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3 水系演变1.(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1 )。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2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明图1中水系的演化过程。(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2·广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流水系一直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导致水系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河流本身的侵蚀与沉积过程、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1.构造运动导致的水系演变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局部改变,如隆起、凹陷、褶皱、断层等,可能引起水系的演变。以地壳隆起为例,地壳隆起可以阻断(切断)原有的水系,使原有水系一分为二。如青海湖(图1)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黄河水系的一部分,湖水经古倒淌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曾经是一个淡水湖泊。后来,青海湖东部日月山等地区地壳隆起,迫使倒淌河倒转流向,自东南向西北注入青海湖,阻断了青海湖和黄河的水系联系,青海湖开始成为一个内陆封闭湖泊,逐渐演化成为咸水湖。2.岩浆活动导致的水系演变火山喷发的岩浆阻塞了河道,会导致某一区域的水系发生改变。如图2所示,土耳其的凡湖地处高原上的构造盆地,原本由穆拉特河作为出水口,但内姆鲁特火山喷发的岩浆阻塞了这一河道,使得凡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内陆咸水湖。3.河流袭夺导致的水系演变分水岭两侧水系所处的地势高低和侵蚀能力存在差异,若地势较低一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率较快,切穿分水岭,抢夺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水系,使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河流袭夺发生后,断头河由于水量减少,水流与原来形成的谷地规模不相称,并且断头河流速变缓,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大量堆积,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泽或湖泊;而袭夺河上游的水量增加,且流速加快,因此可能在原有较为宽阔的河谷基础上,继续下切,形成不同类型河谷的嵌套现象。如图3、图4所示:4.气候变化导致的水系变化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湖泊的水量收支,使封闭湖盆中的湖泊在内流水系与外流水系之间相互转化。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因此卓乃湖水位上升、湖水外泄,进而与下游水系贯通。如图5所示:5.人类活动导致的水系变化人类活动如建设用地增加导致水系被填埋、开挖新河、裁弯取直等也会影响水系格局。总之,河流水系的演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是在某一时期可能以某种因素为主。(2024·吉林白山模拟)温尼伯湖是北美洲中部的淡水湖泊,为冰期时古冰川湖的残迹。冰期时由大陆冰川穿掘而成古冰川湖,面积巨大。冰川消融初期,湖水曾经通过红河注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泊面积也大大萎缩。下图示意目前温尼伯湖及周边水系。据此完成1~2题。1.推测冰期时古冰川湖的水面海拔( )A.低于现今的温尼伯湖B.高于现今的温尼伯湖C.和现今的温尼伯湖保持一致D.无法确定2.温尼伯湖外泄通道的改变对红河水文特征的影响有( )①年径流量减少 ②结冰期缩短 ③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④河床沉积加剧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某地区河流袭夺前和袭夺后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发生河流袭夺后,关于被袭夺河流下游水文特征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增大,流速减小B.流量增大,流速增大C.流量减小,流速减小D.流量减小,流速增大4.导致河流发生袭夺的原因可能是( )A.甲河流地势高于乙河流B.甲河流所在河谷岩性比乙河流更加坚硬C.甲河流一侧降水更加丰富,侵蚀更强D.乙河流下游发生地壳下降运动5.图中甲处的河流地貌可能是( )A.山麓冲积扇 B.“V”形河谷C.冲积平原 D.河口三角洲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白草河与安昌河曾因河流袭夺发生过水系重组(图1、图2分别为重组前和现阶段水系图)。研究发现,本区域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面升降对河流袭夺产生了重要影响(图3为重组前和现阶段河道纵剖面图)。(1)描述图中水系重组的过程。(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比水系重组前,说明水系重组后图中安昌河河段的河道变化。(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真题体验1.(1)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沉积;地壳断裂抬升。(2)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3)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的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变化大。2.(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受西风影响较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势较高,易产生地形雨。(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 740 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 748 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解析 (1)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的下风向,湖面没有结冰时,西风带来纳木错湖面的水汽,吹向纳木错东岸,再加上纳木错东侧区域的地势较高,从而易形成地形雨,在10~11月期间,降水相对较多。(2)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距离因不断侵蚀而缩短,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3)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注入两湖内的冰雪融水和降水逐渐增加,从而导致湖面上涨,当湖面的上涨超过两湖之间分水岭的海拔时,两湖将连通。预测演练1.B 2.C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温尼伯湖湖面面积的变化主要受冰川补给量的影响;冰川消融初期,补给量大,湖泊水量增加,面积增大,水位较高,可通过红河注入密西西比河;后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减小,补给量减小,加上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湖面萎缩,导致如今温尼伯湖低于冰期时古冰川湖的水面海拔,故选B。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冰川消融初期,湖水曾经通过红河注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泊面积也大大萎缩。由于温尼伯湖水位降低,改为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泊水不再补给红河,红河的年径流量减小,没有湖泊的调节作用,红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①③正确;结冰期与温度有关,与外泄通道改变无关,排除②;注入红河流量减少,泥沙含量减少,河床沉积减少,排除④。故选C。]3.C 4.C 5.B [第3题,据材料可知,河流袭夺后,被袭夺河流的上游流入袭夺河,被袭夺河河流下游水体来源减少,水量减少,流速变慢,泥沙沉积作用增强,故选C。第4题,读图,甲河袭夺乙河导致乙河上游流入甲河,故乙河上游地势高于甲河,A错误;甲河袭夺乙河说明甲河溯源侵蚀作用强烈,先切穿分水岭,故甲河河谷岩性应比乙河更疏松,B错误;由图可见,甲河侵蚀作用更强烈,说明所在地区降水可能较为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C正确;据材料可知,河流袭夺是受外力侵蚀作用的影响,与地壳运动无关,D错误。故选C。第5题,河流袭夺后,乙河上游流入甲河,乙河流上游地势较高,与甲处存在较大的落差,河流流速快,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产生强烈的下蚀作用,形成“V”形河谷,B正确;甲处以侵蚀作用为主,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为河流沉积地貌,A、C、D错误。]6.(1)构造运动产生断层,地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断层线附近古白草河落差大于古安昌河,流速较快,溯源侵蚀强;古安昌河断层线以下河段地壳隆升,古白草河地势低于古安昌河,古白草河袭夺了古安昌河上游河段;古安昌河上游河段流入古白草河,白草河流程变长,安昌河流程变短(形成断头河)。(2)安昌河河道变短;因地面隆升,流水下蚀作用加剧,河床加深,坡度(比降、坡降)增大。(共95张PPT)提升核心素养专题5 时空综合水系演变主题31.(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1)。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2)。真题体验(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答案 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沉积;地壳断裂抬升。(2)说明图1中水系的演化过程。答案 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答案 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的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变化大。2.(2022·广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答案 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受西风影响较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势较高,易产生地形雨。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的下风向,湖面没有结冰时,西风带来纳木错湖面的水汽,吹向纳木错东岸,再加上纳木错东侧区域的地势较高,从而易形成地形雨,在10~11月期间,降水相对较多。(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答案 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距离因不断侵蚀而缩短,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答案 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 740 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 748 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注入两湖内的冰雪融水和降水逐渐增加,从而导致湖面上涨,当湖面的上涨超过两湖之间分水岭的海拔时,两湖将连通。主干精讲河流水系一直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导致水系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河流本身的侵蚀与沉积过程、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1.构造运动导致的水系演变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局部改变,如隆起、凹陷、褶皱、断层等,可能引起水系的演变。以地壳隆起为例,地壳隆起可以阻断(切断)原有的水系,使原有水系一分为二。如青海湖(图1)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黄河水系的一部分,湖水经古倒淌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曾经是一个淡水湖泊。后来,青海湖东部日月山等地区地壳隆起,迫使倒淌河倒转流向,自东南向西北注入青海湖,阻断了青海湖和黄河的水系联系,青海湖开始成为一个内陆封闭湖泊,逐渐演化成为咸水湖。2.岩浆活动导致的水系演变火山喷发的岩浆阻塞了河道,会导致某一区域的水系发生改变。如图2所示,土耳其的凡湖地处高原上的构造盆地,原本由穆拉特河作为出水口,但内姆鲁特火山喷发的岩浆阻塞了这一河道,使得凡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内陆咸水湖。3.河流袭夺导致的水系演变分水岭两侧水系所处的地势高低和侵蚀能力存在差异,若地势较低一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率较快,切穿分水岭,抢夺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水系,使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河流袭夺发生后,断头河由于水量减少,水流与原来形成的谷地规模不相称,并且断头河流速变缓,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大量堆积,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泽或湖泊;而袭夺河上游的水量增加,且流速加快,因此可能在原有较为宽阔的河谷基础上,继续下切,形成不同类型河谷的嵌套现象。如图3、图4所示:4.气候变化导致的水系变化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湖泊的水量收支,使封闭湖盆中的湖泊在内流水系与外流水系之间相互转化。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因此卓乃湖水位上升、湖水外泄,进而与下游水系贯通。如图5所示:5.人类活动导致的水系变化人类活动如建设用地增加导致水系被填埋、开挖新河、裁弯取直等也会影响水系格局。总之,河流水系的演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是在某一时期可能以某种因素为主。(2024·吉林白山模拟)温尼伯湖是北美洲中部的淡水湖泊,为冰期时古冰川湖的残迹。冰期时由大陆冰川穿掘而成古冰川湖,面积巨大。冰川消融初期,湖水曾经通过红河注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泊面积也大大萎缩。如图示意目前温尼伯湖及周边水系。据此完成1~2题。1234预测演练561.推测冰期时古冰川湖的水面海拔A.低于现今的温尼伯湖B.高于现今的温尼伯湖C.和现今的温尼伯湖保持一致D.无法确定12345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温尼伯湖湖面面积的变化主要受冰川补给量的影响;冰川消融初期,补给量大,湖泊水量增加,面积增大,水位较高,可通过红河注入密西西比河;后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减小,补给量减小,加上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湖面萎缩,导致如今温尼伯湖低于冰期时古冰川湖的水面海拔,故选B。2341562341562.温尼伯湖外泄通道的改变对红河水文特征的影响有①年径流量减少②结冰期缩短③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④河床沉积加剧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②③√23415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冰川消融初期,湖水曾经通过红河注入密西西比河,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泊面积也大大萎缩。由于温尼伯湖水位降低,改为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泊水不再补给红河,红河的年径流量减小,没有湖泊的调节作用,红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①③正确;结冰期与温度有关,与外泄通道改变无关,排除②;注入红河流量减少,泥沙含量减少,河床沉积减少,排除④。故选C。23415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如图为“某地区河流袭夺前和袭夺后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6234153.发生河流袭夺后,关于被袭夺河流下游水文特征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流量增大,流速减小B.流量增大,流速增大C.流量减小,流速减小D.流量减小,流速增大6√234156据材料可知,河流袭夺后,被袭夺河流的上游流入袭夺河,被袭夺河河流下游水体来源减少,水量减少,流速变慢,泥沙沉积作用增强,故选C。2341564.导致河流发生袭夺的原因可能是A.甲河流地势高于乙河流B.甲河流所在河谷岩性比乙河流更加坚硬C.甲河流一侧降水更加丰富,侵蚀更强D.乙河流下游发生地壳下降运动√234156读图,甲河袭夺乙河导致乙河上游流入甲河,故乙河上游地势高于甲河,A错误;甲河袭夺乙河说明甲河溯源侵蚀作用强烈,先切穿分水岭,故甲河河谷岩性应比乙河更疏松,B错误;由图可见,甲河侵蚀作用更强烈,说明所在地区降水可能较为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C正确;据材料可知,河流袭夺是受外力侵蚀作用的影响,与地壳运动无关,D错误。故选C。2341565.图中甲处的河流地貌可能是A.山麓冲积扇B.“V”形河谷C.冲积平原D.河口三角洲√234156河流袭夺后,乙河上游流入甲河,乙河流上游地势较高,与甲处存在较大的落差,河流流速快,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产生强烈的下蚀作用,形成“V”形河谷,B正确;甲处以侵蚀作用为主,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为河流沉积地貌,A、C、D错误。23415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白草河与安昌河曾因河流袭夺发生过水系重组(图1、图2分别为重组前和现阶段水系图)。研究发现,本区域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面升降对河流袭夺产生了重要影响(图3为重组前和现阶段河道纵剖面图)。623415(1)描述图中水系重组的过程。6答案 构造运动产生断层,地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断层线附近古白草河落差大于古安昌河,流速较快,溯源侵蚀强;古安昌河断层线以下河段地壳隆升,古白草河地势低于古安昌河,古白草河袭夺了古安昌河上游河段;古安昌河上游河段流入古白草河,白草河流程变长,安昌河流程变短(形成断头河)。23415(2)对比水系重组前,说明水系重组后图中安昌河河段的河道变化。6答案 安昌河河道变短;因地面隆升,流水下蚀作用加剧,河床加深,坡度(比降、坡降)增大。真题专练题号 1 2 3答案 C A B对一对答案123456答案123456(1)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广布,表明适宜人类居住范围较广;而汉代仅见少量遗址散布于西部,表明河网湖沼广布,导致人类居住范围缩小。(2)荆江河段地处平原,曲流多,江流缓慢,属沉积河段;荆江堤坝修筑,使长江泥沙常年在荆江(长江)堤内淤积,导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4.答案123456(3)湘、资、沅等河发源于洞庭湖流域南部(南岭和云贵高原东部),雨季早(4、5月),长江在洞庭湖以上流域雨季晚且长,形成夏秋连续洪水期。长江夏秋洪水远大于湘、资、沅等河春季洪水。宋代之前,洞庭湖洪水主要受湘、资、沅等河影响,以“春溜满涨”为主;宋代以来,受长江洪水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洪水逐渐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4)宋代以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加,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不断增加,泥沙在湖盆沉积速度快于湖盆的沉降速度。4.答案123456(1)由剖面图可知,从下往上,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表明湖水变浅,再到风成砂层表明湖水变干。甲处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比乙处高,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处海拔比乙处高。(或甲处石灰岩层比乙处薄,表明甲处湖相沉积先于乙处结束。)(2)流水侵蚀,构造活动,使P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3)化石:在P处北侧附近沉积地层寻找化石,未发现海相古生物化石。古海岸线:在P处南侧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古海岸线海拔低于同期P处海拔。沉积特征:在P处北侧附近寻找沉积剖面,未发现海相沉积特征。5.答案123456(1)大气降水 冰雪(川)融水 西北干旱半干旱(2)径流季节变化大;河流含沙量较大;山前地形平坦。(3)缓解水资源紧缺;补充地下水;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5.1.晚唐诗人许浑泛舟吴淞江,留下“杨柳北归路,蒹葭(芦苇)南渡舟”的诗句。诗中所述河段南北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坡向 B.热量C.堆积状况 D.盛行风向(2023·福建地理)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下图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3题。√123456答案吴淞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起伏小,坡向造成的自然条件差异极小,不会影响到植被类型的变化,A错;热量和盛行风向都是较大尺度的因素,在河流南北两岸不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更不会对植被类型差异产生影响,排除B、D;唐朝时期吴淞江河道还不稳定,河流两岸会因地转偏向力或者凹岸、凸岸的差异而有侵蚀与淤积的显著差异,会造成两岸泥沙堆积物质有明显的厚度差异,可能影响到河流南北两侧植被种类的差异,选C。123456答案123456答案2.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导致A.长堤以西河湖淤积加强B.吴淞江输沙量减少C.长堤以东湖水冲刷加强D.吴淞江径流量减少(2023·福建地理)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下图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3题。√123456答案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长堤呈南北走向,对太湖、吴淞江起到明显的约束作用,限制了吴淞江河道的摆动,长堤以西河湖泥沙淤积加强,选A。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挟带泥沙的能力提高,输沙量和径流量均显著增加,B、D错;受吴江长堤的阻隔和保护作用,湖水难以再对长堤的东侧产生冲刷作用,C错。123456答案3.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米粮要道”,主要原因是A.吴淞江航道条件改善B.上海工商业发展C.吴淞江防洪能力提高D.上海港泊位不足(2023·福建地理)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下图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3题。√123456答案近代的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吴淞江与京杭运河相连,京杭运河是漕运重要的运粮通道。由于近代上海工商业发展,粮食贸易发达,吴淞江就成为重要的“米粮要道”,选B。123456答案4.(2024·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右面左图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右图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123456答案(1)据左图,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答案 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广布,表明适宜人类居住范围较广;而汉代仅见少量遗址散布于西部,表明河网湖沼广布,导致人类居住范围缩小。123456答案(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答案 荆江河段地处平原,曲流多,江流缓慢,属沉积河段;荆江堤坝修筑,使长江泥沙常年在荆江(长江)堤内淤积,导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123456答案(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答案 湘、资、沅等河发源于洞庭湖流域南部(南岭和云贵高原东部),雨季早(4、5月),长江在洞庭湖以上流域雨季晚且长,形成夏秋连续洪水期。长江夏秋洪水远大于湘、资、沅等河春季洪水。宋代之前,洞庭湖洪水主要受湘、资、沅等河影响,以“春溜满涨”为主;宋代以来,受长江洪水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洪水逐渐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123456答案(4)解释宋代以来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答案 宋代以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加,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不断增加,泥沙在湖盆沉积速度快于湖盆的沉降速度。123456答案5.(2023·福建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图1),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图2)。123456答案(1)根据沉积地层特征,分别说明古大湖区域干旱化和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湖面的依据。答案 由剖面图可知,从下往上,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表明湖水变浅,再到风成砂层表明湖水变干。甲处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比乙处高,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处海拔比乙处高。(或甲处石灰岩层比乙处薄,表明甲处湖相沉积先于乙处结束。)123456答案(2)墨累河曾因P处海拔较高而无法入海,后又经P处重新入海。推测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内、外力作用。答案 流水侵蚀,构造活动,使P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123456答案(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未遭受过海水入侵,如果不考虑构造因素,若为科考队员,你在野外可以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并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答案 化石:在P处北侧附近沉积地层寻找化石,未发现海相古生物化石。古海岸线:在P处南侧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古海岸线海拔低于同期P处海拔。沉积特征:在P处北侧附近寻找沉积剖面,未发现海相沉积特征。123456答案6.(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该河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如图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1)疏勒河补给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地下水等,该河中下游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区。大气降水冰雪(川)融水西北干旱半干旱123456答案6.(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该河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如图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2)简述甲地河道多分汊的主要原因。答案 径流季节变化大;河流含沙量较大;山前地形平坦。123456答案6.(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该河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如图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3)说出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答案 缓解水资源紧缺;补充地下水;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模拟演练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C C D C A B D题号 9 10 11 12答案 C B A A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冰水沉积物堵塞门曲,门曲上游径流外泄受阻形成湖泊(堰塞湖);望昆冰期时,佩枯错流域内蒸发较弱,补给大于支出,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增大并贯通(或合并)成大湖;周边地形复杂,岸线曲折;湖水对湖岸侵蚀加剧,使湖岸线变曲折。(2)佩枯错大湖形成后,水位继续上升外溢或雅鲁藏布江支流 (香扎卢母)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佩枯错与雅鲁藏布江连通;裸鲤从雅鲁藏布江进入佩枯错;间冰期时,堵塞门曲的冰水沉积物被大量侵蚀(或堰塞体溃决),佩枯错湖水再次通过门曲流向朋曲,裸鲤进入朋曲。13.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3)(古大湖湖盆内及门曲流域内)望昆冰期之前的地层未发现裸鲤化石,之后的地层发现裸鲤化石;最高湖岸线高于雅鲁藏布江支流(香扎卢母)分水岭最低处;分水岭最低处存在河湖相沉积物及河流阶地;两大水系的高原裸鲤基因测序具有同源性;裸鲤没有其他途径扩散到门曲。13.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1)东南信风遇到悬崖分水岭阻挡抬升,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强,物质疏松,易受外力侵蚀。(2)水系重组后,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流水侵蚀能力增强,在下游谷地的基础上下切,形成嵌入的深切谷地;河流搬运的物质增加,局部地区河流流速减慢时,沉积物增多,河谷变宽。(3)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河流汇水面积有限,搬运物质有限;河口海域水深岸陡;河口处海水搬运作用强。14.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3)证据1:乙处河流沉积地层中发现沉积物来自晋陕峡谷以北地区。论证:河流贯通后,晋陕峡谷以北地区的沉积物被搬运至乙处堆积。证据2:乙处近地表的上下地层沉积物来源区存在差异。论证:乙处地层下层的沉积物来自附近地区,上层的沉积物来自晋陕峡谷以北地区,说明峡谷贯通。14.1234567891011121314(2024·湖北十一校联考)自然界中,相邻两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面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据此完成1~3题。1.发生河流袭夺前,图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的走向是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读图1,发生河流袭夺前,两水系之间分水岭是两河间的各支流的源头的连线方向。结合指向标,分水岭走向是南北走向,A对。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024·湖北十一校联考)自然界中,相邻两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面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据此完成1~3题。2.该分水岭由Ⅰ演化到Ⅲ的主要原因是A.风化作用 B.流水下蚀C.溯源侵蚀 D.地壳运动√1234567891011答案1213读图2可知,该分水岭位于河流源头,河流溯源侵蚀作用导致分水岭海拔降低,C对。14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024·湖北十一校联考)自然界中,相邻两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面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据此完成1~3题。3.河流袭夺后,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A.甲 B.乙C.丙 D.丁√山岭东侧河流海拔低,由于河流袭夺,图1中西侧河流甲段注入东侧河流,丙处位于甲河下游,甲河段的水部分流向丁处,导致下游的丙河段水量减少,C正确;图中甲、乙两处水量不变,丁河段水量增大,A、B、D错误。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1234567891011答案1213(2024·山西太原模拟)研究表明,晚第四纪时在长江的源头——通天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准平原面上发育一条流向东南的古河流,河谷宽阔、平坦。随后该区域出现断层,地壳运动较为活跃,准平原两侧地势起伏加剧。随着时间推移,古河流河道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湖,后期有些内流湖流域并入通天河或澜沧江流域。下图示意该区域晚第四纪时地形、河流分布。据此完成4~6题。4.古河流A.水流湍急,下蚀作用强B.水流湍急,侧蚀作用强C.水流平稳,下蚀作用强D.水流平稳,侧蚀作用强14√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据材料可知,古河流发育于准平原面上,河谷宽阔,流速较缓,侧蚀作用强,下蚀作用弱,故选D。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024·山西太原模拟)研究表明,晚第四纪时在长江的源头——通天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准平原面上发育一条流向东南的古河流,河谷宽阔、平坦。随后该区域出现断层,地壳运动较为活跃,准平原两侧地势起伏加剧。随着时间推移,古河流河道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湖,后期有些内流湖流域并入通天河或澜沧江流域。下图示意该区域晚第四纪时地形、河流分布。据此完成4~6题。5.沿古河道形成多个内流湖泊的主要原因是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地壳运动D.熔岩堵塞√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古河流流域发育断层,地壳发生升降运动,多处地壳抬升阻断分割了古河道,地壳下降或低洼处积水成湖,湖水无法外泄而成为内流湖,C正确。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024·山西太原模拟)研究表明,晚第四纪时在长江的源头——通天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准平原面上发育一条流向东南的古河流,河谷宽阔、平坦。随后该区域出现断层,地壳运动较为活跃,准平原两侧地势起伏加剧。随着时间推移,古河流河道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湖,后期有些内流湖流域并入通天河或澜沧江流域。下图示意该区域晚第四纪时地形、河流分布。据此完成4~6题。6.影响内流区并入外流区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溯源侵蚀B.积雪融水量大C.湖水溶蚀作用D.湖泊断层错位√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地壳运动导致准平原面两侧地势变陡,通天河、澜沧江的支流持续溯源侵蚀,最终切穿内流湖与河流的分水岭,导致内流湖水外泄,A正确。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024·湖北武汉调研)古洮河曾经自西向东流经岷县,后因岷县东部地区相对高度发生显著改变,河流断流,在岷县地区形成堰塞湖。研究表明,木寨岭至岷县河段也曾为古河道,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形成现在的洮河水系(下图)。如今洮河上、下游分别流经青藏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上游比下游河道平缓。据此完成7~9题。7.洮河流经岷县掉头转向,是由于岷县东部地区发生了强烈的A.地壳下沉 B.地壳抬升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洮河曾经自西向东流经岷县,后因岷县东部地区相对高度发生显著抬升(地壳抬升),形成堰塞湖,导致洮河流向改变,故选B。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024·湖北武汉调研)古洮河曾经自西向东流经岷县,后因岷县东部地区相对高度发生显著改变,河流断流,在岷县地区形成堰塞湖。研究表明,木寨岭至岷县河段也曾为古河道,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形成现在的洮河水系(下图)。如今洮河上、下游分别流经青藏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上游比下游河道平缓。据此完成7~9题。8.有关木寨岭至岷县河段流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直向南 B.前期向北,后期向南C.一直向北 D.前期向南,后期向北√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据材料可知,木寨岭处有分水岭,早期木寨岭地势高,岷县地势低,河流自北向南流;后来岷县地壳抬升,河流由岷县自南向北切穿分水岭,向北流,故木寨岭至岷县河段前期流向为向南,后期流向为向北,选D。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024·湖北武汉调研)古洮河曾经自西向东流经岷县,后因岷县东部地区相对高度发生显著改变,河流断流,在岷县地区形成堰塞湖。研究表明,木寨岭至岷县河段也曾为古河道,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形成现在的洮河水系(下图)。如今洮河上、下游分别流经青藏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上游比下游河道平缓。据此完成7~9题。9.如今,与下游河道相比,上游河道的①水量较小 ②落差较小③沉积作用较强 ④下蚀作用较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由材料“上游比下游河道平缓”可知,上游河流落差小,流速慢,下蚀作用较弱,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②③正确、④错误;上游支流众多,集水面积大,水量大,①错误,故选C。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024·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素养测试)吉兰泰盐湖(图1)是我国大型内陆盐湖之一,湖岸边有大量的盐分析出。吉兰泰盐湖西南部外围分布着由大量堆积物形成的三道湖堤带(图2),指示该区域湖泊的演化和区域环境变化,研究发现黄河曾经和吉兰泰古湖相连。据此完成10~12题。10.推测古湖堤形成时的地理环境为A.湖水水位下降 B.湖岸线稳定C.气候干燥 D.径流量年际波动大√古湖堤形成时,湖水水位处于稳定阶段(或湖岸线稳定),气候较为湿润,径流量较大,入湖泥沙较多。故答案为B。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024·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素养测试)吉兰泰盐湖(图1)是我国大型内陆盐湖之一,湖岸边有大量的盐分析出。吉兰泰盐湖西南部外围分布着由大量堆积物形成的三道湖堤带(图2),指示该区域湖泊的演化和区域环境变化,研究发现黄河曾经和吉兰泰古湖相连。据此完成10~12题。11.推测图2所示演变阶段吉兰泰盐湖主要的变化特征是A.水位阶段下降 B.面积阶段扩大C.盐度持续增加 D.流域面积减小√1234567891011答案1213图2所示演变阶段吉兰泰盐湖古湖堤位置向湖心变动,气候较干旱,河流径流量减少(干涸),湖水水位阶段下降(或湖岸线退缩),湖泊面积不断变小,湖水盐度不断增加至饱和后可能不变。故答案为A。14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12.湖泊变化与区域气候密切相关,根据三道湖堤带位置从Ⅰ—Ⅲ变化推测区域古气候的演变过程经历了A.三个湿润期,两个干旱期B.两个湿润期,两个干旱期C.两个湿润期,三个干旱期D.一个湿润期,一个干旱期√古湖堤形成时,湖水水位处于稳定阶段(或湖岸线稳定),气候较为湿润,径流量较大,入湖泥沙较多;古湖堤位置向湖心变动时,气候较干旱,河流径流量减少(干涸),湖水水位下降(或湖岸线退缩),沉积物来源少且分布分散,难以形成湖堤;三道湖堤带位置由外向内变动,且中间有间隔,说明气候经历阶段性干湿变化(三道湖堤代表了三个古气候湿润期,中间为两个干旱期)。故答案为A。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13.(2024·广东深圳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距今约80万年前,门曲汇入朋曲(恒河二级支流)。距今约80万~60万年前的望昆冰期时,门曲河床中堆积了大量冰水沉积物,随后佩枯错湖岸线大幅变长。距今约6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进入史上最大的间冰期,门曲河床中的冰水沉积物被大量侵蚀,佩枯错在距今约51万年前通过门曲汇入朋曲。高原裸鲤原先仅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由于水系的连通扩散到了朋曲,佩枯错充当了水系间鱼类扩散的“踏脚石”。如图示意佩枯错周边地貌及水系变化。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1)分析望昆冰期时佩枯错湖岸线大幅变长的原因。答案 冰水沉积物堵塞门曲,门曲上游径流外泄受阻形成湖泊(堰塞湖);望昆冰期时,佩枯错流域内蒸发较弱,补给大于支出,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增大并贯通(或合并)成大湖;周边地形复杂,岸线曲折;湖水对湖岸侵蚀加剧,使湖岸线变曲折。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从河湖水系演变角度,推测高原裸鲤从雅鲁藏布江扩散到朋曲的过程。答案 佩枯错大湖形成后,水位继续上升外溢或雅鲁藏布江支流 (香扎卢母)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佩枯错与雅鲁藏布江连通;裸鲤从雅鲁藏布江进入佩枯错;间冰期时,堵塞门曲的冰水沉积物被大量侵蚀(或堰塞体溃决),佩枯错湖水再次通过门曲流向朋曲,裸鲤进入朋曲。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3)指出进一步证明裸鲤从雅鲁藏布江扩散到朋曲还需要寻找的证据。答案 (古大湖湖盆内及门曲流域内)望昆冰期之前的地层未发现裸鲤化石,之后的地层发现裸鲤化石;最高湖岸线高于雅鲁藏布江支流(香扎卢母)分水岭最低处;分水岭最低处存在河湖相沉积物及河流阶地;两大水系的高原裸鲤基因测序具有同源性;裸鲤没有其他途径扩散到门曲。14.(2024·四川遂宁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马达加斯加以其红色土壤覆盖的高原和环绕高原的大悬崖山脉而闻名。马纳纳拉河溯源切穿旧的悬崖分水岭后,连接其他水系,流域面积扩大,导致悬崖分水岭局部西移。水系重组后,马纳纳拉河下游大冲大淤,但河口仍然未能发育大型三角洲。如图示意马达加斯加东部局部水系。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1)从气候的角度,说明该地悬崖分水岭易被河流切穿的原因。答案 东南信风遇到悬崖分水岭阻挡抬升,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强,物质疏松,易受外力侵蚀。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2)分析马纳纳拉河完成水系重组后下游河谷形态的变化。答案 水系重组后,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流水侵蚀能力增强,在下游谷地的基础上下切,形成嵌入的深切谷地;河流搬运的物质增加,局部地区河流流速减慢时,沉积物增多,河谷变宽。1234567891011答案121314(3)简述马纳纳拉河河口难以发育大型三角洲的条件。答案 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河流汇水面积有限,搬运物质有限;河口海域水深岸陡;河口处海水搬运作用强。专题5 时空综合主题3 水系演变[真题专练]分值:100分(选择题1~3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023·福建地理)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下图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3题。1.晚唐诗人许浑泛舟吴淞江,留下“杨柳北归路,蒹葭(芦苇)南渡舟”的诗句。诗中所述河段南北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坡向 B.热量C.堆积状况 D.盛行风向2.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导致( )A.长堤以西河湖淤积加强B.吴淞江输沙量减少C.长堤以东湖水冲刷加强D.吴淞江径流量减少3.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米粮要道”,主要原因是( )A.吴淞江航道条件改善B.上海工商业发展C.吴淞江防洪能力提高D.上海港泊位不足4.(2024·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下面左图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右图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1)据左图,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8分)(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6分)(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8分)(4)解释宋代以来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8分)5.(2023·福建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图1),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图2)。(1)根据沉积地层特征,分别说明古大湖区域干旱化和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湖面的依据。(8分)(2)墨累河曾因P处海拔较高而无法入海,后又经P处重新入海。推测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内、外力作用。(8分)(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未遭受过海水入侵,如果不考虑构造因素,若为科考队员,你在野外可以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并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8分)6.(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材料 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该河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下图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1)疏勒河补给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地下水等,该河中下游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___区。(6分)(2)简述甲地河道多分汊的主要原因。(8分)(3)说出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8分)[模拟演练]分值:100分(选择题1~12题,每小题6分,共72分)(2024·湖北十一校联考)自然界中,相邻两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面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据此完成1~3题。1.发生河流袭夺前,图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的走向是(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2.该分水岭由Ⅰ演化到Ⅲ的主要原因是( )A.风化作用 B.流水下蚀C.溯源侵蚀 D.地壳运动3.河流袭夺后,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甲 B.乙 C.丙 D.丁(2024·山西太原模拟)研究表明,晚第四纪时在长江的源头——通天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准平原面上发育一条流向东南的古河流,河谷宽阔、平坦。随后该区域出现断层,地壳运动较为活跃,准平原两侧地势起伏加剧。随着时间推移,古河流河道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湖,后期有些内流湖流域并入通天河或澜沧江流域。下图示意该区域晚第四纪时地形、河流分布。据此完成4~6题。4.古河流( )A.水流湍急,下蚀作用强B.水流湍急,侧蚀作用强C.水流平稳,下蚀作用强D.水流平稳,侧蚀作用强5.沿古河道形成多个内流湖泊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C.地壳运动 D.熔岩堵塞6.影响内流区并入外流区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溯源侵蚀 B.积雪融水量大C.湖水溶蚀作用 D.湖泊断层错位答案 4.D 5.C 6.A解析 第4题,据材料可知,古河流发育于准平原面上,河谷宽阔,流速较缓,侧蚀作用强,下蚀作用弱,故选D。第5题,古河流流域发育断层,地壳发生升降运动,多处地壳抬升阻断分割了古河道,地壳下降或低洼处积水成湖,湖水无法外泄而成为内流湖,C正确。第6题,地壳运动导致准平原面两侧地势变陡,通天河、澜沧江的支流持续溯源侵蚀,最终切穿内流湖与河流的分水岭,导致内流湖水外泄,A正确。(2024·湖北武汉调研)古洮河曾经自西向东流经岷县,后因岷县东部地区相对高度发生显著改变,河流断流,在岷县地区形成堰塞湖。研究表明,木寨岭至岷县河段也曾为古河道,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形成现在的洮河水系(下图)。如今洮河上、下游分别流经青藏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上游比下游河道平缓。据此完成7~9题。7.洮河流经岷县掉头转向,是由于岷县东部地区发生了强烈的( )A.地壳下沉 B.地壳抬升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8.有关木寨岭至岷县河段流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直向南 B.前期向北,后期向南C.一直向北 D.前期向南,后期向北9.如今,与下游河道相比,上游河道的( )①水量较小 ②落差较小 ③沉积作用较强 ④下蚀作用较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4·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素养测试)吉兰泰盐湖(图1)是我国大型内陆盐湖之一,湖岸边有大量的盐分析出。吉兰泰盐湖西南部外围分布着由大量堆积物形成的三道湖堤带(图2),指示该区域湖泊的演化和区域环境变化,研究发现黄河曾经和吉兰泰古湖相连。据此完成10~12题。10.推测古湖堤形成时的地理环境为( )A.湖水水位下降 B.湖岸线稳定C.气候干燥 D.径流量年际波动大11.推测图2所示演变阶段吉兰泰盐湖主要的变化特征是( )A.水位阶段下降 B.面积阶段扩大C.盐度持续增加 D.流域面积减小12.湖泊变化与区域气候密切相关,根据三道湖堤带位置从Ⅰ—Ⅲ变化推测区域古气候的演变过程经历了( )A.三个湿润期,两个干旱期B.两个湿润期,两个干旱期C.两个湿润期,三个干旱期D.一个湿润期,一个干旱期13.(2024·广东深圳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距今约80万年前,门曲汇入朋曲(恒河二级支流)。距今约80万~60万年前的望昆冰期时,门曲河床中堆积了大量冰水沉积物,随后佩枯错湖岸线大幅变长。距今约6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进入史上最大的间冰期,门曲河床中的冰水沉积物被大量侵蚀,佩枯错在距今约51万年前通过门曲汇入朋曲。高原裸鲤原先仅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由于水系的连通扩散到了朋曲,佩枯错充当了水系间鱼类扩散的“踏脚石”。下图示意佩枯错周边地貌及水系变化。(1)分析望昆冰期时佩枯错湖岸线大幅变长的原因。(4分)(2)从河湖水系演变角度,推测高原裸鲤从雅鲁藏布江扩散到朋曲的过程。(4分)(3)指出进一步证明裸鲤从雅鲁藏布江扩散到朋曲还需要寻找的证据。(6分)14.(2024·四川遂宁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马达加斯加以其红色土壤覆盖的高原和环绕高原的大悬崖山脉而闻名。马纳纳拉河溯源切穿旧的悬崖分水岭后,连接其他水系,流域面积扩大,导致悬崖分水岭局部西移。水系重组后,马纳纳拉河下游大冲大淤,但河口仍然未能发育大型三角洲。下图示意马达加斯加东部局部水系。(1)从气候的角度,说明该地悬崖分水岭易被河流切穿的原因。(4分)(2)分析马纳纳拉河完成水系重组后下游河谷形态的变化。(4分)(3)简述马纳纳拉河河口难以发育大型三角洲的条件。(6分)答案精析真题专练1.C 2.A 3.B [第1题,吴淞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起伏小,坡向造成的自然条件差异极小,不会影响到植被类型的变化,A错;热量和盛行风向都是较大尺度的因素,在河流南北两岸不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更不会对植被类型差异产生影响,排除B、D;唐朝时期吴淞江河道还不稳定,河流两岸会因地转偏向力或者凹岸、凸岸的差异而有侵蚀与淤积的显著差异,会造成两岸泥沙堆积物质有明显的厚度差异,可能影响到河流南北两侧植被种类的差异,选C。第2题,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长堤呈南北走向,对太湖、吴淞江起到明显的约束作用,限制了吴淞江河道的摆动,长堤以西河湖泥沙淤积加强,选A。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挟带泥沙的能力提高,输沙量和径流量均显著增加,B、D错;受吴江长堤的阻隔和保护作用,湖水难以再对长堤的东侧产生冲刷作用,C错。第3题,近代的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吴淞江与京杭运河相连,京杭运河是漕运重要的运粮通道。由于近代上海工商业发展,粮食贸易发达,吴淞江就成为重要的“米粮要道”,选B。]4.(1)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广布,表明适宜人类居住范围较广;而汉代仅见少量遗址散布于西部,表明河网湖沼广布,导致人类居住范围缩小。(2)荆江河段地处平原,曲流多,江流缓慢,属沉积河段;荆江堤坝修筑,使长江泥沙常年在荆江(长江)堤内淤积,导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3)湘、资、沅等河发源于洞庭湖流域南部(南岭和云贵高原东部),雨季早(4、5月),长江在洞庭湖以上流域雨季晚且长,形成夏秋连续洪水期。长江夏秋洪水远大于湘、资、沅等河春季洪水。宋代之前,洞庭湖洪水主要受湘、资、沅等河影响,以“春溜满涨”为主;宋代以来,受长江洪水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洪水逐渐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4)宋代以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加,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不断增加,泥沙在湖盆沉积速度快于湖盆的沉降速度。5.(1)由剖面图可知,从下往上,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表明湖水变浅,再到风成砂层表明湖水变干。甲处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比乙处高,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处海拔比乙处高。(或甲处石灰岩层比乙处薄,表明甲处湖相沉积先于乙处结束。)(2)流水侵蚀,构造活动,使P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3)化石:在P处北侧附近沉积地层寻找化石,未发现海相古生物化石。古海岸线:在P处南侧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古海岸线海拔低于同期P处海拔。沉积特征:在P处北侧附近寻找沉积剖面,未发现海相沉积特征。6.(1)大气降水 冰雪(川)融水 西北干旱半干旱(2)径流季节变化大;河流含沙量较大;山前地形平坦。(3)缓解水资源紧缺;补充地下水;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模拟演练1.A 2.C 3.C [第1题,读图1,发生河流袭夺前,两水系之间分水岭是两河间的各支流的源头的连线方向。结合指向标,分水岭走向是南北走向,A对。第2题,读图2可知,该分水岭位于河流源头,河流溯源侵蚀作用导致分水岭海拔降低,C对。第3题,读图2,山岭东侧河流海拔低,由于河流袭夺,图1中西侧河流甲段注入东侧河流,丙处位于甲河下游,甲河段的水部分流向丁处,导致下游的丙河段水量减少,C正确;图中甲、乙两处水量不变,丁河段水量增大,A、B、D错误。]4.D 5.C 6.A [第4题,据材料可知,古河流发育于准平原面上,河谷宽阔,流速较缓,侧蚀作用强,下蚀作用弱,故选D。第5题,古河流流域发育断层,地壳发生升降运动,多处地壳抬升阻断分割了古河道,地壳下降或低洼处积水成湖,湖水无法外泄而成为内流湖,C正确。第6题,地壳运动导致准平原面两侧地势变陡,通天河、澜沧江的支流持续溯源侵蚀,最终切穿内流湖与河流的分水岭,导致内流湖水外泄,A正确。]7.B 8.D 9.C [第7题,洮河曾经自西向东流经岷县,后因岷县东部地区相对高度发生显著抬升(地壳抬升),形成堰塞湖,导致洮河流向改变,故选B。第8题,据材料可知,木寨岭处有分水岭,早期木寨岭地势高,岷县地势低,河流自北向南流;后来岷县地壳抬升,河流由岷县自南向北切穿分水岭,向北流,故木寨岭至岷县河段前期流向为向南,后期流向为向北,选D。第9题,由材料“上游比下游河道平缓”可知,上游河流落差小,流速慢,下蚀作用较弱,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②③正确、④错误;上游支流众多,集水面积大,水量大,①错误,故选C。]10.B 11.A 12.A [第10题,古湖堤形成时,湖水水位处于稳定阶段(或湖岸线稳定),气候较为湿润,径流量较大,入湖泥沙较多。故答案为B。第11题,图2所示演变阶段吉兰泰盐湖古湖堤位置向湖心变动,气候较干旱,河流径流量减少(干涸),湖水水位阶段下降(或湖岸线退缩),湖泊面积不断变小,湖水盐度不断增加至饱和后可能不变。故答案为A。第12题,古湖堤形成时,湖水水位处于稳定阶段(或湖岸线稳定),气候较为湿润,径流量较大,入湖泥沙较多;古湖堤位置向湖心变动时,气候较干旱,河流径流量减少(干涸),湖水水位下降(或湖岸线退缩),沉积物来源少且分布分散,难以形成湖堤;三道湖堤带位置由外向内变动,且中间有间隔,说明气候经历阶段性干湿变化(三道湖堤代表了三个古气候湿润期,中间为两个干旱期)。故答案为A。]13.(1)冰水沉积物堵塞门曲,门曲上游径流外泄受阻形成湖泊(堰塞湖);望昆冰期时,佩枯错流域内蒸发较弱,补给大于支出,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增大并贯通(或合并)成大湖;周边地形复杂,岸线曲折;湖水对湖岸侵蚀加剧,使湖岸线变曲折。(2)佩枯错大湖形成后,水位继续上升外溢或雅鲁藏布江支流 (香扎卢母)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佩枯错与雅鲁藏布江连通;裸鲤从雅鲁藏布江进入佩枯错;间冰期时,堵塞门曲的冰水沉积物被大量侵蚀(或堰塞体溃决),佩枯错湖水再次通过门曲流向朋曲,裸鲤进入朋曲。(3)(古大湖湖盆内及门曲流域内)望昆冰期之前的地层未发现裸鲤化石,之后的地层发现裸鲤化石;最高湖岸线高于雅鲁藏布江支流(香扎卢母)分水岭最低处;分水岭最低处存在河湖相沉积物及河流阶地;两大水系的高原裸鲤基因测序具有同源性;裸鲤没有其他途径扩散到门曲。14.(1)东南信风遇到悬崖分水岭阻挡抬升,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强,物质疏松,易受外力侵蚀。(2)水系重组后,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流水侵蚀能力增强,在下游谷地的基础上下切,形成嵌入的深切谷地;河流搬运的物质增加,局部地区河流流速减慢时,沉积物增多,河谷变宽。(3)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河流汇水面积有限,搬运物质有限;河口海域水深岸陡;河口处海水搬运作用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5 主题3 水系演变 练习(含解析).docx 第一部分 素养2 专题5 主题3 水系演变 学案(含答案).docx 第一部分 素养2 专题5 主题3 水系演变.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