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部分高中元月期末联考高三地理试题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3分,共45分)H山是兀立于广袤原野上的一座孤立的土质山丘,地层连续,极具科考价值。②地层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为主,同时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纬度或更高海拔的区域;下部以云杉、冷杉花粉化石为主,还有哺乳动物化石。据此完成1~2题。1.②地层形成时期可能是( )A.泥盆纪 B.白垩纪 C.第四纪 D.二叠纪2.与②地层上部形成时期相比,下部形成时期的气候较( )A.冷湿 B.干冷 C.暖湿 D.干暖无风带是指无盛行风向,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地区。如图为7月无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该地区7月盛行风向。读图,完成3~4题。3.下列关于甲、乙无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气状况基本相同 B.气流垂直运动不同C.形成原因相同 D.气候特征相同4.下列关于丙、丁两地盛行风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丁地盛行风可能影响我国西南地区 B.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形成东南信风C.丁地盛行风强弱与夏威夷高压有关 D.在丙地盛行风作用下,形成赤道逆流5、2023年8月,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海区大气环流的是( )金字塔沙丘在许多沙漠中都是最大的风成地貌,其形态特殊,稳定少动,分布广泛。通过分析与实验模拟,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依据祁连山北侧的甘肃敦煌鸣沙山上金字塔沙丘形成模式图(下图,箭头代表盛行风向)。据此完成6~7题。6.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 )A.沙源更丰富 B.风力更强C.体积更大 D.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7.模式图中,显示金字塔沙丘的形成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人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其空间迁移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下图示意甘肃省人口流动趋势演变特征。据此完成8~9题。8.甘肃省人口流动反映的典型现象是( )A.再城镇化 B.郊区城镇化 C.城镇化 D.逆城镇化9.第三阶段,甘肃省突出的城镇化问题是( )A.城市住房紧张 B.乡村空心化 C.城市交通拥挤 D.人口老龄化按照南非《全国运输总体规划(2005~2050)》,该国将建设4条国家级高速客运铁路,标号依次为N1、N2、N3和N4,线路覆盖的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46.14%、36.71%、39.09%和29.64%。其中,线路N1、N3的优先建设级别最高。下图为南非客运高铁建设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10.线路N1、N3的优先建设级别最高的共同原因是( )A.途经城市多 B.客运需求大 C.辐射范围广 D.矿产资源多11.推测线路N2的建成开通将极大促进沿线地区( )A.港区基础设施建设 B.各交通线等级提升C.第三产业发展 D.城市间的产业转移一般而言,大都市圈的形成与演进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各阶段城市规模、城市之间的联系和空间结构可以归纳为下图。据此完成12~13题。12.长三角大都市圈所属阶段是( )A.城市独立发展阶段 B.单中心都市圈形成C.成熟大都市圈形成 D.多中心都市圈形成13.成熟大都市圈有利于( )①核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②优化区域投资环境 ③核心城市集聚资金、技术 ④强化区域产业协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生态红线是指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必须严格管理的空间边界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下表为某年南京市部分生态红线区域面积统计表。据此回答14~14题。类型 总面积(km2) 类型 总面积(km2)风景名胜区 373.16 生态绿地 134.70洪水调蓄区 32.6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21.85森林公园 211.30 重要湿地 127.42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B.设置红线的主要目的是划定城市边界C.生态红线区决定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 D.设置红线区将阻碍南京城市面积扩大15.保护生态红线区对南京城市环境的意义是( )A.调节城市气候,扩大昼夜温差 B.影响城市水循环,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变植被类型 D.提高环境自净能力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6分)“绿洲冷岛效应”指干旱地区的绿洲区域,夏季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湿度比周边大的特殊气象效应。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河西走廊的某绿洲和沙漠的气温观测发现,在7~8月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出现“绿洲冷岛效应”。下图示意该绿洲和附近沙漠7月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1)与6时相比,说明该日15时绿洲和沙漠间近地面风力的变化及原因。(8分)(2)分析“绿洲冷岛效应”对绿洲农业的有利影响。(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20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常绿阔叶林中的西部类型,是滇中高原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对维持该地区包括滇池流域(指滇池的汇水面山区域,涉及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6个区和嵩明1个县)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滇池是我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流域内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然而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内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退化显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保存少,残存点分布于流域内海拔1 950~2 700 m的区域,但海拔2 000~2 200 m且坡度超过30°的陡坡区域较集中。如图示意滇池(昆明湖)流域地理位置。(1)受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试推测如今滇池流域内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残存点分布的区域。(6分)(2)分析滇池流域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比南部多、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比东部多的原因。(6分)(3)研究发现,近年来滇池流域内人工培育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效果一般,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9分)材料一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收益。某研究课题将某区域内土地利用分为若干类型,为每种土地利用的每种服务功能赋予单位面积的价值,求和可得出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材料二 下表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下图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分布。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森林 草地 农田 湿地 河流、湖泊 荒漠 建设用地供给服务 食物生产 0.33 0.43 1.00 0.36 0.53 0.02 0原材料生产 2.98 0.36 0.39 0.24 0.35 0.04 0调节服务 气体调节 4.32 1.50 0.72 2.41 0.51 0.06 0气候调节 4.07 1.56 0.97 13.55 2.06 0.13 0水文调节 4.09 1.52 0.77 13.44 18.77 0.07 0废物处理 1.72 1.32 1.39 14.40 14.85 0.26 0支持服务 保持土壤 4.02 2.24 1.47 1.99 0.41 0.17 0维持生物多样性 4.51 1.87 1.02 3.69 3.43 0.40 0文化服务 提供美学景观 2.08 0.87 0.17 4.69 4.44 0.24 0合计 28.12 11.67 7.90 54.77 45.35 1.39 0(1)比较农田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差异。(6分)(2)说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分布的特征。(6分)(3)简述北方各省中黑龙江省地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北方明显较高的原因。(7分)答案高三地理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3分,共45分)1~2.解析:第3题,由②地层中含有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可知,该时期有大量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由此推测是第四纪。故选C。第4题,由材料“②地层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为主,同时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纬度或更高海拔的区域”可知,下部地区的植物化石表明下部地区相对于上部地区更加冷湿,故选A。答案:1.C 2.A3~4.解析:第3题,甲位于赤道地区,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由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多雨,气候高温多雨;乙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由于空气堆积下沉少雨,气候炎热少雨。由此可知,两地垂直运动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气候特征不同,天气状况不同,故选B。第4题,丁地的盛行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形成的西南风,我国的西南地区夏季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高温多雨;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形成西北风,在丙地东北信风的影响下形成北赤道暖流,A正确。故选A。答案:3.B 4.A5.解析: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下沉气流加剧,太平洋西岸盛行上升气流,秘鲁寒流势力增强,海水上升,与A图所示相符。故选A。答案:A6~7.解析:第6题,由材料“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可知,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受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的影响。故选D。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金字塔沙丘是由新月形沙丘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开始应该为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即②;随着其他风向的改造,其棱面逐渐增加,出现④①,最后形成③。故选B。答案:6.D 7.B8~9.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大量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大量迁往县城和中心城市,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出现城镇化,C正确;再城镇化一般发生于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此时大量人口回归城市,进行城市再建设,排除A;郊区城镇化指的是城市发展中,城市规模受限,人口开始向城市郊区转移,扩大城市范围,排除B;逆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城市迁往城镇或乡村地区,排除D。故选C。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第三阶段大量人口在区域内部主要由乡村迁往县城和中心城市,也开始出现人口不断迁往区域外部地区,使得本地区人口数量较少,出现的主要城镇化问题为乡村人口向不同地方迁移,出现乡村空心化,B正确;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人口迁出较多,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排除A、C、D。故选B。答案:8.C 9.B10~11.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线路N1、N3覆盖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6.14%、39.09%,再结合高速铁路的客运属性,推断线路N1、N3的优先建设级别最高的共同原因是沿线人口众多,客运需求大,故B正确。第11题,N2是一条沿海岸线分布的高速客运铁路,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沿海港区主要以货运为主,N2的建设对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不大,A错误;与N2有交会且形成交通体系的交通线等级可能会提升,而不是所有交通线等级提升,B错误;人口流动增强,会使沿线服务业需求增加,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第三产业发展,C正确;产业转移多与市场、劳动力、技术等有关,交通不是决定因素,D错误。答案:10.B 11.C12~13.解析:第12题,由材料可知,多中心都市圈体系中,由一个核心城市、若干大城市以及若干中小城市组成,资源主要向核心城市、大城市集中,资源虹吸效应强,而位于都市圈外侧的中小城市资源流出多、流入少,区域合作较弱,目前长三角大都市圈所属阶段符合多中心都市圈形成这一阶段,D正确。第13题,成熟大都市圈发展阶段,核心城市、大城市的资源也向外围的中小城市流入,有利于强化区域产业协作,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带动周围中小城市发展,②④正确;不利于核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资金集聚,①③错误。故选C。答案:12.D 13.C14~15.解析:第14题,据材料可知,生态红线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说明了生态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故A正确;设置红线的主要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只是在生态红线内区不得搞城市建设,B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生态红线区,C错误;设置红线区将有利于南京市城市的发展,不会阻碍城市面积扩大,D错误。第15题,保护生态红线区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缩小昼夜温差,A错误;影响城市水循环,地表径流变化减小,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而非改变)植被类型,C错误;据材料,生态红线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故D正确。答案:14.A 15.D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答案:(1)风力变大。绿洲和沙漠间地表温差增大,近地面水平气压差变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2)“绿洲冷岛效应”导致绿洲气温较低,抑制植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夜间气温低,抑制作物呼吸,减少有机质消耗,有利于提高产量。17、答案:(1)生境地势陡峻、岩石发育,不能耕种的区域;水源林区和公益林区;远离村镇、人为活动少的区域;风景名胜区和庙宇周边。(2)北部相对南部山地(陡坡区域)更多,更集中,生境偏湿润,村镇更少,通常受人为的干扰相对较少;流域西部虽然面积相对小,但有更多的景区和寺庙(如西山风景区、筇竹寺等),使得当地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被保护下来,虽然东部面积比西部大,地形较低平,但东部大部分为耕作区域、村镇、市区,因此成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保存数量最少的区域。(3)周边其他植被较高大,郁闭度偏高,新培育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较荫蔽,接受的光照较少,生长发育缓慢;人工培育的次生林幼苗数量稀少(有限),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群落,种间竞争力较弱;四周的村民有采集腐殖土和枯枝落叶的习惯,使得种子被带走或幼苗遭破坏;部分群落枯枝落叶层厚,人工撒播的种子不能接触土壤,难以萌发。18、答案:(1)湿地的价值总量较高;湿地的调节、支持、文化服务功能价值较高;农田的供给服务功能价值较高。(2)总体上东部大于西部;南方大于北方。(3)水分条件较好,价值总量大;河流、湖泊多,湿地、森林面积大;河湖、湿地、森林价值总量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