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练习一、单选题1.大型景观雕塑《丝路金桥》连续三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符号,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的见证物。这座金桥桥体长28米、高6米、宽4米,以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隋代建筑赵州桥为原型。每块砖的内部熔铸丝绸制作的手工花,是相关几十个国家、近百座城市的“国花”或“市花”,寓意架设“沟通之桥”。这说明( )①精神产品总是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③通过艺术之美能够传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④文化交流与交融推动世界各国文化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部分年轻人对于过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感兴趣,而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认为这样才够“时代”,才显“新潮”。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应该认同本民族的文化B.拒绝过洋节,彻底拒斥外来文化C.时代变化了,祖先留下的东西也应该随时代变化而变化D.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外文化已经融为一体3.2024年6月7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倡议,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 决议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突出强调文明对话增进人类福祉 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 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 )①推动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②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表明文化认同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④彰显文化的独立性,为不同文明的发展提供相同的文明形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米”“火起来”,有人建议建设“儿童友好型博物馆”,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人聚焦推动中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议加强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有人致力于弘扬川剧艺术,建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这启示我们( )①有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好中华传统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③大力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特色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明的世界认同和国际影响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由中方自主策划,该展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492组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同时还选择了若干中国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探讨不同文明对人类永恒命题的理解,让中国观众在解读他者中再度认识自我。由此可见,该展览( )①是深化中外文明对话交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生动实践②坚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展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③坚持开放的心态,直观地展现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④赋予了中埃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两国文化共同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4年6月,中美青年版画展在江苏举行。该展览搭建了两国版画艺术交流平台,增进了文化理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 ②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趋向同质化③文化载体决定着文化内容的表达 ④不同文化的联系构成和推动文化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首都北京,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鼓楼向南远望,古今交融、气势恢宏,一幅中华文明传承与赓续的历史画卷次第展开。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意义在于:( )A.学习和借鉴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B.展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C.发展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D.印证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8.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上海陆续迎来上百场法国文化艺术活动,如“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与现代艺术——法国里尔现代艺术博物馆珍藏展”。举办上述活动( )①通过文化交流,能促进中法文化的相互理解②有利于提升中法两国人民对中法文化的认同③坚持开放包容,能推动中法两国文化的发展④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了文化多样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舞蹈《凤舞九霄》、歌曲《豫见》……河南卫视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持续解码中华传统文化。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携手河南卫视在文化中心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出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爆款节目精选,深受当地市民喜爱。悉尼市民告诉记者,在这里不仅能欣赏中国歌舞作品,还能从中品味中国传统节日,感悟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体现出( )A.不同文化交流能搭起人民心灵契合的桥梁B.融通不同资源,可以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C.保持开放心态是夯实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础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10.徐悲鸿的绘画巨作《田横五百士》和《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在美国展出期间,许多美国观众为之震撼。这表明( )A.要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B.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可以取代世界文化C.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交流会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推动作用D.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11.2021年10月17日,2021“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之“千年运河千里行”暨“爱上大运河”中外媒体采风活动在大运河北京段启动。这次活动利用文图、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新时代古运河新风貌,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这说明( )①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②要认同和尊重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③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促进民心相通,促进社会进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人类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主席曾经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正如中国以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习近平主席以茶酒巧喻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旨在阐明( )①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②文明因交流而多样,因多样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③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具有一定的高低优劣之分④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023年10月,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乘承“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集中推出了77个中外演出项目。自1999年创办以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的名家名团、名作吸引了不少海内外观众专程来到上海,共享艺术盛宴。举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意义在于( )①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②推动中外文化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实现融合同一③对外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④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天坛和巴黎圣母院为灵感,建造“童话王国”景观群,用一座代表友谊的桥梁将两个区域的冰建景观连接在一起,把中国传统文化、法国建筑文化与哈尔滨冰雪文化融为一体,向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隆重献礼。由此可见(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②中法两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美美与共③中法文化在交流中展现了优越性,增强了国际影响力④中法文化融合统一方显价值,有利于加强政治互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中式英语词汇“add oi(加油)”被英国(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收录。此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先后收录了“Kungfu(功夫)”“guanxi(关系) ”等中国特有的些词汇。 在“add oil”进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同时,“拓扑”“博客”等舶来词也让中文变得丰富多样。这说明( )①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②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③中英文化在互鉴中趋同,在趋同中走向共同繁荣④文化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2023年11月,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专场演出《江山如画》民族音乐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向俄罗斯观众展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返场环节,中国演奏家们演奏了俄罗斯经典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现场观众送上惊喜。举办此次俄罗斯“中国文化节”( )①有利于消除中俄文化差异 ②能够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④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③为中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2023年10月17日,古朴典雅的中国民族器乐《礼尚乐合》拉开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的大幕,表达世界各国对“和衷共济、和合共生”高远理想的矢志追求;跨越国界的中外音乐舞蹈表演《美美与共》,让在场贵宾加深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增进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这表明( )①文化反映一定的政治并对政治予以重要影响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共同的本质和规律③对各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能够促进民心相通 ④不同文明的交融同一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春秋时期的晏婴说:“和如羹焉。水醯(xǐ,醋)醢(hǎi,肉酱)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炊煮)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说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这说明( )①和羹中各种食材的味道消融,文明在交流中超越文明隔阂②和羹的同一性制约各种食材的味道,文明以共存超越文化优越③各种食材的不同规定着羹美的基本趋势,文明以互鉴超越文明冲突④和羹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的具体同一,文明有差异性才能和谐共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9.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开幕。本届文博会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中外嘉宾表示,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文明的汇聚交融之地,各民族异彩纷呈,在文化交流中要彼此坦诚,怀揣一颗真挚、温厚之心,要大力倡导丝路精神,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嘉宾的话表明( )①文化交流能使各民族文化得以融合进而统一②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民族性③在文化交流中应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促进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广普通话主要是基于( )①减少文化交流障碍,有利于文化传播②普通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③增进国家认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④普通话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正确的价值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主观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正是考古,为我们寻回那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透过众多考古成就,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码”。如今,我国考古工作者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遗址考古,在能调节温度、湿度的考古方舱内,从满坑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中,逐件提取文物,令人震撼。近年来,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系统实施,良渚申遗、三星堆上新等话题频上热搜,“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供不应求,众多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无声的历史文化遗存,正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与公众跨时空对话。与此同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考古也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进联合考古行动、文物保护项目……中国考古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的考古成就解开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码”。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椰树木屋、海浪声阵阵、欢乐的派对、琳琅满目的零食货架……走进“四叶草”,浓浓的异国风情扑面而来。来自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参展商带来世界各国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化故事在这里汇聚,“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在这里交融。一如往届,本次进博会打开的,不仅是商业、物质的交流之窗,也是文化、精神的交汇之窗。世界各国的文化通过进博会走进中国,中国文化也在进博会与世界交流互鉴。行走在“四叶草”里,会发现“中国元素”随处可见,从各种“巧思”中领略华夏文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性的“大白兔”形象与蔻驰经典元素奇妙碰撞,跨界演绎“国潮”魅力的时尚新篇;新春花车、“福运成双”新春摆件、悟空小侠齐天大圣终极变形机甲等,乐高集团于进博会发布了五款灵感源自中国文化与传统的玩具套装,数量创下了历届之最;继去年的“遇见敦煌”后,爱普生今年又带来了“遇见颐和园”沉浸式光影秀,利用3LCD核心投影技术呈现园林瑰宝颐和园的惊艳之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分析中国举办进博会对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促进民心相通。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传统艺术丰富多彩。缅甸素以传统、独特的民族舞蹈而名扬海内外;老挝的万象市塔銮节、占巴塞省瓦普庙节、沙耶武里省大象节等传统节日更是洋溢着传统文化气息;柬埔寨的吴哥窟、柏威夏寺、三波坡雷古寺等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折射出引人瞩目的光辉;中国的京剧、剪纸、刺绣等传统戏剧和技艺广受东盟国家的欢迎。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不断深化,双方文化交流合作也在提质升级。我国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进东盟,同时将东盟优秀文化“请进来”,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广泛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在第十七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方愿同东盟各国携手合作,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增强了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融合。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中,中国与东盟不断增加投入,收获了诸多成果。在文化合作中所激发出的创意正能量,必将产生意想不到的乘数效应。运用文化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其决定性因素,都在于是否具有强大的海权,能否控制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根据材料信息,请你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C B B B B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B A A D A B D B1.B【详解】①③:《丝路金桥》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的见证物,这说明精神产品总是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通过艺术之美能够传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①③符合题意。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标识,②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A【详解】A:“过洋节”而不过自己民族节日的现象是不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应该认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A符合题意。B:洋节也包含积极的文化因素,一味“拒绝过洋节”的做法错误,且应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B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对不珍惜本民族文化传统现象的认识,没有涉及传统文化变化发展的问题,C排除。D:中外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保持各自的特色,而不是融为一体,该选项说法与实际不符,D排除。故本题选A。3.A【详解】①:中国提出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突出强调文明对话增进人类福祉,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推动世界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正确。②: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有助于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③: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错误。④:材料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未体现文化独立性,不能为不同文明的发展提供相同的文明形态,④错误。故本题选A。4.C【详解】①: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①说法错误。②:有人聚焦推动中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这启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②符合题意。③:有人致力于弘扬川剧艺术,建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这启示我们大力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特色,③符合题意。④: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提高中华文明的世界认同,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5.B【详解】①③:材料中,该展览选择若干中国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探讨不同文明对人类永恒命题的理解,使中国观众在解读他者中再度认识自我,由此可见,该展览以开放的心态,直观地展现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有利于深化中外文明对话交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①③符合题意。②: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强调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②排除。④:该展览作为文化载体并未赋予中埃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该选项夸大了该展览的意义,④排除。故本题选B。6.B【详解】①: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这表明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①正确。②: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会不断的交流借鉴,但不会走向同质化,②错误。③:文化载体承载着文化内容,而不是决定着,③错误。④: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说明不同文化的联系构成和推动文化发展,④正确。故本题选B。7.B【详解】A:材料体现的是北京中轴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涉及学习和借鉴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A不选。B:北京中轴线从鼓楼向南远望,古今交融、气势恢宏,一幅中华文明传承与赓续的历史画卷次第展开,这展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也充分展现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入选。C:北京中轴线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发展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C不选。D: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且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D不选。故本题选B。8.B【详解】①:举办中法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文化交流,中法两国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①正确。②:对于本民族文化要认同,对于其他民族文化要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认同其他国家的文化,②错误。③:举办这些活动体现了中法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开放包容态度,有利于两国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推动两国文化的发展,③正确。④:举办法国文化艺术活动可以丰富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拓展中华文化的内涵,④排除。故本题选B。9.A【详解】A: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携手河南卫视在文化中心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出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爆款节目精选,深受当地市民喜爱,他们告诉记者,在这里不仅能欣赏中国歌舞作品,还能从中品味中国传统节日,感悟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表明不同文化交流能搭起人民心灵契合的桥梁,A入选。B:材料体现的是悉尼市民很喜欢中国歌舞作品,没有体现融通不同资源促进文化创新,B不选。C: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C不选。D:材料体现的是悉尼市民很喜欢中国歌舞作品,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没有体现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D不选。故本题选A。10.D【详解】A:材料不涉及要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 A不符合题意。B: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不可以取代世界文化,B错误。C:材料不涉及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交流会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推动作用,C不符合题意。D:徐悲鸿的绘画巨作《田横五百士》和《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在美国展出期间,许多美国观众为之震撼。这表明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徐悲鸿的绘画巨作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D正确。故本题选D。11.B【详解】①④:2021“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之“千年运河千里”行”暨“爱上大运河”中外媒体采风活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新时代古运河新风貌,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这说明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促进民心相通,促进社会进步,①④符合题意。②: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它民族文化,②说法错误。③: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2.B【详解】①:习近平主席以茶酒巧喻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体现文化具有多样性,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正确。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而不是因交流而多样,②表述错误。③: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③表述错误。④:人类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说明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④正确。故本题选B。13.B【详解】①④: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的名家名团、名作吸引不少海内外观众专程来到上海,共享艺术盛宴,这次明举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有利于促过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①④符合题意。②:“实现融合同一”说法错误,②不选。③:“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说法错误,③不选。故本题选B。14.A【详解】①: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天坛和巴黎圣母院为灵感,建造“童话王国”景观群,用一座代表友谊的桥梁将两个区域的冰建景观连接在-起,把中国传统文化、法国建筑文化与哈尔滨冰雪文化融为一体,由此可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①正确。②: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天坛和巴黎圣母院为灵感,建造*童话王国”景观群,中法两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美美与共,②正确。③: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法文化在交流中展现了优越性的说法错误,③错误。④:中法文化融合统一的说法错误,坚持文化多样性,④错误。故本题选A。15.A【详解】①②:材料指 出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式英语词汇被收录进《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同时也推动中文变得丰富多样,这表明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①②正确。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繁荣了世界文化,而不是促使中英文化趋同,③不选。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④错误。故本题选A。16.D【详解】①: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不能消除中俄文化差异,要求同存异,①错误。②:举办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强调中俄文化交流,不强调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②排除。③④: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专场演出《江山如画》民族音乐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向俄罗斯观众展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举办此次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为中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7.A【详解】①:《礼尚乐合》表达世界各国对“和衷共济、和合共生”高远理想的矢志追求,《美美与共》让在场贵宾增进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表明文化反映一定的政治并对政治予以重要影响,①正确。②:跨越国界的中外音乐舞蹈表演《美美与共》,让在场贵宾加深对不同文明的理解,说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②正确。③: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排除。④:文化具有多样性,“同一”否认了文化的多样性,④排除。故本题选A。18.B【详解】①④:“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意为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说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这说明和羹中各种食材的味道消融,文明在交流中超越文明隔阂,说明和羹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的具体同一,文明有差异性才能和谐共存,故①④入选。②: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而该选项强调的是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故②不选。③:矛盾双方的内在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故③不选。故本题选B。19.D【详解】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交流使各民族文化得以统一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符,①排除。②: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②错误。③:在文化交流中要彼此坦诚,怀揣一颗真挚、温厚之心,表明文化交流应坚持平等原则,③正确。④:要大力倡导丝路精神,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表明文化交流互鉴能促进文化繁荣,④正确。故本题选D。20.B【详解】①③: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可以减少文化交流障碍,促进文化传播。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可,增强凝聚力,建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①③正确。②:题干强调的是普通话的交流功能,没有强调陪同话的历史渊源,②排除。④:普通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不代表正确的价值观,④排除。故本题选B。21.①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珍贵历史文物进行考古发掘与阐释,充分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②以高科技创新考古技术与文物传播方式,开发文创产品,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众体验感和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能力的信心。③推动中外考古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考古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分析】背景素材:中国的考古成就考点考查: 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的考古成就解开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码”,可从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等角度来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透过众多考古成就,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码”→可联系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关键词②:如今,我国考古工作者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遗址考古→可联系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词③:中国考古也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进联合考古行动、文物保护项目→可联系提升中国考古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2.①有利于丰富文化传播途径,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提供平台,增加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来自世界各国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化故事在这里汇聚,“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在这里交融。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举办进博会,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进博会中交流互鉴,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中进步。③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通过文化交融,有利于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汲取丰富的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繁荣作出贡献。④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东西方经典元素奇妙碰撞、乐高集团发布灵感源自中国文化与传统的玩具套装、爱普生利用3LCD核心投影技术呈现园林瑰宝颐和园的惊艳之美。【分析】背景素材:中国举办进博会考点考查: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需调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来自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参展商带来世界各国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化故事在这里汇聚,“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在这里交融。→可联系教材有利于丰富文化传播途径,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提供平台,增加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关键词②:一如往届,本次进博会打开的,不仅是商业、物质的交流之窗,也是文化、精神的交汇之窗。世界各国的文化通过进博会走进中国,中国文化也在进博会与世界交流互鉴。→可联系教材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举办进博会,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关键词③:行走在“四叶草”里,会发现“中国元素”随处可见,从各种“巧思”中领略华夏文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性的“大白兔”形象与蔻驰经典元素奇妙碰撞,跨界演绎“国潮”魅力的时尚新篇。→可联系教材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关键词④:新春花车、“福运成双”新春摆件、悟空小侠齐天大圣终极变形机甲等,乐高集团于进博会发布了五款灵感源自中国文化与传统的玩具套装,数量创下了历届之最。→可联系教材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3.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中国和东盟加大对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夯实了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交流。中国与东盟各国通过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丰富了文化交流的内容,拓宽了文化交流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各国商业贸易、文化、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推动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分析】背景素材:中国与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考点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解答意义类主观题,侧重于“积极影响”。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的是文化的作用,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可从文化对经济影响的角度分析。关键词②:中国与东盟不断增加投入,收获了诸多成果,强调的是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可从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的角度分析。关键词③: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文化创意,可联系文化与经济,可从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角度分析。关键词④:中国与东盟各国通过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丰富了文化交流的内容,拓宽了文化交流的途径,强调的是中国与东盟的文化关系,可联系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可从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角度分析。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法律依据与事实信息的整合。24.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分析】背景素材: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考点考查: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核心素养: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可联系教材知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关键词②:郑和七下西洋、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联系教材知识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关键词③:早期西方列强的掠夺→可联系教材知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从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要求方面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