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土壤的形成下图为理想状态下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图。完成下面小题1.影响①②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①——成土母质 B.①——气候C.②——生物 D.②——地形2.浙江省的自然土壤( )A.深厚肥沃 B.属于水稻土 C.呈酸性 D.土质疏松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读表回答下面小题。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质 有机质a 30% 20% 49% 1%b 25% 30% 37% 8%c 35% 15% 47% 3%3.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4.表中所列土壤,哪种是中国南方主要土壤( )A.黑土 B.水稻土 C.红壤 D.都不是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肥力较低。近些年,贵州省多地采用喷播木纤维、草纤维的方式改良土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完成下面小题。5.贵州省土壤肥力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 土壤有机质流失多 B. 土壤有机质分解慢C. 土壤腐殖质埋藏深 D. 频繁耕作和翻耕6.贵州省喷播草木纤维在提高土壤肥力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 延长土壤湿润期 B. 减轻径流对表土的侵蚀C. 促进成土母质形成 D. 快速补充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根系分泌物、生物扰动和溶解性有机质。下图示意我国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受微生物分解、根系呼吸、大气氧化、淋溶和侵蚀等作用的消耗,该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随农田土壤深度增加有机碳储量不断降低的原因是( )①微生物活性降低②根系分泌物下渗增多③植物残体输入量减少④溶解性有机质逐渐被吸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该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最低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根据图a判断曲线Ⅰ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Ⅰ( )A.变化最早 B.初始值适中 C.峰值最高 D.波动最大10.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A.降雨最大 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11.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①地表径流②地下径流③土壤水分④蒸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土壤机械压实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是农业、园艺和林业生产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2.土壤压实会使土壤( )A.矿物质增加 B.有机质减少 C.透水性变好 D.通气性变差13.压实土壤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 )A.空气湿度增大 B.地表径流增加 C.植被根系发达 D.地势起伏减小14.缓解土壤机械压实的有效措施有( )①增施化肥②秸秆还田③改进灌溉技术④适当翻耕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南岛中南部。属于热带性季风气候。年均温22.5℃—26℃,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50毫米。海南岛土壤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多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下图示意海南主要土壤类型分布。(1)从植物种类、季相变化两方面描述黄壤分布区内的植被特征。(2)从气候的角度,解释海南岛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原因。(3)自然土壤通过人类耕作可以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人们也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列举改良海南岛自然土壤的主要措施。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成熟土壤的剖面由上往下一般包括: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故图的①为腐殖质层,②为淋溶层。腐殖质层是由于枯枝落叶、动物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气候条件、植被覆盖、土壤类型与结构等,A错误,B正确;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次之,干旱层最薄,CD错误。故选B。2.答案:C解析:浙江省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低,比较贫瘠,土质黏重,呈酸性,C正确,ABD错误,故选C。3.答案:B解析:黑土、水稻土、红壤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据表可知,a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b有机质含量最多,故b为黑土,则c为水稻土。故选B。4.答案:C解析:红壤是在热带、亚热带气候和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由于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土壤颜色呈红色,是自然形成的土壤;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属于水稻种植中人类长期培育出的土壤,但在我国南方,水稻土的分布范围远远小于红壤;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故选C。5.答案: A解析:由材料可知,贵州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土壤有机质流失多;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森林植被有机物以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集中在土壤表层;频繁翻耕会加快土壤有机质流失,但这并非贵州省土壤肥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故选A。6.答案: B解析:草木纤维能养水分,可延长土壤湿润期,但土壤含水量并不是影响贵州省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贵州省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草木纤维覆盖地表,可减轻雨水、径流对表层土壤的侵蚀;成土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草木纤维对成土母质的形成影响不大:草木纤维腐烂后才能补充土壤有机质,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故选B。7.答案:D解析:随农田土壤深度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微生物活性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有机碳储量不断增加,①错误;根系分泌物下渗增多,有机碳储量增加,②错误;植物残体输入量减少,有机碳储量减少,③正确;较深处土壤中的溶解性有机质逐渐被吸附,导致随农田土壤深度增加有机碳储量不断降低,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受微生物分解、根系呼吸、大气氧化、淋溶和侵蚀等作用的消耗,该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土壤有机碳储量最低说明土壤有机碳消耗量大于收入量,该地为东北地区,春季随着温度升高,微生物分解、根系呼吸、大气氧化、淋溶和侵蚀作用消耗的土壤有机碳多,而此时的枯枝落叶少,补充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少,故该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最低的季节是春季,A正确,BCD错误;故选A。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Ⅰ、Ⅱ和Ⅲ是在30°的坡地上覆盖石子情况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测量土壤深度最浅,因此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初始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的是Ⅲ曲线,Ⅲ曲线的波动最大,CD错误。故选A。10.答案:B解析:从图b中可以看出,Ⅰ曲线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上升明显,说明其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正确,CD错误;图b中曲线Ⅰ、Ⅱ和Ⅲ是同时进行人工降雨实验,降水量一致,A错误。故选B。11.答案:C解析: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的②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12.答案:D解析:土壤压实过程中土壤颗粒受到挤压,可能破碎,进而会导致土壤中的矿物质受到破坏或分散,不会使矿物质增加,A错误:土壤压实会导致土壤孔隙变小,气体交换受阻,从而使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变差,进而导致微生物活性减弱,有机质分解速度减慢,有机质增多,D正确,BC错误。故选D。13.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如下:分析 结论土壤压实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通气性,使得土壤中的水分不易蒸发,从而导致空气湿度减小 A错误压实土壤的孔隙减小,透水性变差,降水时下渗减少,进而导致地表径流增加 B正确压实土壤的通气性差,不利于植被的生长,所以植被根系不发达 C错误地势起伏减小属于地形的变化,与压实土壤无关 D错误14.答案:B解析:增施化肥不能改良土壤结构,且长期增施化肥会加剧土壤板结,①错误: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提升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②正确:灌溉方式对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较小,无法有效缓解土壤机械压实,③错误;翻耕可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提升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④正确。故选B。15.答案:(1)植物种类丰富,以阔叶树为主;森林常青,无明显季相变化。(2)海南岛地处热带,气温高,微生物活动较强,土壤中有机物分解快,积累较少;降水多,土壤中有机质会随水流失,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3)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施撒石灰,降低土壤酸性;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南岛中南部。属于热带性季风气候。”可知,该地植被以热带雨林植被为主,植被种类丰富;植被以常绿树种为主,无明显的季节变化。(2)根据材料信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南岛中南部。属于热带性季风气候。”可知,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气温较高,微生物活性较高,土壤中有机质分解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该地降水较多,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导致土壤养分随流水流失严重,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地上生物量较多,吸收有机质较多。(3)掺入沙子等物质,改善土壤的结构;当地土壤以酸性的红壤为主,可以通过撒石灰等,降低土壤酸性;施加有机肥等,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