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如何看待“知”与“行”的关系 导写及范文赏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如何看待“知”与“行”的关系 导写及范文赏析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如何看待“知”与“行”的关系 导写及范文赏析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尚书》认为“知易行难”,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知”与“行”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写作解析】
1.《尚书》认为“知易行难”
——懂得道理容易,按照道理行动不容易,强调“行”。
2.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
——懂得道理不容易,按照道理行动容易,强调“知”。
3.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
——认知和行动应该统一。
4.综合上述材料,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真“知”和笃“行”都不容易,要力求“知”和“行”的高度统一。
5.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知”与“行”的关系
——从青年人的角度谈“知”与“行”的关系。
6.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感悟”,是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写出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思考”,是要求考生在讲出感想与体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7.可提炼论点,例如,要知行合一;要真知与笃行;认知与行动要一致;等。
【作文点评】
求知力行,知行合一
【点评】文题如果舍去一半,那就更加简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所周“知”,人生长路漫漫,求知若渴,但仅“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将所知付诸行动,才能有所成就,因此,“行”也同样重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中,“知”是前提,“行”是关键,我们必须做到知行合一,求知力行。
【点评】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前进的道路漫长遥远,我仍将不懈地寻找真理。重在“求”字,而且屈原的求知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求知有所不同,屈原求的是真理,我们寻求的是道理,道理虽然包含真理,但是比真理更宽泛。所以,此引用和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并不一致。2.众所周“知”,人生长路漫漫,求知若渴,但仅“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将所知付诸行动,才能有所成就,因此,“行”也同样重要。——论述“知”与“行”的关系。
以“知”为基,奠定前行的基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进步,“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有司马迁游历山川,阅尽万卷史书,方能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今有袁隆平扎根田间数十载,探索研究,方能成就“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正是因为他们扎实的学问基础,丰厚的知识积累,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由此可见,求知若渴,格物致知,方能为未来铺就坚实的道路。
【点评】
1.以“知”为基,奠定前行的基石。——提出第一个分论点,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进步,“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学”与“知”混为一谈。
3.古有司马迁游历山川,阅尽万卷史书,方能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此例不当,不能证明“知”与“行”的关系。
4.今有袁隆平扎根田间数十载,探索研究,方能成就“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此例不当,不能证明“知”与“行”的关系。
5.正是因为他们扎实的学问基础,丰厚的知识积累,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这是“知”与“成”的关系,不是“知”与“行”的关系。
6.由此可见,求知若渴,格物致知,方能为未来铺就坚实的道路。——此议论偏离了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
以“行”为本,书写人生的华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行”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空谈理论,纸上谈兵,是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的。要想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必须靠行动来实现。昔日范仲淹生活艰苦,却能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臣;今天,中国航天人以探索宇宙奥秘、发展航天事业为己任,不断试验探索,终于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飞天奇迹。只有勇于实践,敢于行动,我们才能将“知”化为脚下坚实的每一步,不断前行,直至成功。
【点评】
1.以“行”为本,书写人生的华章。——提出第二个分论点,但偏离了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是谈积累的,和题意无关,故引用不当。
3.“行”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空谈理论,纸上谈兵,是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的。——这是谈“说”与“做”的关系,不是“知”与“行”的关系。
4.要想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必须靠行动来实现——论述“知”与“行”的关系。
5.昔日范仲淹生活艰苦,却能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臣——这是涉及“理想”与“实践”的关系,而“实践”突出的是“苦读”,偏离了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
6.今天,中国航天人以探索宇宙奥秘、发展航天事业为己任,不断试验探索,终于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飞天奇迹。——此例突出的是“探索”二字,不是“知”与“行”的关系。
7.只有勇于实践,敢于行动,我们才能将“知”化为脚下坚实的每一步,不断前行,直至成功。——这是论及“行”与“成”的关系,不是“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这一过程既是对“知”的探索,也是对“行”的践行。在面对新冠疫情时,中国不仅有对病毒的科学认识,更有迅速有效的防控措施,正是这种知行合一,让我们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点评】
1.知行合一,方能致远——提出第三个分论点,但偏离题意。
2.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涉及到“知”与“行”的关系,但是重点还是落在了“行”与“成”上。
3.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并非是指理论与实践统一,而是指认知和行动统一。
4.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这一过程既是对“知”的探索,也是对“行”的践行——此例主要说明创新发明需要反复实践,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知”与“行”的关系。
5.在面对新冠疫情时,中国不仅有对病毒的科学认识,更有迅速有效的防控措施,正是这种知行合一,让我们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偏离了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更应深刻理解“知”与“行”的关系,既要勤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要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知行合一,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点评】
1.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更应深刻理解“知”与“行”的关系——联系“新时代的青年”这一身份。
2.既要勤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要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知”与“能”的关系,不是“知”与“行”的关系。
3.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知行合一——这是“成”与“行”的关系,不是“知”与“行”的关系。
4.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议论空泛。
求知是力行的前提,力行是求知的目标。让我们将知与行紧密结合,用知识武装头脑,以行动践行理想,求知力行,知行合一,书写更加灿烂的人生篇章!
【点评】
1.求知是力行的前提,力行是求知的目标——这和王阳明所说知”与“行”的关系,不是一回事,王阳明说的是“认知”而不是“求知”。
2.让我们将知与行紧密结合,用知识武装头脑,以行动践行理想——把“认知” 和“知识”混为一谈。
3. 求知力行,知行合一,书写更加灿烂的人生篇章!——回扣文题和论点。
【总评】
本文把“认知”与“行动”的关系,混同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行”与“成”的关系、“学”与“知”的关系、“知”与“成”的关系、“说”与“做”的关系、“知”与“能”的关系等,而且把“难”与“易”两个字抛之于外,偏离了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
三个分论点的设置也不尽合理,以“知”为基,奠定前行的基石;以“行”为本,书写人生的华章;知行合一,方能致远——都没有紧扣“认知”“行动”“难”“易”之间的关系。
作者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审题立意不够精准,所以文章既偏离题意,又举例不当,而且没有说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