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二轮复习大单元1 地球的运动(课件 讲义,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地理二轮复习大单元1 地球的运动(课件 讲义,共2份)

资源简介

考向1 太阳辐射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我国年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及成因
3.光伏电站修建的区位因素
4.光伏电站对环境的影响
5.“弃光限电”
“弃光限电”是指在光伏发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光照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光伏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
考向2 地球的历史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
植物 动物
前 寒 武 纪 冥古宙 海洋与陆地形成,大气成分变化 出现有机质 无 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等矿物)
太古宙 出现蓝细菌
元古宙 蓝细菌大爆发
古 生 代 早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
晚古生代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脊椎动物发展,出现两栖动物并逐渐进化为爬行动物 重要成煤期
中生代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爬行动物盛行,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主要成煤期
新生代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考向3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
2.地球外部圈层
圈层 组成 地理意义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①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①促进太阳能转化;②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③改造地表形态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考向4 地球的自转
1.晨昏线特点
(1)平分地球表面,是地球表面上的大圆。
(2)所在平面经过地心;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数值相同,即下图中∠α=∠β。
(4)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5)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时间计算
(1)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流程
例如,图中,当北京时间为某日10时,则75°W的地方时(即西五区的区时)为前一日21时。
(2)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
方法一: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从0时所在经线至180°经线为今天的范围,其余为昨天的范围。
例如,下图中60°W为0时经线,由60°W向东至180°为新一天的范围,由60 °W向西至180°为旧一天的范围。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60°W向东至180°,跨240个经度,占全球的2/3。
方法二: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考向5 地球的公转
1.昼夜长短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规律 表现
对称规律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②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递增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地区除外);②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夜地区除外);③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白昼变长,黑夜变短
变幅规律 ①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②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③极地地区昼长(夜长)变化幅度为24小时
极昼、极夜规律 ①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②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
(2)昼夜长短计算的技巧
如上图所示,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时对称;夜间,日出、日落时间关于0时对称;上午时长=下午时长;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故昼长计算公式为: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4-夜长。
2.正午太阳高度
(1)解答“正午太阳高度”试题的一般思维流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分布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以太阳直射的纬线为对称轴,在南北对称分布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②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的方向移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移去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③位置看“数值”——90°的出现
(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极点:极昼期间,太阳高度(H)一天之内无变化,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②除极点外的其他区域:太阳高度由日出开始逐渐增大,到正午时达一天中最大,随后到日落期间逐渐减小。
③(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观测点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90°。
(4)理解太阳高度的实践应用
①太阳高度的大小影响地物遮阴面积的大小,与夏季人们选择乘凉地关系密切。太阳高度小,遮阴面积大;太阳高度大,遮阴面积小。
②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太阳高度的大小影响室内太阳光的进深,太阳高度较小时,太阳光可照射房间深处。
③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楼间距、楼高。为了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
④太阳高度的大小影响光伏发电设施的倾角调整。太阳高度较小时,光伏发电设施的倾角较大;反之,倾角较小。
3.太阳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偏东方,日落偏西方,正午12时(地方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正北方或正上方。下图反映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1)全球日出、日落及正午时刻太阳方位的变化规律
①不存在极昼或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北;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②出现极昼的地区(极点除外)一天内太阳不落,正午太阳高度最大,0时(24时)太阳高度最小。若位于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为正北;若位于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位于正南。
③极昼期间的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
(2)太阳视运动与物体影子
①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大小呈负相关,日出时影子最长,之后变短;正午时最短,之后变长;日落时达最长;太阳直射点上无影子。
②影子方向:与太阳方位相反。
③影子移动方向:与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共33张PPT)
大单元1 地球的运动
大单元体系架构
太阳辐射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1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我国年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及成因
3.光伏电站修建的区位因素
4.光伏电站对环境的影响
5.“弃光限电”
“弃光限电”是指在光伏发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光照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光伏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
地球的历史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2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
植物 动物
前寒 武纪 冥古宙 海洋与陆地形成,大气成分变化 出现有机质 无 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等矿物)
太古宙 出现蓝细菌
元古宙 蓝细菌大爆发
古 生 代 早古 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
晚古 生代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脊椎动物发展,出现两栖动物并逐渐进化为爬行动物 重要成煤期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
植物 动物
中生代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爬行动物盛行,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主要成煤期
新生代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3
1.地球内部圈层
2.地球外部圈层
圈层 组成 地理意义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①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
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圈层 组成 地理意义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①促进太阳能转化;②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③改造地表形态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自转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4
1.晨昏线特点
(1)平分地球表面,是地球表面上的大圆。
(2)所在平面经过地心;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数值相同,即下图中∠α=∠β。
(4)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5)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时间计算
(1)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流程
例如,图中,当北京时间为某日10时,则75°W的地方时(即西五区的区时)为前一日21时。
(2)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
方法一: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从0时所在经线至180°经线为今天的范围,其余为昨天的范围。
例如,下图中60°W为0时经线,由60°W向东至180°为新一天的范围,由60 °W向西至180°为旧一天的范围。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60°W向东至180°,跨240个经度,占全球的2/3。
方法二: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地球的公转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5
1.昼夜长短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规律 表现
对称规律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②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递增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地区除外);②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夜地区除外);③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白昼变长,黑夜变短
规律 表现
变幅规律 ①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②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③极地地区昼长(夜长)变化幅度为24小时
极昼、极夜规律 ①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②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
(2)昼夜长短计算的技巧
如下图所示,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时对称;夜间,日出、日落时间关于0时对称;上午时长=下午时长;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故昼长计算公式为: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4-夜长。
2.正午太阳高度
(1)解答“正午太阳高度”试题的一般思维流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分布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以太阳直射的纬线为对称轴,在南北对称分布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②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的方向移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移去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③位置看“数值”——90°的出现
(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极点:极昼期间,太阳高度(H)一天之内无变化,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②除极点外的其他区域:太阳高度由日出开始逐渐增大,到正午时达一天中最大,随后到日落期间逐渐减小。
③(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观测点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90°。
(4)理解太阳高度的实践应用
①太阳高度的大小影响地物遮阴面积的大小,与夏季人们选择乘凉地关系密切。太阳高度小,遮阴面积大;太阳高度大,遮阴面积小。
②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太阳高度的大小影响室内太阳光的进深,太阳高度较小时,太阳光可照射房间深处。
③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楼间距、楼高。为了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
④太阳高度的大小影响光伏发电设施的倾角调整。太阳高度较小时,光伏发电设施的倾角较大;反之,倾角较小。
3.太阳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偏东方,日落偏西方,正午12时(地方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正北方或正上方。下图反映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1)全球日出、日落及正午时刻太阳方位的变化规律
①不存在极昼或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北;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②出现极昼的地区(极点除外)一天内太阳不落,正午太阳高度最大,0时(24时)太阳高度最小。若位于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为正北;若位于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位于正南。
③极昼期间的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
(2)太阳视运动与物体影子
①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大小呈负相关,日出时影子最长,之后变短;正午时最短,之后变长;日落时达最长;太阳直射点上无影子。
②影子方向:与太阳方位相反。
③影子移动方向:与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