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关于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构成B.组织液是人体内化学反应进行的主要场所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正常情况下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C,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D.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3.去甲肾上腺素(NE)作为一种兴奋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或回收。临床上可通过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如图表示正在释放NE的突触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突触小泡与①、②共同组成了突触突触小泡⑧细胞AB.蛋白M可与NE竞争②上的受体影响NE发挥作用①蛋白M、C.可通过抑制NE降解酶的活性使传递的兴奋终止一②NE降解酶D.NE能回收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高二生物第1页(共10页)4.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其分泌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部分过程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进食引起胰腺分泌消化液属于非条件反射食物中枢迷走神经分神经B.支配胰腺的迷走神经属于传出神经胰促胰液素牌C.促胰液素需通过体液运输才能作用于胰腺胃酸小肠液D:促胰液素对胰腺的作用时间比迷走神经的短暂5.如图曲线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到12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正常血糖浓度为3.9~6.1mmol·L1。关于曲线变化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8.4A.小肠吸收糖类是9时前血糖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B.9~11时血糖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加5.6C.11~12时胰岛A细胞没有合成分泌胰高血糖素4.22.8目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人体血糖的相对稳定早餐9101112时间(时)62024年11月3日,北京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成功举办。此赛事吸引众多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血浆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B.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加快胃肠平滑肌蠕动C.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D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1.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处理和呈递各种抗原的功能,成熟时具有多个突起(如图),不同突起上分布有与其功能相关的分子。下列关于树突状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骨髓中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B.突起上可能分布有与不同抗原结合的多种受体C.既参与细胞免疫过程也参与体液免疫过程D.对抗原处理后可将抗原信息呈递在细胞表面8.疱疹病毒(如EBV)主要侵人B淋巴细胞。在EBV感染潜伏期,EBV会抑制宿主细胞凋亡;在裂解期却会主动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并被包裹在凋亡小体中,然后进人邻近细胞。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断得出A.EBV侵人人体后,不能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抗体B.通过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EBV侵染的B淋巴细胞C.在EBV感染潜伏期,EBV抑制宿主细胞凋亡不利于自身增殖D.子代EBV包裹在凋亡小体中可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一4M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