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三框 法治社会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学习目标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理解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掌握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法治社会的内涵01一、法治社会的内涵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1.法治社会(1)内涵(2)地位【注意】法治社会中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还包括社会道德、自治组织制定的规则和自我约定的契约等等。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党内法规。这是从法治意识来看的,是法治社会的前提。这是从法律实施来看的,是法治社会的保证。这是从实施效果来看的,是法治社会的目标。2、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信法守法用法法治意识法律实施实施效果(1)(2)只有全社会普遍具有了法治意识(3)法律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才能达到公平正义的实施效果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2.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要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1)法治意识角度(信法)一、法治社会的内涵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的条件:第一,立良法。良法必须紧扣本国实际,否则立法就是无本之木。第二,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第三,严执法。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第四,重守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普法教育,让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2.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要求: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2)法律实施角度(守法)一、法治社会的内涵要求: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2.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3)实施效果角度(用法)一、法治社会的内涵是指当事人因合同发生纠纷时可以再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解决纠纷。(没有第三方参加)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 (有中立的第三方,可能是群众、群众组织,也可能是法院)指发生合同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进行裁决并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具有公认地位的仲裁机构)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最有效途径。向法院起诉不需要双方当事人在诉讼前达成协议。和解调解仲裁诉讼名词点击二、我国国体总结一:解读法治社会——构筑法治国家基础1.含义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特征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一致追求;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ific有没有感受到律师的神奇“威力”!如果有人要揍你,请记得带上一个律师朋友,知道为啥吗?议一议:律师在场架还打得起来吗?这说明打造法治社会有何意义?议学提示阅读教材P96页,从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回答议题: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二、我国国体3.建设意义①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②社会和谐: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总结一:解读法治社会——构筑法治国家基础建设法治社会02思考:小区遛狗要不要牵绳?对于建设文明社区、进而建设法治社会有什么启示?对此,你是否也想拥有一个律师朋友吗?为什么?观看律师脱口秀《谁不想拥有一个律师朋友?》为倡导居民依法文明养犬、妥善解决纠纷,某市开展“依法文明养犬、共创和谐家园”专项宣传活动,法院发布养犬侵权类案件的典型案例,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开通法律服务热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律援助,使群众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引导、支持各方当事人在发生纠纷后,冷静处理,避免损失扩大,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借助调解、诉讼等多元平台化解纠纷;公安、畜牧、卫生、城管等部门加强对违法养犬采取制裁措施;支持各社区订立《文明养犬公约》,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结合材料分析:该市是如何引导市民文明养犬、妥善解决纠纷,从而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携手共建文明社区1.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有意识)原因:法制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求: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二、 建设法治社会(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有氛围)要求:三治结合:德治、自治、法治多元主体: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社会规范: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二、 建设法治社会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在社区、在村庄1.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2019年5月26日下午,庾婆婆在位于杨箕的自家小区花园内散步,经过黄先生楼下时,黄先生家小孩在房屋阳台从35楼抛下一瓶矿泉水,水瓶掉落到庾婆婆身旁,导致其惊吓、摔倒。报警后,庾婆婆被送入医院治疗。次日,庾婆婆亲属与黄先生一起查看监控,确认了侵权事实后,双方签订了一份确认书,确认矿泉水系黄先生家小孩从阳台扔下。协议签订后,黄先生向庾婆婆支付了10000元以示赔偿。后经医院鉴定,庾婆婆伤情构成十级伤残。庾婆婆要求黄先生赔偿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交通费、鉴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合计100344.12元。但黄先生认为不合理,双方因医疗费产生了纠纷。思考:(1)庾婆婆本身孤身一人、家境贫困,不知道怎么打官司(诉讼),怎么办?(2)黄先生一家家境一般,又没有足够的赔偿能力,庾婆婆治疗费用怎么办?我国“民法典实施第一案”(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有依托)具体要求: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二、 建设法治社会1.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知识拓展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有事请找我的律师谈“。但事实上很多人请不起律师,该怎么办?法律援助(减律师费)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司法救助(减诉讼费),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咨询电话:12348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通过人民调解,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防线。人民调解制度已经成为诉讼程序之外解决矛盾、解决纷争的重要方式。被称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为什么要设人民调解员?这对建设法治国家有怎样的启示?化解矛盾,健全预防机制(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有机制)具体要求: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二、 建设法治社会1.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诉讼方式:打官司,由法院判决非诉讼方式:当事人和解、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类别 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 司法调解区 别 主体不同 人民调解委员会 行政部门 人民法院内容不同 主要调解民间纠纷 主要调解具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人的纠纷 主要调解诉讼过程中民事案件、行政赔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和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及执行和解案件等性质不同 非诉讼活动 诉讼外调解 诉讼活动联系 都是解决纠纷当事人的纷争的一种重要方式;采用的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消除纷争;适用的原则基本上都是“自愿原则”“合法原则”“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原则”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行政裁决: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和法定程序,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经济纠纷进行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指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申请上一级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1)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中国基础主体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中国目 标2.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二、 建设法治社会归纳: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系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区 别 内涵 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具体 表现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坚持良法之治;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具体 要求 推进宪法实施;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联系 1.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2.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法治国家建设。3.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先导和示范。4.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课堂小结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内涵建设法治社会★措施怎么办有意识:开展宣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有氛围: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有依托: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有机制: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信法 守法 用法意义社会秩序社会和谐为什么具体表现(特征)含义是什么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信 法1法治社会的内涵本课小结守 法2用 法3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社会秩序1社会和谐24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3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2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1宣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1.法治社会意味着规则在全社会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 )提示:×。法治社会意味着法律在全社会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2.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提示:×。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3..法治社会意味着全社会对道德普遍信仰,实施德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提示:×。法治社会意味着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4.法治社会意味着社会纠纷依规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提示:×。法治社会意味着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5.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有效消除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提示:×。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易混易错6.建设法治社会,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法治意识。( )提示:×。建设法治社会,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7.建设法治社会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法律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提示:×。建设法治社会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8.建设法治社会应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提示:×。建设法治社会要求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9.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要求强化道德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提示:×。要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当堂达标1.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下列观点和行为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①小红因看不惯王某在小区内随意停车影响通行而将其车划花 ②因航班延误,部分乘客以维权为由大闹机场 ③纳税是公民的义务,某私营企业老板总是主动纳税 ④王某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坚决保守国家秘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法治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①中小红的行为和②中部分乘客的行为都是没有遵守法律的表现,排除;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D2.对医院治疗不满意,于是揪着医生不放;劳动纠纷商议无果,就采取极端方式示威;发生事故不走法律程序,聚众大吵大闹……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遇事就靠“闹”来解决,似乎不闹就得不到合理解决。靠“闹”解决问题( )①是生活中一种既方便又高效的维权方式 ②缺乏法治观念和思维,不能理性表达诉求 ③说明法律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④启示需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解析:材料说明靠“闹”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法治观念和思维,不能理性表达诉求,启示需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②④符合题意;把靠“闹”解决问题看作是生活中一种既方便又高效的维权方式明显是错误的,①排除;“法律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③排除。C3.2022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明确了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标志着家庭教育全面纳入法治实施轨道。此举旨在( )①构建家庭教育的法治框架②培育依法教育的家长意识③确立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④健全家庭矛盾的化解机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标志着家庭教育全面纳入法治实施轨道。此举旨在培育依法教育的家长意识,构建家庭教育的法治框架,①②正确。③④:材料主旨在于通过立法,以培育依法教育的家长意识,并不是确立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以及健全家庭矛盾的化解机制,③④排除。A4.刘某在餐馆就餐时不小心被热油大面积烫伤,引发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由于刘某家庭困难,司法所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促成双方就赔偿及后续治疗达成一致。该案例中的法律援助( )①为刘某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无偿法律服务②目的在于帮助受援公民获得更多经济赔偿③是法律赋予公民解决民事纠纷的一项权利④保障刘某平等享受法律保护,维护公平正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②:法律援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不是为了帮助受援公民获得更多经济赔偿。②错误。③:法律援助是一种司法救济制度,是保障公民权利的一种国家行为。不是法律赋予公民解决民事纠纷的一项权利。③错误。B5.2024年3月,枣庄市妇联在全市组织开展“三八维权周”普法宣传活动,活动通过举办法律专题讲座,设立反家庭暴力等方面的心理咨询站、播放法律专题片等多种途径,重点宣传《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开展这一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①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有利于促进家庭文明幸福,社会和谐稳定③提高了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④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解析】①②:“三八维权周”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法律专题讲座,设立反家庭暴力等方面的心理咨询站、播放法律专题片等多种途径,重点宣传《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开展这一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家庭文明幸福,社会和谐稳定,故①②入选。③:活动重点宣传《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与公民的道德素质无关,故③不选。④: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的说法太绝对,故④不选。6.某区现建有449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国土、住建等矛盾纠纷易发部门成立了13个调解工作室,在镇(街道)设置了32个治安纠纷调解工作室、13个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和13家个人调解工作室,调解服务覆盖全区。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加强法治宣传,提高群众法治观念B.避免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美丽家园C.维护群众权益,推进法治社会建设D.弘扬法治精神,减少基层违法行为解析:A:设立调解委员会等做法,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调解纠纷维护群众权益,而不是加强法治宣传,A与题意不符。B:设立调解委员会等做法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不能避免社会矛盾,B错误。D:调解委员会主要用于调解社会纠纷,而不是减少基层违法行为,D错误。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