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注意: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1.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贴好条码。
3.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附注:本试卷内中国地图界线系按标准地图服务自助制图生成。图上境界不作划界依据。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某市地处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咽喉。有学者对该市居民点地名进行分类统计,列举了部分常见地名如表1。据此完成1~3题。
1. 该市姓氏类地名种类丰富,对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风俗习惯 B. 民族聚居 C. 人口迁移 D. 人口素质
2. 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是
A. 藏剧 B. 傣剧 C. 秧歌戏 D. 采茶戏
3. 符合①处文字描述的是
A. 靠近公路较为密集 B. 海拔较高密度较大
C. 各种地形区均有分布 D. 海拔较低较为集中
表2是特定人群农业生产时空行为的调查记录,调查地点位于我国某粮食主产区的一个村庄,表中记录了作物节律以及该特定人群的耕作活动,颜色越深表示该特定人群参与程度越高。据此完成4~5题。
表2
农历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玉米 生长期 幼苗 成长 收获
耕作活动 空闲 播种施肥 收割 空闲
冬小麦 生长期 返青抽穗 抽穗成熟 幼苗 越冬期
耕作活动 空闲 收割 空闲 播种 空闲
其它经济作物 空闲 空闲
4. 调查地点最有可能位于
A. 松嫩平原 B. 哈密绿洲 C. 黄淮平原 D. 珠江三角洲
5. 被调查的特定人群最有可能是
A. 返乡创业者 B. 留守老年人 C. 留乡青壮年 D. 粮食种植大户
图1为北部湾城市群旅游联系强度示意图。图中联线越粗,表明联系越强。据此完成6~7题。
6. 南宁市成为北部湾城市群旅游联系核心城市的原因包括该市
①城市人口规模大
②居民可支配时间多
③旅游资源类型齐全
④集聚与辐射作用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导致该城市群旅游联系呈现“西强东弱”格局态势的主导因素是
A. 海陆位置 B. 交通方式
C. 开放程度 D. 行政区划
工业生产及交通排放物发生光化学反应时会产生臭氧。而汽车尾气排放NO又会抑制臭氧浓度上升。一般城市中,部分区域由于热岛效应造成NO的汇集而使其臭氧浓度低于周边区域。图2为某年沈阳市不同区域近地面臭氧浓度季节变化对比图; 图3为某年沈阳市臭氧浓度日变化曲线。据此完成8~10题。
8. 图2中图例配对正确的是
A. ①城市中心区 ②城市次中心区 ③近郊区
B. ①城市中心区 ②近郊区 ③城市次中心区
C. ①近郊区 ②城市中心区 ③城市次中心区
D. ①近郊区 ②城市次中心区 ③城市中心区
9. 图2中丙代表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0. 据图分析,与臭氧浓度日变化曲线相似程度最高的是
A. 气温的日变化 B. 降水量的日变化
C. 风速的日变化 D. 太阳辐射量的日变化
土壤有机碳包括两类。轻组有机碳是介于动植物残体和腐殖化有机质之间的有机碳库。重组有机碳由分解彻底的有机碳组成,很难被微生物利用。图4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半干旱气候区某地对三种草地植被进行测定的重、轻组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 一般情况下,重组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质含量的70%~80%,该区域土壤明显低于此比例,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光照 B. 成土母质
C. 温度 D. 人类活动
12. 该区域植被根系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高。三种草地地下土壤生物量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
A. 沼泽草甸 草甸 草原
B. 沼泽草甸 草原 草甸
C. 草甸 沼泽草甸 草原
D. 草甸 草原 沼泽草甸
13. 三种草地中,0~50cm土壤有机碳库稳定程度最低的是沼泽草甸,主要原因是
A. 降水最多,微生物少,重组有机碳淋失最少
B. 水分充足,微生物多,轻组有机碳比例最大
C. 有季节性冻土发育,轻重土壤有机碳被冻结
D. 地上生物量少,植被枯枝落叶返还地表较少
图5为墨西哥湾海域的尤卡坦板块与巴哈马—佛罗里达板块构造演化示意图,甲乙丙代表板块演化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14~16题。
14. 甲图所示,侏罗纪形成的岩层呈水平展布特征,据此推测这一时期该地区主要处于
A. 下沉期,侵蚀为主
B. 上升期,沉积为主
C. 平静期,侵蚀为主
D. 平静期,沉积为主
15. 图示甲一丙时期,中部不规则断块区
①间歇下陷 ②间歇抬升
③受向外张力 ④受向内挤压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丙图中的侵蚀水道,侵蚀作用来自
A. 降水 B. 河流
C. 冰川 D. 洋流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伊朗国土的绝大部分位于伊朗高原之上,四周高中间低,边缘起伏大,内部则相对和缓。波斯地毯的主要原料来自当地出产的羊毛,其古朴雅致的图案既保留本民族和地区的特色又融合了中国、西方等文化元素,地毯质地优良、色彩绚丽、持久耐用,全球富商名流曾将其视如珍宝。每张传统波斯地毯需要数名熟练工人耗费多年才能编织完成,伊朗国内手工地毯从业者约有200万人。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加之地缘政治因素,出口急剧下滑。图6为伊朗位置示意图,图7为伊朗林地与草场分布示意图。
(1) 分析伊朗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6分)
(2) 说出波斯地毯能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地理原因。 (4分)
(3) 面对出口下滑,伊朗仍坚持加大保护手工地毯业,请说明理由。 (6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云南省怒江州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每年1月起,当地进入第一个雨季,容易出现持续性降水天气过程,被称为“桃花汛”。这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大气环流和大气稳定度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同纬度地区的西风带遇到青藏高原,如水流遇到了河中心的巨石,一部分风从北侧走,一部分从南侧走,而从南侧走的风在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形成西南风。1月份后,这支气流不断加强。同时,春季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会有一个狭窄的低压带存在。
图8为怒江州地形河流示意图,图9为2011—2020年怒江州“桃花汛”降水量空间分布示意图。
(1) 描述怒江州“桃花汛”雨季形成的原因。 (8分)
(2) 据统计,怒江州“桃花汛”期间夜间降水量多于白天。结合当地的地形条件,从近地面大气热力变化状况对此现象的成因进行推测。 (6分)
(3)除洪涝外,“桃花汛”还会诱发当地带来其它自然灾害。请说出灾害名称并简析成因(6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种水体的“纽带”,几乎所有天气和气候现象都包括水的变化,水循环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有关键的影响。以往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整体而言全球水循环呈加速趋势。水循环的加速直接导致水环境要素影响的程度发生改变,造成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水环境的跨国协作、全球一体化治理不断地为各国所接受。
有学者通过研究海洋盐度来估算水循环的变化,相关的论文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表明近60年来,不同海域“咸变咸、淡变淡”现象更为明显。其中,学者对部分海域1960-2018年间盐度的变化进行列举(表3) 。
(1) 分析表中各海域盐度变化的成因。 (6分)
(2) 结合材料简要论述水环境的跨国协作、全球一体化治理所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10分)
柳州市2025届高三二模
地理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4. C
5. B
6. B
7. D
8. A
9. B
10. A
11. C
12. B
13. B
14. D
15. A
16. D
17.(1)纬度较低,地处高原,气候温和,盛产牧草; 降水较少,地形封闭,适宜牧草生长:高原面积大、山地牧场广大。
(2) 地理位置处于五海三洲之地; 丝绸之路的重要结点; 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
(3) 保护地域文化; 从业者众,事关多人就业; 仍然是其重要外汇来源; 东方大国经济快速发展,潜在市场逐步扩大。
18.(1)同纬度地区的西风带遇到青藏高原,一部分从南面绕行在云南西部形成西南风;春季,西南风引导孟加拉湾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云南西北部输送;暖湿气流碰到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与沿青藏高原边缘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且水汽在爬坡过程中上升凝结化雨;春季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有狭窄的低压带存在,加强了降水同时延长了降水时间,形成雨季。
(2) 山谷四周为群山所环抱,地形闭塞,水汽充足,云多雾重; 入夜后,云层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而云层上部辐射冷却迅速,易使水气凝结。上冷下暖的气层(易产生对流) 不稳定,有利于夜雨产生。
(河谷中的空气水汽含量大; 夜间,山坡冷却快形成局部高密度冷气团; 冷气团沿坡下沉,沉积在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随着时间的不推移,抬升的暖湿空气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3) 滑坡、泥石流。该地地处断裂带附近,岩石破碎,土壤疏松; 当地山高谷深,河谷众多,雨季暴雨集中易造成泥石滑落。
19. (1) 我国临近的西北太平洋海域以及澳大利亚以东海域,由于陆地降水量增大,河流淡水注入增多,盐度降低。印度洋副热带海区,由于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盐度上升。大西洋极地区海域,因冰盖和海冰融化引起的淡水注入海洋导致盐度显著变低。
(2)
答案描述
6-10分 包含整体性原理内涵 (4分) ,视角丰富, 充分结合材料论述, 逻辑较严谨, 条理较清晰,结构较完整,运用地理术语准确(6分) 。
3-5分 整体性原理内涵描述不清, 视角少, 仅关注个别方面。表达有一定逻辑, 但实例不当或不能充分结合材料。能运用地理术语。
0-2分 无视角,无实例, 地理术语有错误, 表达逻辑较为混乱。
答案示例:
地理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个要素的发展受到其他要素的制约。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地理环境。水环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通过水循环对大气圈、岩石圈等产生物质的变化及能量的迁移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的活动同时也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自然环境。
水循环包括的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及海上循环,其联系了大气圈、岩石圈等大尺度的物质与能量流动; 水循环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在全球变暖的今天,造成的水循环加快,涉及了众多国家在内的水环境变化; 在从空间尺度看,区域治理中,一旦出现了仅仅局限于本地环境忽视其影响的下游及其周边的环境,往往会造成更大区域的环境问题,最终反噬当地经济及环境; 水圈的环境变化(如温度、密度、盐度变化)的各种数据采集与研究需要各地政府积极参与,后期治理也需要有统一规划;全球各国经济处在不同阶段,科技水平差异较大,全球一体化治理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理效率。
总之,水圈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世界各国要统一行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保证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