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2024-2025学年寒假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适配湘教2019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地理2024-2025学年寒假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适配湘教2019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白马雪山位于横断山脉中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山地平均海拔4000m以上,最低海拔2040m,山体呈南北走向。随海拔的升高气候逐渐变化,森林垂直分布分异显著,发育了7个完整的垂直带,其中该山脉的林线高达4100m(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题。
1.白马雪山山谷地区的自然带为( )
A.河谷灌丛带 B.暖温性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落叶阔叶林带
2.白马雪山林线分布海拔较高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起伏小 B.水热条件好 C.光照强烈 D.土壤肥沃
梨果仙人掌是一种因果实形状像梨而得名的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在我国境内,主要在四川、贵州、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份有人工栽培。而在横断山区的干热河谷,梨果仙人掌已经形成野生种群,成为优势分布区。下图示意我国横断山区局部地区干热河谷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梨果仙人掌能在横断山区的干热河谷形成野生种群, 最可能是因为该地区( )
A.气候炎热干燥 B.河谷水源充足
C.土壤肥力较高 D.生物丰富多样
4.我国人工栽培梨果仙人掌没有出现生态入侵危机,最可能是由于( )
A.引种规模较小 B.天敌数量众多
C.栽培管理严格 D.生存条件苛刻
研究发现,林火可导致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发生退化、生态系统演替、地表海拔变化等问题。下图示意稳定气候条件下北方某地区林火后的地表和多年冻土变化轨迹(冬季有积雪覆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林地相比,推测禾草的生长环境( )
A.土壤肥力高 B.降水量更大 C.光照更充足 D.物种更丰富
6.林火过后近期的地面海拔( )
A.变低,冻土融化增多,流水侵蚀变强
B.变高,积雪厚度增大,活动层厚度增加
C.变低,积雪层增厚,对地表压力增大
D.变高,表层地温升高,土壤层厚度增加
佩什图里纳由苏瓦平原和邻近的山区组成,是第四纪冰期时欧洲大陆多种乔木的避难所。进入间冰期,苏瓦平原灌草丛逐渐取代乔木,而原本的乔木向远方扩散,逐渐在欧洲大陆多地定居。下图示意佩什图里纳的位置和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佩什图里纳在第四纪冰期作为乔木避难所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处低纬,热量条件较好
②多山地阻挡,局部相对温暖
③河流流经,水源较为充足
④环境较封闭,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进入间冰期,苏瓦平原灌草丛逐渐取代乔木,从水分角度来分析是因为( )
①气候变暖,蒸发加强
②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北缘控制,降水减少
③季节性冻土消失,下渗加强
④冰川融化,地表径流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通量(UR)与入射太阳辐射通量(DR)之比,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能力,其变化主要受太阳高度、雨雪、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下图为我国某观测站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地表辐射通量逐月均值变化图及观测站春季四种典型天气辐射通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观测站地表反照率季节变化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植被状况 C.冰雪盖度 D.气温高低
10.观测站可能位于( )
A.横断山 B.大兴安岭 C.帕米尔高原 D.武夷山
11.图示四种典型天气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少云②多云③晴天④降水 B.①降水②多云③少云④晴天
C.①降水②少云③多云④晴天 D.①晴天②少云③多云④降水
中华大蟾蜍体型较大,后肢有一定的挖掘能力。我国亚热带某山地的中华大蟾蜍自10月下旬开始为期4个月的冬眠,冬眠点大多自行挖掘而成,具有保温、保湿、隐蔽的特点。冬眠初期,部分中华大蟾蜍会出现更换冬眠,点及摄食行为,进入深度冬眠后对外界干扰完全无反应。下图示意不同冬眠点环境温度对应的越冬洞穴挖掘深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最适宜该地中华大蟾蜍冬眠的冬眠点环境温度约为( )
A.6℃ B.8℃ C.10℃ D.12℃
13.若想监测中华大蟾蜍结束冬眠的最早时间,监测地点可以选择在该山地( )
A.东南坡的碎石滩 B.东南坡的苔藓地
C.西南坡的杂草地 D.西南坡的密林地
14.冬眠初期,部分中华大蟾蜍会出现更换冬眠点及摄食行为,可能是因为( )
A.洞穴内部食物充足 B.越冬食物储备不足
C.山区地质灾害频发 D.环境温度波动较大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3月,某科考队对新疆艾比湖(图1)湿地中的胡杨林进行了考察。下面是科考队员收集的资料和考察后绘制的统计图。融雪漏斗是指积雪在消融时,先从植物的主干周围融化,并以植物主干为核心,形成不规则的漏斗状溶洞。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关,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图2示意某胡杨的林冠地表形状,图3示意该胡杨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单位为cm)。
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共同作用,会导致冠下土壤养分的差异。土壤养分逐渐流向冠内,造成冠内土壤养分显著高于冠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养分汇集现象,称为冠下“肥岛效应”。
(1)指出胡杨冠下融雪漏斗距离树干较近的方位并说明原因。
(2)分析艾比湖湿地胡杨林冠下“肥岛效应”形成的原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马雪山位于横断山脉中段,山体呈南北走向,受横断山脉东西两侧山地的阻挡,导致白马雪山山谷地区降水少,形成干热的气候,生态环境干旱,植被稀疏,因此山谷地区分布的是耐旱的灌丛植被,A正确。故选A。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马雪山山脉的林线高达4100m,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白马雪山所处地区纬度低,热量条件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多,水分条件优越,B正确;地形起伏和光照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较小,AC错误;高海拔地区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贫瘠,D错误。故选B。
3.答案:A
解析: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横断山区的山脉为近南北走向,与盛行风垂直,气流过山后,沿背风坡下沉,温度升高,湿度显著减少,河谷地区产生干热现象,导致气候炎热干燥。梨果仙人掌能够在横断山区的干热河谷形成野生种群,说明梨果仙人掌能很好地适应干热河谷地区的炎热干燥气候(干热河谷谷底降水少,水分条件差,所以主要生长的植被具有耐旱特征),A正确,排除BCD。故选A。
4.答案:D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梨果仙人掌生存条件苛刻,主要生长在气候炎热干燥的地区,而我国引种梨果仙人掌的地区大部分气候湿润,野外不适宜梨果仙人掌生存,因此最可能是生存条件苛刻所以没有出现生态入侵危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解析 结论
A 依据图示信息,林火过后一段时间开始出现禾草植被,土壤有机层变薄甚至消失,土壤肥力下降 错误
B 气候特征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相对稳定,故两种植被条件下的降水量差异不明显 错误
C 林火过后,高大针叶林被烧毁,到达地表的光照增多,光照更充足 正确
D 森林生态系统比禾草生态系统复杂,物种更丰富 错误
6.答案:A
解析:题干要求推测近期的地面海拔变化,由图可知,林火过后近期的地面海拔是降低的,BD错误;此时冻土活动层增厚,夏季融化的土层更深,且地表水量增加,此时又缺少森林植被的保护,流水侵蚀加剧,海拔更低,A正确;积雪层增厚,是海拔变低之后的结果,不是原因,且积雪层作用于地表的压力对地面海拔的影响不明显,C错误。故选A。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第四纪冰期较为寒冷,佩什图里纳由苏瓦平原和邻近的山区组成,多山地阻挡,局部相对温暖、背风坡利于避风,②正确;由图可知,该地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满足生物所需的水分条件,③正确;读图可知,该地位于中纬度地区,①错误;地形较为封闭,环境较为封闭,是受外界干扰较少,但不是人类活动影响小,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进入间冰期,气候变暖,蒸发加强,水分减少,①正确;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北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无法满足乔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分,②正确;温度的变化导致季节性冻土消失,缺乏冻土储水,地下水分减少,难以支撑乔木生长所需水分,并不是下渗增强,③错误;冰川融化,地表径流增加,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9.答案:A
解析:由图1可知,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通量和入射太阳辐射通量之比,其变化主要受太阳高度、雨雪、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读图可知,12月份的值最低,6月份的值最高,因此观测站地表反照率季节变化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高度。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0.答案:C
解析:结合图2进行分析,入射太阳辐射通量最大值应出现在地方时12:00左右。4种不同天气状况下入射太阳辐射通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北京时间14:00左右,说明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左右,应该位于我国的新疆地区,为帕米尔高原。横断山、大兴安岭、武夷山不符合。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1.答案:D
解析:受天气状况影响,地表反照率晴天最高,少云略高,其次为多云,最后为降水;如图2所示,对应的顺序为①晴天②少云③多云④降水。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2.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当冬眠点环境温度约为10℃时,中华大蟾蜍挖掘的洞穴深度最浅,且深度的变化幅度最小,符合进入深度冬眠后对外界干扰完全无反应的特点,C正确;由图可知,其他环境温度对应的中华大蟾蜍挖掘的洞穴深度的变化幅度较大,不符合其进入深度冬眠的特征,A、B、D错误。
13.答案:C
解析:要监测中华大蟾蜍结束冬眠的最早时间,冬眠点环境温度应较高,该山地上午主要是东南坡接受阳光照射,下午主要是西南坡接受阳光照射,东南坡温度下降的速度较快,西南坡温度下降的速度较慢,温度更高,且碎石滩和苔藓地隐蔽性较差,不符合中华大蟾蜍的冬眠环境要求,A、B错误;杂草地相对于密林地来说,其土质更疏松,利于挖掘,且保温、保湿效果更好,C正确,D错误。
14.答案:D
解析:中华大蟾蜍在进入深度冬眠后是不会进食的,故不需要在洞穴内准备越冬食物,A、B错误;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错误;由图可知,当环境温度在10℃左右时,洞穴深度变化幅度小,当环境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其洞穴深度会出现较大幅度变化,由此推测其冬眠初期环境温度出现较大波动时,中华大蟾蜍可能会更换冬眠点,D正确。
15.答案:(1)西北或北。该地常年以西北风为主,西北(北)为胡杨树的迎风向,积雪厚度大,融化更慢;西北(北)枯枝落叶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温作用弱,融雪慢;西北(北)阳光照射时间短,温度较低,融雪更慢。
(2) 植物冠内郁闭度高,对降水、地表径流等具有截留作用,增加土壤水分;植物冠内郁闭度高,可以降风滞尘,增加土壤养分;植物冠层可以遮蔽光照,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轻外力对土壤的侵蚀,加快养分循环;冠下动植物遗留物丰富,土壤表层养分积累多。
解析:(1)方位:题目中提到新疆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并且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西风会向右偏转,即向东南方向偏转。因此,在胡杨的南侧和西侧,由于背风坡效应,积雪会比较厚。原因:背风坡效应:南侧和西侧为背风坡,风力较弱,积雪不易被吹散,因此积雪较厚。太阳辐射:南侧为阳坡,太阳辐射强,积雪融化快,容易形成融雪漏斗。
(2)降水截留:胡杨林冠层能够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使冠下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温度调节:冠层能够削弱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进一步增加冠下土壤水分,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良好条件。风力保护:冠层能够减少风力侵蚀,保护土壤,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生物活动:冠下土壤湿度和温度适宜,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生长,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积累,形成“肥岛效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