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登勃朗峰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登勃朗峰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新课导入(1分钟)
勃朗峰,法语意思为白色之山,海拔4810米,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也是西欧的最高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交界处。
作者介绍(1分钟)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借儿童的眼光,对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以及种族歧视等做了辛辣的讽刺,语言流畅诙谐。后期创作思想深化,用笔更趋老辣。其作品以方言和民间口语写活生生的现实,开辟了新的现实主义道路。
背景介绍(1分钟)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林文华译。有改动。在19世纪的欧美作家中,很少有人像马克·吐温那样热衷于旅行:在国内,他的足迹遍布东西海岸,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直到美国的北部边境;在国外,他不仅多次游历欧洲各国,还曾遍游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诸多国家。足迹遍布全球的旅行为马克·吐温创作游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他一生中共创作过三部主要的游记作品:《傻子出国记》(又译作《傻子国外旅行记》)、《国外旅行记》(又译作《流浪汉国外旅行记》)、《赤道旅行记》(又译作《赤道漫游记》)。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密西西比河上》也包含了大量游记性质的内容。课文就是马克·吐温游记作品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预习检查(1分钟)
给下列红色字标注读音。
翌日 俯瞰 妩媚 皑皑 颠簸
巉峻 拾阶 霓裳羽衣 沟壑 醺醺
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轻歌曼舞
màn

shè

kàn
chán

chánɡ
ái


luò yì
xūn
预习检查(1分钟)
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次日:
险峻陡峭:
从高处往下看:
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连,往来不断: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称或名声和实际相符: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翌日】
【巉峻】
【俯瞰】
【络绎不绝】
【轻歌曼舞】
【瞬息万变】
【纷至沓来】
【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第19课 登勃朗峰
2025年部编版初二语文
学习目标(1分钟)
1.厘清作者的行踪,厘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通过多种感官、运用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体会课文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分析课文详略得当的妙处。
3.欣赏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
自学指导及检测一(1分钟)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在文中标出作者所经过的地点,即作者的游踪。
2.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美景 遇到了哪些趣事
3.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标出作者所经过的地点,即作者的游踪。
马蒂尼
取道黑首
阿冉提村
沙蒙尼
逗留高地
2.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美景 遇到了哪些趣事
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沿途不乏秀色美景,如“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在抵达阿冉村前目睹了“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看到勃朗峰周围一些奇形怪状的山峰;向山下阿冉村进发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妩媚动人。在阿冉村遇上了奇人“车王”,感受了车王疯狂的车技,虽有颠簸之苦,也有意外之喜,住上了上等房间。
第二部分(7—11):
第一部分(1-6):
写登勃朗峰的见闻,描绘山中奇景。
写下山的经历,叙述奇人奇事。
层次结构:
自学指导及检测二(1分钟)
1.朗读描写景物的句子,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试进行赏析?
3.“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4.作者为什么用一整段去写“肥皂泡”
1.朗读描写景物的句子,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美不胜收)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归其上,光艳耀目;(威严)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奇特)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绚丽)
2.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试进行赏析?
文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入手,通过俯视、环视等不同视觉角度讲沿途的景物一一呈现出来。在行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散文般诗意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云的色彩、形态和气质,展示出构图巧妙而又变幻莫测的风云画卷,衬托出勃朗峰的圣洁庄重。
3.“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路都是上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骑骡乘车反而极不方便。骑骡乘车的游客为了使自己的旅行物有所值,不惜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而徒步上山的“我们”则可以自由地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可怜可悯”。
4.怎样理解“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这句话的含义?
“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引发的联想。肥皂泡能够摄入各种景物,而且只要人的视点稍加变换,肥皂泡中的景物形态就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而肥皂泡本身在阳光下也呈现出七彩光华。这与文中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不定颇有相通之处。因此,这一段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景,但也是对景物描写的一种补充,为读者留下了较大的自主想象空间。
自学指导及检测三(1分钟)
1.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 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提示】读7-11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子。
2.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的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
3.课文主要写“我”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可文章后半部分则把叙述与车夫有关的奇人奇事当作了写作的重点,这是不是偏离主题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直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的特点。
出发前,“把握十足”;
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
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的心理。
2.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
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写,突出车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朋友是简笔勾勒,作为“勃朗队长”朋友,爬山次数和向导水平更高。
可见这里的奇人奇事还有许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本文主要写“我”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可文章后半部分则把叙述车夫奇人奇事当作了写作的重点,这是不是偏离主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不是偏离主题。游记虽然重点写景,但是对当地人物的介绍,或叙述同游人的事情也可以是文章的写作重点。也就是说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作为写作重点。本文没有把下山的景色作为写作的重点,因为本文中的车夫是一个奇人,其故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文中展现当地人的特色,也避免了仅描写景物的单一,使文章更加丰富有趣。
自学指导及检测四(1分钟)
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举例说说他是如何做到的?
巧用对比:将车行的颠簸惊险和车夫的浮夸自信、镇定自若作对比,充满荒诞的趣味。
巧用夸张:作者对车夫的神态、语言,充满夸张的描写,使得旅途惊险而又充满乐趣;“车夫之王”“车王”和“勃朗队长”等夸张性的称呼,充满调侃的意味,表现了作者的幽默风趣。
本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描绘了勃朗峰的优美风光,展现了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美景的赞美之情和此次游勃朗峰的愉悦心情,也体现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归纳主旨
课堂小结(1分钟)
本文记述了一次愉悦的旅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所见之景,从多角度叙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精彩的神奇的驾车本领,语言幽默风趣,趣味横生,值得细细品味。希望同学们在未来撰写游记时也能借鉴本文的写作方式,将游览经历写得生动、有趣、如临其境。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