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沉浸式”体验 写作解析及高分范文赏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沉浸式”体验 写作解析及高分范文赏析

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沉浸式”体验 写作解析及高分范文赏析
【考试题目】(70分)
生活中,许多人乐于追求一种由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以获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比如沉浸式阅读、沉浸式观展、沉浸式用餐、沉浸式旅行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题目解读】
整体性审题,细微处思辨
这道题与2024年高考题“认可度”有相似处,都在关注当下社会的现象或热词,但是两相比较,我们也会发现它们的区别。
“认可度”一题的表述是: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材料的第一句提示“认可度”的“作用”,第二句给出写作要求“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它的写作要求只聚焦“认可度”一词,并未将第一句的“作用”的提示纳入核心议题的讨论,故而对写作的限制较少。
而本题材料的表述中,第一句指出人们的“沉浸式”体验的行为特征以及动机目的,第二句提示生活中“沉浸式”体验的一些具体例子,第三句给出作文的写作要求。但相比“认可度”一题,本题第三句的写作要求“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这种现象”指代的是完整的材料第一句话,同时包括了“沉浸式”体验的行为特征和动机目的,故而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都应被纳入核心议题的讨论,我们不能仅仅围绕“沉浸式”体验这一单独的对象展开思考。
因此,在写作中分析“现象的成因-现象的利弊”时,我们要完整地关注到“乐于追求”“他人设计”“以获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等关键要素,要读懂材料语句表述上“行为-目的”的层次推进,对这些环节逐一仔细辨析,才能有聚焦地推进自己的思考。
当我们肯定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时,除了结合“沉浸式”体验的定义——一种让人全身心投入到某种活动或环境中的体验,更要从情感共鸣、知识获取等层面进行阐述,把论证分析推导至“以获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的最终目的。
当我们思考现象存在弊病问题时,也同样不能随意发挥、泛谈问题,而要抓住材料细节处的关键词逐个思辨,以回应这个材料隐含的核心议题: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是否能带来真实的愉悦和满足?如果不能,那么为什么不能?
比如,扣住“设计”一词,可以思考这种“沉浸式”体验可能只是经过包装而营造构建的虚拟场景,或者出于商业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这种自欺欺人的“设计”与“真实的愉悦和满足”显然背道而驰。
又如,扣住“他人”一词,可以思考这种“沉浸式”体验可能会让渡出自我的主体性,转变为完全基于设计者意图和理解的“体验”;或者“他人”往往意味着某种盲目跟风的同质化行为,无法体现个性化的“体验”需求。
又如,扣住“真实”一词,可以思考这种“沉浸式”体验可能因为“设计”而过度完美,环节和流程无比“丝滑”,缺少几经尝试、突破阻碍而获得成就感、价值感的真实生命体验。
再如,扣住“愉悦和满足”,可以思考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究竟是浅层感官享乐的迎合、多巴胺的刺激和快感,还是伴随着自我实现和精神成长的愉悦和满足?
除了以上这些,材料中的“乐于追求”一词也可以推敲。即使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成真实的愉悦和满足,“乐于追求”所代表的过度推崇的态度也值得警惕。
更进一步,当我们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时,也要整体理解材料的表述,看到这一现象可能折射出的当下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或许这是身处“悬浮”时代的人们企图通过“沉浸”呼唤更加深刻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或许这是“工具理性”至上的思潮下人们对便利结果的贪求和对艰辛过程的逃避,又或许这是“商业思维”主导下人们对事物外在形式噱头的过度关注和对内在核心价值的轻慢忽视……这也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深的思考:“沉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沉浸”是不是“体验”的应有之义?是否所有事情都需要“沉浸式”体验?面对大千世界的繁杂事物,我们有限的人生究竟要去体验什么?要怎样体验?
现象类的作文看似有某种固定的思维框架,同学们经过训练之后迁移运用“轻车熟路”,但这个作文题提醒我们,每个作文材料的表述都有其独特性,还是应当面对具体的写作情境,“沉浸式”审题、“沉浸式”写作,抽丝剥茧理解材料的表述逻辑,准确地聚焦材料的核心问题,层层深入地抓住细节处的关键词构思,才能真正与材料对话,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
【佳作精选】
沉 浸 于 自 我
67分
生活中,许多人沉醉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以求真实的愉悦、满足。窃以为,这样的愉悦满足,当使人警惕。
何谓“沉浸式”?其意在营造一种氛围,调动受众的感官,得以丰富体验,收获别样的感受。
诚然,我们所接受的是他人设计的产物,但其中不乏有迎合我们需求的“沉浸式”体验。于其中,我们的味蕾得到了刺激,听觉收获了盛宴,目光迎来了洗礼。在五官的联络之下,我们身临其境,取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轻盈。从而充实了我们的内心,不论是物欲的延展,还是精神维度的需求,都可以从其中收获真实的愉悦和满足。
然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终究为他人所支配。如此极乐的去追求,是抛弃个体间差异于脑后,沦陷在了娱乐的漩涡之中。于其中,我们不得不将自我强塞于他人的容器中。我见皆为他人的梦想,我听亦是他人的华章。这样的体验并不会真实,最大的可能是被迫接纳了多元性,这并不会令人沉浸,而只是一种扭曲与异化。
更何况,这般的愉悦与满足,可能只是舒适圈的投影。真正真实的愉悦和满足,应当是人生价值的需求。“沉浸式”体验不同于古人那种“起舞弄清影”与自然世界融于一体的沉浸,而是个体欲望感官的逐渐放大。在这般的麻醉下,“我”的存在与思考只得蜷缩于逼仄之中,我沉默于不尽的娱乐至死的螺旋。它所满足的,只是人内心肤浅的一面,使其物欲膨胀,满足虚荣心吞没更为高阶的需求。渐渐的,人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愉悦与满足,并深陷虚无的牢狱,挣扎不得而不自知。
那么,为何又有如此之多的人沉醉、麻醉于这种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中呢?我想这是一种对社会的时代的抵抗。在功绩社会下,人不断地向自我开枪,快节奏与压力的纵横,使人迫切的向往那些非我的力量。希望慰藉自己,阻止自己,但却又易于沦陷其中,形成了“沉浸式”市场膨胀的现象。
既然如此,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我想,我们应当去自我设计。“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从自我出发,聆听内心的呼唤,让外界的体验皆沾染我之想法。我来,我见,我征服。不再沉浸于他人的幻境,而是将其尽数化为自我之荒野,那是可以沉浸于自我的舞台,充满了最真最充实最贴近真我的愉悦和满足。
“我终将疲惫,但我也要用那伤痕累累的手,去摘那遥不可及的星。”去沉浸于自我的梦想吧!唯有这样的体验,才能真正让你在这同一化的世界中,再次捕捉到自己,这才是真实啊!
沉浸于自我,真实的愉悦或当如是说。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回应材料,指出应当警惕沉醉于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以获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
小作者首先解释了“沉浸式”体验的含义,并描绘其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和内心满足。
接着笔锋一转,揭示其背后的隐忧:这些体验虽然看似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实际上可能掩盖了个体差异,使人们陷入娱乐的漩涡,导致扭曲与异化。然后进一步指出,“沉浸式”体验可能只是舒适圈的投影,沉醉于被动地接受由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获得愉悦与满足,人终将退去自我的追寻与思考,深陷虚无的囚牢而不自知。而真正真实的愉悦和满足应该在于人生价值的追求。
由此,小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沉浸式”体验背后的社会原因,即快节奏与压力下的逃避与慰藉需求。
最后提出解决之道:去自我设计,聆听内心的呼唤,让外界的体验沾染个人的色彩,真正的愉悦与满足必须有“我”。
此外,本文在语言上也颇有亮点。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片刻身心的轻盈,以《堂吉诃德》中的名句喊出沉浸于自我的最强音。诗意的语言,有力的句式增添了文章结尾处的感染力。
总之,本文紧扣材料,立意深刻,文质兼美,思考论述层层深入,是考场中的一篇佳作。
此 心 安 处
67分
越来越多的沉浸式体验出现在生活各个方面,成为新的受大众追捧的潮流。但我们应当反思,这究竟是我们真实的投入和体验,还是又一轮的娱乐陷阱。
所谓沉浸式,即营造特定环境,只保留事物本身的声音和过程,而摒除他人发表意见等行为的干扰。这一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他者干扰和虚假信息的逃离,对高速运转社会下片刻宁静的拾取。人们渴望借由沉浸式反叛这一切,获得真实的体验和全身心投入并感受的状态。
这一意图本身并无过错,但在实际践行中却有所偏差。首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一沉浸式体验是由他人打造的,其本质上仍然是对他者信息和意图的接收,却因形式的改变和“沉浸”的糖衣看起来颇具吸引力。从设计到环境的布置,再到以沉浸式为卖点和特色的营销,看似是在促进自我的投入和心流状态,大多数时候其实只是从众和叛逃心理促成的结果,获得的满足往往短暂而肤浅。真正的沉浸体验需要进行活动时因完全投入而自动过滤不相干的信息,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心理体验能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感,这取决于我们内心是否足够稳定强大、是否足够投入。而仅仅进入一个看起来“沉浸式”的环境并不能保证这一状态的达成。
此外,现今的沉浸式体验仍是未消弭距离的旁观,参与并不等同于沉浸。个体的差异致使每个人沉浸的状态各有差异,他人设计的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自身。当沉浸式成为新的卖点和潮流,作为一种低成本、易获取的“沉浸”手段渗透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自身专注度和状态的感知与判断力也在逐渐被麻痹。一旦日常生活中习惯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完成任务,或者是逐渐形成路径依赖,不进入沉浸式环境就无法开始静心思考,反而得不偿失,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理智的判断也在被消解。在追求沉浸时应该明确,沉浸是个体回归自我,远离物化,追寻内心本真的一种外在显形,而为了沉浸而沉浸,仅仅是娱乐至死的新一波浪潮。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警惕这种虚假沉浸和愉悦满足的错觉。这些低成本的浮躁体验不仅没能解决人迷失自我的问题,还将真正的投入和心灵归乡降格为简单的进入他人设计的环境。或许沉浸式诞生之初,的确是为了帮助人们于快节奏的生活中有喘息之地,但当“沉浸式”开始泛滥,环境的打造开始良莠不齐、空有名头,又何尝不是新兴的快餐娱乐。
黑塞在《悉达多》中说:“人不能失去未曾拥有过的东西。”毛泽东曾年少时坚持于闹市中进行阅读以锻炼意志,任外界喧嚣嘈杂依然能全情投入;而当我们置身于“沉浸式”的环境中,唯一浮躁的或许却是我们的内心。不愿被蒙蔽,渴望寻得新的居所,但形式上的投入绝非解药。我们可以追求沉浸式,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但不能本末倒置,买椟还珠。比起大费周章的参与他人的沉浸,不如停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正如真正的美不能靠眼睛看,而要用心灵去感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也不能靠所谓的沉浸式,而要用精神和灵魂去体验。
点评:
文章开篇针对“沉浸式”体验受到大众追捧这一现象,明确提出这种追捧应当反思。
小作者首先界定了“沉浸式”这一概念,并指出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人们对他者干扰和虚假信息的逃离,对片刻宁静的追求。由现象去探寻背后的本质,反思当下的大众心理与生存状态,这样的论述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基调,并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些体验是否能真正带给人们愉悦与满足?
答案是否定的。小作者指出这一意图并无过错,但在实践中确有偏差。原因之一是虽然“沉浸式”体验意在提供真实的体验和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但由他人打造的沉浸式环境本质上仍是对他者信息和意图的接收,获得的满足往往短暂而肤浅。其次在于他人设计往往并不适配于每一个个体,参与并非真正沉浸,沉醉其中,反而容易丧失自我最真实的体验。
由此,进一步指出热衷于由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可能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如个体专注度和判断力的麻痹、思维能力和理智判断的消解等。真正的沉浸不仅需要外在环境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内在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强大。
最后,引用黑塞《悉达多》中的名言以及毛泽东年少时阅读的故事,强调内心平静和真实投入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不要本末倒置,买椟还珠,要停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用精神和灵魂去体验真实的愉悦和满足。
尽管文章部分段落在推进中略有迂回,但总体思考深入,文质兼美,论述有力,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认清“沉浸”糖衣下的现实困境
66分
生活中,人们乐于追求由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以获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依我看,个体确乎应当在行事时沉浸其中,但唯有清醒地认识到“追求”背后人们对多元世界认识的缺漏,才能真正做到有意义的沉浸,获得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愉悦和满足。
诚然,人们在生活中乐于追求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的行为具有合理性。诚如在沉浸式旅行中,人们通过他人对途中山水的讲解与文化的品鉴,更为便捷地对过往不为自己所接触的事物产生认识。在这些由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中,人们依凭他人的帮助,通过了解他人对事物的认识框架来使自己在体验过程中更加投入,对事物产生理解。这样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过程使个体感到充实、满足。且他人设计“沉浸式体验”的目的便在于服务个体,让参与的个体在最积极的状态下体验活动,这也铸就了人们在追求、体验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
然而,“沉浸式体验”固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给人以愉悦和满足,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沉浸式体验”的追求的目的便在于此。沉浸式体验作为时代下的新兴产物,不少人出于猎奇心理意欲尝试。此外,我们也难以否认部分人恰为沉浸式体验过程中自身心灵得以短暂放空、不被日常的快节奏生活所裹挟而选择不懈追求“沉浸式体验”。
更进一步,纵使人们恰是为获得愉悦和满足而乐于对沉浸式体验展开追求,其追求到的也绝非“真实的”愉悦感、满足感。“真实”意在展现自身对事物的认知,应当是个体在中性地认识事物后产生的内源感受,其必然需要自我探索的过程。而“沉浸式体验”由他人设计,其内容必然存在他人的主观理解及为迎合人们追求而做出的改变,使得个体无法在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中产生真正发自自我内心的对体验对象的解读。纵使沉浸式体验中个体具备依凭自我去探索的权利,其所处环境也对这一过程造成了极大阻碍,人们获得的也只能是“虚假的”愉悦和满足。
再者,人们“乐于”追求沉浸式体验的现象恰反应了当今社会个体日益缺乏沉浸的能力、难以将自身完全投入于所做的事中,无论工作或休息。物欲横流的必然结果便是个体难以专注于自身内心,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追求心中所愿。因而,在当下,个体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状,尝试抛却自身的浮躁,而非依靠外界只给自己单一角度认识事物的方式来麻弊自我,将此代偿为沉浸,在被包裹的糖衣里日益糜烂。
再进一步,或许身处当下的你我并不必追求所谓沉浸。更多地去看到世界本身的多元,认识到不同活动得以交织在一起的可能,进而为新时代的愉悦和满足提供更为丰富、更有新意的内涵,亦不失为一种选择。
愿诸君皆有摆脱“沉浸”束缚的勇气,获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
点评:
这是篇常规思路的考场作文。常规思路指的是从现象(行为)的合理性说起,进而思考其局限或弊端,有所辨析,最后指出合宜的应对态度或方式方法等。本文的胜场在于,思考辨析聚焦准确:首先探讨“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能否获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继而探讨“乐于”追求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的实质和弊端。作者感受到沉浸式体验应某些现实困境而生,其出现又加深了某些现实困境,可惜分说不尽透彻,使最后的对策显出几分架空。究其根底,恐怕“沉浸式体验”这类现象离自己的生活还有些距离,换言之,下意识并不依凭“他人设计的沉浸式”去体验、体察生活及其他;以及,能触及的虚拟现实应用场景还很局限。(唐海曦)
循此苦旅,以达“沉浸”
63分
生活中,许多人乐于追求由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以获得真实的愉悦与满足。
“沉浸式”即为能够聚精会神,全情投入当前的活动,感受自我与外物的深度互动。它能够带来余韵无穷的愉悦与满足,让人生出不枉此生之叹。故而,它诱惑着无数人前赴后继。在他人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中,借助技术和专业人士的精心安排,外界环境的嘈杂与喧嚣都不复存在,个体仿佛步入了与世隔绝的桃源。温暖的光芒、安静的环境、洁白的长廊,能够为沉浸提供必要的条件。
许多人乐于追求由他人设计的这一体验。这是人们在厌倦庸俗娱乐之后的自救之策。他们不愿忍受短暂感官享乐之后的空虚,不愿对万事万物浅尝辄止,草草敷衍,而想要获取真实的愉悦与满足。这份“乐于”是在向好之心驱动下,人们寻求出路的尝试,昭示着他们反思意识的萌芽,这值得赞许。然而,人们无法靠自己的能力沉浸入有意义的活动,故而寄希望于他人的设计能够让自己轻松地进入佳境。这也埋下了祸根。
他们的自救探索注定会遇到障碍。他们往往挣扎在真正的沉浸与装腔作势之间。在他人设计的环境已经尽善尽美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无法全身心与书中的人物共悲喜,与画廊上的作品神交,而只是貌合神离。最后,他们痛苦地发现,对“沉浸式”体验的追求异化为了象征性的打卡、在朋友圈中赚取虚荣感的手段。
而无法获得“沉浸式”体验的根源在何处?沉浸之关键,在于真正感知到活动的魅力。而许多活动的魅力,如同阅读、展览,往往不同于瞬间就能引人注目的声色光影。它们是低刺激的,故而是不易为人所感知的,是拥有欣赏门槛的。它们是清高而孤傲的,不随意向不尊重它们的庸人敞开怀抱。故而,沉浸入它们,需要我们拥有敏锐而细腻的感知能力,真正虔诚地拜服于它们的美,才能获得真实的愉悦和满足。
而这种感知的前提,是我们需要拥有足够丰盈的精神世界去接收到客体的邀请。“目既往返,心亦吐纳”,我们对于客体的感知,往往折射出的是自身的审美水平。那些人们想要沉浸而始终游离的时刻,往往是贫瘠的心灵在作祟。没有对自身的情感进行过深刻的辨析与反思,拥有充足的思想储备,如何才能共情人物的苦衷与撕裂?没有一颗深刻浸润在前人吟咏之作中的心灵,如何能够恰巧抓住自然微妙的变化?而丰盈的精神世界无法依靠投机取巧来建成,每一块砖瓦的累加都需要切实的努力。因此,深刻感知是极难的,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更是可遇不可求的。
人们寄希望于他人设计的行为,昭示着他们精明的盘算——付出与享受庸俗娱乐同样的力气,借力于他人的精心设计和包装打造,我能够获取更深邃的“沉浸式”人生体验,那么何乐而不为?然而,事实是,将粗糙的审美能力修炼得精细,注定是艰辛而枯燥的。当他们意识到获得这样的愉悦和满足的“高峰体验”需要付出的努力后,他们是否还愿意从浅薄感官享乐的舒适圈走出?在体会到这一艰辛之前,所谓的“乐于”都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
点评:
读罢文萱同学考后自发大幅修改的习作,不由想起王安石的两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首先,就写作思路而言,此篇依然沿用寻常的“现象类”框架,但细细看来,从第4段开始,透过“沉浸式”体验的表象,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原因和本质——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并非通过外界设计所能轻易获得,而是需要个体具备敏锐细腻的感知能力与丰盈的精神世界。思想水平高,能洞悉材料的关键,能看清问题的实质,作文自然也就能立在高处!
其次,文萱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分析,成功地在我们心中构建了一种共鸣。例如,作者描述了人们在追求“沉浸式”体验时,往往挣扎在真正的沉浸与装腔作势之间,最终将这一追求异化为赚取虚荣感的手段。这种描述让我们感同身受之余,更好地理解当下人们在追求精神满足时可能面临的困境。此外,作者通过不断的追问,文章的共情效果就更强了。
最后,“修辞立其诚”,在表达的真实度方面,作者的语言流畅自然(并不追求艰深,书面化的程度恰到好处),展现出一以贯之的文气。更为可贵的是,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并不想给我们“上价值”,端出一碗“心灵鸡汤”,而是让我们既意识到他人设计背后的精明盘算,也要知晓审美能力的修炼过程注定是艰辛而枯燥的,因此在体会到这一艰辛之前——所谓的“乐于”都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