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单元检测(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单元检测(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单元检测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流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集聚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出现在成型期和成熟期 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 D.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2.“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有( )
①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
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洛阳市是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近年来,洛阳被定位为“副中心城市”,与郑州(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错位发展,协调联动,共同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洛阳市调整了部分行政区域。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撤销孟津县、洛阳市吉利区,设立洛阳市孟津区。完成下面小题。
3.为落实洛阳与郑州错位、协调发展,洛阳应重点强化( )
A.交通辐射功能 B.制造业辐射功能
C.金融辐射能力 D.科技文化辐射功能
4.2021年洛阳市行政区域调整的意义是( )
A.增加洛阳市总人口 B.扩大市区腹地范围
C.推进逆城市化进程 D.实现该地产业升级
5.郑州和洛阳的“双引擎”发展可能会( )
A.抑制河南省中小城市的发展
B.抑制人口在河南省内的流动
C.促进产业向河南省南部转移
D.促进各具特色产业体系形成
有学者依据都市圈的经济产业实力以及圈内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带动能力,将都市圈分为成熟型、发育型、起步型三类。成熟型都市圈整体经济水平领先,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差距持续缩小;发育型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起步型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强。表为长三角区域都市圈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都市圈 2022年常住人口(万人) 2022年GDP(万亿) 核心城市人口占比 核心城市经济占比 包含城市
上海 7,802.3 13.3 31.7% 33.7% 上海、苏州、南通、无锡、常州、宁波、嘉兴、湖州、舟山
苏锡常 2,576.8 48 50.1% 49.5% 苏州、无锡、常州
杭州 3,030.6 4.0 40.8% 47.2% 杭州、绍兴、衢州、湖州、嘉兴、黄山
合肥 3,031.6 2.8 31.8% 42.6% 合肥、蚌埠、淮南、六安、芜湖、马鞍山、滁州
宁波 1,746.6 2.4 55.1% 66.3% 宁波、台州、舟山
6.根据该学者划分方法,下列都市圈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上海苏锡常 B.杭州合肥 C.上海宁波 D.苏锡常合肥
7.“上海2035”规划的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舟山等在内的“1+8”城市,跨越两省一市。上海都市圈成为跨省都市圈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辐射 B.空间距离 C.产业协作 D.人口流动
8.宁波都市圈发展方向是( )
①要全面实施一体化发展与网络化布局
②形成快速便捷、多元立体的都市圈综合交通新格局
③加强行政管辖与规划,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
④构建协同一体的都市圈公共服务新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贵州省万山镇曾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汞都”。后因长期过度开采和粗放式生产,朱砂资源(是炼汞的主要矿物原料)储量锐减,2009年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万山镇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依托厚重的朱砂文化和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将旧矿区变废为宝,打造“朱砂古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万山镇产业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有( )
①新产业层次低
②生态环境破坏
③基础设施落后
④土地资源短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万山镇产业转型的路径可以概括为( )
A.夯实传统部门,巩固汞都地位 B.突破封闭经济,实现开放发展
C.重视现代服务,替代传统工业 D.培育多元产业,延伸资源价值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据图分析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D.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12.为进一步促进该市产业结构升级,以下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逐渐将劳动力指向型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10年该市第三产业比重约为( )
A.20% B.40% C.50% D.70%
东莞市大朗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面积仅有118平方千米,自1979年引进第一家毛纺厂以来,周围已拥有超过17000家毛织企业。大朗镇是“中国羊毛衫名镇”,全球每6件毛衣就有1件来自大朗。近年来,大朗镇促进新一轮的毛织产业变革,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之道,多举措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序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端工序,实行跨区域资源调配,在内陆城市设立分工厂,总部重点负责研发设计、品质监管和营销管理等。下图示意大朗镇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大朗镇毛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品牌知名度高 B.生产技术水平高 C.良好的产业基础 D.交通条件改善
15.大朗镇毛织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B.品牌数量过多,竞争激烈
C.劳动力成本上升 D.环境污染严重
16.下列说法符合大朗镇毛织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是( )
A.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政策优惠 B.向品牌经营、贸易经营转变
C.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 D.产业整体转移,降低生产成本
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武汉城市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占湖北省约1/3的土地面积及一半以上的人口。下面是武汉城市圈范围示意图及某年武汉城市圈内部分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主要工业部门统计表。
地区 三次产业结构 主要工业部门
武汉市 3.1:45.5:51.4 冶金、机械、化工、建材、仪器、纺织
黄石市 7.8:57.2:35 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纺织、医药
鄂州市 13:58.5:28.5 冶金、服装、食品
黄冈市 28.6:38.1:33.3 建材、纺织、机械
咸宁市 19.4:45.7:34.9 纺织、机械、建材、运输
仙桃市 18.6:47.4:34 纺织、轻工、食品、医药、化工
(1)根据材料,说明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社会经济优势。(6分)
(2)据表中信息,分析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特点及问题。(8分)
(3)为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应当采取哪些措施?(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锡是人类很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我国最早开采和使用锡可追溯到殷商时期。云南个旧是世界上锡矿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锡矿资源埋藏浅,品质好。从西汉时期锡矿开采业迅速兴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个旧锡矿开采业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未能逃脱资源枯竭的命运,2008年个旧被列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2011年个旧市政府选择“退二进二”的转型道路,即经济重心从单纯的锡矿资源采掘冶炼转向第二产业多元化发展,着力推动实施“产业链延伸+产业更新”的复合型模式,成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图1和图2分别示意云南省个旧锡矿分布及其1960—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1)指出西汉时期云南个旧锡矿采掘业迅速兴起的主要原因。(4分)
(2)请从产业结构角度,推测个旧产业结构不合理可能产生的问题。(6分)
(3)云南个旧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上选择“退二进二”的转型道路,请说明其合理性。(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铁西区位于沈阳市主城区西南部,为传统老工业区,因传统产业的衰落,铁西区成为沈阳市较大的人口外迁区之一。受过去工业化的影响,铁西区仍保留着丰富的工业建筑与设施。2000年初,随着沈阳市主城区的扩大,铁西区产业园以服从城市宏观规划为原则,不断进行功能区优化。下图示意1989年、2019年铁西区产业园功能区分布。
(1)推测铁西区传统产业衰落的主要原因。(6分)
(2)说明铁西区产业园功能区转型的优势条件。(6分)
(3)简述铁西区产业园功能区转型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在成长期也存在虹吸效应,A错误;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通过吸引周边的资源,可以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B正确;虹吸效应是将外部资源集中起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外围城市发展机会小,C错误;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大量人口被吸引到大城市后,区域中心城市的环境质量会有所下降,D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外溢效应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迁移一部分人口、转移一部分产业,较为低级的产业转移出去后,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化升级,①正确;周边的小城市在受到外溢效应后得到发展,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②正确;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期,而“外溢效应”一般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成熟期,③错误;外溢效应使得市中心产业优化升级,高素质人才被留下,但并不会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洛阳是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近年来被定位为“副中心城市”,与郑州错位发展,协调联动,共同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因此,洛阳应重点强化制造业辐射功能,与郑州形成互补。洛阳在交通、金融、科技文化方面均不如郑州,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答案:B
解析:2021年洛阳市行政区域调整的意义是扩大市区腹地范围。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撤销孟津县、洛阳市吉利区,设立洛阳市孟津区,这些调整有助于扩大洛阳市的行政区划,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为洛阳与郑州错位、协调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腹地支持。行政区域调整不能直接增加人口、推动逆城市化、实现产业升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答案:D
解析:郑州和洛阳的“双引擎”发展能充分发挥两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各具特色产业体系形成:郑州和洛阳的“双引擎”发展能辐射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加快人口在河南省内的流动,促进部分产业向洛阳市周边转移,洛阳位于河南中西部,而不是南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该学者划分方法是以中心城市的等级划分,上海、苏锡常、杭州、合肥、宁波都是特大城市,等级相同,所以都市圈属于同一类型的是上海苏锡常,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答案:A
解析:上海都市圈成为跨省都市圈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辐射。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其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够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跨省都市圈。故选A。
8.答案:B
解析:①宁波都市圈发展方向是要全面实施一体化发展与网络化布局,①正确;②宁波都市圈发展方向是形成快速便捷、多元立体的都市圈综合交通新格局,②正确;③宁波都市圈发展方向是要加强行政管辖与规划,但不是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③错误;④宁波都市圈发展方向是构建协同一体的都市圈公共服务新体系,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因长期过度开采和粗放式生产,会破坏植被、造成地下空洞,地表存放矿产还会产生污染,山镇产业转型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恢复生态环境,因此②正确;万山镇曾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基地,主要发展工业,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要想实现转型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③正确;新产业层次低、土地资源短缺也是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不是主要困难,因此①④错误。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0.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2009年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夯实传统部门,巩固汞都地位,不可取,A错误;突破封闭经济,实现开放发展不符合当地的转型策略,B错误;该地第三产业基础薄弱,重视现代服务,替代传统工业,也不符合当地的转型策略,C错误;近年来,万山镇依托厚重的朱砂文化和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将旧矿区变废为宝,打造“朱砂古镇”可知,其转型的方向应向朱砂工艺品加工和旅游业发展,将工艺品加工和旅游业结合,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培育多元产业,延伸资源价值,D正确。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1.答案:C
解析: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但变化最大,第二产业在1990—1991年时并不占主导,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波动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总体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故选C。
12.答案:A
解析:将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转移到内地,可以为转出地产业升级提供空间,①正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②正确;化工、机械项目都为第二产业,大量引进不能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③错误;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这仅仅是针对农业结构,不涉及工业和第三产业,不能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④错误。故选A。
13.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该市第一、第二产业共占6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约为40%。故选B。
14.答案:C
解析:品牌知名度高和生产技术水平高是大朗镇毛织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有利条件,AB错误;大朗镇拥有超过17000家毛织企业,历史悠久,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这是毛织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主要有利条件,C正确;交通条件改善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发展,但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有利条件,D错误。故选C。
15.答案:A
解析:中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是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A正确;品牌数量过多,竞争激烈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BC错误;环境污染严重不是大朗镇毛织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D错误。故选A。
16.答案:B
解析:“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政府行为,与题干主体不符,A错误;大朗镇毛织业虽然数量多,但品牌知名度不高,所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提高生产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培育产业品牌,向品牌经营、贸易经营转变,B正确;目前大朗镇的毛织业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1/6,市场占有率已经较高,C错误;大朗镇毛织业具有地理位置、交通、信息、市场、产业集聚等多方面的优势,不太可能会整体转移,D错误。故选B。
17.答案:(1)辐射范围广,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水陆交通便利;区域内工农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政策支持。(任答3点,得6分)
(2)特点:表中城市除武汉外,均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最小;以重工业部门为主。(4分)问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以重工业部门为主,资源消耗量大、环境压力大、交通压力大。(4分)
(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发展科技,改造传统工业,引进新兴工业和发展旅游业;加强区域内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绿色产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任答3点,得6分)
解析:(1)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社会经济优势可以从交通、经济基础、人口、政策等方面分析。由图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中城市数量较多,辐射范围广,人口密度大且城市较为密集;有长江和铁路穿过,水陆交通便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内工农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材料中还可看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2)产业结构特点一是分析三次产业比重大小,二是对轻、重工业部门进行分析。特点:仔细阅读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可以看出表中城市除武汉外,均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最小;从主要的工业部门可以看出,以重工业部门为主。问题:均以第二产业为主,会使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以重工业部门为主,资源消耗量都比较大、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此环境压力大;需要大量运输原料,因此交通压力大。
(3)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最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可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以重工业部门为主,易造成环境问题,因此可以大力发展科技,改造传统工业,引进新兴工业和发展旅游业;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加强区域内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可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绿色产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18.答案:(1)个旧锡矿资源储量丰富,埋藏较浅,品质较好;西汉时期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促使锡采掘业得到发展(或锡采掘业从殷商时期开始,至西汉时期,开采历史较长,具有一定的开采技术和经验等)。(4分)
(2)第一产业占比过低,粮食种植面积萎缩,会造成粮食供应短缺;第二产业占比高,矿产资源过度开采,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第三产业增长过快,会造成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6分)
(3)淘汰落后和污染性较大的第二产业部门,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锡加工业,产业链延伸,可以增加附加值和经济收入;培育优势接续替代产业,可以推动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6分)
解析:(1)由材料“云南个旧是世界上锡矿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锡矿资源埋藏浅,品质好”可知,当地的锡矿丰富且品质好,埋藏浅便于开采;西汉时期锡矿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促使锡采掘业得到发展;或由材料可知,锡矿开采从殷商时期开始,到西汉时期已有较长的开采历史,具有一定的开采技术和经验。
(2)由图可知,个旧的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特点为:第一产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但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第一产业比重过低,可能会导致粮食短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矿产的开采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3)由材料可知,2011年个旧市政府选择“退二进二”的转型道路,即经济重心从单纯的锡矿资源采掘冶炼转向第二产业多元化发展,着力推动实施“产业链延伸十产业更新”的复合型模式。所以“退”就是淘汰落后和污染性较大的第二产业部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保护环境;“进”即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进”是为了更好地培育优势接续替代产业,可以推动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
19.答案:(1)大量开采煤炭、铁矿等非可再生资源,导致资源枯竭;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高;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任答3点,得6分)
(2)临近主城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原有工业建筑和设施文化内涵丰富,符合现代消费需求;利用原有工业建筑和设施,节省产业园建设成本,用地充足。(任答3点,得6分)
(3)吸引相关产业入驻,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分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回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由材料可知,铁西区位于沈阳市主城区西南部,为传统老工业区,是靠资源兴起的城市,因大量开采煤炭、铁矿等非可再生资源,导致资源枯竭,产业衰落;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区域环境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高,提高传统工业生产成本;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产业发展受限。
(2)由材料可知,受过去工业化的影响,铁西区仍保留着丰富的工业建筑与设施,临近主城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利用原有工业建筑与设施,其文化内涵丰富,符合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向,可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利用原有工业建筑和设施,节省产业园建设成本,用地充足,租金较低,利于功能区转型。
(3)铁西区产业园功能区转型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从经济、社会角度作答;产业园的功能转型可以吸引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入驻,促进经济发展;由原有的传统产业转型新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分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回流;多种产业发展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