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2024-2025学年寒假作业 海—气相互作用(适配湘教2019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地理2024-2025学年寒假作业 海—气相互作用(适配湘教2019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海—气相互作用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较低,等温线呈楔形侵入西太平洋暖池,形成的冷水区被称为东太平洋冷舌。下图为太平洋某时段海水表层温度示意图。完成下题。
1.东太平洋冷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受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B.受东南信风影响,冷海水上泛
C.受寒流影响,水温降低 D.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
A.东太平洋冷舌势力增强 B.西太平洋暖池势力减弱
C.澳大利亚东岸降水增多 D.南美洲西岸降水减少
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气与下垫面之间发生的热交换。下图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感热通量分布状况(单位:卡/平方厘米),正值代表热量由下向上传递,负值代表热量由上向下传递。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北印度洋西部沿岸地区感热通量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气温较高,热量传递快 B.底层海水上涌,海气温差大
C.高纬海水流经,海水温度低 D.赤道暖流流经,海水升温快
4.此时段北印度洋海气感热通量的特点会加强海面的(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东风
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北极地区,这与北极海冰减少对气温增幅的放大作用密切相关。差值(104km2)(差值=当月海冰面积-上月海冰面积)。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分析,该年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
A.1月增长最快 B.4月缩小最快 C.9月面积最小 D.12月面积最大
6.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判断,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 )
A.海面蒸发减弱,热量损失减少 B.大气对海面逆辐射减弱
C.极地东风和极地高压均增强 D.海面对大气的辐射增加
2021年5月,面积达4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从南极洲罗恩冰架脱落,随后开始缓慢漂移。下图示意A—76冰山脱落位置及周边海域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海陆轮廓
②极地东风
③地转偏向力
④西风漂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A—76冰山对所经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下垫面反射率减小 B.大气逆辐射增强
C.水汽输送量增大 D.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
怀特基急流是出现在赤道印度洋海表面的东向急流,仅在部分季节出现。其产生的大量热、盐和水团纬向再分配对东印度洋热盐环流具有重要作用,并改变印度洋局部气压。厄尔尼诺能改变怀特基急流的强度,进而影响东印度洋表层海水盐度。在厄尔尼诺期间,索马里附近降水增加,水温上升。图示意不同季节赤道附近印度洋表层环流(注: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m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怀特基急流主要出现的季节可能是( )
①春季(4-5月)
②夏季(6-8月)
③秋季(10-11月)
④冬季(12-2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怀特基急流发生时,会导致赤道印度洋表层( )
A.东印度洋温跃层加深 B.东印度洋密度变大
C.西印度洋温跃层下降 D.西印度洋海平面上升
11.在厄尔尼诺期间,怀特基急流( )
A.增强,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下降 B.增强,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上升
C.减弱,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下降 D.减弱,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上升
海水表层温度往往反映海—气相互作用的特点。下图示意世界某海域某月等温线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甲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特点是( )
A.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B.海洋向大气吸收热量
C.离岸风将热量送往陆地 D.迎岸风将热量送往海洋
13.流经乙海域的盛行风饱含水汽是由于( )
A.太阳高度角最大 B.盛行风仅出现在夏季
C.乙海域蒸发旺盛 D.乙海域海洋面积大
14.图示月份甲海域附近陆地( )
A.低温干燥 B.凉爽多雨 C.炎热干燥 D.高温湿润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顺时针)。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运用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分析正常年份秘鲁渔场附近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特点。
(2)说出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冷空气南下是我国冬季降温的主要原因。请简析冬季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东太平洋冷舌所在区域海水温度低,该海域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这是东太平洋冷舌带来的影响,而非其形成原因,排除A、D;受东南信风影响,表层暖海水被吹走,下层冷海水上泛,因此形成东太平洋冷舌,B正确;东太平洋冷舌所在区域不仅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还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所以寒流并非东太平洋冷舌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故选B。
2.答案:B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南下,此时东太平洋水温升高,南美洲西海岸降水增多,东太平洋冷舌势力减弱,西太平洋暖池势力减弱,A、D错误,B正确;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西太平洋水温降低,上升气流减弱,澳大利亚东岸降水减少,C错误。故选B。
3.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岸地区感热通量数值的绝对值较大,但为负值,代表着热量由上向下传递,说明海水温度低于大气温度,这主要是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岸地区盛行西南风,表层海水被吹走,底部冷海水上涌所致。故选B。
4.答案:C
解析:依据图文信息可知,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海水温度低于气温,会使得该地气温下降,形成冷性高压,同理可推知北印度洋东部会形成暖性低压,东西方向的气压差异会加强偏西风。故选C。
5.答案:C
解析:通过阅读某年各月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图,获取当月与上月海冰面积的差值,进而推断出各月海冰面积的增减情况,10月一次年3月海冰增加,4月—9月海冰减少,所以当年北极海冰面积3月最大、9月最小,海冰面积10月增长最快、7月缩小最快,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答案:D
解析: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海面蒸发增强、热量损失增加,大气对海面逆辐射增强,极地东风和极地高压相对减弱,海面对大气的辐射增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答案:A
解析:A—76冰山脱落后a→b→c的位置变化呈现逆时针向西方转动,一方面因为其东部是冰架,受到冰架的阻挡,无法向东移动,另一方面因为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向西运动,①②正确;其位置变化与地转偏向力关系不大,③错误;西风漂流在该地以北,纬度更低,④错误。综上,A正确。故选A。
8.答案:D
解析:A—76冰山使得所经海域反射率增加,A错误;反射率增加,气温降低,故大气逆辐射减少,B错误;气温降低,蒸发减弱,水汽输送量减少,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C错误,D正确。故选D。
9.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图乙时,索马里洋流由南向北流动,此时阿拉伯海出现的季风洋流形成顺时针流动的环流,可判断图乙为夏季,图丁中,索马里洋由北向南流动,和季风洋流形成逆时针环流,应为冬季的季风环流。观察图示可知,图中怀特基急流主要出现在甲和丙,乙和丁中不存在怀特基急流,则可知其不出现在冬夏季节,故赤道印度洋表层海流的典型特征是在季风转换期春季和秋季(4--5月和10--11月)存在较强的海表面东向急流。综上可知②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D。
1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怀特基急流是流速较快的急流,则其发生时,赤道中印度洋表层海流流速较大,由此引发的大量水团能够将赤道中印度洋表层暖海水向东输运,从而将赤道中、东印度洋的热量进行重新分配,暖海水向东大量运动,西印度洋表层海水温度相对较低,东印度洋表层海水温度增加,使得赤道东印度洋海平面升高,西印度洋海平面降低,东印度洋温跃层加深,西印度洋温跃层抬升;由于该海域盐度差异较小,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温度,则东印度洋温度上升,密度变小,西印度洋密度则变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厄尔尼诺期间,索马里附近降水增加,水温上升,气压下降,印度洋局部范围内气压差减小,驱动赤道附近洋流自西向东运动的动力减小,会使怀特基急流减弱,AB错误;怀特基急流位于赤道附近,为暖流,其减弱会导致向东印度洋输送的高温、高盐的海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越旺盛,未蒸发海水中含盐量越高,海水盐度越高)减少,D错误,C正确。故选C。
12.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位于低温区,是夏季索马里寒流的流经之地,因寒流流经,大气与海洋之间形成温度差,大气温度高于海洋,故热量向下传递给海洋,B正确,A错误;此处夏季盛行西南风,西南风为离岸风,将陆地热量向海洋输送,CD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乙海域有南赤道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使流经该海域的西南季风水汽增多,湿度增大,C正确;根据图片不能得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故乙不一定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位置,A错误;乙海域夏季和冬季都会出现盛行风,B错误;与其他海域相比,乙所在的印度洋面积不是最大的,而且海洋面积大不是影响水汽含量的决定性因素,D错误。故选C。
14.答案:C
解析:在来自陆地离岸的西南季风和索马里寒流的减湿共同作用下,该月甲海域附近陆地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C正确;此处地处热带,不会低温或者凉爽,AB错误;由于盛行风西南季风来自陆地内部,因此性质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D错误。故选C。
15.答案:(1)海洋是近海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正常年份秘鲁寒流流经秘鲁渔场,其气温低,向近海面大气传递热量少,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附近的海域水温低,气压高,风是从高压流向低压,高压阻挡冷空气南下,因而我国出现暖冬天气。
解析:(1)海洋是近海面大气的主要热源,秘鲁渔场附近海域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温度低,向近海面大气传递热量少,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
(2)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岸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区流向东侧的低压区;高空由太平洋东侧上空流向西侧上空。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附近的海域水温低,气压高,风是从高压流向低压,高压阻挡亚洲高压的冷空气南下,因而我国出现暖冬天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