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写作指导:“审美能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写作指导:“审美能力”

资源简介

高中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审美能力”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字数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分析
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言论,其核心在于探讨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音乐感的耳朵)与审美对象(音乐)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为“音乐感的耳朵”和“音乐”。“音乐感的耳朵”并非单纯指生理意义上的听觉器官,而是一种具备音乐审美能力的象征,它涵盖了对音乐的感知、理解、欣赏等多方面的素养。拥有这样的“耳朵”,意味着个体能够敏锐地捕捉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体会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载体,通过声音的组合与流动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角度剖析,一方面,审美对象(音乐)具有客观存在性,其本身具备美的特质,这种美是基于音乐的创作规律、艺术技巧以及所蕴含的情感等因素而形成的。例如古典音乐中,巴赫的赋格曲以其严谨的结构、精妙的对位法展现出独特的和谐之美;肖邦的钢琴曲则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感,通过灵动的旋律传递出细腻的情绪。然而,另一方面,审美对象的意义并非天然地、直接地呈现给所有人,它需要审美主体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才能被感知和理解。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而言,即便音乐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无法引起其共鸣,无法领略到其中的美妙。这就如同面对一幅精美的画作,若观者不具备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便难以体会画家通过色彩、线条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从个体成长与环境影响的角度来看,“音乐感的耳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在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中,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那么他更有可能培养出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少接触音乐,缺乏对音乐的学习与了解,就很难具备这种“音乐感的耳朵”。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接触音乐的机会有限,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相对较弱。
从社会文化层面分析,这句话反映了审美能力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群体中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风格的音乐,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和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西方古典音乐注重和声、曲式的严谨性,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强调旋律的线性美感和意境的营造。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西方音乐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规则,就难以真正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同样,外国人若不理解中国文化中对意境的追求,也可能无法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
从任务驱动角度,题目要求我们对“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一观点发表看法。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审美能力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提升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在个人生活、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正面阐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反面论述缺乏审美能力的遗憾;可以探讨个体如何培养审美能力,也可以分析社会环境对审美能力培养的影响等。通过合理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二、立意指导
1. 强调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论述审美能力如同开启艺术宝藏的钥匙,对于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起着关键作用。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能让我们在面对各种艺术形式时,领略其魅力,丰富精神世界。例如,在欣赏文学作品、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时,审美能力能帮助我们洞察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2. 关注审美能力的培养:探讨审美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可以从教育、文化环境、个人兴趣与努力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提升审美能力。比如学校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家庭营造艺术氛围、个人主动参与艺术活动等,都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审美能力。
3. 思考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互动:分析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审美能力决定了我们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审美对象也能反过来激发审美主体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例如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引导观众提升审美水平,而观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促使艺术家创作更具深度的作品。
三、标题范例参考
《以审美之眼,观艺术之美》
《培养审美能力,解锁艺术魅力》
《审美能力:开启艺术殿堂的钥匙》
《缺乏审美能力,艺术将何去何从?》
《如何培养审美能力,领略艺术真谛?》
《审美能力,真的如此重要?》
《擦亮审美之镜,映照艺术光辉》
《用审美之笔,绘艺术华章》
《借审美之舟,渡艺术之海》
四、名言名句
1.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强调审美中发现美的能力,与培养审美感知相关。
2. “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亚里士多德,点明审美需深入理解艺术作品内涵,提升审美层次。
3. “没有艺术感的人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佚名,突出审美能力对个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关乎灵魂丰富。
4. “审美趣味的提高,有助于抵制不良作品的影响。”——佚名,表明审美能力提升可增强对艺术作品的辨别力。
5. “只有天赋很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的事物。”——德谟克利特,虽提及天赋,但也可理解为强调对美追求的重要,关乎审美培养。
6. “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歌德,形象说明审美主体能力对感知美的影响。
五、经典事例
1. 宋徽宗与书画:宋徽宗赵佶对书画艺术有极高审美能力。他的瘦金体书法独树一帜,绘画注重写实与意境。在他推动下,北宋书画艺术发展至高峰,如《瑞鹤图》尽显其审美追求。
2. 顾恺之与绘画:顾恺之是东晋杰出画家,其绘画理论“以形写神”影响深远。他对绘画审美理解深刻,作品《洛神赋图》生动展现人物神韵,反映其高超审美能力。
3.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凭借对生活细致观察与独特审美,创作《清明上河图》。此画以细腻笔触描绘北宋市井生活,体现他对生活美的捕捉与艺术表达。
4. 王维与诗画:王维不仅诗作意境深远,绘画也独具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将诗歌与绘画审美融合,如《山居秋暝》诗与相关画作,展现独特审美情趣。
5. 宗炳与山水画:南朝宋画家宗炳,热爱自然山水,提出“畅神”说。他将对山水审美感悟融入绘画,通过画作传达对自然美的理解,丰富山水画审美内涵。
6. 柏拉图与美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虽未直接创作艺术作品,但他的美学思想影响深远。他对美的本质探讨,为后人理解审美提供理论基础,推动审美发展。
7. 董仲舒与汉赋:董仲舒身处汉代,汉赋盛行。他的文学审美影响其辞赋创作,其作品体现汉代文学审美追求,注重铺陈、气势恢宏。
8. 汤显祖与戏曲: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上成就非凡,《牡丹亭》等作品展现其独特审美。他以细腻笔触、奇幻情节表达对人性、爱情的理解,提升戏曲审美高度。
范文一
培育审美之眼,感悟艺术之美
有人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审美能力与艺术欣赏之间紧密的依存关系。缺乏相应的审美能力,即便面对世间极致的艺术瑰宝,也只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以感知其独特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培育审美之眼,方能真正感悟艺术之美。
培育审美之眼,让我们领略艺术的多元魅力。艺术的世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涵盖了音乐、绘画、文学、雕塑等众多领域,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等待我们去发现。以书法艺术为例,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不仅在诗词创作上造诣极高,其书法作品同样别具一格。他的《寒食帖》,字体看似随意挥洒,实则跌宕起伏,犹如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境遇。笔画间,既有洒脱不羁的豪放,又蕴含着无奈与惆怅的深沉。倘若观者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那么展现在眼前的不过是墨汁在纸上留下的痕迹,难以知晓其布局的精妙绝伦以及所蕴含的深厚情感。而当我们拥有了审美之眼,便能从书法的线条、绘画的色彩、文学的文字、雕塑的形态中,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艺术世界的多元与奇妙,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艺术天地的大门。
培育审美之眼,助我们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艺术绝非孤立存在,它是文化的生动载体,理解艺术是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拿绘画艺术来说,中国传统山水画常常大面积留白,这看似简单的留白,实则蕴含着道家“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追求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而西方油画则多以写实为主,这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对人体美的崇尚以及科学发展的影响,注重对光影效果与人体比例的精准呈现。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便能够透过艺术作品这扇窗,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内涵与显著差异,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文化认知,仿佛在文化的长河中畅游,领略不同文明的璀璨光芒。
培育审美之眼,使我们实现心灵的共鸣。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引发强烈的心灵共鸣。例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月为线索,将写景、抒情与哲理完美融合,探讨了宇宙与人生的深邃命题。当我们具备了审美能力,在诵读这首诗时,便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深沉思考,进而引发我们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反思。在艺术作品的引导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与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与启迪,更能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让我们在艺术的滋养下,拥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艺术之美犹如繁星般璀璨,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它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审美之眼去发现、去欣赏。
范文二
提升审美素养,解锁艺术价值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审美素养与艺术价值感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一个人缺乏必要的审美素养时,即便面对价值连城的艺术作品,艺术所蕴含的丰富价值也难以得到彰显。因此,提升审美素养,无疑是解锁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提升审美素养,挖掘艺术的情感价值。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创作者情感的寄托与表达。他们将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思考等各种情感,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来。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画面中那浓烈奔放的色彩,仿佛是他对生活炽热渴望的直接写照。尽管梵高一生饱受困苦,命运多舛,但他始终怀揣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这种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他的画作之中。然而,如果观者的审美素养不足,那么呈现在他们眼中的或许仅仅是几株金黄的花朵,根本无法体会到画作背后所蕴含的那份深沉而炽热的情感。而当我们努力提升审美素养,便能够从画家细腻的笔触、鲜明的色彩、独特的旋律等艺术语言中,真切地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起伏,从而收获感动与力量,深度挖掘出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深层情感价值,仿佛与创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提升审美素养,推动艺术的传承创新。审美素养的提升,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传统,从而为艺术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例,它拥有独特的唱腔、精美的服饰以及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当我们通过不断提升审美素养,便能真正领会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加珍视和积极传承这一经典文化。同时,审美素养较高的艺术家们能够敏锐地捕捉时代的脉搏,结合当下社会的需求与审美趋势,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例如现代舞剧,巧妙地融合了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艺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提升审美素养,促进社会的文化繁荣。审美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个人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对艺术的认知与需求。当社会整体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时,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品质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这将促使艺术家们不断努力创作更多高质量、富有内涵的作品。回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由于人们对艺术的热爱空前高涨,审美素养不断提升,才涌现出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了无数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芒。在当今社会,同样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审美素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让艺术之花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绚烂绽放。
艺术的价值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发现,而提升审美素养则是开启这座宝藏的关键钥匙。通过提升审美素养,我们能够挖掘艺术的情感价值,让心灵在艺术的滋养下更加充实和丰富;能够推动艺术的传承创新,使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能够促进社会的文化繁荣,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与文化底蕴的美好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