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学案(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学案(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在亚洲、非洲和拉美的各自表现。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各自主要成就。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多元化挑战。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二战后亚非拉新兴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历程、影响及其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学思之窗”,指出二战结束后印度国内面临着怎样的局势?英国为此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提示]局势:印度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措施: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
2.阅读教材第一目,举例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具体表现。
[提示]亚洲的印巴分治,印尼、老挝、菲律宾等国家纷纷独立;非洲埃及成立共和国并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拉美的古巴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国家。
1.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表现
印度 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都成为共和国
其他 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
影响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概况 埃及 (1)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2)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引发苏伊士运河战争]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阿尔及利亚 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在1962年取得独立
其他 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
影响 英、法、比、葡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古巴革命 (1)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2)1961年,卡斯特罗[古巴倒向苏联,是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的原因之一]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巴拿马斗争 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4.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一大批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彻底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核心概念] 1.印巴分治:面对二战后印度爆发的反抗斗争,英国殖民当局认识到印度的独立是大势所趋,通过以宗教信仰为依据的“蒙巴顿”方案,英国把印度的权力移交给了印度资产阶级和大地主,既避免了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完全崩溃,又防止了印度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然而两国的对立直至今日都在继续。
2.苏伊士运河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战争结果是埃及失败,英法以战胜。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情境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史料 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影响到亿万人口的一切政治变革中,没有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内欧洲海外殖民帝国的终结更有革命性、更具戏剧性,或者可能更令人感到意外的了。此后30年的时间里,在一般情况下,殖民势力在殖民地要求独立的激情面前急流勇退,没有动用军事力量。欧洲的世界霸权走到了尽头,100多个新兴国家诞生。但是,帝国主义殖民历史造就了这些世界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主要方式及成效,并说明民族独立对20世纪国际关系所起的积极作用。
[提示]方式:和平抗议、武装斗争。成效:亚非拉许多国家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积极作用:冲击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深化拓展]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空前的广泛性。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③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④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
⑤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互相支持、互相援助。
(2)影响
①亚非拉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提高了国际地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二战后,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1956年,埃及总统纳塞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其大胆举动激起了以色列、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打击。当苏联威胁要站在埃及一边进行干预时,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该事件反映出(  )
A.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新趋势
B.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的推动作用
C.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D.美苏两国的较量已超出欧洲范围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行动受到英法等国打击,但在苏联提出要干预后,美国立即施压退让,体现了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对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态度形成了某种制衡,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故选C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但仅凭埃及的行动无法全面反映社会发展新趋势,排除A项;美国对苏联的威胁作出反应,助推埃及事件的解决,但不代表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有推动作用,其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侧面体现了当时霸权主义的威胁,排除B项;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的较量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排除D项。
2.(2024·广东广州调研)秘鲁思想家马里亚特吉(1894—1930)认为,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消除封建制的道路在秘鲁走不通,唯一的出路应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反对资本主义的范围内进行反封建的斗争,这就是秘鲁社会主义革命的两重性和特殊性。这一主张(  )
A.得到拉美各阶层的认可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C.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照搬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秘鲁思想家认为秘鲁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消除封建制的道路走不通,应该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既反对资本主义,又推翻封建统治,体现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开放性特点,故选B项;据材料并不能看出拉美各阶层对这一主张的态度,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排除C项;“照搬”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1.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二战后韩国和沙特两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机遇及两国经济发展各自呈现出的特色。
[提示]机遇:世界局势相对安定;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韩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沙特阿拉伯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2.阅读教材第三目,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临哪些共同问题,并指出其根本出路。
[提示]共同问题:面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殖民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以致抗风险能力差、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根本出路: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亚洲 (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吸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非洲 (1)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3)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丁美洲 (1)原因: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2)成就: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特色问题
地区 面临问题 调整及结果
亚洲 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它们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美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2)面临的共同问题
国际秩序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遗留问题 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自身问题 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核心概念] 剪刀差: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一方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又提高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如下图)发达国家通过这种交换手段可以赢得高额利润。
情境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史料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
——摘编自韩玉贵《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史料二 部分国家主要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当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
[提示](1)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
(2)发达国家占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与发达国家之间贫富差距加大;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经济结构单一。
[深化拓展] 二战后新兴国家面临挑战的原因及应对
(1)原因
①国际经济旧秩序、世界大国的影响和制约。
②长期的殖民统治,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
③经济全球化将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国内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④存在内部人口多、工业基础差、民族和宗教矛盾、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失误等问题。
(2)应对
①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②加强自身的改革、发展与进步,实现国内稳定,提升综合国力。
③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国内发展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
1.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分工出现了新变化,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地理变迁。首先是消费类电子产业从美国向日本转移,然后由日本向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与地区转移,形成了雁阵结构,其中日本是头雁,韩国和新加坡等紧随其后。上述变化(  )
A.推动了国际经济重心的转移
B.说明发达国家丧失了经济优势
C.体现出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
D.显示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解析:选A。材料强调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国际分工出现了新变化,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亚洲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推动了国际经济重心的转移,故选A项;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依然占据经济优势,排除B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至今也正处于形成过程中,排除C项;当时这些国家并未建立正式的区域合作组织,排除D项。
2.(2024·广东汕头期末)二战后独立的非洲国家“通常包含了讲不同语言的族群,同一族人往往被划分在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内。同时,这些国家经济上欠发达,依赖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自我管理的经验。迅速走向独立增加了这些非洲国家的困难”。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B.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C.美苏冷战带来的恶果
D.多极化趋势造成挑战
解析:选A。据材料“同一族人往往被划分在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内”“经济上欠发达,依赖世界市场……困难”并结合所学可知,非洲国家领土的边界,是在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瓜分非洲时随意划分的,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意志;同时,这些非洲国家长期遭受殖民侵略,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宗主国,导致其依赖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自我管理的经验。因此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故选A项;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是非洲国家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美苏冷战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格局,两极格局下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非洲国家的发展,排除C项;当时处于美苏两极格局期间,多极化趋势并未出现,排除D项。
民族自决——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材料一 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是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时期。1763年时,欧洲诸强国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到1914时,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它们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即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它们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呈现整体化趋势,孤立的、分散的、局部性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探究](1)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主要动因,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
[提示](1)动因: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特点: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以欧美国家为核心,其他国家为边缘地区;侵略方式具有掠夺性、残酷性;侵略范围由局部到整个世界。
(2)原因:二战前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意义: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思维提升】 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与瓦解
(1)发展
(2)瓦解
原因 ①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②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③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 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⑤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改变了世界政治事务的力量对比,“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随着印度与印度尼西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古巴等国的独立,亚非拉殖民体系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是殖民体系最终走向瓦解的标志。 2.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 3.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大多数是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进而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 4.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自身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和殖民主义的影响等,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在亚洲、非洲和拉美的各自表现。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各自主要成就。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多元化挑战。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二战后亚非拉新兴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历程、影响及其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学思之窗”,指出二战结束后印度国内面临着怎样的局势?英国为此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提示]局势:印度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措施: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
2.阅读教材第一目,举例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具体表现。
[提示]亚洲的印巴分治,印尼、老挝、菲律宾等国家纷纷独立;非洲埃及成立共和国并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拉美的古巴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国家。
1.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表现
印度 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 、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都成为共和国
其他 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
影响 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概况 埃及 (1)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2)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引发苏伊士运河战争]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阿尔及利亚 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在1962年取得独立
其他 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
影响 英、法、比、葡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古巴革命 (1)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2)1961年,卡斯特罗[古巴倒向苏联,是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的原因之一]宣布古巴是 国家
巴拿马斗争 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 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4.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一大批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彻底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核心概念] 1.印巴分治:面对二战后印度爆发的反抗斗争,英国殖民当局认识到印度的独立是大势所趋,通过以宗教信仰为依据的“蒙巴顿”方案,英国把印度的权力移交给了印度资产阶级和大地主,既避免了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完全崩溃,又防止了印度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然而两国的对立直至今日都在继续。
2.苏伊士运河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战争结果是埃及失败,英法以战胜。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情境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史料 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影响到亿万人口的一切政治变革中,没有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内欧洲海外殖民帝国的终结更有革命性、更具戏剧性,或者可能更令人感到意外的了。此后30年的时间里,在一般情况下,殖民势力在殖民地要求独立的激情面前急流勇退,没有动用军事力量。欧洲的世界霸权走到了尽头,100多个新兴国家诞生。但是,帝国主义殖民历史造就了这些世界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主要方式及成效,并说明民族独立对20世纪国际关系所起的积极作用。
[提示]方式:和平抗议、武装斗争。成效:亚非拉许多国家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积极作用:冲击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深化拓展]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空前的广泛性。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③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④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
⑤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互相支持、互相援助。
(2)影响
①亚非拉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提高了国际地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二战后,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1956年,埃及总统纳塞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其大胆举动激起了以色列、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打击。当苏联威胁要站在埃及一边进行干预时,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该事件反映出(  )
A.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新趋势
B.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的推动作用
C.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D.美苏两国的较量已超出欧洲范围
2.(2024·广东广州调研)秘鲁思想家马里亚特吉(1894—1930)认为,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消除封建制的道路在秘鲁走不通,唯一的出路应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反对资本主义的范围内进行反封建的斗争,这就是秘鲁社会主义革命的两重性和特殊性。这一主张(  )
A.得到拉美各阶层的认可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C.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照搬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1.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二战后韩国和沙特两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机遇及两国经济发展各自呈现出的特色。
[提示]机遇:世界局势相对安定;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韩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沙特阿拉伯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2.阅读教材第三目,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临哪些共同问题,并指出其根本出路。
[提示]共同问题:面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殖民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以致抗风险能力差、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根本出路: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亚洲 (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吸引外资,发展 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 ”和经济起飞
非洲 (1)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3)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丁美洲 (1)原因: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2)成就: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 。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特色问题
地区 面临问题 调整及结果
亚洲 过分依赖 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它们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美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和 ,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2)面临的共同问题
国际秩序 不平等的 :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遗留问题 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 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自身问题 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 、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核心概念] 剪刀差: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一方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又提高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如下图)发达国家通过这种交换手段可以赢得高额利润。
情境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史料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
——摘编自韩玉贵《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史料二 部分国家主要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当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
[提示](1)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
(2)发达国家占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与发达国家之间贫富差距加大;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经济结构单一。
[深化拓展] 二战后新兴国家面临挑战的原因及应对
(1)原因
①国际经济旧秩序、世界大国的影响和制约。
②长期的殖民统治,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
③经济全球化将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国内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④存在内部人口多、工业基础差、民族和宗教矛盾、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失误等问题。
(2)应对
①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②加强自身的改革、发展与进步,实现国内稳定,提升综合国力。
③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国内发展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
1.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分工出现了新变化,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地理变迁。首先是消费类电子产业从美国向日本转移,然后由日本向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与地区转移,形成了雁阵结构,其中日本是头雁,韩国和新加坡等紧随其后。上述变化(  )
A.推动了国际经济重心的转移
B.说明发达国家丧失了经济优势
C.体现出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
D.显示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2.(2024·广东汕头期末)二战后独立的非洲国家“通常包含了讲不同语言的族群,同一族人往往被划分在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内。同时,这些国家经济上欠发达,依赖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自我管理的经验。迅速走向独立增加了这些非洲国家的困难”。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B.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C.美苏冷战带来的恶果
D.多极化趋势造成挑战
民族自决——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材料一 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是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时期。1763年时,欧洲诸强国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到1914时,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它们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即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它们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呈现整体化趋势,孤立的、分散的、局部性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探究](1)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主要动因,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
[提示](1)动因: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特点: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以欧美国家为核心,其他国家为边缘地区;侵略方式具有掠夺性、残酷性;侵略范围由局部到整个世界。
(2)原因:二战前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意义: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思维提升】 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与瓦解
(1)发展
(2)瓦解
原因 ①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②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③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 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⑤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改变了世界政治事务的力量对比,“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随着印度与印度尼西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古巴等国的独立,亚非拉殖民体系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是殖民体系最终走向瓦解的标志。 2.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 3.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大多数是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进而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 4.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自身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和殖民主义的影响等,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