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期末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期末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

资源简介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期末考点梳理与专项训练
考点梳理
九、地球的表面
1.常见的地球仪有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两种。
(1)政区地球仪展示区域行政划分,表面一般是光滑的。
(2)地形地球仪用来描 述陆地海拔变化和不同的海洋深度,表面一般高低起伏不平。
(3)这两种地球仪的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也不同。
2.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 29%,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
3.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4.海底的地形同样起伏不平,有山脉,也有盆地、平原,以 及深浅不一的海沟。
5.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盆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6.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高原地势高,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
7.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
8.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9.中国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10.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1.中国有三大丘陵: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12.我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天山、阿尔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13.中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
十、火山和地震
1.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
2.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
3.火山喷发的危害: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4.火山喷发的好处: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 火山岩是优质的建筑材料,火山分布地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火山活动可以改变地形形成美丽的景观等。
5.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
实验: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
·实验步骤:
①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的产生。
②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
③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观察“地球板块” 的错动、抬升。
6.地震的危害: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7.地震逃生口诀: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厨房有危险,厕所把身藏。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高 楼遇地震,电梯不能乘。楼梯要通畅,沿墙安全撤。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房。切忌胡乱跑,目标是广场。
8.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铁路变形,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9.地震的能量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用烈度来表示。
10.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唐山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伤亡。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
十一、地球的内部
1.地震波在不同的岩石中传播时,有快有慢,于是科学家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
(1)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 成,厚度各处不一样,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地壳是最薄的圈层。
(2)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温度和压力极高。外地核是液态,内地核是固态。
3.地球的内部结构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
4.一些科学家认为,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 上下运动,而最外层的地壳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样随之运动起来。
5.地震是人们直接感知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更普遍的地壳运动则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
6.科学家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7.在“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的实验中,泡沫块的运动模拟的是地球板块的运动,淀粉糊的运动模拟的是岩浆运动。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
8.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系。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科学家根据这些化石推测:早在4000万~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所处地区是一片湛蓝的大海。
十二、地表雕刻师
实验: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步骤:用坩埚钳夹住一小薄片页岩,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着再加热,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页岩薄片的变化。
·实验结论:岩石热胀冷缩,加热后岩石膨胀,放入冷水中岩石外层收缩。岩石内外受热不均匀,会使岩石裂开,即温度会对岩石造成破坏。
·说明:反复加热和冷却岩石,模拟了自然界中季节性或昼夜的温度变化。
1.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
(1)内部的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些是猛烈的,如地震、火山喷发等;有些是缓慢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2 )外部的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往往是缓慢的如温度、风、水等的作用。
2.风的侵蚀和堆积
(1)当风刮过地面的时候,风能吹起黏土和细沙,风中携带的沙碰到岩石会磨蚀岩石,形成独特的风蚀景观,如敦煌雅丹地貌。
(2)风会将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形成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在风的速度减慢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或沙漠。
3.水的侵蚀和沉积:水流会带走泥土,产生沟壑,造成水土流失,如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同时,水还有沉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4.冰川、海浪等也能改变地表的形态。
5.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 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些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如玄武岩、花岗岩都是岩浆岩。岩浆岩在地壳中含量最多。
(2)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如石灰岩、页岩都是沉积岩。沉积岩里常有化石。
(3)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 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如大理岩是变质岩。
(4)岩石不是永恒不变的,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 石因地质条件的变化会发生相互转换。
6.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些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常见的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
7.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泥岩。
8.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片、麻岩、板岩、片岩、石英岩。
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3分)地形图上,一般用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  )
A.深度不同的海洋B.海拔不同的平原
C.海拔不同的山地
2.(3分)呈巨大的“几”字形,还被称为“母亲河”的是(  )
A.长江B.黄河C.珠江
3.(3分)在地图上,蓝色表示(  )
A.高地B.海洋C.平原
4.(3分)关于地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爆发只能造成破坏,没有任何好处
B.若感觉发生了地震,应该尽快撤离到开阔地带
C.地震发生后居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应尽快乘坐电梯逃生
5.(3分)容易发生火山喷发的地点是(  )
A.地壳较厚而且坚硬的地方
B.地壳较薄且有裂缝的地方
C.地壳任意地方
6.(3分)地震发生后,不正确的做法是(  )
A.熄灭炉火B.切断电源
C.收拾贵重财物
7.(3分)发生地震时比较合适做法是(  )
A.收集财物,收拾物品B.震时躲避,震后撤离
C.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8.(3分)岩石的(  )可以告诉我们它们的形成年代。
A.颗粒大小B.化学成分C.表面颜色
9.(3分)“由较粗的颗粒组成,花斑状,有黑、白、肉红等颜色”,“硬度高”,“常用作建筑装饰,露天雕刻”。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种岩石是(  )
A.大理岩B.砂岩C.花岗岩
10.(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岩石碎裂与太阳、风、水等自然因素有关
B.岩石碎裂后最终会变成沙子和黏土等物质
C.黏土比沙子的颗粒大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1.(3分)李洋看了地图说,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海拔最高的山是长白山。    (  )
12.(3分)黄河的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高原、丘陵为主。 (  )
13.(3分)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但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分布。 (  )
14.(3分)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的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 (  )
15.(3分)地震发生是有规律的,所以现在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  )
16.(3分)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  )
17.(3分)砖头、陶瓷是用自然界中的黏土烧制的,它们都是岩石。(  )
18.(3分)组成岩石的颗粒都是非常均匀的。 (  )
19.(3分)岩石可以在太阳、风、水等作用下转化成土壤,所以土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需保护。(  )
20.(3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不是由于流水侵蚀造成的。 (  )
三.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21.(10分)将下列地形特点与相对应的地形名称连起来。
地形平坦广阔,海拔不高 丘陵
四周是高山,中间很平坦 山地
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平原
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高原
地形平坦开阔,海拔较高 盆地
四.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
22.(18分)小科利用锥形瓶、白醋、小苏打、洗洁精模拟“火山喷发”,研究“火山喷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组别 小苏打的量/克 白醋的量/毫升 洗洁精的泡沫喷发高度/厘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第一组 4 100 1.2 1.3 1.2 1.23
第二组 8 100 2.2 2.1 2.0
第三组 12 100 2.4 2.5 2.4 2.43
(1)这个实验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的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颜色变化
(2)实验中洗洁精产生大量泡沫是由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    引起的。
A.温度降低
B.产生沉淀
C.产生气泡
(3)上面表格中第二组的平均数是    。
(4)这个实验改变的条件是    ,每组实验做三次的目的是    。
(5)小科分析以上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6)在第三组实验中,锥形瓶中留有白色沉淀,这些白色沉淀是    ,你的证明方法是    。
(7)二氧化碳是常见的气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鸡蛋在白醋中产生的气体不是二氧化碳
五.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12分)
23.(12分)2023年12月18日,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0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柳沟乡。地壳.自形成以来就在持续不断地运动着,只不过运动的速度很慢,平时难以觉察。正是因为地壳在不断运动,地壳中的岩石就会发生断裂,从而形成断层,当断层处的岩石相互碰撞或摩擦时就会发生地震。严重的地震常常造成人员伤亡,造成泥石流、滑坡、海啸等灾害。
(1)   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2)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请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选择合适的避震方式。(只填序号)
如果在高层楼房的家里,你应该    ;
如果在教学楼四楼的教室里,你应该    ;
如果在教学楼一楼的教室里,你应该    ;
如果走在大街上,你应该    。
①蹲在墙角或课桌下面,并把书包顶在头上
②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远离高建筑物
③跑到卫生间、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④远离围墙、电线杆,护头跑到开阔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A。2.B。3.B。4.B。5.B。6.C。7.B。8.B。9.C。10.C。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1.×。12.×。13.×。14.√。15.×。16.×。17.×。18.×。19.×。20.×。
三.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21.答案为:
四.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
22.答案为:(1)B。(2)C。(3)2.1。
(4)小苏打的量;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避免偶然性。
(5)白醋的量相同时,小苏打的量越多,洗洁精的泡沫喷发高度越高。
(6)小苏打;取少量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白醋,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是小苏打。
(7)C。
五.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12分)
23.答案为:(1)地壳运动。(2)③;①;②;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