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新课堂五校联盟12月联考作文题目“学习·成长”主题写作指导和优文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学习而言,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比知道自己会什么更重要。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是否也是这样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意在引导学生将视野由学习生活拓展到人生成长,思考“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比知道自己会什么更重要”这一观点对人的成长是否同样适用,并以“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为写作任务,预留出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和足够的思辨探析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可写的角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真实写作能力的考查。
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对于学习而言,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比知道自己会什么更重要”,“对于学习而言”圈定了观点论述的范围是在“学习”层面。就“学习”来说,人的“学习”是为了求知,是为了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知识的边界,以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因此,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才不会陷于信息茧房之中,才能有效地打破知识藩篱,获得更好的学识和眼界。“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不足和困惑,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
第二个句子则在第一个句子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是否也是这样呢?”学生需要结合第一句的观点,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比知道自己会什么更重要”是否同样适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如下思考:
可以认为这个观点在“人的成长”层面同样适用,因为人的成长深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现代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在成长过程中,越是“知道自己不会什么”,越能够更快地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从而培养多方面的技能,与时代保持同频共振,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再者,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长板,而是短板;决定人生高度的也常常不是长处,而是短处。知短,避短,补短,才能避免短处拖自己人生的后腿,才能让人生行稳致远。另外,对个人而言,“知道自己不会什么”也是一种谦逊、开放的人生态度,唯有保持谦逊与开放的心胸,才能更快更好地接纳新事物、新思想,保持个体生命力的鲜活。由此可见,对于人的成长而言,“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比知道自己会什么更重要”也应该能够成立。
也可以对此观点做出自己的反思与辩驳。
如,在“人的成长”层面,“知道自己会什么”应该更重要。对于个人来说,“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是指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它能促使个人补齐短板,提升自己,有其重要性。“知道自己会什么”意味着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长处、优势。个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需要积极地展现自我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寻找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定位。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很难在各个领域中都全方位发展,认识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擅长的领域中发光发热,就足以为自己打造出一片天地,也足以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从这个角度来看,“知道自己会什么”比“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更能有效地充分展现自我,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再如,在“人的成长”层面,“知道自己不会什么”与“知道自己会什么”也不一定存在孰轻孰重的比较,这两者都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人要正确地、完整地认识自我,既要认识自己的优势,也要发现自己的劣势,由此才能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使自己的成长更具价值。
高分文段
1.所谓“不会”,是个体之不足缺漏之处,是静等完善的漏洞,是成就个体成长的利器。且看,马龙在所不擅长的心态调节刻苦练习,成就大满贯的辉煌;且看梁思成远赴美国学习不会的建筑学,完善自我本领。可见,之所“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查缺补漏,对于学习和成长为明智之举。而所谓“会”,是个体擅长精通之处,是对其有较高的悟性,是丰盈自我,发扬长处,展示自我出彩之处的利器。且看,全红婵发扬自身所会的跳水长处,在奥运赛场上展示青年风采;且看李密发挥其所会的换位思考,获得君主的肯定。由此观之,知所“会”丰盈自我,拓展深入,有利于成就自我卓越升格,其重要性,对个人成长而言,不可忽视。
赏析:这个主体段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第一个分论点针对“不会”,用了马龙和梁思成的事例,明确了“不会”的现实意义。第二个分论点则针对“会”,借用全红婵和李密这两个事例,启示当代青年,应发挥自己“会”实现自己的不断升格。这段能从“不会”和“会”这对二元关系进行思辨分析,值得我们借鉴模仿。
2.唯有知己之短,方能有所准备,或化短为长,或扬长避短,使前行之路畅通。正如新科“蝶后”张雨霏于里约奥运会受挫后,深入了解研究自己的缺陷,改进技术,学习自己的不会,方有今日之“蝶变”。又如,大国工匠钱七虎为国铸盾,深入学习国家研究团队所缺乏、不懂的知识技术。方成就今日完善的国家防御体系。因而,知道自己不会是人生前进道路上的一必要手段,知道自己不会什么、不擅长什么,方能于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点燃星光。
赏析:这个主体段落,开头便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以张雨霏实现“蝶变”和钱七虎的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团队的价值为例,得出了要“知道自己不会”才能“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紧扣材料中的“不会”,强调“不会”的重要性。说理上有理有据;行文布局上逻辑清晰、思维缜密;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值得学习。
3.知晓自己的不足,方能得知自己与理想的差距,而后激发前进的动力,更加自信地向梦想彼岸进发,正如汝瓷传承人李廷怀,深明自己的手艺还追不上前人,日复一日的钻研烧制艺术,终于还原汝瓷独特的天青色;中国芯片面临“卡脖子”的困境,科研人员知其不足,不断地攻坚克难,最终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残疾女孩江梦楠年幼失聪,她知其不足,刻苦练习,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由此可见,知其不会可以让人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予以弥补,化无为有,实现质变。
赏析:这个主体段落,从知“不足”出发,正视“不足”,方知“差距”,成就“动力”,接着以汝瓷传承人李廷怀、中国芯片面临“卡脖子”的困境和残疾女孩江梦楠为例,从事实的角度论证了正视“不足”,成就前进的“动力”,最后得出结论,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从行文的布局上,有一定的普适意义。
4.然而时代的和谐乐章中,亦不乏嘈杂刺耳的音律。当“知其无”异化为一种“自我否定”人便会陷入历史的虚无:昨日一无所获,今日亦无所成,明日一无建树。“知其无”并非纯粹地否定自我,而是一种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乐观式”的“知其无”能够促进个人的进步;“悲观式”的“知其无”只会让人陷入无限恶性循环之中。因此人们当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所不会的事物,才能真正行致远。
赏析:这个主体段落,最主要的亮点就在于能紧扣材料“不会什么”,从“乐观式”和“悲观式”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思辨色彩浓厚。行文结构上先驳斥当下那些自我否定的人“知其无”异化后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得出乐观积极的重要性这样的结论,思路缜密,无懈可击。这样的行文结构、这样的语言表达、这样的观点输出都会让读者眼前一亮。
5.放眼当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算法为人们编织一个又一个“信息茧房”,人们不再以为自己有不会的,只因信息茧房而困住学习和拓宽视野的脚步。作为新时代青年,应主动打破这样的“信息茧房”,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将追求卓越的愿望付诸行动。如此拓展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勇担时代的重任。
赏析:这个主体段落,最主要的出彩点在于与学生身份联系起来,通过论述当下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对于“不会的”应该主动打破。这在“引议联结”式的作文谋篇中是“联”这一步,本段中“联”,不仅联系当下的客观现实,“作为新时代青年”所面临的客观事实,也联系到“作为新时代青年”面对这种客观事实应该怎么做,很典型也很具体。
6.现在的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加速发展,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知识涌现,为了打破“信息差”,为了冲浪在一线,许多人沉浸在网络信息的灌输中,不知归路。生怕落后于世间,落后于时代。其实,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正在经历你跑步都跟不上的时代,不用害怕不足,这不意味着你的落伍,只是在提醒你,你的渺小。不用不懂装懂,也不用只知不懂。正如杨绛先生所言:俯视容易高看自己,仰视容易低看自己,唯有平视,才能认清自己。
赏析:这个主体段落,能从联系现实来寻求解决路径这样的思路谋段,有一定的思辨色彩,说服力也比较强。在谋段时,首先先联系当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接着从“不知什么”的角度回答了自己的思考,并引用杨绛先生的话,提出了面对信息化出现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这样写有理有据,不仅联系了现实,也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7.知其短,铸劣势成护盾,御攻势以自守,亦不可轻视。当"己"成为了"彼",我们的劣势或许也会成为要害。之所以要清楚自己不会什么,并非是要将其竭力隐藏,锁入暗无天日的铁屋,而是要在明悉短处后思考、学习,想办法弥补。毕竟,木桶能装多少水,还是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由此可见,知道自己所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东西,都是重中之重,绝不可轻易忽视。
赏析:这个主体段落,一开头就用对偶式文言表达形式,提出分论点,令人不由感叹其文言功底之深。接着用“并非是……而是……”这对带有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既明晰了概念,又完成了对概念的思辨,最后用“由此观之”一词,完成了对分论点的阐释和论述,与分论点形成首尾圆合,再次回扣了观点。这样论述,不仅思路清晰通畅,而且说理无懈可击,更具说服力。
8.人非生而知之。天下才识浩渺如云海,常人碌碌一生,能得几何?知道自己会什么,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表现。不在广博的知识、广泛的事物、广袤的天地间迷茫,而是专注于己身所能,精进于自己所“会”,继而“务实”地成长。在刚结束不久的奥运会上,我们看到的每一位运动员,都可谓是各自国家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是将自己本领融会贯通精益求精的人杰。先贤曾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看来,此中“万卷书”“万里路”又尝不可以是“一卷书”“一里路”呢?我辈学子读透一卷书,行稳一里路何尝不胜过驳而不实,杂而不精的“万卷书”“万里路”?知己所会,便要知己所能,行己所为,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磨炼自身,锻炼自我。而知己所会,又何尝简单!从古至今,多少英才豪杰败在了自大上,又有多少人能对自己的品性、才识,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知己所会,实在是个人的立身之基。
赏析:这个主体段落,先旗帜鲜明地提出分论点,提出后用了“不是……而是……”阐释了“所能”“所‘会’”“成长”的关系,为了证明这层关系,本段又以奥运会运动员的精进和先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个性化解读来证明分论点。最让人惊叹的是这段主体段落重复使用了设问句,这样写不仅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又能引人注意,强化交流,启发思考。
9.知其善则扬其长,尽求精益求精。倘若明何处为善,便易于浩浩汤汤中闪耀夺目光彩,目之所及,便也能得心应手,满怀信心而不至于失意而归。前有北京大学明文科较理科之优势,着力发展,方能赢取流芳至今之盛誉;今有现代工业发展抓住重工业之基,上下一心,方能稳住新中国经济局面。沉心静气,总能似大仲马一般由字佳发展为文佳。即使无善,也应寻善之苗促其茁壮成长,而知善并非意味着骄纵傲行,以宁静致远之心方可避免“枪打出头鸟”之困境。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拓展善之长,提高善之质,以永久之善定成长之基。
赏析:这个主体段落,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分论点,且论点落实到“善”和“长”这对关系上。然后提出一个假设前提,用两个“便”阐释了“善”的结果,辩证地分析了“善”和“长”的关系,又以北京大学明文科和现代工业发展抓住重工业之基为例,使分析说理更具有事实依据,最后用“只有……才……”阐明了“善”和“长”的关系。这样的谋段不仅有文采,也有一定深度。
10.学习和成长是不能类比的,有人说,在学习中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更为重要,这是合理的,因为目前我们学习的范围有限。内容成为模块化,知道自己哪里有漏洞,就去对应模块查缺补漏,自然是更有效率?然而成长怎么能是板块化的?人的成长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哪里能够中途发现哪里不会就跃上去解决呢?回顾历史的雪泥鸿爪,浸染岁月的丹青笔墨,多少先贤早已在史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上写左丘失明,孙子断足诸如此类,他们的成长哪里能够复明长足呢?相反,他们只能在自己会的领域大展拳脚,退而论书策,思垂空文以自见。且看西晋左思,虽貌寝口讷,然门庭溷藩,皆著笔纸,终《三都赋》成,洛阳纸贵。穿越悠悠千年岁月,这些品质依然烧灯继昼,给我们深刻启示:成长可以避开一些弱点,但要朝着自己会的方向奋勇前行。
赏析:这个主体段落,开头便提出了“学习”和“成长”这对关系是“不可类比”的,接下来连续三个追问来论述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可类比的地方,这也是本段最为精彩的地方。接着通过步步追问,把读者引入自己要表达的观点中,再加之以司马迁和左思的典例,使得本段论述有理有据,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语言表达有力度更有深度。
第3版
范文赏析
荡扬长之浆,扬除弊之帆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 章兆滨
①在漫漫学海中,找到自己的短板比知道自己优势更为重要。毕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全面发展才是第一要义。但是,在人的成长中,二者又孰轻孰重?
②在著名的木桶效应中,最短的那根木板决定了木桶能接多少水,这体现了知道自己不会什么的重要性,知劣势方能弥不足。但在逻辑学中,只使用否定形式将不能实现准确的定义。人的发展亦然,只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很难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前进的方向。在“忒修斯之船”中,一艘船被换掉所有的部件后是否乃为同一艘船的审问也恰与我们只知改变短处的现状相一致。只有知道自己会什么才能有保持本我的根基。
③那么,二者对于个人成长就是全然割裂对立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像人不能一味关注短处、忽略长处一样,只看重长处而忽略短处也有相当的弊端。林语堂曾说:“真正理想的人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尽力做到完美的人。”世上当然没有哪个人不是千疮百孔,但正因人无完人,尽力弥补不足才显得尤为珍贵,只发扬长处而完全忽视短处容易与社会脱节,难以适宜社会发展的浪潮。因此,这双方都相互联系,彼此贯通,不能脱钩断链。
④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达到二者的水乳交融呢?首先,我认为并不需要分清哪个更为重要,毕竟双方并不能被完整剥离。知道自己会什么,要发扬自己的优势,本质上也是在弥补优势之中所缺失的部分。而知道自己不会什么,也应当是在会什么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古籍修复师莫砺锋在发扬自身特长的同时从未停止对历史知识、修复技艺的挖掘,从而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成长、文物传承。苏格拉底有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无需分清重要性,只要认识到全面审视自身的必要,并加以实践,就自然能够助力成长。
⑤此外,我们还要跳出固有桎梏的限制,放眼整个社会环境,在当下“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形势下,我们无法忽视时代的需求。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该放眼未来。正如新兴电子技术发展,人工智能盛行。这样的形势是对我们探究自己不足和长处的一种指引。完善时代所需的并发扬时代所适的,能让我们成长之路更为顺畅,更有方向。
⑥认识自己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在成长的浪涛中逆水行舟,就要求我们荡起扬长之桨,扬起除弊之帆,在共同配合中驶向光明的远方。
教师评语:
此文论点明确,论文新颖、丰富而且典型,论证层次层层深入,严谨且有条理。小作者一开篇就紧扣材料,从成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用“孰轻孰重”四个字引出下文,接着用“木桶效应”和“忒修斯之船”两个角度得出了“只有知道自己会什么才能有保持本我的根基”这个观点,围绕着这个观点,小作者又用两段话,抛出了两个问题,首先肯定了“会什么”和“不会什么”是不能割裂看待的,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两者如何达成“水乳交融”。这也是本文的主体议论部分,不仅立意高远、语言精辟,而且充分展现了小作者的思想的深度和学识的丰富。最后联系自己,联系时代的要求,结尾意义积极,读起来引人深思。(点评教师:徐成选)
在追求未知的道路上成长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 尤思怡
①明知自己未知而为之,比较于明知自己未知而不为,谓之勇者;明知自己未知而求之,较之于明知自己未知而为之,可谓之智者。前路漫漫,上下求索。在成长道路上,如学习,我们不会,才需在未知中上下求索,成为自己人生的赢家。
②诚然,当下满足于现状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无欲无求,在求学阶段如此,在成家立业阶段也是如此,甚至老了,依然如此。他可能知道自己不会什么,自己该怎么发展,为自己的成长画出宏伟蓝图。然而,当遇到了一点苦难,一点挫折时,他能给出恒河沙数般N种理由,他觉得安于现状,自己已经会了什么了,没有必要再去折腾自己“宝贵”的人生……
③倘若如此,跟闭关锁国,做天朝美梦的乾隆有什么区别呢?跟自欺欺人,总以诸多可笑的精神胜利法解脱自我的阿Q又有什么不同呢?坐井观天结局就是作茧自缚,没有明确自己“不会什么”,只满足于“会什么“,他是不可能成长的,一个他不成长,一个个他也不成长,“躺平”“摆烂”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好词,而我们要明知自己未知而求之,那我们就能甩那些“躺平”者、“摆烂”者好几条街了。
④这样的理,每个人的心都跟明镜似的。而要真正地做到明知自己未知而求之,那是要有一定的毅力,将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刘备如果只安于买草席;马云如果只安于当一名英语老师;拿破仑如果只安于成为将军手下的士兵……他们“会什么”,心知肚明,那么刘备会一直在买草席的道路上奔波;马云只能在三尺讲台上“hello”;而拿破仑永远都只能是个普通的士兵。正因为他们明白自己“不会什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的洞察力,成就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番伟业。其实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难道不也是要像他们那样对于未知上下求索吗?
⑤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们又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不会的会越来越多,如果安于自己会的,时代就像过滤器,它会自动将我们过滤掉,我们只有在“知道自己会什么”的基础上,朝“知道自己不会什么”这座前山勇往直前,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师评语:
此文深入剖析“会什么”和“不会什么”这对二元关系,观点鲜明。结构上先后有序、层次分明又层层深入。语言运用上,文白相间,体现了小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文章首先有材料引出自己的思考,提出了“我们不会,才需在未知中上下求索”的思考,接着联系“满足于现状的人”的表现,对这种“不会什么”又“躺平”“摆烂”的现象给予批判,得出了“在未知中上下求索”重要性的理解和思考。对于主体部分的论述,内容有深度,语言有哲理,论证过程又入情入理,读起来嚼之有香,品之有味。最后小作者有联系自己,联系时代,在此强调“我们不会”更需要“上下求索”。结尾与开头形成圆合,读起来令人深思,回味无穷。(点评教师:徐成选)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