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主题7 收支平衡(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主题7 收支平衡(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主题7 收支平衡
(2024·广东地理)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下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2024·湖北地理)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多咸水。该区砂岩与泥岩(含盐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补给、谷地排泄”的特点。研究发现,地下水排泄条件好,盐分不易积累,发育淡水;反之则发育咸水。下图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条件。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分析,下列情况中,地下水排泄条件最好的是(  )
A.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B.顺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C.逆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D.逆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4.图中所示的四个钻孔中可打出淡水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为保证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该区地下水开采的最优策略是(  )
A.在断裂带附近开采
B.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
C.在含泥岩地层开采
D.在井深较浅处分散式开采
6.(湖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种辐射
2.水平衡
(1)基本原理
①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蓄水变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变化量。
②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水量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
③水量关系
(2)应用
水在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水资源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消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即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
收入 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输入;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
支出 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水平衡原理常用于解释湖泊面积大小的变化、湖水盐度的变化、沼泽湿地的演化过程等。如“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
即:水的收入是①②,水的支出是③④,①+②<③+④,即收入<支出,死海面积缩小。
3.河流冲淤原理
(1)冲淤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淤积为主。
④应用: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响,河海作用强弱“此消彼长”,会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变化。
(2)影响冲淤的因素
(2024·广东汕头模拟)受河流径流与涨潮流共同影响,长江入海通道北支入海口(图a)存在水沙交换现象。图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个港口的水深变化。总体来看,北支的冲淤演变趋势以淤积为主,部分地区表现为冲刷。据此完成1~2题。
1.与北支下段北岸相比,南岸泥沙淤积严重的自然原因是南岸(  )
A.海岸地形坡度较大
B.河流的流速较快
C.受涨潮流侵蚀较弱
D.地壳抬升更明显
2.与2007年相比,2016年北支入海通道出现的变化是(  )
A.河床总体深度保持稳定
B.上段河床泥沙持续淤积
C.中段更易发生海水倒灌
D.下段河床泥沙流失加剧
(2024·福建龙岩模拟)径流深度是指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中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所得的值。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我国南方某河指定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为792 km2,下表示意该河流域内1999~2001年的有关数据。据此完成3~5题。
年份 年径流量(亿m3) 年降水量(mm) 径流系数
1999 7.415 1 500.0 0.624
2000 10.300 2 055.5 0.633
2001 8.946 1 660.3 0.680
3.该河流1999~2001年有关数据的变化特点为(  )
A.年降水量先大后小,流域面积渐小
B.年径流量先大后小,径流系数渐小
C.径流深度先大后小,径流系数渐大
D.径流深度逐渐变小,径流系数渐大
4.1999~2001年该河径流系数变化,说明该流域面积内(  )
A.年蒸发量减小 B.降水强度变大
C.植被覆盖增加 D.水田面积扩大
5.研究当地径流系数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该地(  )
A.防治洪涝灾害 B.减轻水土流失
C.预报地质灾害 D.优化土地利用
6.(2024·安徽合肥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平流雾指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雾,是沿海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已基本实现了“雾航不误航”,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2019年4月7~8日,台湾海峡盛行近5级的西南风,北部有平流雾分布(下图)。8日6时后平流雾逐渐消散。
(1)简述此次台湾海峡北部平流雾的形成机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测此次平流雾在6时后逐渐消散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次平流雾发生期间,列举地理信息技术在保障“雾航不误航”中的应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真题体验
1.B 2.D [第1题,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2~4月降水量远小于7~9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较少,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与7~9月相比,西双版纳2~4月离太阳直射点更远,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第2题,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层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错误;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在不同月份均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月份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始终是大气的热源,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有效辐射夏季较冬季小,故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
3.A 4.A 5.D [第3题,依据材料信息“丘坡补给、谷地排泄”和图示信息可知,顺向坡岩层倾向和坡向一致,利于地下水排泄,逆向坡不利于地下水排泄,C、D错误;依据图中“咸淡水界限”可知,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泉),有利于地下水排泄,盐分不易积累,表层淡水范围大,A正确;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不利于地下水排泄,表层淡水范围小,B错误。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丙、丁钻孔位于咸淡水界线以下,为咸水,B、C、D错误;甲钻孔位于咸淡水界线之上,为淡水,A正确。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断裂带位于逆向坡,不利于地下水排泄,发育咸水,A错误;泥岩为隔水层,不具备储水条件,不能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B、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下水有咸淡水交界,井深较浅处为淡水,分散式开采能够提供充足水量,D正确。]
6.(1)流速变化:慢—快—慢 (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加快,长江加剧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长江河道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
(2)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3)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
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解析 (1)河流流速大小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材料信息表明,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由此推断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为慢—快—慢(或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关洲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洲岛的形成过程:早期,该河流现关洲岛位置为河漫滩,此时无岛,河道为单一型河道,由于南岸河漫滩地处河流凹岸,随着流速变快,流水侵蚀南岸河漫滩,车阳河与长江之间的河漫滩逐渐消失,长江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水下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流水侵蚀使得南岸南迁,河道变宽,水下浅滩处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在水下浅滩处,逐渐抬高,从而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江心洲把长江该河段分隔为南、北两个河道,使得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2)据图2显示,流量大于20 000 m3/s时,南河道流量分流比小于北河道流量分流比,表明随着长江水位提高,进入北河道的水流量更多,此时北河道为主河道,其原因与南、北河道的形态密切相关,由于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水位上升时,河面宽度增长迅速,流量增大,易于洪水期过水;流量小于20 000 m3/s时,南河道流量分流比大于北河道流量分流比,表明在长江低水位时,进入南河道的水流量更多,此时南河道为主河道,这主要是由于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枯水期较深河水更容易经该河道向下流动,而洪水期随着水位上升,河面宽度增长较小,通过洪水量增长不大。(3)本试题为开放性试题,因此必须先表明观点,然后针对表明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如果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向北移动、南岸向南移动和北岸向南移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关洲岛相对向北移动;文字材料信息表明,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三峡等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使得关洲岛与北岸相隔变近,关洲岛相对北移;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一年中南河道为主河道的时间就会延长,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使得关洲岛相对北移。如果不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相对不移动或相对向南移动(关洲岛本身向南移动、南岸向北移动和北岸向北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材料信息表明,关洲河段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加上为了保护南岸,可能建设有大量护岸工程,稳固长江南岸,使南岸向南移动缓慢;上游水库蓄水拦沙,有可能使得该河段侵蚀和沉积处于平衡状况,使得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不会移动;图中显示,关洲岛南岸为凸岸,沉积明显,关洲岛北岸为凹岸,不断被侵蚀,使得关洲岛与南岸距离变近,相对向南移动。
预测演练
1.C 2.C [第1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自东向西的涨潮流侵蚀北岸,将河流(自西向东流)带来的泥沙淤积在入海口南岸,故北岸受涨潮流侵蚀较强,南岸受涨潮流侵蚀较弱(以淤积为主),C正确。海岸地形坡度大,不利于泥沙淤积;考虑到崇明岛长期在岸滩开展促淤工程实现围海造陆,故北支下段南岸地形坡度应较小,A错误。河流水流流速较快,以冲刷为主,加剧侵蚀,泥沙淤积较弱,B错误。崇明岛是冲积岛,与地壳抬升无关,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总体上北支冲淤演变趋势以淤积为主,即北支河床深度总体表现为减小,A错误。据图可知,上段河床总体加深,表明以侵蚀冲刷为主,B错误。中段总体表现为冲刷变深,加深幅度大,改善北支涨潮流过流条件,增强北支涨潮流上溯动力;与2007年相比,2016年中段(特别是西部)更易发生海水倒灌,C正确。下段河床演变趋势以淤积为主,D错误。]
3.C 4.B 5.D [第3题,流域面积短期(三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错;径流系数渐大,B错;径流深度等于年径流量除以流域面积,因流域面积不变,故径流深度的变化与年径流量的变化一致,据表可知,年径流量先大后小,故径流深度也先大后小,且径流系数渐大,C正确,D错。第4题,根据文字材料可知,径流系数变化可反映下渗程度,即有多少降水量转化成地下径流后,剩下的地表径流与该流域径流总量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下渗越弱,反之亦然。年均蒸发量主要取决于年均气温,故无法推测年均蒸发量变化,A错;植被覆盖增加和水田面积扩大均有利于下渗,导致径流系数减小,C、D错误;而降水强度变大,不利于下渗,导致径流系数增大,B正确。第5题,径流系数是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才能计算出来的数据,故研究当地径流系数的变化规律,无法提前有效防治洪涝灾害、预报地质灾害,A、C错误;减轻水土流失也要通过其他措施才能实现,B错;通过研究当地径流系数的变化,人类可以干预土地利用类型,如减少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等,从而优化土地利用,增加下渗,减轻洪涝或城市内涝灾害,D正确。]
6.(1)此时,台湾海峡北部(因沿岸寒流)存在较冷海区;台湾海峡盛行西南风,风速(近5级)大小适宜,有利于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海域,下部空气冷却凝结成雾。
(2)6时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海面获得太阳辐射增多,海水温度升高,海气温差减小;当海水温度高于气温时,海水通过潜热输送、长波辐射等使近海面气温升高,大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增强,大气变得不饱和,平流雾逐渐消散。
(3)借助遥感卫星,加强海雾监测,及时准确发布海雾预报;借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增强导航精度和准确性;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优化航行路径,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共116张PPT)
提升核心素养
专题5 时空综合
收支平衡
主题7
(2024·广东地理)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下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真题体验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2~4月降水量远小于7~9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较少,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
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
与7~9月相比,西双版纳2~4月离太阳直射点更远,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
(2024·广东地理)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下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
林冠层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错误;
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在不同月份均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月份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始终是大气的热源,C错误;
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有效辐射夏季较冬季小,故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
(2024·湖北地理)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多咸水。该区砂岩与泥岩(含盐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补给、谷地排泄”的特点。研究发现,地下水排泄条件好,盐分不易积累,发育淡水;反之则发育咸水。下图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条件。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分析,下列情况中,地下水排泄条件最好的是
A.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
 出露地表
B.顺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
 出露地表
C.逆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
 出露地表
D.逆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
 出露地表

依据材料信息“丘坡补给、谷地排泄”和图示信息可知,顺向坡岩层倾向和坡向一致,利于地下水排泄,逆向坡不利于地下水排泄,C、D错误;
依据图中“咸淡水界限”可知,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泉),有利于地下水排泄,盐分不易积累,表层淡水范围大,A正确;
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不利于地下水排泄,表层淡水范围小,B错误。
4.图中所示的四个钻孔中可打出淡水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丙、丁钻孔位于咸淡水界线以下,为咸水,B、C、D错误;
甲钻孔位于咸淡水界线之上,为淡水,A正确。
5.为保证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该区地下水开采的最优策略是
A.在断裂带附近开采
B.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
C.在含泥岩地层开采
D.在井深较浅处分散式开采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断裂带位于逆向坡,不利于地下水排泄,发育咸水,A错误;
泥岩为隔水层,不具备储水条件,不能
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B、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下水有咸淡水交界,井深较浅处为淡水,分散式开采能够提供充足水量,D正确。
6.(湖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
答案 流速变化:慢—快—慢 (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加快,长江加剧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长江河道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
河流流速大小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材料信息表明,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
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由此推断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为慢—快—慢(或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关洲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洲岛的形成过程:早期,该河流现关洲岛位置为河漫滩,此时无岛,河道为单一型河道,由于南岸河漫滩地处河流凹岸,随着流速变快,流水侵蚀南岸河漫滩,车阳河与长江之间的河漫滩逐渐消失,长江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水下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流水侵蚀使得南岸南迁,河道变宽,
水下浅滩处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在水下浅滩处,逐渐抬高,从而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江心洲把
长江该河段分隔为南、北两个河道,使得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
答案 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据图2显示,流量大于20 000 m3/s时,南河道流量分流比小于北河道流量分流比,表明随着长江水位提高,进入北河道的水流量更多,此时北河道为主河道,其原因与南、北河道的形态密切相关,由
于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水位上升时,河面宽度增长迅速,流量增大,易于洪水期过水;流量小于20 000 m3/s时,南河道流量分流比大于北河道流量分流比,表明在长江低水位时,进入南河道的水流量更多,此时南河道为主河道,这主要是由于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枯水期较深河水更容易经该河道向下流动,而洪水期随着水位上升,河面宽度增长较小,通过洪水量增长不大。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
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本试题为开放性试题,因此必须先表明观点,然后针对表明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如果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向北移动、南岸向南移动和北岸向南移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关洲岛相对向北移动;文字材料信息表明,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三峡等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使得关洲岛与北岸相隔变近,关洲岛相对北移;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一年中南河道为主河道的时间就会延长,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使得关洲岛相对北移。如果不赞同未来
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相对不移动或相对向南移动(关洲岛本身向南移动、南岸向北移动和北岸向北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材料信息表明,关洲河段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加上为了保护南岸,可能建设有大量护岸工程,稳固长江南岸,使南岸向南移动缓慢;上游水库蓄水拦沙,有可能使得该河段侵蚀和沉积处于平衡状况,使得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不会移动;图中显示,关洲岛南岸为凸岸,沉积明显,关洲岛北岸为凹岸,不断被侵蚀,使得关洲岛与南岸距离变近,相对向南移动。
主干精讲
1.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种辐射
2.水平衡
(1)基本原理
①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蓄水变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变化量。
②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水量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
③水量关系
(2)应用
水在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水资源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消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即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
收入 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输入;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
支出 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水平衡原理常用于解释湖泊面积大小的变化、湖水盐度的变化、沼泽湿地的演化过程等。如“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
即:水的收入是①②,水的支出是③④,①+②<③+④,即收入<支出,死海面积缩小。
3.河流冲淤原理
(1)冲淤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淤积为主。
④应用: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响,河海作用强弱“此消彼长”,会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变化。
(2)影响冲淤的因素
(2024·广东汕头模拟)受河流径流与涨潮流共同影响,长江入海通道北支入海口(图a)存在水沙交换现象。图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个港口的水深变化。总体来看,北支的冲淤演变趋势以淤积为主,部分地区表现为冲刷。据此完成1~2题。
1.与北支下段北岸相比,南岸泥沙淤积严重的自然原因是南岸
A.海岸地形坡度较大 B.河流的流速较快
C.受涨潮流侵蚀较弱 D.地壳抬升更明显
1
2
3
4

预测演练
5
6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自东向西的涨潮流侵蚀北岸,将河流(自西向东流)带来的泥沙淤积在入海口南岸,故北岸受涨潮流侵蚀较强,南岸受涨潮流侵蚀较弱(以淤积为主),C正确。
海岸地形坡度大,不利于泥沙淤积;考虑到崇明岛长期在岸滩开展促淤工程实现围海造陆,故北支下段南岸地形坡度应较小,A错误。
河流水流流速较快,以冲刷为主,加剧侵蚀,泥沙淤积较弱,B错误。
崇明岛是冲积岛,与地壳抬升无关,D错误。
2
3
4
1
5
6
2
3
4
1
5
6
(2024·广东汕头模拟)受河流径流与涨潮流共同影响,长江入海通道北支入海口(图a)存在水沙交换现象。图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个港口的水深变化。总体来看,北支的冲淤演变趋势以淤积为主,部分地区表现为冲刷。据此完成1~2题。
2.与2007年相比,2016年北支入海通道出现的变化是
A.河床总体深度保持稳定
B.上段河床泥沙持续淤积
C.中段更易发生海水倒灌
D.下段河床泥沙流失加剧

由材料可知,总体上北支冲淤演变趋势以淤积为主,即北支河床深度总体表现为减小,A错误。
据图可知,上段河床总体加深,表明以侵蚀冲刷为主,B错误。
中段总体表现为冲刷变深,加深幅度大,改善北支涨潮流过流条件,增强北支涨潮流上溯动力;与2007年相比,2016年中段(特别是西部)更易发生海水倒灌,C正确。
下段河床演变趋势以淤积为主,D错误。
2
3
4
1
5
6
2
3
4
1
5
(2024·福建龙岩模拟)径流深度是指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中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所得的值。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我国南方某河指定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为792 km2,下表示意该河流域内1999~2001年的有关数据。据此完成3~5题。
6
年份 年径流量(亿m3) 年降水量(mm) 径流系数
1999 7.415 1 500.0 0.624
2000 10.300 2 055.5 0.633
2001 8.946 1 660.3 0.680
2
3
4
1
5
3.该河流1999~2001年有关数据的变化特点为
A.年降水量先大后小,流域面积渐小
B.年径流量先大后小,径流系数渐小
C.径流深度先大后小,径流系数渐大
D.径流深度逐渐变小,径流系数渐大

6
年份 年径流量(亿m3) 年降水量(mm) 径流系数
1999 7.415 1 500.0 0.624
2000 10.300 2 055.5 0.633
2001 8.946 1 660.3 0.680
2
3
4
1
5
流域面积短期(三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错;
径流系数渐大,B错;
径流深度等于年径流量除以流域面积,因流域面积不变,故径流深度的变化与年径流量的变化一致,据表可知,年径流量先大后小,故径流深度也先大后小,且径流系数渐大,C正确,D错。
6
2
3
4
1
5
4.1999~2001年该河径流系数变化,说明该流域面积内
A.年蒸发量减小 B.降水强度变大
C.植被覆盖增加 D.水田面积扩大

6
年份 年径流量(亿m3) 年降水量(mm) 径流系数
1999 7.415 1 500.0 0.624
2000 10.300 2 055.5 0.633
2001 8.946 1 660.3 0.680
根据文字材料可知,径流系数变化可反映下渗程度,即有多少降水量转化成地下径流后,剩下的地表径流与该流域径流总量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下渗越弱,反之亦然。年均蒸发量主要取决于年均气温,故无法推测年均蒸发量变化,A错;
植被覆盖增加和水田面积扩大均有利于下渗,导致径流系数减小,C、D错误;
而降水强度变大,不利于下渗,导致径流系数增大,B正确。
2
3
4
1
5
6
2
3
4
1
5
6
5.研究当地径流系数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该地
A.防治洪涝灾害 B.减轻水土流失
C.预报地质灾害 D.优化土地利用

年份 年径流量(亿m3) 年降水量(mm) 径流系数
1999 7.415 1 500.0 0.624
2000 10.300 2 055.5 0.633
2001 8.946 1 660.3 0.680
2
3
4
1
5
径流系数是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才能计算出来的数据,故研究当地径流系数的变化规律,无法提前有效防治洪涝灾害、预报地质灾害,A、C错误;
减轻水土流失也要通过其他措施才能实现,B错;
通过研究当地径流系数的变化,人类可以干预土地利用类型,如减少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等,从而优化土地利用,增加下渗,减轻洪涝或城市内涝灾害,D正确。
6
2
3
4
1
5
6.(2024·安徽合肥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6
平流雾指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雾,是沿海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已基本实现了“雾航不误航”,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2019年4月7~8日,台湾海峡盛行近5级的西南风,北部有平流雾分布(如图)。8日6时后平流雾逐渐消散。
2
3
4
1
5
(1)简述此次台湾海峡北部平流雾的形成机理。
6
答案 此时,台湾海峡北部(因沿岸寒流)存在较冷海区;台湾海峡盛行西南风,风速(近5级)大小适宜,有利于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海域,下部空气冷却凝结成雾。
2
3
4
1
5
(2)推测此次平流雾在6时后逐渐消散的原因。
6
答案 6时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海面获得太阳辐射增多,海水温度升高,海气温差减小;当海水温度高于气温时,海水通过潜热输送、长波辐射等使近海面气温升高,大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增强,大气变得不饱和,平流雾逐渐消散。
2
3
4
1
5
(3)在此次平流雾发生期间,列举地理信息技术在保障“雾航不误航”中的应用。
6
答案 借助遥感卫星,加强海雾监测,及时准确发布海雾预报;借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增强导航精度和准确性;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优化航行路径,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真题专练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B D D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C D B A A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雾形成前,冷锋过境,锋后大范围降温,下垫面温度低;冷锋过境形成逆温层,大气层结稳定,利于雾的形成;锋后东部海洋上空的暖湿气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冷的下垫面,水汽遇冷易凝结;冷锋过境,锋面降水增加空气湿度,长江及其他水体(洪泽湖、高邮湖)的水汽对周边区域雾的形成起增强作用;偏东风风速较小,利于浓雾天气的形成和维持。
(2)夜间,云层具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和近地面气温下降缓慢,雾发展缓慢。
15.
12
13
14
15
(2022·全国文综乙)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
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
12
13
14
15
同一年份的流量最小值处大体能反映出河床的高度,比较图中不同年份最小流量时的水位高度差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海拔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黄河下游河床是逐年抬升的。每年河床
的抬升是年内多次洪水过程抬升积累的结果,所以每次洪水过程之后,随着洪水退去,流速会降低,泥沙淤积,河床会有一定的抬升。据此推知,洪水来时流速快,水位逐渐抬升;退去时泥沙淤积,水位被抬高,所以O点是来水,水位上涨,流速快;P点是退水,水位被已经淤积的河床抬高,流速减慢。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2022·全国文综乙)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
2.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含沙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确定,A错;
读图可知,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洪峰水位高,B错;
1996年8月洪峰流量只有7 500 m3·s-1
左右,明显小于1958年7月,D错;
1996年8月洪水流量小,而水位海拔高,原因只能是河床海拔高,C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气温一般是通过蒸发来影响湖区水量的,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水量可能就越少。蒸发量虽然也受湖面面积、风力大小、湿度、辐射、气压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气温影响。图中蒸发量
变化幅度较小,意味着气温也没有趋势性明显的变化,A、C错;
图中柱状图显示,降水量略有波动,但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与“水量变化显著”不符,B错;
图示中,有明显变化趋势的只有入湖地表径流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4.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
198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少,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5.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
泊湖岸地区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1
2
3
4
5
6
7
8
根据湖区水量收支差额比较,20世纪80年代蒸发量>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是湖泊面积最小的时期。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的降水量基本一致,蒸发量略有增加,而入湖地表径流量增
加明显,总体来说是湖泊的水量收入>支出,湖水水位升高,湖泊面积扩大,湖岸地区沙尘天气减少,A错;
湖泊面积增大,湖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C错;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入湖地表径流量增大,湖岸地区水资源条件改善,绿洲面积也相应增加,D正确。
灌溉面积扩大,会因引入湖河水灌溉而加剧入湖地表径流量的减少,导致湖泊面积减小,与题意不符,B错。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2022·广东地理)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6~7题。
6.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
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由于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结合材料“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可推知应为
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存在的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使第Ⅰ段河床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
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
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
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2022·广东地理)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6~7题。
7.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
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起,第Ⅱ段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
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
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
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福建地理)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8~9题。
8.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
顺序依次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一般情况下,距湖越近的地区,地下水埋深越浅,距湖越远地下水埋深越深。根据地下水埋深图可推知,甲距离湖泊最远,
乙距离湖泊最近,丙在甲、乙之间。湖泊的干涸过程是湖面逐渐降低,距离湖泊越远意味着形成盐壳的时间越早,所以形成盐壳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福建地理)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8~9题。
9.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乙处还是湖泊,水面的蒸发量最大,选C。
甲距离湖泊最远,地下水埋深
最深,地下水水位低,B错;
甲、乙、丙三地空间相邻,降水量和地表温度的差异较小,A、D错。
(广东地理)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0~12题。
10.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从现象上看,逆温是近地面气温低于较高处气温,地面附近气温越低,越有利于逆温的发育。题目提供的四种地形中,凹型的谷地更易于积累冷空气,冬季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导致底部冷空气聚集,产生下冷上热的逆温现象。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广东地理)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0~12题。
11.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辐射逆温是“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的,近地面气温低于高处气温,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其实质是近地面热量的收支平衡问题。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受到地面的影响就越大;逆温发生时,近地面气温低,意味着地面辐射弱,即地温低。地温最低的时刻一般是接收到太阳辐射之前的日出之前。逆温的发育需要相对稳定的气象条件,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利于逆温的形成;风力小,空气稳定,与周边大气热量交换微弱,更易于冷空气集聚。选D。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广东地理)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0~12题。
12.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逆温的形成是近地面低温的结果,黄河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冬季严寒,空气冷却下沉,冷空气在地面集聚,利于逆温的形成,B对。
锋面气旋、准静止锋多发生于中纬度、冷暖空气易于交汇的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冷暖空气难以在此汇聚,A、C错;
青藏高原冬季对流运动微弱,D错。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广东地理)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3~14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13.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
6 888 m3/s时,该河段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图中流速曲线显示,流量减小为6 888 m3/s 时,流速明显低于流量14 278 m3/s时,并且在边滩体处的流速已经降到0.25 m/s以下,处于泥沙起动流速以下,意味着边滩体处已经不能被流水侵蚀起沙,相
反应处于淤积状态,边滩体会增大;深槽区的流速则明显大于0.5 m/s ,高于泥沙起动流速,会继续侵蚀河床。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14.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边滩体体积大小取决于泥沙的冲淤平衡。从图中信息看,近年来的边滩体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流量超过15 000 m3/s 持续的天数也呈减少趋势,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意味着流量变化导致了边滩体
的面积减小。流量减小,河流携带的泥沙数量减少,淤积在边滩体的泥沙数量随之减少,所以边滩体面积减少。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近年来,受三峡水库削峰补枯的调节作用,河道水位丰水期会降低,枯水期会升高,B错;
河岸护坡工程会降低流速,加大淤积量,边滩体面积会增加,C错;
图2显示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天数减少,洪峰流量会减少, D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15.(2024·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下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雾形成前,冷锋过境,锋后大范围降温,下垫面温度低;冷锋过境形成逆温层,大气层结稳定,利于雾的形成;锋后东部海洋上空的暖湿气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冷的下垫面,水汽遇冷易凝结;冷锋过境,锋面降水增加空气湿度,长江及其他水体(洪泽湖、高邮湖)的水汽对周边区域雾的形成起增强作用;偏东风风速较小,利于浓雾天气的形成和维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
13
14
15
(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
答案 夜间,云层具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和近地面气温下降缓慢,雾发展缓慢。
模拟演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A C A D A C
题号  9
答案  D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浊漳河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输沙量大。
(2)西依太行山,便于防卫;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地势西高东低,排水通畅,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
(3)岳城水库拦截上游泥沙,下泄水流含沙量小;大坝建设,水流落差增大,水库下游附近水流速度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导致河道淤积减弱,冲刷增强。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如下图所示,甲地左侧地下水向左流,右侧地下水向右流。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2)2 300~2 400 m。依据:甲处为地下分水岭(地下水补给范围的边界),甲处的位置影响了天池地区的补给范围。当水量均衡差为0时,补给水量与排泄水量相同,此时天池地区实现水量平衡,故水量均衡差为0的高程即为甲处(地下分水岭)对应的地表高程。由表格数据可推知当地表高程在2 300~2 400 m之间时,水量均衡差可能会出现0值。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3)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地区岩石疏松、多气孔,透水性强;该地存在多处断裂(且地表分水岭下存在断裂),地下水能够快速下渗,使得断裂部位地下水水位较低,地表分水岭外侧的地下水可以跨越地表分水岭的限制,补给到天池中,地下分水岭外扩。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24·贵州贵阳模拟)黄河下游为典型的地上河。孟津至高村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段,长约284 km,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下图示意黄河全下游及游荡段累计冲淤量变化(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完成1~3题。
1.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中河床不断
提高的关键控制原因是
A.搬运来大量泥沙 B.人为筑高岸堤
C.黄河含沙量极高 D.泥沙大量淤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入河流,经过河流的搬运作用,因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沉
积,河床抬高,为防止发生洪涝灾害,人们筑高岸堤,所以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过程中河床不断提高的关键控制原因是人为筑高岸堤,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2024·贵州贵阳模拟)黄河下游为典型的地上河。孟津至高村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段,长约284 km,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下图示意黄河全下游及游荡段累计冲淤量变化(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完成1~3题。
2.该游荡段冲淤状况是
A.宽窄相间,以淤积为主
B.宽窄相间,以冲刷为主
C.窄处冲刷,宽处淤积
D.窄处淤积,宽处冲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依据材料信息,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可知河槽较窄处水流较快,易受冲刷,河槽宽浅处水流平缓,易淤积,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2024·贵州贵阳模拟)黄河下游为典型的地上河。孟津至高村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段,长约284 km,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下图示意黄河全下游及游荡段累计冲淤量变化(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完成1~3题。
3.推断1999~2016年期间该游荡段出现
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浪底水库调水冲沙
B.龙羊峡水库调蓄洪水
C.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
D.龙羊峡水库调水冲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读图分析,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之后,累计冲淤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调水冲沙使黄河下游冲刷量大于淤积量,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2024·福建名校联盟联考)坦噶尼喀湖(图1)是世界第二深的湖泊,旱季(8~10月)风向稳定、风力强劲。该湖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传输主要通过传导对流和潜热输送的方式进行。下面图2示意1995年6月~1996年6月坦噶尼喀湖ΔT(即湖水温度减湖区气温的差)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4.与北美五大湖的雨季相比,坦噶尼喀湖的雨季潜热输送多,主要是因为
A.传导对流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温度高于气温
D.湖面湿度高于陆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潜热输送是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热量,ΔT越大,潜热输送越多。坦噶尼喀湖地处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雨季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由图2可知坦噶尼喀湖雨季ΔT较高,即水温高于气温,因而潜热输送多。北美五大湖地处北半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雨季出现在6~8月,
此时大气升温快,因而五大湖夏季水温低于气温,潜热输送少。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5.与图示其他时段相比,8~10月坦噶尼喀湖ΔT较小,主要是因为该时段
A.底层冷湖水上泛
B.大气保温作用强
C.湖面潜热输送少
D.湖面长波辐射弱

根据材料“旱季(8~10月)风向稳定、风力强劲”,表层湖水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吹向一侧湖岸,使另一侧湖岸底层冷湖水上泛,造成表层水温降低,与气温的差值减小,ΔT较小。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6.随着区域气候变暖,坦噶尼喀湖
A.湖面与陆面气温差异减小
B.湖面与空气温度差异增大
C.湖水温度东西差异减小
D.湖水温度垂直差异增大

因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泊,深层水温低于表层。随着区域气候变暖,坦噶尼喀湖表层水温持续升高,与深层水的密度差异增大,垂直方向上湖水的交换减弱,湖水温度垂直差异明显增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2024·河北沧州模拟)渤海湾沿岸由于东临渤海且水汽充足,在海陆环流影响下大雾天气频发。某科研人员选取沿海塘沽站和塘沽站以东近海海洋站点P平台进行观测。2016年12月4日2:00时塘沽站地面温度为-1 ℃,该日该区域经历了一次雾的过程。下面两幅图分别示意该日2:00
~19:00塘沽站和P平台气温(图甲)和相对湿度(图乙)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9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7.该日塘沽站14:00气温低于2: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削弱
B.地面辐射散失快
C.冷空气入侵,盛行偏北风
D.经历持续降雪天气

该日塘沽站14:00空气相对湿度达100%,据此可判断塘沽站此时正经历大雾天气,削弱了太阳辐射,导致此刻气温较低,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8.据图推测2016年12月4日6:00该区域
A.塘沽站没有出现逆温现象 B.塘沽站吹向岸风
C.塘沽站气压高于P平台 D.P平台附近形成大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塘沽站6:00前后,近地面气温骤降,有可能出现逆温现象,A错误;
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6:00前后近海海洋站点Р平台气温明显高于塘沽站,可能形成海陆风环流,塘沽站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高,吹离岸风,B错误,C正确;
根据图乙可知,6:00前后近海Р平台相对湿度小于100%,不可能出现大雾天气,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9.2016年2:00~19:00渤海湾海岸带天气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A.形成海雾,未进入陆地消失 B.形成海雾,进入陆地后消失
C.形成陆雾,未进入海洋消失 D.形成陆雾,进入海洋后消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日塘沽站2:00~8:00,气温不断下降,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同一时刻近海气温较高,形成海陆风环流,海洋水汽从高空输送到陆地上空,气流下沉,导致陆地水汽进一步增多,相对湿度达到100%后,陆地上会形成雾,A、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根据图乙可知,9:00前后塘沽站相对湿度达到100%,出现大雾天气,一直到18:00前后雾才逐渐消散,而塘沽站位于海岸带上,其临近海洋也会形成雾,但海洋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低,雾持续时间较短。故2016年2:00~19:00渤海海岸带附近形成陆雾,进入海洋后逐渐减弱并消失,C错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0.(2024·山东日照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漳河由清漳河和浊漳河汇流而成,多沙、善淤、善决、善徙。从殷商到南北朝时期,漳河两岸孕育出以“安阳—邯郸—邺城”为中心的漳河古都群,成为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70年岳城水库建成后,漳河干流河道冲淤发生明显变化。如图示意漳河流域水系及城市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浊漳河是漳河泥沙物质的主要来源,试分析原因。
答案 浊漳河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输沙量大。
(2)从地形角度,说明历史时期漳河古都群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 西依太行山,便于防卫;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地势西高东低,排水通畅,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3)说明岳城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附近河道冲淤变化。
答案 岳城水库拦截上游泥沙,下泄水流含沙量小;大坝建设,水流落差增大,水库下游附近水流速度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导致河道淤积减弱,冲刷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1.(2024·山东济宁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来说,地下水的流域范围主要受控于地形地势,地下分水岭多与地表分水岭在水平投影上重合。研究表明,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地区因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地层岩性特征(下图),导致其周边的地下分水岭相较于地表分水岭出现外扩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地下补给区的范围及其对应的地表高程,可以通过计算区域水量均衡差(补给水量与排泄水量的差值)来确定。有学者设计了5种方案计算天池地区的水量均衡差(下表),5种方案的主要差别是拟确定的补给区对应的地表高程范围不同。
方案编号 高程(m) 水量均衡差(万 m3/年)
1 地表分水岭内 -1 534.77
2 ≥2 500 -1 211.38
3 ≥2 400 -887.99
4 ≥2 300 193
5 ≥2 200 1 274.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在图中用“→”绘制甲处两侧的地下水流向。
答案 如下图所示,甲地左侧地下水向左流,右侧地下水向右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方案编号 高程(m) 水量均衡差(万 m3/年)
1 地表分水岭内 -1 534.77
2 ≥2 500 -1 211.38
3 ≥2 400 -887.99
4 ≥2 300 193
5 ≥2 200 1 274.00
(2)推测甲处对应地表的高程范围,并说出判断依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方案编号 高程(m) 水量均衡差(万 m3/年)
1 地表分水岭内 -1 534.77
2 ≥2 500 -1 211.38
3 ≥2 400 -887.99
4 ≥2 300 193
5 ≥2 200 1 274.00
答案 2 300~2 400 m。依据:甲处为地下分水岭(地下水补给范围的边界),甲处的位置影响了天池地区的补给范围。当水量均衡差为0时,补给水量与排泄水量相同,此时天池地区实现水量平衡,故水量均衡差为0的高程即为甲处(地下分水岭)对应的地表高程。由表格数据可推知当地表高程在2 300~2 400 m之间时,水量均衡差可能会出现0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3)分析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地区地下分水岭外扩的原因。
答案 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地区岩石疏松、多气孔,透水性强;该地存在多处断裂(且地表分水岭下存在断裂),地下水能够快速下渗,使得断裂部位地下水水位较低,地表分水岭外侧的地下水可以跨越地表分水岭的限制,补给到天池中,地下分水岭外扩。专题5 时空综合
主题7 收支平衡
[真题专练]
分值:100分
(选择题1~14题,每小题6分,共84分)
(2022·全国文综乙)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2.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4.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5.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2022·广东地理)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6~7题。
6.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7.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福建地理)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8~9题。
8.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9.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广东地理)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0~12题。
10.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11.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12.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广东地理)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3~14题。
13.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  )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14.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15.(2024·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下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
(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
(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6分)
[模拟演练]
分值:100分
(选择题1~9题,每小题8分,共72分)
(2024·贵州贵阳模拟)黄河下游为典型的地上河。孟津至高村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段,长约284 km,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下图示意黄河全下游及游荡段累计冲淤量变化(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完成1~3题。
1.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中河床不断提高的关键控制原因是(  )
A.搬运来大量泥沙 B.人为筑高岸堤
C.黄河含沙量极高 D.泥沙大量淤积
2.该游荡段冲淤状况是(  )
A.宽窄相间,以淤积为主
B.宽窄相间,以冲刷为主
C.窄处冲刷,宽处淤积
D.窄处淤积,宽处冲刷
3.推断1999~2016年期间该游荡段出现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小浪底水库调水冲沙
B.龙羊峡水库调蓄洪水
C.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
D.龙羊峡水库调水冲沙
(2024·福建名校联盟联考)坦噶尼喀湖(图1)是世界第二深的湖泊,旱季(8~10月)风向稳定、风力强劲。该湖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传输主要通过传导对流和潜热输送的方式进行。下面图2示意1995年6月~1996年6月坦噶尼喀湖ΔT(即湖水温度减湖区气温的差)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与北美五大湖的雨季相比,坦噶尼喀湖的雨季潜热输送多,主要是因为(  )
A.传导对流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温度高于气温
D.湖面湿度高于陆面
5.与图示其他时段相比,8~10月坦噶尼喀湖ΔT较小,主要是因为该时段(  )
A.底层冷湖水上泛 B.大气保温作用强
C.湖面潜热输送少 D.湖面长波辐射弱
6.随着区域气候变暖,坦噶尼喀湖(  )
A.湖面与陆面气温差异减小
B.湖面与空气温度差异增大
C.湖水温度东西差异减小
D.湖水温度垂直差异增大
(2024·河北沧州模拟)渤海湾沿岸由于东临渤海且水汽充足,在海陆环流影响下大雾天气频发。某科研人员选取沿海塘沽站和塘沽站以东近海海洋站点P平台进行观测。2016年12月4日2:00时塘沽站地面温度为-1 ℃,该日该区域经历了一次雾的过程。下面两幅图分别示意该日2:00~19:00塘沽站和P平台气温(图甲)和相对湿度(图乙)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9题。
7.该日塘沽站14:00气温低于2: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削弱
B.地面辐射散失快
C.冷空气入侵,盛行偏北风
D.经历持续降雪天气
8.据图推测2016年12月4日6:00该区域(  )
A.塘沽站没有出现逆温现象
B.塘沽站吹向岸风
C.塘沽站气压高于P平台
D.P平台附近形成大雾
9.2016年2:00~19:00渤海湾海岸带天气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A.形成海雾,未进入陆地消失
B.形成海雾,进入陆地后消失
C.形成陆雾,未进入海洋消失
D.形成陆雾,进入海洋后消失
10.(2024·山东日照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漳河由清漳河和浊漳河汇流而成,多沙、善淤、善决、善徙。从殷商到南北朝时期,漳河两岸孕育出以“安阳—邯郸—邺城”为中心的漳河古都群,成为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70年岳城水库建成后,漳河干流河道冲淤发生明显变化。下图示意漳河流域水系及城市分布。
(1)浊漳河是漳河泥沙物质的主要来源,试分析原因。(4分)
(2)从地形角度,说明历史时期漳河古都群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3)说明岳城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附近河道冲淤变化。(6分)
11.(2024·山东济宁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一般来说,地下水的流域范围主要受控于地形地势,地下分水岭多与地表分水岭在水平投影上重合。研究表明,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地区因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地层岩性特征(下图),导致其周边的地下分水岭相较于地表分水岭出现外扩现象。
地下补给区的范围及其对应的地表高程,可以通过计算区域水量均衡差(补给水量与排泄水量的差值)来确定。有学者设计了5种方案计算天池地区的水量均衡差(下表),5种方案的主要差别是拟确定的补给区对应的地表高程范围不同。
方案编号 高程(m) 水量均衡差(万 m3/年)
1 地表分水岭内 -1 534.77
2 ≥2 500 -1 211.38
3 ≥2 400 -887.99
4 ≥2 300 193
5 ≥2 200 1 274.00
(1)在图中用“→”绘制甲处两侧的地下水流向。(2分)
(2)推测甲处对应地表的高程范围,并说出判断依据。(6分)
(3)分析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地区地下分水岭外扩的原因。(4分)
答案精析
真题专练
1.A 2.C [第1题,同一年份的流量最小值处大体能反映出河床的高度,比较图中不同年份最小流量时的水位高度差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海拔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黄河下游河床是逐年抬升的。每年河床的抬升是年内多次洪水过程抬升积累的结果,所以每次洪水过程之后,随着洪水退去,流速会降低,泥沙淤积,河床会有一定的抬升。据此推知,洪水来时流速快,水位逐渐抬升;退去时泥沙淤积,水位被抬高,所以O点是来水,水位上涨,流速快;P点是退水,水位被已经淤积的河床抬高,流速减慢。选A。 第2题,含沙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确定,A错;读图可知,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洪峰水位高,B错;1996年8月洪峰流量只有7 500 m3·s-1左右,明显小于1958年7月,D错;1996年8月洪水流量小,而水位海拔高,原因只能是河床海拔高,C对。]
3.D 4.B 5.D [第3题,气温一般是通过蒸发来影响湖区水量的,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水量可能就越少。蒸发量虽然也受湖面面积、风力大小、湿度、辐射、气压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气温影响。图中蒸发量变化幅度较小,意味着气温也没有趋势性明显的变化,A、C错;图中柱状图显示,降水量略有波动,但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与“水量变化显著”不符,B错;图示中,有明显变化趋势的只有入湖地表径流量,D正确。第4题,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少,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故选B。第5题,根据湖区水量收支差额比较,20世纪80年代蒸发量>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是湖泊面积最小的时期。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的降水量基本一致,蒸发量略有增加,而入湖地表径流量增加明显,总体来说是湖泊的水量收入>支出,湖水水位升高,湖泊面积扩大,湖岸地区沙尘天气减少,A错;湖泊面积增大,湖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C错;入湖地表径流量增大,湖岸地区水资源条件改善,绿洲面积也相应增加,D正确。灌溉面积扩大,会因引入湖河水灌溉而加剧入湖地表径流量的减少,导致湖泊面积减小,与题意不符,B错。]
6.D 7.A [第6题,由于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结合材料“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可推知应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存在的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使第 Ⅰ 段河床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第7题,由图可知,在第 Ⅱ 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起,第 Ⅱ 段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
8.B 9.C [第8题,一般情况下,距湖越近的地区,地下水埋深越浅,距湖越远地下水埋深越深。根据地下水埋深图可推知,甲距离湖泊最远,乙距离湖泊最近,丙在甲、乙之间。湖泊的干涸过程是湖面逐渐降低,距离湖泊越远意味着形成盐壳的时间越早,所以形成盐壳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选B。第9题,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乙处还是湖泊,水面的蒸发量最大,选C。甲距离湖泊最远,地下水埋深最深,地下水水位低,B错;甲、乙、丙三地空间相邻,降水量和地表温度的差异较小,A、D错。]
10.C 11.D 12.B [第10题,从现象上看,逆温是近地面气温低于较高处气温,地面附近气温越低,越有利于逆温的发育。题目提供的四种地形中,凹型的谷地更易于积累冷空气,冬季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导致底部冷空气聚集,产生下冷上热的逆温现象。故选C。第11题,辐射逆温是“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的,近地面气温低于高处气温,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其实质是近地面热量的收支平衡问题。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受到地面的影响就越大;逆温发生时,近地面气温低,意味着地面辐射弱,即地温低。地温最低的时刻一般是接收到太阳辐射之前的日出之前。逆温的发育需要相对稳定的气象条件,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利于逆温的形成;风力小,空气稳定,与周边大气热量交换微弱,更易于冷空气集聚。选D。第12题,逆温的形成是近地面低温的结果,黄河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冬季严寒,空气冷却下沉,冷空气在地面集聚,利于逆温的形成,B对。锋面气旋、准静止锋多发生于中纬度、冷暖空气易于交汇的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冷暖空气难以在此汇聚,A、C错;青藏高原冬季对流运动微弱,D错。]
13.A 14.A [第13题,图中流速曲线显示,流量减小为6 888 m3/s 时,流速明显低于流量14 278 m3/s时,并且在边滩体处的流速已经降到0.25 m/s以下,处于泥沙起动流速以下,意味着边滩体处已经不能被流水侵蚀起沙,相反应处于淤积状态,边滩体会增大;深槽区的流速则明显大于0.5 m/s ,高于泥沙起动流速,会继续侵蚀河床。选A。第14题,边滩体体积大小取决于泥沙的冲淤平衡。从图中信息看,近年来的边滩体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流量超过15 000 m3/s 持续的天数也呈减少趋势,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意味着流量变化导致了边滩体的面积减小。流量减小,河流携带的泥沙数量减少,淤积在边滩体的泥沙数量随之减少,所以边滩体面积减少。选A。近年来,受三峡水库削峰补枯的调节作用,河道水位丰水期会降低,枯水期会升高,B错; 河岸护坡工程会降低流速,加大淤积量,边滩体面积会增加,C错;图2显示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天数减少,洪峰流量会减少, D错。]
15.(1)雾形成前,冷锋过境,锋后大范围降温,下垫面温度低;冷锋过境形成逆温层,大气层结稳定,利于雾的形成;锋后东部海洋上空的暖湿气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冷的下垫面,水汽遇冷易凝结;冷锋过境,锋面降水增加空气湿度,长江及其他水体(洪泽湖、高邮湖)的水汽对周边区域雾的形成起增强作用;偏东风风速较小,利于浓雾天气的形成和维持。
(2)夜间,云层具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和近地面气温下降缓慢,雾发展缓慢。
模拟演练
1.B 2.C 3.A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入河流,经过河流的搬运作用,因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沉积,河床抬高,为防止发生洪涝灾害,人们筑高岸堤,所以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过程中河床不断提高的关键控制原因是人为筑高岸堤,B正确。第2题,依据材料信息,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可知河槽较窄处水流较快,易受冲刷,河槽宽浅处水流平缓,易淤积,C正确。第3题,读图分析,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之后,累计冲淤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调水冲沙使黄河下游冲刷量大于淤积量,A正确。]
4.C 5.A 6.D [第4题,潜热输送是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热量,ΔT越大,潜热输送越多。坦噶尼喀湖地处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雨季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由图2可知坦噶尼喀湖雨季ΔT较高,即水温高于气温,因而潜热输送多。北美五大湖地处北半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雨季出现在6~8月,此时大气升温快,因而五大湖夏季水温低于气温,潜热输送少。故选C。第5题,根据材料“旱季(8~10月)风向稳定、风力强劲”,表层湖水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吹向一侧湖岸,使另一侧湖岸底层冷湖水上泛,造成表层水温降低,与气温的差值减小,ΔT较小。故选A。第6题,因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泊,深层水温低于表层。随着区域气候变暖,坦噶尼喀湖表层水温持续升高,与深层水的密度差异增大,垂直方向上湖水的交换减弱,湖水温度垂直差异明显增大,D正确。]
7.A 8.C 9.D [第7题,该日塘沽站14:00空气相对湿度达100%,据此可判断塘沽站此时正经历大雾天气,削弱了太阳辐射,导致此刻气温较低,A正确。第8题,塘沽站6:00前后,近地面气温骤降,有可能出现逆温现象,A错误;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6:00前后近海海洋站点Р平台气温明显高于塘沽站,可能形成海陆风环流,塘沽站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高,吹离岸风,B错误,C正确;根据图乙可知,6:00前后近海Р平台相对湿度小于100%,不可能出现大雾天气,D错误。第9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日塘沽站2:00~8:00,气温不断下降,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同一时刻近海气温较高,形成海陆风环流,海洋水汽从高空输送到陆地上空,气流下沉,导致陆地水汽进一步增多,相对湿度达到100%后,陆地上会形成雾,A、B错误。根据图乙可知,9:00前后塘沽站相对湿度达到100%,出现大雾天气,一直到18:00前后雾才逐渐消散,而塘沽站位于海岸带上,其临近海洋也会形成雾,但海洋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低,雾持续时间较短。故2016年2:00~19:00渤海海岸带附近形成陆雾,进入海洋后逐渐减弱并消失,C错误,D正确。]
10.(1)浊漳河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输沙量大。
(2)西依太行山,便于防卫;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地势西高东低,排水通畅,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
(3)岳城水库拦截上游泥沙,下泄水流含沙量小;大坝建设,水流落差增大,水库下游附近水流速度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导致河道淤积减弱,冲刷增强。
11.(1)如下图所示,甲地左侧地下水向左流,右侧地下水向右流。
(2)2 300~2 400 m。依据:甲处为地下分水岭(地下水补给范围的边界),甲处的位置影响了天池地区的补给范围。当水量均衡差为0时,补给水量与排泄水量相同,此时天池地区实现水量平衡,故水量均衡差为0的高程即为甲处(地下分水岭)对应的地表高程。由表格数据可推知当地表高程在2 300~2 400 m之间时,水量均衡差可能会出现0值。
(3)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地区岩石疏松、多气孔,透水性强;该地存在多处断裂(且地表分水岭下存在断裂),地下水能够快速下渗,使得断裂部位地下水水位较低,地表分水岭外侧的地下水可以跨越地表分水岭的限制,补给到天池中,地下分水岭外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