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二轮复习大单元4 地表形态变化(课件 讲义,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地理二轮复习大单元4 地表形态变化(课件 讲义,共2份)

资源简介

考向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1)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2)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内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貌
(1)板块构造运动影响下的宏观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板块碰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消亡边界
撞挤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安第斯山脉
(2)不同地质构造影响下的微观地貌
①褶皱构造中,背斜处形成山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处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②断层构造中,岩块上升处形成断块山地,岩块下降处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3.地质剖面图的应用
(1)推断岩层新老关系
(2)推断地质作用过程
考向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类型 分类 影响
物理风化 ①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 ②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 ③岩石卸载(释重)——层裂。 ④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 ①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残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②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③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化学风化 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 生物物理风化:植物根劈;动物钻洞、挖土。 生物化学风化:①遗体腐烂分解,形成有机酸和腐殖质,腐蚀岩石,促进岩石分解。②植物生长过程中分泌酸溶液腐蚀岩石。③微生物分泌酸类
(2)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差异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对象 岩石 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土壤、岩屑
方式 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型 运动着的力(如风、流水、冰川、海浪等)的作用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
时间 一般时间较长 有的时间较短
结果 岩石原地破碎、崩解 物质被移走
次序 风化在前,在原地进行 侵蚀在后,在运动中进行
2.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1)不同类型的侵蚀地貌
(2)河流侵蚀地貌
①不同河段侵蚀作用的差异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含义 向河流源头侵蚀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蚀 向河流两岸侵蚀
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河谷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②常见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地貌 形成
“V”形谷(峡谷)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曲流(河曲) 发育在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堆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河流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曲峡 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3)侵蚀基准面
①概念
a.(终极)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因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不再向下侵蚀,故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最低基面,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但对于不入海,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b.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汇口处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
②影响侵蚀基准面的因素
a.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河源距离原侵蚀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加大,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壳下沉,侵蚀基准面则相对上升。
b.气候变化:冰期时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存在,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下降,(终极)侵蚀基准面降低;间冰期时降水增加,入海径流量增加,海平面上升,侵蚀基准面上升。
③侵蚀基准面引起河流冲淤积变化
a.如果侵蚀基准面上升,河流纵坡降的减小将导致河流挟沙能力的降低和河床的淤积。
b.如果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纵坡降将增大,从而导致河流挟沙能力的增强和河床的侵蚀。
3.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
(1)不同类型的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
①形成条件
条件 逻辑链
堆积物 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流速减缓 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沉积环境 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②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地貌 形成
洪积— 冲积平原 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③河流挟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④洪(冲)积扇扩大并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①形成过程: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②三角洲面积变化: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 ③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及海水运动或地壳沉降)
(3)风积地貌——以沙丘为例
①沙丘的成因
a.沙源丰富
b.动力搬运。在有了沙源的情况下,搬运力越强,搬运的沙质颗粒物越多、越远。
c.沙粒堆积。该区域存在某种因素导致搬运力减弱,使挟带的沙质颗粒物堆积在此。
②沙丘变化的原因思路分析
③流动沙丘的危害思路分析
a.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b.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倒作物、摧毁电线杆等)。
c.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d.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④沙丘的治理措施思路分析
考向3 地质灾害
1.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的成因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滑坡 ①地形起伏大;②地质构造破碎;③地壳活动剧烈;④植被覆盖率低;⑤人类的不合理活动;⑥雨量集中(或冰川大量融化) ①暴雨或地下水浸润土体或岩体;②岩体或土体松动;③陡坡
泥石流 ①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②暴雨、冰川融水激发地表水冲刷
崩塌 ①坡脚侵蚀;②岩石易产生裂隙(风化作用、冻胀作用);③地表水增加土壤重量
2.自然灾害答题模板
(1)自然灾害分布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空间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时间 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自然原因 地形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久旱或持续性降水)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3)防灾措施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非工程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
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防灾、减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共34张PPT)
大单元4 地表形态变化
大单元体系架构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1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1)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2)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内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貌
(1)板块构造运动影响下的宏观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板块碰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消亡边界
撞挤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安第斯山脉
(2)不同地质构造影响下的微观地貌
①褶皱构造中,背斜处形成山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处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②断层构造中,岩块上升处形成断块山地,岩块下降处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3.地质剖面图的应用
(1)推断岩层新老关系
(2)推断地质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2
1.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类型 分类 影响
物理风化 ①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 ②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 ③岩石卸载(释重)——层裂。 ④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 ①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残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②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③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化学风化 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
类型 分类 影响
生物风化 生物物理风化:植物根劈;动物钻洞、挖土。 生物化学风化:①遗体腐烂分解,形成有机酸和腐殖质,腐蚀岩石,促进岩石分解。②植物生长过程中分泌酸溶液腐蚀岩石。③微生物分泌酸类 ①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残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②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③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差异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对象 岩石 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土壤、岩屑
方式 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型 运动着的力(如风、流水、冰川、海浪等)的作用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
时间 一般时间较长 有的时间较短
结果 岩石原地破碎、崩解 物质被移走
次序 风化在前,在原地进行 侵蚀在后,在运动中进行
2.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1)不同类型的侵蚀地貌
(2)河流侵蚀地貌
①不同河段侵蚀作用的差异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含义 向河流源头侵蚀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蚀 向河流两岸侵蚀
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河谷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②常见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地貌 形成
“V”形谷(峡谷)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曲流(河曲) 发育在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堆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河流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曲峡 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3)侵蚀基准面
①概念
a.(终极)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因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不再向下侵蚀,故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最低基面,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但对于不入海,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b.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汇口处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
②影响侵蚀基准面的因素
a.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河源距离原侵蚀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加大,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壳下沉,侵蚀基准面则相对上升。
b.气候变化:冰期时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存在,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下降,(终极)侵蚀基准面降低;间冰期时降水增加,入海径流量增加,海平面上升,侵蚀基准面上升。
③侵蚀基准面引起河流冲淤积变化
a.如果侵蚀基准面上升,河流纵坡降的减小将导致河流挟沙能力的降低和河床的淤积。
b.如果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纵坡降将增大,从而导致河流挟沙能力的增强和河床的侵蚀。
3.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
(1)不同类型的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
①形成条件
条件 逻辑链
堆积物 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流速减缓 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沉积环境 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②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地貌 形成
洪积— 冲积平原 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③河流挟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④洪(冲)积扇扩大并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貌 形成
三角洲 ①形成过程: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②三角洲面积变化: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
③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及海水运动或地壳沉降)
(3)风积地貌——以沙丘为例
①沙丘的成因
a.沙源丰富
b.动力搬运。在有了沙源的情况下,搬运力越强,搬运的沙质颗粒物越多、越远。
c.沙粒堆积。该区域存在某种因素导致搬运力减弱,使挟带的沙质颗粒物堆积在此。
②沙丘变化的原因思路分析
③流动沙丘的危害思路分析
a.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b.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倒作物、摧毁电线杆等)。
c.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d.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④沙丘的治理措施思路分析
地质灾害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3
1.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的成因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滑坡 ①地形起伏大;②地质构造破碎;③地壳活动剧烈;④植被覆盖率低;⑤人类的不合理活动;⑥雨量集中(或冰川大量融化) ①暴雨或地下水浸润土体或岩体;②岩体或土体松动;③陡坡
泥石流 ①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②暴雨、冰川融水激发地表水冲刷
崩塌 ①坡脚侵蚀;②岩石易产生裂隙
(风化作用、冻胀作用);③地表水增加土壤重量
2.自然灾害答题模板
(1)自然灾害分布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空间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时间 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自然原因 地形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久旱或持续性降水)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3)防灾措施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非工程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
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防灾、减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