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前见会成为预见还是偏见?”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一切理解都包含某种前见。”“前见”是理解者在认识一种事物之前对事物的先行判断或者理解。
有时,前见有助于提前认识事物,成为预见。
有时,前见有碍全面认识事物,成了偏见。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2)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分析
这则材料围绕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前见”概念展开,深入探讨了“前见”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切理解都包含某种前见”,此句点明了“前见”在理解过程中的普遍性。“前见”并非凭空产生,它是理解者在接触具体事物之前,基于过往的经验、知识、文化背景、个人价值观等诸多因素所形成的一种先行判断或者理解。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认知框架,使得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时,不可避免地会带着这个既定的框架去审视和解读。例如,一个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在接触到乡村生活之前,可能会基于从书本、媒体等渠道获取的信息,形成对乡村生活宁静、质朴的先行判断,这便是一种“前见”。
“有时,前见有助于提前认识事物,成为预见”,这揭示了“前见”积极的一面。当我们的“前见”是基于广泛而准确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时,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前瞻性的认识。比如,一位资深的气象学家,凭借多年对气象数据的研究和积累,以及对气候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在面对特定的气象条件时,能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前见”,从而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这种“前见”就转化为了具有实际价值的“预见”。在科学研究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突破往往源于科学家们基于已有理论和实践经验所产生的“预见”。他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在研究初期就对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一定的预判,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推动科学的进步。
“有时,前见有碍全面认识事物,成了偏见”,这阐述了“前见”消极的一面。当“前见”形成的基础较为片面、狭隘,或者是受到情感、偏见等主观因素的过度影响时,就容易阻碍我们对事物的全面、客观认识。例如,在历史上,人们曾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种“前见”源于当时有限的观测手段和宗教教义的影响。这种片面的“前见”阻碍了人们对宇宙真实结构的认识,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才打破了这种偏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不佳,而在后续的交往中带着这种“前见”去看待他的行为,从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和改变,这便是“前见”演变成“偏见”的体现。
从任务驱动角度来看,题目要求我们结合自身体验和思考,针对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前见”在不同情境下转化为“预见”或“偏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明确自己对“前见”的态度和观点。我们可以从如何正确对待“前见”,使其更多地成为“预见”而非“偏见”;也可以探讨在特定领域中,“前见”所起的作用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同时,要通过合理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展现对这一哲学概念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二、立意指导
1. 正确甄别前见,化偏见为预见:强调要对自身的“前见”保持警觉,通过不断学习、拓宽视野、客观反思等方式,区分“前见”的合理性,摒弃可能导致偏见的部分,将“前见”转化为具有积极意义的预见,助力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2. 以开放心态对待前见,避免偏见束缚:论述在面对“前见”时,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不固执己见。积极接纳新信息、新观点,勇于修正自己的“前见”,防止因僵化的“前见”而形成偏见,从而保持对事物全面、客观认识的能力。
3. 发挥前见优势,规避偏见风险: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前见”中基于经验和知识的积极部分,为认识事物提供便利。同时,通过理性分析、多角度思考等手段,规避“前见”可能带来的偏见风险,实现对事物准确、深入的理解。
三、标题范例参考
《甄别前见,成就预见》
《以开放心,破前见偏见》
《扬前见之长,避偏见之短》
《前见,如何从偏见走向预见?》
《面对前见,怎样避免陷入偏见?》
《前见,是助力还是阻碍?》
《擦亮前见之镜,照见真实预见》
《破前见偏见枷锁,迎广阔认知天地》
《以理性为刃,斩前见偏见荆棘》
四、名言名句
1. “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强调思想能帮助我们审视前见,避免偏见,以正确思想导向形成预见。
2.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说明需通过实践调查,避免盲目凭借前见下判断,防止形成偏见。
3. “经验是智慧之父,记忆是智慧之母。”——西塞罗,表明经验和记忆构成前见,合理运用可转化为预见。
4.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卢梭,警示不应盲目遵循既有前见,防止沦为偏见的奴隶。
5.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培根,指出学习可丰富前见,减少偏见,利于形成预见。
6.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布莱希特,倡导通过思考审视前见,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预见。
五、经典事例
1. 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下落更快,这一观点长期被奉为真理。伽利略未盲目信从,通过比萨斜塔实验打破偏见。他凭借理性思考和实践,突破错误前见,推动物理学发展。
2.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大陆固定。魏格纳观察地图发现大陆轮廓契合,结合古生物分布等证据,提出大陆漂移说。他突破传统前见,以创新预见开启地质学新篇。
3. 普朗克与量子假说:经典物理学统治下,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打破传统能量连续的前见,提出量子假说,虽起初受质疑,但为现代物理学奠基。
4. 李四光与中国地质:国外专家认为中国贫油,李四光不信。他经实地考察和研究,突破国外理论束缚,提出地质力学,为我国石油勘探指明方向,打破偏见。
5. 哥白尼与日心说:长期“地心说”主导,哥白尼对天体运行深入研究,冲破宗教与传统前见,提出日心说,引发天文学革命。
6. 徐光启与西方科技:明朝时,徐光启未因传统观念排斥西方科技,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以开放心态接纳新事物,突破前见局限。
7. 屠呦呦团队与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研究思路难寻抗疟新药,屠呦呦团队从古籍获灵感,创新实验方法,突破常规前见,成功提取青蒿素。
8. 马寅初与新人口论:当时人口增长被认为是好事,马寅初经调研分析,提出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突破固有前见,有先见之明。
范文一
甄别前见,成就预见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言“一切理解都包含某种前见”,揭示了前见在认知过程中的普遍性。前见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成为提前认知事物的预见,亦可能沦为阻碍全面认识的偏见。因此,我们必须审慎甄别前见,方能成就预见,推动认知的进步。
甄别前见,需以深厚知识为基石。丰富且准确的知识储备是将前见转化为预见的重要支撑。哥白尼所处时代,“地心说”占据主导地位,被大众广泛接受。然而,哥白尼通过长期对天文学的钻研,系统学习了各类天文知识,包括天体的运行规律、星象的变化等。这些知识让他对“地心说”产生了怀疑。基于扎实的知识基础,他大胆提出“日心说”。这一预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哥白尼凭借深厚的天文学知识,突破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错误前见。倘若哥白尼缺乏对天文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便难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日心说”这一伟大的预见也可能就此被埋没。由此可见,知识是甄别前见的关键,只有筑牢知识的基石,才能让前见更有可能转化为具有前瞻性的预见。
甄别前见,离不开理性思考的助力。面对已有的前见,理性思考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洞察其本质,避免前见演变成偏见。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下落速度比轻物快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很长时间内被人们奉为真理。但伽利略并未盲目跟从,他运用理性思维,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入剖析。他发现,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会出现逻辑上的矛盾。为了验证自己的思考,伽利略进行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通过实验,他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得出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凭借理性思考,不被传统前见所左右,对其进行批判性审视,从而避免了偏见的形成,实现了对物体落体运动规律的正确预见,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表明,理性思考是甄别前见的重要工具,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前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甄别前见,还需勇于实践的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确定前见的正确性,将其转化为可靠的预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不满足于书本上的地理知识。他游历大江南北,穿越山川河流,亲自考察各地的地理风貌。在实践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与前人记载不符的地方。例如,他通过实地考察,纠正了前人对长江源头的错误认知。徐霞客通过亲身实践,对已有的地理认知前见进行了验证和修正,从而获得了对地理现象更准确的预见。他的经历证明,勇于实践是甄别前见的必经之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打破错误前见的束缚,成就对事物真实面目的预见。
在认识世界的征程中,我们要以知识为基,让其为前见提供坚实支撑;用理性思考为刃,剖析前见的合理性;靠勇于实践为桥,验证前见的正确性。
范文二
以开放心态,破前见偏见
伽达默尔提出“一切理解都包含某种前见”,前见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两面性,既可能发展为富有洞察力的预见,也可能固化为阻碍认知的偏见。而保持开放心态,是打破前见带来的偏见,促进认知积极发展的关键所在。
开放心态,意味着接纳新信息,及时修正前见。当我们故步自封,拒绝接受新信息时,前见往往会演变成偏见,阻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晚清时期,中国自恃“天朝上国”,秉持着传统的华夷观念,对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文化不屑一顾,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封闭的心态使得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时,毫无还手之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接纳西方先进文明。他们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引进西方的科技、制度和文化,打破了传统的前见束缚。通过全面学习和改革,日本实现了从封建国家向近代化国家的转变。这表明,只有以开放心态接纳新信息,我们才能及时发现前见中的不足,对其进行修正,从而避免偏见的产生,实现认知的更新与发展。
开放心态,要求我们尊重多元观点,拓宽前见的视野。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观点。尊重这些多元观点,能够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拓宽前见,避免陷入片面的偏见。在学术研究领域,各种学术流派百花齐放,不同学派对于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例如在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新古典主义学派则更注重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学者们若能以开放心态对待这些多元观点,深入研究不同学派的理论,就能从多个角度理解经济现象,拓宽自己对经济学的认知前见。这种对多元观点的尊重和吸收,有助于形成更全面、客观的认识,推动学术的不断进步。
开放心态,更需要我们敢于自我反思,突破前见的局限。自我反思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它能让我们审视自己前见的合理性,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从而形成更具前瞻性的预见。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当时的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但普朗克没有被传统的物理学观念所束缚,他敢于对经典理论进行自我反思,突破了传统前见的限制。经过深入研究,他提出了量子假说,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普朗克正是凭借敢于自我反思的勇气,突破了前见的局限,实现了理论的创新,为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应以开放心态为舟,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接纳新信息,让认知不断更新;尊重多元观点,使视野更加开阔;敢于自我反思,突破前见的牢笼。如此,我们才能打破前见带来的偏见,让前见成为推动我们认知进步的阶梯,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