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回延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 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阅读 第二课 《回延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 “糜子、白羊肚手巾” 等。
了解信天游的特点,体会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重点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理清诗歌的结构和线索,理解诗歌内容。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诗人运用夸张、比兴等手法抒发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以及延安在革命历程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革命圣地的崇敬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
掌握信天游的特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时代意义。
领悟诗歌中比兴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歌曲《南泥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延安的相关图片,如延安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等。随着音乐和画面的呈现,说道:“同学们,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激昂的旋律和充满历史感的画面中。”
歌曲结束后,提问学生:“大家对延安有哪些了解?” 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延安的知识,如革命历史事件、著名景点等。
教师总结:“延安,这座承载着无数革命记忆的城市,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挥洒热血、艰苦奋斗,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将跟随诗人贺敬之的脚步,走进他的《回延安》,去感受他对延安那浓浓的深情。”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图片、聆听歌曲,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延安的认识,有的学生可能提到延安是革命根据地,有的会说到延安的一些著名革命遗址。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让学生对延安有初步的情感认知。
(二)背景介绍(2 分钟)
向学生介绍:“同学们,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作者是贺敬之。贺敬之早年奔赴延安,在那里生活、学习和工作,延安对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他的创作风格质朴而深情,许多作品都反映了时代的声音。”
接着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1956 年,贺敬之从北京回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年,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延安的巨大变化让他激动万分,于是饱含深情地创作了这首《回延安》。”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解,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相关信息,对诗人与延安的情感联系有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明白诗歌是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产物,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奠定基础。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以饱满的情感范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字音、节奏和语气,如读到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时,语气稍显急切,突出诗人激动的心情。读完后,说道:“同学们,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标记出不熟悉的字音和独特的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如 “糜(méi)子”“白羊肚(dǔ)手巾” 等,随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解决。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朗读结束后,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如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把握是否得当、情感表达是否到位等。教师适时补充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同时指出改进方向。
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现在请大家默读诗歌,思考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诗歌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延安’,写诗人回到延安时激动的心情;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了在延安的革命生活;第三部分‘话延安’,描绘了与乡亲们见面交谈的场景;第四部分‘看延安’,展现了延安的新面貌;第五部分‘颂延安’,歌颂了延安的历史贡献和未来。” 并用 PPT 展示诗歌结构框架。
学生活动:
1.认真聆听教师范读,标记字音、节奏等。
2.自由朗读诗歌,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相互交流探讨。
3.积极参与朗读展示和评价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4.思考并回答诗歌结构和内容相关问题,梳理诗歌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诗歌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
(四)精读诗歌,理解情感(15 分钟)
研读第一部分 “回延安”
引导学生:“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研读第一部分,大家快速浏览,找出这部分中能够体现诗人激动心情的语句。”
学生找出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等语句后,提问:“那大家思考一下,这些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交流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观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监督,确保组员读出诗人激动的情感,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佳。
研读第二部分 “忆延安”
提问学生:“诗人在这部分回忆了在延安的哪些生活呢?请大家仔细阅读,用笔画出来。”
学生找出相关诗句后,让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些回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邀请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
接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人在延安的生活场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生动描绘。
研读第三部分 “话延安”
说道:“这部分有很多诗人与乡亲们的对话,现在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感受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男生可以读乡亲们的话,女生读诗人的话。”
朗读结束后,提问:“从乡亲们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分析这部分诗歌的语言特点,提问:“大家仔细品味这些语句,有没有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 帮助学生感受其质朴、亲切的风格。
学生活动:
1.认真研读各部分诗歌,积极寻找相关语句并分析,踊跃发言分享观点。
2.参与小组朗读比赛,全情投入,努力展现最佳朗读效果。
3.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4.进行分角色朗读,投入情感表现人物,体会人物间的情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各部分的精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朗读比赛、分角色朗读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歌魅力。
(五)品味语言,赏析手法(10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如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提问:“同学们,我们找到了这些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那大家思考一下,这些句子中,比兴的事物和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联系呢?”
组织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他人意见。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如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提问:“大家看这个句子,运用夸张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引导学生分析。
随后让学生尝试模仿运用夸张手法写一句话,先在草稿纸上写,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评价。
学生活动:
1.自主寻找比兴、夸张手法的句子,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思考其表达效果。
2.参与小组讨论,热烈交流,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吸收他人有益见解。
3.尝试模仿运用夸张手法进行创作,发挥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深入理解比兴、夸张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回延安》。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背景,通过朗读和分析,知道了诗歌分为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五个部分,体会到诗人对延安浓浓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同时,还学习了比兴、夸张等表现手法。”
强调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再次展示延安革命旧址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在朗读、讨论、发言等方面的优点,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部分同学在分析诗歌时不够深入,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思考如何改进提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促进学生的成长,强化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情感体会。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要求学生背诵诗歌的第一、二部分,强调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布置写作任务:“同学们,课后请大家仿照《回延安》,运用比兴手法写一首短诗,表达自己对家乡或亲人的情感,字数 200 字左右。希望大家用心创作,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回延安》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了较好理解。但在教学中,对于比兴等手法的讲解,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小组讨论时也存在参与度不均衡的情况。
后续教学,我会在讲解手法时,多引入生活实例,助力学生理解。针对小组讨论,优化分组,明确分工,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增加拓展阅读,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