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向1 水循环与水平衡1.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2.水平衡原理及应用(1)水平衡原理①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蓄水变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变化量。②公式③一个区域的水量长期来看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收入 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输入;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支出 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2)水平衡原理应用用于解释湖泊面积大小的变化、湖水盐度的变化、沼泽湿地的演化过程等。图示 说明:运用图中5个箭头分析水量的收入和支出;①为降水,②为径流,③为蒸发,④为排水(一般地势低平或河流受阻,则排水不畅),⑤为下渗水多 东北沼泽:①②多,③④⑤少 城市内涝:①多,④⑤少水少 时令河断流:①②少,③④⑤多 华北缺水:①②少,③多考向2 陆地水1.巧判河流的补给类型(1)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2.河流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角度 影响因素流量 大小,季节变化 “得”:补给类型、流域面积、调入水“失”:蒸发、下渗、引水、用水“储”:流程长短,湖泊、沼泽、水库等湿地的调节作用水位及其变 化(汛期) 高低,季节变化;汛期长短,季节或时段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湖泊、沼泽、水库等湿地的调节作用流速 快慢 取决于河道地势起伏状况含沙量 大小 泥沙的来源:植被状况、地形坡度(流速)、表土性质、降水强度、流量多少→侵蚀强度→泥沙的来源量泥沙的沉积:流经的地形和河道曲直,湖沼、水库的沉积→沉积量结冰期 有无,长短 最冷月均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凌汛 有无,时段或季节 发生凌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有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2)河流水系特征考向3 流域内协调发展1.流域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流域作为一个自然整体,以水流动和提供水资源的功能,在上中下游不同区域之间形成联系。(1)地貌的关联性。流域内一个区域的物质运动会导致另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具有高度关联性。(2)水资源的多用性。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流域内部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之间需要优化配置水资源。(3)流域的整体性。流域系统具有开放性、整体性,流域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污染或保护受到流域内其他区域的影响。(4)行政区的复杂性。河流通常流经多个行政区,国际河流还涉及不同的主权国家,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利益需要协调。2.流域内协作开发的思维流程3.水资源的统筹管理措施(1)以流域为单元,设置专门协作组织、河长制、湖长制等协同管理制度,统筹管理,统一调配水资源的规划方案,兼顾生态用水,保证生产、生活用水。(2)流域内部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及其内容①水能资源的开发从开发条件(河流水量大小、落差大小、结冰期长短、地形地质条件是否适合开发)、开发需求(本地区用电需求、经济发展程度、输电技术水平)等方面入手。②内河航运价值开发分析时可从影响河流航运的因素如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河道特点(宽、深)、通航里程、地势起伏、干支流分布与水系的发达程度、通航时间长短(结冰期有无、长短)、经济腹地的大小及经济的发展程度、联运条件等方面入手。(3)统筹管理的措施和手段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库蓄水→解决季节性分配不均;修建引水工程、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②技术措施: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在工业生产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治污技术,提高水资源污染的治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③行政、法律、市场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价,促使节约用水。4.水质、水环境的协调治理(1)河流泥沙的综合协调治理①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如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可实行“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②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通过调水调沙,实现河流下游的冲淤平衡,减少泥沙淤积。(2)水污染的防控措施①行政手段:成立委员会进行谈判和协商,达成公约及协议。②经济手段:通常是分担流域综合治理费用。③技术手段:科学调查研究、治污技术应用、技术标准确定及监测、预警体系的开发和应用等。(3)不同河段应实行差别性措施考向4 海洋水1.海水的性质海水性质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海水的 温度 水平分 布规律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太阳辐射(季节变化)低纬度海域水温高、高纬度海域水温低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暖流经过海域水温高,寒流经过海域水温低 洋流垂直分 布规律 海面至水下1 000米: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幅度很小 海水深度和太阳辐射海水的盐度 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 海水温度、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入海径流量、洋流、结冰或融冰、海区闭合程度海水的密度 水平分布: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温度、盐度、深度(压力)2.海水的运动(1)海浪与潮汐类型 成因 特点 影响海浪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浪高可以反映风速大小,风速越大,风作用于海面的时间越长,距离越远,浪越高 引起海岸侵蚀和堆积,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巨大的海浪能够掀翻船只,摧毁海上和海岸建筑物潮汐 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一天中,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当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大潮;当日地连线与地月连线大致垂直时,形成小潮 影响海岸地貌的形成、海港和海岸工程建设、海洋运输、海上军事活动、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水制盐、近海污染的治理等(2)洋流①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②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季节 冬季 夏季图示盛行风 东北季风 西南季风季风洋流流向 自东向西流 自西向东流洋流系统组成 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洋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洋流流向相反的索马里洋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洋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气候 全球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大陆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沿岸荒漠形成的影响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线路的选择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3.渔业资源丰富的分析思路4.影响航海线路的因素分析(1)洋流流向(盛行风向)洋流(盛行风)会影响航行速度,充分利用洋流(盛行风)能节约能源和时间,提高航行效率。绝大部分海区洋流的流向可利用洋流模式图进行判读,但我国沿海地区,夏季吹偏南风,海水自南向北流动,冬季吹偏北风,海水自北向南流动;北印度洋海区,受南亚季风的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2)海雾海雾会影响航海的安全性,海雾的形成与洋流存在密切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中低纬度寒流流经海区。中低纬度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寒流流经海区,暖湿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易凝结形成雾。②寒、暖流交汇海区。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上空的空气较寒冷,暖流增温增湿,上空有温暖湿润的水汽。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形成逆温结构,进而形成雾。如北海海区终年多雾。③中高纬度暖流流经海区。中高纬度(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暖而湿的空气降温凝结形成雾。(3)冰山洋流带来的冰山会影响航行的安全,在中高纬度海域,来自极地方向的洋流有可能会带来极地的冰山。考向5 海—气相互作用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定义 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情况 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情况成因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东回流。东太平洋冷海水上泛现象消失,暖水回流加剧,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 太平洋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把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表层海水产生强大的离岸流,造成持续的海水辐散;下层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时秘鲁寒流也北上补充,导致海面温度大幅降低影响 气候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往往降水增加,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增大;同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往往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的概率增大;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 海水温度低于气温,大气层结构稳定,对流不易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发生干旱的概率增大;赤道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多,出现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生物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等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大幅度减产,大批鸟类也因饥饿而死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冷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海面,鱼类丰富(共40张PPT)大单元3 水体的运动大单元体系架构水循环与水平衡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11.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2.水平衡原理及应用(1)水平衡原理①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蓄水变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变化量。②公式③一个区域的水量长期来看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收入 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输入;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支出 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图示 水多 东北沼泽:①②多,③④⑤少 城市内涝:①多,④⑤少水少 时令河断流:①②少,③④⑤多 华北缺水:①②少,③多(2)水平衡原理应用用于解释湖泊面积大小的变化、湖水盐度的变化、沼泽湿地的演化过程等。说明:运用图中5个箭头分析水量的收入和支出;①为降水,②为径流,③为蒸发,④为排水(一般地势低平或河流受阻,则排水不畅),⑤为下渗陆地水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21.巧判河流的补给类型(1)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2.河流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角度 影响因素流量 大小,季节变化 “得”:补给类型、流域面积、调入水“失”:蒸发、下渗、引水、用水“储”:流程长短,湖泊、沼泽、水库等湿地的调节作用水位及其变 化(汛期) 高低,季节变化;汛期长短,季节或时段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湖泊、沼泽、水库等湿地的调节作用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角度 影响因素流速 快慢 取决于河道地势起伏状况含沙量 大小 泥沙的来源:植被状况、地形坡度(流速)、表土性质、降水强度、流量多少→侵蚀强度→泥沙的来源量泥沙的沉积:流经的地形和河道曲直,湖沼、水库的沉积→沉积量结冰期 有无,长短 最冷月均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凌汛 有无,时段或季节 发生凌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有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2)河流水系特征流域内协调发展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31.流域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流域作为一个自然整体,以水流动和提供水资源的功能,在上中下游不同区域之间形成联系。(1)地貌的关联性。流域内一个区域的物质运动会导致另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具有高度关联性。(2)水资源的多用性。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流域内部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之间需要优化配置水资源。(3)流域的整体性。流域系统具有开放性、整体性,流域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污染或保护受到流域内其他区域的影响。(4)行政区的复杂性。河流通常流经多个行政区,国际河流还涉及不同的主权国家,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利益需要协调。2.流域内协作开发的思维流程3.水资源的统筹管理措施(1)以流域为单元,设置专门协作组织、河长制、湖长制等协同管理制度,统筹管理,统一调配水资源的规划方案,兼顾生态用水,保证生产、生活用水。(2)流域内部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及其内容①水能资源的开发从开发条件(河流水量大小、落差大小、结冰期长短、地形地质条件是否适合开发)、开发需求(本地区用电需求、经济发展程度、输电技术水平)等方面入手。(3)统筹管理的措施和手段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库蓄水→解决季节性分配不均;修建引水工程、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②技术措施: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在工业生产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治污技术,提高水资源污染的治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③行政、法律、市场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价,促使节约用水。4.水质、水环境的协调治理(1)河流泥沙的综合协调治理①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如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可实行“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②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通过调水调沙,实现河流下游的冲淤平衡,减少泥沙淤积。(2)水污染的防控措施①行政手段:成立委员会进行谈判和协商,达成公约及协议。②经济手段:通常是分担流域综合治理费用。③技术手段:科学调查研究、治污技术应用、技术标准确定及监测、预警体系的开发和应用等。(3)不同河段应实行差别性措施海洋水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41.海水的性质海水性质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海水的 温度 水平分 布规律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太阳辐射(季节变化)低纬度海域水温高、高纬度海域水温低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暖流经过海域水温高,寒流经过海域水温低 洋流垂直分 布规律 海面至水下1 000米: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幅度很小 海水深度和太阳辐射海水性质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海水的盐度 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 海水温度、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入海径流量、洋流、结冰或融冰、海区闭合程度海水的密度 水平分布: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温度、盐度、深度(压力)2.海水的运动(1)海浪与潮汐类型 成因 特点 影响海浪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浪高可以反映风速大小,风速越大,风作用于海面的时间越长,距离越远,浪越高 引起海岸侵蚀和堆积,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巨大的海浪能够掀翻船只,摧毁海上和海岸建筑物类型 成因 特点 影响潮汐 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一天中,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当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大潮;当日地连线与地月连线大致垂直时,形成小潮 影响海岸地貌的形成、海港和海岸工程建设、海洋运输、海上军事活动、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水制盐、近海污染的治理等(2)洋流①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②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季节 冬季 夏季图示 盛行风 东北季风 西南季风季风洋流流向 自东向西流 自西向东流季节 冬季 夏季洋流系统组成 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洋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洋流流向相反的索马里洋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洋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气候 全球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大陆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沿岸荒漠形成的影响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线路的选择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3.渔业资源丰富的分析思路4.影响航海线路的因素分析(1)洋流流向(盛行风向)洋流(盛行风)会影响航行速度,充分利用洋流(盛行风)能节约能源和时间,提高航行效率。绝大部分海区洋流的流向可利用洋流模式图进行判读,但我国沿海地区,夏季吹偏南风,海水自南向北流动,冬季吹偏北风,海水自北向南流动;北印度洋海区,受南亚季风的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2)海雾海雾会影响航海的安全性,海雾的形成与洋流存在密切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中低纬度寒流流经海区。中低纬度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寒流流经海区,暖湿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易凝结形成雾。②寒、暖流交汇海区。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上空的空气较寒冷,暖流增温增湿,上空有温暖湿润的水汽。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形成逆温结构,进而形成雾。如北海海区终年多雾。③中高纬度暖流流经海区。中高纬度(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暖而湿的空气降温凝结形成雾。(3)冰山洋流带来的冰山会影响航行的安全,在中高纬度海域,来自极地方向的洋流有可能会带来极地的冰山。海—气相互作用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5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定义 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情况 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情况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成因 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东回流。东太平洋冷海水上泛现象消失,暖水回流加剧,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 太平洋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把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表层海水产生强大的离岸流,造成持续的海水辐散;下层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时秘鲁寒流也北上补充,导致海面温度大幅降低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影响 气候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往往降水增加,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增大;同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往往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的概率增大;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 海水温度低于气温,大气层结构稳定,对流不易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发生干旱的概率增大;赤道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多,出现暴雨、洪水的概率增大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影响 生物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等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大幅度减产,大批鸟类也因饥饿而死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冷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海面,鱼类丰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部分 大单元3 水体的运动.docx 第三部分 大单元3 水体的运动.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