②④:《燕食记》从岭南饮食风物着眼,写出了大湾区的世纪沧桑;《宝水》是一部乡村振兴的工笔画和水墨画;《戴花》写出了两代技术工人身上共同的劳动者精神。这说明文化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可以紧跟时代发展进程,表达和展现社会发展变化和社情民意,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②④正确。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受限于”表述不当,③排除。
故本题选D。
13.B
【详解】B:宜春明月山景区通过丰富的文旅业态,让广大市民、游客在体验新场景、品味新业态中,共赏“繁华盛景”,旅游人次和收入再创同期历史新高,说明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B正确。
A:材料强调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未涉及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排除。
C:材料强调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指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C排除。
D:不同文化的作用不同,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B。
14.D
【详解】①:法治影响美育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美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法治来推进”,且材料没有涉及美育与法治的关系,①排除。
②: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水平对美育的影响,②排除。
③: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美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互渗透、协同育人,体现了矛盾具有同一性,③符合题意。
④:从孔子提出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美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美育的育人价值日益得到重视和彰显,美育在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不断向前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B
【详解】①③:这些网络热词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人们心态的变化,这表明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③正确。
②:材料说的是经济和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而不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②不合题意。
④:材料未涉及先进文化,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6.D
【详解】①:小说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①不选。
②④:《平凡的世界》以其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力量,成为一代代青年的励志经典,更成为中国文学创作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一面旗帜,这表明优秀文化作品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具有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②④入选。
③:材料体现的是人们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是对作品的认可,而不是文化能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③不选。
故本题选D。
17.B
【详解】①:作品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农村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它反映轰轰烈烈的解放区土改运动,言说乡土中国的主潮与正义,这说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①符合题意。
②:未必真实还原历史真相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且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②排除。
③: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生活的产物,塑造了一系列真实、可信、可亲的农民形象,这说明人民的生活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发展的源泉,③符合题意。
④:对乡土中国的深厚情感涉及价值观,价值观具有意识形态性质,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8.B
【详解】②: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没有体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④排除。
①③:山东“秋季黄河大集”上文创作品、省级非遗梆鼓秧歌表演等,将可逛、能买、看演出融合在一起,令文化消费有了新载体,表明发展文化消费能够实现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也表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能给予经济重大影响,①③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9.D
【详解】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是经济政治的附属品,①错误。
②④:不同的服饰各具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环境下,汉族人民对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和向往,这说明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并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②④符合题意。
③:政治与文化交融的特点在当今社会日益显著,③错误。
故本题选D。
20.D
【详解】①:优秀文化作品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①说法错误。
②:文化推动发展,是我们国家繁荣兴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而不是这些创意,②说法错误。
③④: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寄送当归传递家国情怀等,对培育和健全入学新生的人格和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传递了更多有益的文化信息,③④观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西双版纳州注重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法治精神,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发挥法治文化的教育功能,培育乡村群众的法治信仰,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推动乡村基层治理;运用法治手段维护乡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分析】背景材料:西双版纳州法治乡村建设
考查知识:文化的功能的知识
考查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需要调用文化功能的有关知识,分析西双版纳州法治乡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文化的功能的知识→可联系教材知识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关键词②:西双版纳州注重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法治精神→可联系教材知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关键词③:西双版纳州依托基层司法所,联动派出所、法庭等部门深入村寨开展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可联系教材知识文化服务社会,推动乡村基层治理;
关键词④:近三年,全州“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顾问团等多次组织活动→可联系教材知识文化推动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2.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学校、展馆等是沪明深切合作留下的印痕,承载着两地的历史情缘,存留和再现了沪明的深情厚谊。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沪明情谊在上海援建三明的往事中,在新时代的两地合作中,不断传承赓续,得到更好发展。(若从文化的功能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分析】背景素材:沪明合作
考点考查: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原因类命题,设问要求阐述泸明情谊未因时空阻隔而冲淡的原因,需要调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从原因的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穿行在三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显眼的位置赫然写着“三明不会忘记”→可联系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关键词②:这些印痕再现了三明工业从零起步到打造新兴工业城的发展历程,浓缩了上海等地支援三明建设的历史情缘,也见证着新时代两地续写更加动人的合作故事→可联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的功能。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3.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作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学校德育工作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为学生提供精神指引。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实现全面发展。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析】背景素材: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考点考查: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考生分析学校德育工作在树人中的作用。知识限定为“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知识,属于微观考查,应结合材料,主要从文化的功能、对人的影响、对民族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精髓→可联系文化的功能。
关键词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可联系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③:只有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汇聚起铸就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可联系文化对国家民族的意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4.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民居建筑具有居住、商贸等多重功能,促进乡村发展;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村落文化中孕育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价值体系,培养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筑牢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
【分析】背景素材:村落保护
考点考查: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运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相关知识,说明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因。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关键词①: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可联系教材知识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关键词②:孕育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价值体系→可联系教材知识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
关键词③: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相契合→可联系教材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筑牢文化自信;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图表信息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