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期末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期末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

资源简介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期末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
考点梳理
十三、云和雾
实验:人造雾
·实验步骤:
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①、②,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实验现象:
①在量筒中倒温水时,用冰袋封住量筒口后,在量筒上部出现雾。
②用冷水代替温水进行实验时,量筒内无明显的雾。
·说明:①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②温水产生的水蒸气适量,便于观察雾的形成。冷水产生的 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③实验中用冰袋封 住量筒口,是为了使量筒内的空气变冷,让量筒内的水蒸气遇冷凝结。
1.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云和雾的本质是一样的。
2.云的形成: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
3.云和雾的异同:云和雾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

十四、露和霜
实验:人造露和霜
※造露
·实验步骤:
①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②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③观察杯子的外壁。
·实验现象:冰水温度为-1.1℃,杯子外壁出现小水滴(露)。
※造霜
·实验步骤:
①在杯中放入碎冰和 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②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③观察杯子的外壁。
·实验现象:冰水温度为-15.8 ℃,杯子外壁出现白色的小冰晶(霜)。
1.垫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周围的水蒸气含量。
2.加盐前,杯子外壁出现的是小水滴:加盐后,冰水温度急剧降低,杯子外壁出现的是小冰晶。
3.将杯中加盐的冰水倒掉,杯子外壁的小冰晶会慢慢融化成小水滴。
4.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露是液态的水。
5.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霜是固态的水。形成霜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6.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十五、雨和雪
1.雨和雪的不同之处: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夏秋冬都有。
实验: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步骤:
①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
②将培养皿放入热水中,取出后擦干底部,再盖住烧杯,观察培养皿底部是否有水珠。
③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①热培养皿底部没有水珠。
②加入冰块后,培养皿底部先出现细小的水珠,水珠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落到烧杯中。
·说明:用酒精灯加热可使一部分水快速变成水蒸气,在培养皿中加入冰块,可以使培养皿底部的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到冷的培养皿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培养皿底部。
2.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3.雨、雪的形成
4.雪花的形状多种多样,大多数呈对称的六角形。
5.雨夹雪是固液混合形式的降水,冰雹是固态形式的降水,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
十六、水滴的“旅行”
1.地球表面的水(包括各种水体、陆地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在高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而形成云,小水滴或小冰晶下落形成降水落回地表,然后又进入一个相同的过程,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2.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红色箭头代表上升的过程,动力主要来自太阳;蓝色箭头代表下降的过程,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引力。
3.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1)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2)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3)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4)“小池”内的水会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罩子附近,在罩子内侧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到一定程度会掉落到“小池”内,如此循环往复。
4.天上的水总降不完的原因: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降水。

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3分)关于雨和雪说法错误的是(  )
A.形成雨的温度比形成雪的温度要高
B.雨和雪都是降水
C.雨是由水蒸气变化而来,而雪不是
2.(3分)下列用于解释天气现象形成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
A.水(蒸发)→水蒸气(高空、冷却、0℃以下)→大水珠(落下)→雨
B.水(蒸发)→水蒸气(高空、冷却、0℃以下)→小冰晶(落下)→雪
C.水(蒸发)→水蒸气(低空、冷却、0℃以下)→小水滴(漂浮)→云
3.(3分)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C.海洋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中
4.(3分)入冬,雨落在树木、高楼、山岩等物体上,立即结成了冰,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  )
A.冰雹 B.雨夹雪 C.冻雨
5.(3分)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  )之间不断循环的现象。
A.海洋、大气、陆地 B.河流、湖泊、海洋
C.海洋
6.(3分)水循环对人们的生活的好处不包括(  )
A.雨后的空气更加清新 B.及时雨缓解旱情
C.下雪天天冷路滑
7.(3分)“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描述的自然现象是(  )
A.雾和云 B.露和霜 C.雨和雪
8.(3分)霾是大量肉眼无法分辨的(  )悬浮空中。
A.液体 B.小冰晶 C.颗粒
9.(3分)“模拟大自然中的水随环”实验中。罩子上的水滴落下的过程相当于自然界中的(  )
A.降水 B.台风 C.涨潮
10.(3分)水循环是在哪里进行的(  )
A.江河、湖泊和海洋之间
B.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
C.海洋和陆地之间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1.(3分)由于水能够在自然界中不断地循环,所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没有影响。 (  )
12.(3分)在模拟露和霜形成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选择塑料桶,因为塑料桶不易碎很安全。    (  )
13.(3分)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是白露节气,到那时候每天晚上就一定会有露形成。    (  )
14.(3分)水蒸气升到空中,在高空遇冷就会形成雾。 (  )
15.(3分)在农作物上覆盖秸秆或塑料薄膜可以防止霜的危害。 (  )
16.(3分)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
17.(3分)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  )
18.(3分)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低空是雾,高空是云。    (判断对错)
19.(3分)水循环是指水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循环。 (  )
20.(3分)大自然中小水滴的旅行,体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  )
三.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21.(10分)雾、露、霜、云、雪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连一连。
露 A.水蒸气遇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表面形成小水珠
云 B.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飘浮在低空
雾 C.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飘浮在高空
霜 D.高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形成小冰晶,降落地面
雪 E.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在物体表面形成小冰晶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0分)
22.(30分)六年级一班的同学打算做一次雨的形成模拟实验。他们用到的实验器材有:酒精灯、三脚架、烧杯、陶土网、水、冰块、小盘子等。
(1)把实验按正确步骤排序:   。
①三分钟后将冰块放在小盘子上,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②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三脚架上的陶土网上,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将水放入烧杯,烧杯上放一个小盘子。
(2)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我们要用酒精灯的    加热。
A.内焰
B.外焰
C.焰心
(3)实验中,陶土网的作用是    。
A.使烧杯均匀受热
B.提高火焰温度
C.降低火焰温度
(4)实验中,给水加热的目的是    ,冰块的作用是    。
(5)实验结束后,正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    。
A.用嘴吹灭
B.用盖子盖灭
C.用扇子扇灭
(6)实验现象:盘子底部逐渐出现    ,并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然后滴落下来,形成“   ”。
(7)根据实验和自己的理解,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C。2.B。3.C。4.C。5.A。6.C。7.A。8.C。9.A。10.B。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1.×。12.×。13.×。14.×。15.√。16.√。17.√。18.√。19.×。20.√。
三.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21.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0分)
22.答案为:(1)③②①。(2)B。(3)A。(4)加快水的蒸发;制造低温环境。(5)B。(6)小水珠;降雨。(7)在太阳辐射下,地表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去,水蒸气上升过程中或遇到冷空气受冷发生凝结现象,形成小水滴,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云。受空气震动或湍流影响,小水滴不断合并形成较大的雨滴,空气托不住时,就会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