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东区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地理
本试卷分为第 1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第 1 卷 1 至 5 页,第 II 卷 6 至 8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 I 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本卷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
“祖国与苍穹同高,天宫会日月争辉 ”。2023 年 1 月 1 日, 当新年第一缕阳光撒入中国空间站内时,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开启直播模式,让观众随着空间站的第一视角鸟瞰地球。完成下面小题。
1. “神舟十五号 ”飞行轨道位于 (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 最可能对航天员直播造成干扰的现象是 ( )
A. 耀斑爆发 B. 极光现象 C. 狂风暴雨 D. 太阳辐射
下图为“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下南下冷空气 ”的照片,显示出秦岭重要的地理分界作用。结合“ 大气 垂直分层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所示云层,主要集中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4. 下列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
A. 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B. 平流层内空气大多做水平运动
C. 平流层中水汽能够吸收紫外线 D. 高层大气中含有大量固体杂质
小强随父母到海滨度假,发现白天和夜晚的风向会发生变化。下图为“海滨一 日内大气运动示意图 ”。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近地面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
A. 海拔高低差异 B. 气压梯度差异 C. 空气湿度差异 D. 植被类型差异
6. 图中序号表示“晚风 ”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解释上述风向变化成因所运用的原理是 ( )
A. 水循环的原理 B. 海水运动原理
C. 热力环流原理 D. 大气分层原理
长江及其支流蜿蜒贯穿湖北大地,仿佛是大自然壮丽的挥毫泼墨。它们携沙裹浪,在种种自然条件的 作用下,为湖北打造出众多的江中洲地,如百里洲、鹦鹉洲、天兴洲、鱼梁洲、铁板洲、戴家洲……它们 像珍珠宝玉般点缀在湖北大地上,有的面积辽阔,有的历史悠久,而洲地的变迁淤消,起起伏伏,更是一 本与众不同的长江史册。图示为长江中的玉米洲。完成下面小题。
8. 驱动长江水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 ( )
A. 太阳辐射 B. 地球内能 C. 火山喷发 D. 月球引力
9. 图片中河流体现水循环的环节是 ( )
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10.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 )
A. 使水呈三态变化 B. 使海平面上升
C. 不断更新陆地水 D. 加速冰川融化
下图为旅游爱好者拍摄的非洲照片。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照片中反映出的植被类型是 ( )
A. 热带雨林 B. 温带落叶阔叶林 C. 热带稀树草原 D. 亚寒带针叶林
12. 户外运动者在野外,为了确定具体的经纬度位置,需要借助的信息技术是 ( )
A. 人工智能 B. 地理信息系统 C. 遥感技术 D.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3. 旅游爱好者用罗盘判断方向时,罗盘磁针剧烈震动,无法正确指示方向。此时最可能对罗盘产生影响的 是 ( )
A. 太阳活动 B. 植物遮挡 C. 天气变化 D. 地形起伏
地震是最猛烈、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2024 年 5 月 12 日是第 16 个全国防灾减 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完成下面小题。
14. 下列关于防御地震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 制定防震避震对策 B. 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
C. 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D. 随身携带贵重物品和钱财
15. 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 ( )
A. 躲避在高大建筑物附近 B. 乘电梯转移
C 快速有序撤到空旷地带 D. 跳楼逃生
.
下图是“土壤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关于土壤剖面描述正确的是 ( )
A. 表层为母质层 B. 淀积层厚度最大
C. 淋溶层与母质层相邻 D. 腐殖质层之上为 凋落物层
17.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
A. 促进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B. 能彻底改变土壤的性质
C. 决定了母质层的厚度 D. 只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
18. 造成土壤表层白天升温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吸收
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面,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随后横波带来的水平晃动是造成建筑物破坏 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这个过程一般间隔约 12 秒左右,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 12 秒 ”。下 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9. 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 12 秒 ”确定的依据是 ( )
A.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 地面建筑物抗震系数的差异
C. 人口分布密度的差异 D. 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
20. 有关地球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岩浆的发源地 B. 由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
C 地震波不能通过 D.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3 题,共 40 分。
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校地理活动小组在暑假期间,对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祁连山周边地区开展地理研学活动。下图为活 动小组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研学活动一: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根据材料判断,当地植被主要为 ,形成该植被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研学活动二:太阳辐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同学们在考察中感到该地区白天太阳辐射强烈。试分析形成原因。 研学活动三:地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以上四幅景观照片中,在沿途看到最多的是 。云贵高原最多的地貌类型是 。
22. 我国是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国家.滑坡、泥石流给我国造成了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研究滑坡和泥石 流并治理一直是有关部门研究的重点。读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特点。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请你列举出人类的主要活动。
(3)为减轻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河东区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
第 I 卷
【1~2 题答案】1. A 2. A
【3~4 题答案】3. A 4. B
【5~7 题答案】5. B 6. C 7. C
【8~ 10 题答案】8. A 9. D 10. C
【11~ 13 题答案】11. C 12. D 13. A 【14~ 15 题答案】14. D 15. C
【16~ 18 题答案】16. D 17. A 18. A
【19~20 题答案】19. A 20. D
第Ⅱ卷
【21 题答案】
(1) ①. 荒漠草原(荒漠或草原) ②. 水分
(2)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 ①. 风蚀地貌 ②.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2 题答案】
(1)滑坡、泥石流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地形区有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西部山地地区。
(2)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开矿;工程建设等。
(3)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灾害发生的监控能力,完善预警系统; 加快减轻或防避泥石流工程措施的建设;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