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驱遣我们的想象
第四单元·第16课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看到此图,你会想到什么?
在描述画面时,我们加入了一定想象与联想的语言,在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中,想象同样不可或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学习如何驱遣想象,鉴赏文学作品。
请同学们描述这首小令呈现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1、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之间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作者论证思路。
2、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涵养高雅情趣。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教育大师叶圣陶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年,教学经验丰富,有《叶圣陶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叶圣陶一生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做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含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文艺作品的鉴赏》是一篇关于阅读和作品鉴赏的论著,包括“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四部分。本文节选的是第二部分。
整体感知——作品简介
“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驱遣”是调遣、使用的意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是欣赏文艺的方法。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堍( ) 契 ( ) 遣( )
怅 ( ) 谣( ) 惧( )
苟 ( ) 旷 ( ) 啸( )
缕( ) 炊 ( ) 蠢 ( )
拟( ) 拘泥( ) 瞿 ( )
tù
qì
qiǎn
chànɡ
yáo
jù
ɡǒu
kuànɡ
xiào
lǚ
chuī
chǔn
nǐ
jū nì
qú
桥
合
驱
然
歌
忧
安
远
海
几
烟
笨
无可比
秋白
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多音字
落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泥
泥土
拘泥
nì
luò
là
lào
ní
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驱 qiǎn ( )
遣
qiǎn( )责
谴
雕 lòu( )
镂
千丝万lǚ( )
缕
褴lǚ( )
褛
qì( )合
契
提 qiè ( )
挈
qiè( )而不舍
锲
形近字
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桥堍】
【契合】
【刻板】
【旷远】
【怅然】
【鉴赏】
桥两头地的地方。
符合。
呆板没有变化。
空旷;辽远。
指失望,不痛快的样子;也指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得意扬扬】
【蠢笨】
【无可比拟】
【苟安】
【拘泥】
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笨拙;不灵便。
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固执,不知变通。
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整体感知
本文分成几部分?归纳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8~13):阐明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中。
第三部分(14):结论
第一部分(1~7):论述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第一层(8~10):从正反面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第二层(11~13):从正反面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第一层(1~4):论述文艺作品的本质。
第二层(5~7):从作者、读者的角度,论述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深入探究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深入探究
第①—④段说理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阐述先有文艺,再说明创造出文字,最后说用文字记录文艺,自然就有了作者和读者。层层递进论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深入探究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这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读者和作者分别站在桥堍的两边,是文字将二者的心灵相契合。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深入探究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深入探究
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
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
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
深入探究
学习驱散想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用字面解释诗句进行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
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画面,分析“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感受到诗中旷远、荒凉、静寂的意境。
在想象中睁开眼睛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深入探究
白蒙蒙的海面上,风在收集着阴云。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扬扬地掠过了海燕
……
单就字面解释也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
领会在阴云密布、波涛汹涌的环境中海燕的勇敢飞掠以及对未来暴雨过后一片清明天地的展望。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
驱遣想象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不同作品,要驱遣想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鉴赏,从而领会作品的意境。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深入探究
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重在阐明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散文诗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两个例子,阐明要多角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
深入探究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引导我们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的。
首先,理解诗句字面意思。
其次,明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传达出怎样的印象。
然后抓修饰词,领会其意境。
最后想象意境之美,收获阅读之愉悦。
深入探究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结构上: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深入探究
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知识铺垫,介绍文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得出结论,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理论阐述,提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文字是一道桥梁”,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无言之美
实例分析,通过两个实例具体说明读者应该驱散想象去鉴赏文字。
深入探究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深入探究——品析语言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深入探究——品析语言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深入探究——学以致用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够因我们的想象力而变得更加生动。他的身子胖,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在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深入探究——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归纳主题
作者以诗句和散文诗为例,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课堂小结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说明了“要通过驱遣想象、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这一基本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
感悟一:想象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不会发达。如果我们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积极的想象,即使最完美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也没有意义。
感悟二:认真阅读,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能渐渐成长起来。
课堂小结——学后感悟
1.举例论证
文章为了阐述鉴赏文艺作品仅从文字上赏析领会不到作品的意境,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而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会有此效果的观点,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驱遣想象去欣赏古诗词的重要性。这样还不够,作者又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进一步论证,这样从古诗词、现代散文诗两个方面举例,问题阐述得更加清晰,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即通过将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或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对比来证明作者论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容易显露出来,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3.语言平实
文章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就像是一个长者在与你聊天儿,字词句都很平常,但读起来却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如:“这样,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于是所谓文艺,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这样的文字在文章中处处可见,给人一种与长者聊家常的感觉,亲切、舒服,所阐述的道理也就浅显易懂,使人容易理解了。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所想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的想象
驱遣我们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本文以王维的诗句和《海燕》为例,深入浅出地阐
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基本问题,指出欣赏文艺作品不仅
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谴想象,透过文字进入
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愉快。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7.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有关想象的古诗词名句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A.歌谣(yáo)驱遣(qiǎn)印刷(shuā)契合(qiè)
B.怅然(chàng)凝望(níng)掠过(lüè)窜着(chuàn)
C.旷远(kuàng)海啸(xiào)苟安(gǒu)拘泥(nì)
D.潜水(qián)激昂(áng)桥堍(tù)衬托(chèng)
C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A.看完了比赛,大家都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他的精彩表现。
B.随着第三方支付等数字金融新业态的普及,隐私问题愈发引人关注,通过加强国家立法来保护个人隐私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C.6月14日,世界杯的光芒照耀俄罗斯大地,世界各地的球迷们纷至沓来,在感受俄罗斯风情的同时,尽享四年一度的足球狂欢盛宴。
D.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纵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
A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A.自即日起,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打击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专项整治。包括加强网约车和顺风车平台驾驶员背景核查、建立健全投诉报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1.把“叶圣陶”的文学常识和生字词整理到笔记本上;
2.摘抄本课中优美的语句。
3.借鉴课文所讲的鉴赏方法,任选一首古诗,驱散想象作一番鉴赏。将你的鉴赏过程和体验写成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