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练习一、单选题1.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坚持少数民族聚居地与散居地并重、农村与城市并重、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各行各业并重,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基层一线不断延伸。民勤县此举( )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证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④将国家的统一领导与区域自治有机结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三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天津援藏干部从渤海之滨跨越千里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市,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天津智慧”。对口支援西藏工作( )①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③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的建设④是保障民族地区自治权的重要举措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的文物古籍巡展活动分为“万众归心大一统”“久远绵亘大交融”“携手共建大团结”三个单元,展示了古籍、文物、档案文书、重点古籍整理出版成果等,受到各族群众的广泛好评。该活动的成功举办( )①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文化根基②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③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传承和伟大实践④用文物与古籍相互印证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24年11月在三亚市举行。56个民族欢聚一堂,近7000名运动员友好互助、团结拼搏。在民族大联欢环节中,各民族表演者和运动员、教练员手拉手翩翩起舞,共唱《同心共筑中国梦》。此次运动会( )①推动了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②是我国各民族运动员行使政治权利的生动体现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化呈现④体现了我国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巴飘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基诺山基诺族乡。该村“两委”在乡党委、政府引领下,一方面注重发挥“卓巴”(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作用,由“卓巴”讲授村规民约,教育村民爱国守法;一方面因地制宜在传统种养殖模式中融入体验式种养殖旅游,形成村内、村外协调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发展之路。巴飘村实现强村富民在于注重发挥( )①民族乡政府自治优势,提升地方政府履职能力②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落实村两委行政负责制③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④基层自治的制度优势,提高群众自我教育能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4年11月22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齐聚南海之滨,56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和独特风情汇聚一堂,呈现出一个多彩、和谐、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 )①可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推动文化创新②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能增进民族团结,确立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云南结合实际,创新打造实施“石榴红”品牌工程,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路径。新坪村石榴园小组彝族村民从偏僻山区马耳山,搬迁至金沙江畔的黄坪镇。黄坪镇从只有一个民族的小村庄发展到汉、白、彝、傈僳、土家、佤族六个民族和谐共居的大家庭。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发展( )①旨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②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动实践③有利于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④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样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我国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为宗教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B.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C.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D.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9.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经济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这表明( )①我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②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更加稳固③我国消除了民族地区间发展的差距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政治制度C.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以自主管理本地区的内部事务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11.三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江苏干部、人才给拉萨带来资金、项目、理念和技术,还在文化援藏中推动苏拉两地交往交流交融。这说明( )①我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文化援藏能消除发展差距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巩固民族关系④我国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多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牢固树立休戚与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①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团结之本②能够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和差异,建设共有精神家园③能够保障民族平等,维护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④能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从“毛医生”的细心诊疗到专家团队的人才培养,每一双医疗之手都在为西藏的健康护航;从支教老师的倾心传授到教育专家的智慧引领,每一颗教育之心都在为西藏的明天播种希望 三十载湘藏携手,书写了湘藏一家亲的美好篇章。上述举措的意义在于( )①充分彰显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②为西藏医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内生动力③满足西藏群众享有优质医疗教育服务的愿望④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24年前,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的到来,为新疆且末的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帮助一批又一批各族学生成长成才。在保定学院且末支教服务队的培养下,且末县7700余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3300余名学生毕业后返回家乡,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保定学院且末支教服务队的行动( )①有助于推动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②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实践③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机制保障④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近年来,Y市以双向交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抓手,积极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跨区域主题交流、志愿服务、“手拉手、结对子”帮扶等活动,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促进各民族青少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Y市的举措( )①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②有利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 ④切实尊重和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2024年是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4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玉屏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功能材料、油茶、黄桃等一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更可持续、更有保障。可见( )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②党的民族扶持政策是实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关键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新中国成立75年,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从贫穷走向小康的辉煌历程,从解放初期实现温饱到基本消除贫困,再到全面实现小康,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这说明( )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②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新型的民族关系得以确立 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召开“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与利用”宗教界别协商会议。道教、佛教等宗教界委员在会上各抒己见,关注“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不足”“宗教文物文化内涵有待挖掘”等问题。有关部门到会与委员们积极互动,助力宗教活动场所文物“活起来”。对宗教事务的界别协商,说明政协( )①围绕团结主题,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②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③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④推动协商民主,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1996年,福建和宁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27年来,福建累计投入援宁帮扶资金54.82亿元,其中财政拨付资金49.34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8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减少贫困人口9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脱贫县(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856元增长到2022年的16775元。由此可见,对口帮扶政策( )①建立了新型的民族关系,激励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谋发展②彰显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的优势,促进民族平等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体现了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前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点名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近年来,在S省援疆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新疆某县中职学校在南疆地区首开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并通过以赛促教、校企合作、科普活动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教学措施,成功将无人机专业打造成学校的“金字招牌”。这一举措( )①能为民族地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②表明我国形成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③能加强民族交往,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加强了两地联系,提升了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主观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75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水乳交融,互嵌式社会结构日益形成。多彩贵州,民族团结乡村篮球邀请赛拥抱八方来客;大美宁夏,邻居节、百家宴吸引各族群众同吃一桌饭、广交知心友……奋起直追,经济活力更足。75年来,从实行转移支付、西部大开发,到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立心铸魂,增进文化认同。近年来,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加速推进……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同心筑梦,携手再启新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中华民族儿女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各族儿女共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原因。22.合作讨论2021年7月下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的第一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雪域高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川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县乡村全部通公路;建制村通光纤率、4G信号覆盖率均超过99%,边境小康村全部建成;如今,西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现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大骨节病、包虫病等曾肆虐西藏的疾病得到有效防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西藏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902.74亿元,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都有所增长。(1)西藏70年的伟大跨越,得益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什么?(2)你是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的?(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意义?23.75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接续发展。协作——坚持全国一盘棋6月18日,总书记看望上海投资援建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师生。援建工作是从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拉开帷幕,到新时代升级为东西部协作;从给钱给物,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资金流、资源流、技术流、人才流向西部奔涌。6月19日,总书记考察了闽宁协作对口帮扶的宁夏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从“移民吊庄”建闽宁村到发展振兴成为闽宁镇,20多年过去了,总书记一直挂念着那里的乡亲们。团结——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宏觉寺的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展陈时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奋斗。希望青海藏传佛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请你就如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接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临夏市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下辖县级市,是临夏州委、州政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临夏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脱贫攻坚的助推下,各民族的面貌、民族乡村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形成了各行业、各领域精彩纷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示范创建格局。如今,贫困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内畅外联的便捷生活和触手可及的幸福质感,民族团结之花和乡村振兴之花在临夏并蒂而开,灿烂绽放。结合材料,运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D D D A B D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D D A B A D D B1.A【详解】①②: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基层一线不断延伸,这一举措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证,①②符合题意。③:我国早已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③错误。④:民勤县不是民族自治地方,不实行区域自治,④排除。故本题选A。2.B【详解】①③:三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天津援藏干部从渤海之滨跨越千里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市,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天津智慧”,这有利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的建设,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①③符合题意。②:西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对口支援能够促进西藏繁荣发展,但不是根本原因,②排除。④:材料没有体现自治权,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3.D【详解】①:该活动的举办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文化根基”夸大了该活动成功举办的意义,①不选。②:材料不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的丰富,②不选。③④:该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利于从凝心聚力促团结、传承发展同促进等方面展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思想与丰富实践,用文物与古籍相互印证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4.D【详解】①:材料强调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各民族的团结联欢,没有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①不符合题意。②:运动会中各民族的欢聚、联欢、团结拼搏等活动不是运动员行使政治权利的体现,②不符合题意。③:各民族欢聚一堂,手拉手翩翩起舞,共唱《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化呈现,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符合题意。④:56个民族欢聚一堂,运动员友好互助、团结拼搏,各民族表演者、运动员、教练员共同联欢,体现了我国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5.D【详解】①: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政府没有自治权,①排除。②:村两委是指党委和村委,不是行政机关,不涉及行政负责制,②排除。③:巴飘村因地制宜在传统种养殖模式中融入体验式种养殖旅游,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发展之路,表明发挥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③正确。④:该村“两委”注重发挥“卓巴”(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作用,由“卓巴”讲授村规民约,教育村民爱国守法,表明发挥基层自治的制度优势,提高群众自我教育能力,④正确。故本题选D。6.A【详解】①: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齐聚南海之滨,说明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可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推动文化创新,①符合题意。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且不是目的,②排除。③: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使得各民族欢聚一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符合题意。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已经确立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不是通过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才确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错误。故本题选A。7.B【详解】①④: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是指通过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全面融合和互动,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这一概念强调各民族在日常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嵌入和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①④符合题意。②:材料反映的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发展,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不符合题意。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消灭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已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8.D【详解】A:宗教信仰自由是对所有公民而言的,不单纯是信教者,A错误。B: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求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利,不能在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B错误。C: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 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保护合法宗教活动而不是一切宗教活动,C错误。D: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D正确。故本题选D。9.A【详解】①②:西藏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经过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这表明我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更加稳固,①②符合题意。③:现实中各民族地区之间会存在经济、文化发展等差距,“消除了差距”不符合实际,③排除。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④排除。故本题选A。10.D【详解】A: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A错误。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B错误。C: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而不是高度自治权,C错误。D: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D正确。故本题选D。11.B【详解】①④:三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江苏干部、人才给拉萨带来资金、项目、理念和技术,还在文化援藏中推动苏拉两地交往交流交融,说明我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①④正确。②:文化援藏能够促进拉萨的发展,但不能消除发展差距,②排除。③: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江苏对拉萨的援助以及文化援藏的作用,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排除。故本题选B。12.B【详解】①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团结之本,①④符合题意。②:民族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消除民族间的差异”说法错误,②排除。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的物质保障,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3.D【详解】③④:材料反映了湖南对西藏在医疗、教育方面的援助,三十载湘藏携手,书写了湘藏一家亲的美好篇章。可见,材料举措的意义在于满足西藏群众享有优质医疗教育服务的愿望,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③④正确。①②:材料反映的是其他地区对西藏的援助,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并且题干措施是为西藏医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外部支持,而不是提供内生动力,①②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14.D【详解】①: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有助于形成”不符合实际,①说法错误。②④: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去且末支教服务,帮助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这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实践,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④符合题意。③:保定学院且末支教服务队的行动有利于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③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15.A【详解】①②:Y市以双向交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抓手,积极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跨区域主题交流、志愿服务,促进各民族青少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此举有利于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①②正确。③:材料只是Y市的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是历史中形成的,且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③排除。④:“切实尊重和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夸大了Ⅹ市举措的作用,④排除。故本题选A。16.B【详解】①:4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玉屏侗族自治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大有改进,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得益于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①正确。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党的民族扶持政策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但并非是关键,②说法错误。③: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③说法错误。④: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4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光辉照耀下,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④正确。故本题选B。17.A【详解】①②:新中国成立75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从贫穷走向小康,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这说明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①②符合题意。③:我国在建国初期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③错误。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④不选。故本题选A。18.D【详解】①:材料没有体现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①不符合题意。②: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②错误。③:政协关注相关问题,召开对宗教事务的界别协商会议,这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③正确。④:政协关注相关问题,召开对宗教事务的界别协商会议,有关部门到会与委员们积极互动,助力宗教活动场所文物“活起来”。对宗教事务的界别协商,说明政协推动协商民主,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④正确。故本题选D。19.D【详解】①: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早已确立,而不是对口帮扶政策建立的,①错误。②:材料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帮扶,没有彰显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的优势,而且材料体现促进共同繁荣,而不是促进民族平等,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福建和宁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宁夏减少贫困人口9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脱贫县(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856元增长到2022年的16775元。由此可见,对口帮扶政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前提,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20.B【详解】①:S省援疆支持民族地区开设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培育人才,能为民族地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①正确。②:题干反映发达地区帮助民族地区发展,该举措不是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的标志,我国早已形成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②排除。③:S省与新疆开展教育合作,加强了民族交往,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正确。④:题干强调S省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体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④排除。故本题选B。21.①坚持党的领导为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奠定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党领导各族人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③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分析】背景素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考点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从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方针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水乳交融,互嵌式社会结构日益形成→可联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关键词②:多彩贵州,民族团结乡村篮球邀请赛拥抱八方来客→可联系教材知识促进民族团结。关键词③:75年来,从实行转移支付、西部大开发,到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可联系教材知识促进民族共同繁荣,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关键词④:立心铸魂,增进文化认同→可联系教材知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关键词⑤:同心筑梦,携手再启新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2.(1)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②“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③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背景素材: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考点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依据类主观题,设问要求回答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知识限定具体明确,可以知识为线索,检索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联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关键词②: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可联系“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关键词③: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可联系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2)本题是简答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考生结合教材知识直接回答即可,详解略。(3)本题是简答题,考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考生结合教材知识直接回答即可,详解略。2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奋斗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东西部全方位协作的新格局,推动互利共赢。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国家的团结统一,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经济社会进步。【分析】背景素材: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考点考查:共产党的领导、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为措施类,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习总书记的一系列行动→可联系坚持党的领导;关键词②:协作——坚持全国一盘棋→可联系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词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奋斗→可联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4.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②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分析】背景素材:临夏的快速发展考点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知识范围限定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分析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解答时,获取材料信息,结合知识要点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临夏市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下辖县级市,临夏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可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词②:临夏近期的快速发展→可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关键词③:国家脱贫攻坚的大政策助推临夏发展→可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关键词④:民族关系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可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关键词⑤:各民族的面貌、民族乡村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取而代之的是内畅外联的便捷生活和触手可及的幸福质感→可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