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二轮复习大单元7 产业活动与区域发展(课件 讲义,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地理二轮复习大单元7 产业活动与区域发展(课件 讲义,共2份)

资源简介

考向1 农业
1.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
2.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
3.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分析
4.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区位分析
5.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间作 在种植一种主要作物时,见缝插针式地种植一些其他作物,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套种 在前一茬作物即将收割但未收割之前,将后一茬作物种入前茬的行间株间。如在棉花尚未收完前种入豌豆,可利用棉花秆作豌豆的支架
轮作 轮流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有利于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利用,防止某种单一元素被迅速耗尽,而且种植大豆这些作物还有助于恢复土壤中某些重要元素的含量
连作 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直连续不断地种植某一种作物,会使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
垄作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垄槽沟,把庄稼种在垄上,能够增加土壤受光面积,增强土壤渗透性,还有利于排水
6.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放性问题的分析思路
7.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考向2 粮食安全
1.两个角度认识粮食安全内涵
(1)稳定地吃饱——数量安全
①产量安全:生产上增产、稳产、高产;
②储备安全:储备足够多的粮食,建立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③结构安全:供应结构安全,满足居民饮食结构不断提高的需要;
④进口安全:粮食进口的数量与渠道安全;
⑤耕地安全:足够数量的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2)有营养地吃好——质量安全
①粮食质量安全:绿色、有机、放心;
②耕地质量安全:控制工业对土壤的污染;减少农药、化肥残留;维持土壤肥力。
2.保证粮食安全的途径
途径 具体内容
供应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储备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体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质量 生产绿色、有机的放心粮
技术 依靠技术,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治理污染等
3.耕地“非粮化”
考向3 工业
1.“工业区位因素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2.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关系
工业联系既可能导致工业集聚,也可能导致工业分散。工业集聚的结果是形成了工业地域,工业分散则加强了工业的地域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现象,其产生的核心是降低成本,争取最大利润。具体如下:
3.不同的工业生产模式
(1)不同区域的工业生产采取分工与协作的方式:就是同一区域不同城市发展不同工业部门或工业产业链的某个环节。
①分工: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分工。
②协作:生产的是零部件或半成品,需要生产协作。
③目的: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集聚效应。
(2)某区域工业采取模块化生产
①模块化生产模式的含义: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分散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其实质是将原来经技术标准化的产品进一步分解和整合,侧重点是对多级产品模块的标准化。
②采用模块化生产模式的原因:当地生产受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生产的难度大或者工业生产工序复杂,需要零部件多,可以组装的,先在全球各地进行分散生产,然后再到施工地或生产地集中进行组装。
③采用模块化生产模式的意义:避开不利条件(尤其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减少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难度;充分利用各地优势,不同区域的工厂同时生产,可缩短工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考向4 产业转移
1.目的: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2.一般规律
产业门类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工业 由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例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到原料再到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
劳动密集型工业 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污染严重的工业 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生产要素的流动 资金、技术主要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原料等一般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我国工业“走出去”的影响
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对外国的影响
到发展中 国家建厂 利用国外的能源、原料;开拓国外市场;避开贸易壁垒;劳动力、土地价格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高自给能力
到发达国 家建厂 避开贸易壁垒;利用国外优越的投资环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考向5 服务业
1.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服务业的制约作用在不断削弱。
2.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3.服务业空间布局
考向6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1.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及表现
2.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
(1)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3)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4)以微笑曲线寻求产业的升级路径:微笑曲线中游环节是工农业生产,附加值低;上游环节是研发,下游环节是营销,附加值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应对措施
(1)针对第一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一般是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主要考虑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发展加工、物流产业等。
(2)针对第二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一是调整产业结构组成,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的服务质量。
考向7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1.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开发条件
角度 评价思路
资源条件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及组合、质量(高低)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 是否能进行露天开采,若不能露天开采,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 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条件 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评价
劳动力 从数量(多少)、素质(高低)等方面评价
基础设施 从是否完善等方面评价
资金、技术 从资金多少、技术水平高低等方面评价
区域自然条件 从气候、水文、地质等对生产、开发的影响方面评价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阶段面临的问题
问题 成因 影响
资源枯竭 对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 采掘工业和矿产品加工业衰退
产业结构单一 过度依赖资源开采 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
环境污染 资源加工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生活质量下降;新兴产业入驻少
生态破坏 资源开采破坏植被,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响居民出行安全;影响农业发展
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
考向8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1.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2.交通运输建设的作用或意义(宏观角度)
经济意义 ①交通可以使生产要素(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越便利,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少、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越大;②便利的交通缩短了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③交通运输本身就是重要的产业,建设交通线路、站点会直接带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社会、 政治意义 ①完善交通运输网,促进区域交通发展;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③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④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有利于加快边远偏僻地区致富的速度
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③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3.交通运输的影响(微观角度)
自然环境 ①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引发洪涝灾害;②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③北极航道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极地地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农业 商品农业(如鲜花、蔬菜、乳制品等)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线建设和延伸不断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自给农业对交通运输要求较低
工业 为降低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工厂沿海、沿江、沿港口及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带布局;高新技术工业临航空港布局
聚落 聚落空间形态一般沿交通干线延伸或扩展,交通线的发展变化可以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衰落影响聚落变迁
商业 商品流通的运输需求使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沿交通干线分布
4.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1)要综合考虑交通运输布局的多条原则
(2)要具体考虑交通运输布局的“低、高、大、小”原则
交通运输线布局要遵循“低、高、大、小”原则,即成本要低,安全性要高,经济效益要大,环境破坏要小。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路线长短 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沿线村镇数量、规模、人口等
施工难度 地形、桥涵、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
占用耕地 占用良田
生态影响 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共49张PPT)
大单元7 产业活动与区域发展
大单元体系架构
太阳辐射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1
1.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
2.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
3.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分析
4.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区位分析
5.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间作 在种植一种主要作物时,见缝插针式地种植一些其他作物,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套种 在前一茬作物即将收割但未收割之前,将后一茬作物种入前茬的行间株间。如在棉花尚未收完前种入豌豆,可利用棉花秆作豌豆的支架
轮作 轮流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有利于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利用,防止某种单一元素被迅速耗尽,而且种植大豆这些作物还有助于恢复土壤中某些重要元素的含量
种植方式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连作 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直连续不断地种植某一种作物,会使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
垄作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垄槽沟,把庄稼种在垄上,能够增加土壤受光面积,增强土壤渗透性,还有利于排水
6.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放性问题的分析思路
7.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粮食安全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2
1.两个角度认识粮食安全内涵
(1)稳定地吃饱——数量安全
①产量安全:生产上增产、稳产、高产;
②储备安全:储备足够多的粮食,建立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③结构安全:供应结构安全,满足居民饮食结构不断提高的需要;
④进口安全:粮食进口的数量与渠道安全;
⑤耕地安全:足够数量的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2)有营养地吃好——质量安全
①粮食质量安全:绿色、有机、放心;
②耕地质量安全:控制工业对土壤的污染;减少农药、化肥残留;维持土壤肥力。
2.保证粮食安全的途径
途径 具体内容
供应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储备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体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质量 生产绿色、有机的放心粮
技术 依靠技术,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治理污染等
3.耕地“非粮化”
工业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3
1.“工业区位因素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2.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关系
工业联系既可能导致工业集聚,也可能导致工业分散。工业集聚的结果是形成了工业地域,工业分散则加强了工业的地域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现象,其产生的核心是降低成本,争取最大利润。具体如下:
3.不同的工业生产模式
(1)不同区域的工业生产采取分工与协作的方式:就是同一区域不同城市发展不同工业部门或工业产业链的某个环节。
①分工: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分工。
②协作:生产的是零部件或半成品,需要生产协作。
③目的: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集聚效应。
(2)某区域工业采取模块化生产
①模块化生产模式的含义: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分散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其实质是将原来经技术标准化的产品进一步分解和整合,侧重点是对多级产品模块的标准化。
②采用模块化生产模式的原因:当地生产受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生产的难度大或者工业生产工序复杂,需要零部件多,可以组装的,先在全球各地进行分散生产,然后再到施工地或生产地集中进行组装。
③采用模块化生产模式的意义:避开不利条件(尤其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减少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难度;充分利用各地优势,不同区域的工厂同时生产,可缩短工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产业转移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4
1.目的: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2.一般规律
产业门类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工业 由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例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到原料再到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
劳动密集型工业 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污染严重的工业 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生产要素的流动 资金、技术主要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原料等一般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我国工业“走出去”的影响
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对外国的影响
到发展中 国家建厂 利用国外的能源、原料;开拓国外市场;避开贸易壁垒;劳动力、土地价格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高自给能力
到发达国 家建厂 避开贸易壁垒;利用国外优越的投资环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服务业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5
1.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服务业的制约作用在不断削弱。
2.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3.服务业空间布局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6
1.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及表现
2.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
(1)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3)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4)以微笑曲线寻求产业的升级路径:微笑曲线中游环节是工农业生产,附加值低;上游环节是研发,下游环节是营销,附加值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应对措施
(1)针对第一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一般是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主要考虑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发展加工、物流产业等。
(2)针对第二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一是调整产业结构组成,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的服务质量。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7
1.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开发条件
角度 评价思路
资源条件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及组合、质量(高低)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 是否能进行露天开采,若不能露天开采,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 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条件 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评价
角度 评价思路
劳动力 从数量(多少)、素质(高低)等方面评价
基础设施 从是否完善等方面评价
资金、技术 从资金多少、技术水平高低等方面评价
区域自然条件 从气候、水文、地质等对生产、开发的影响方面评价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阶段面临的问题
问题 成因 影响
资源枯竭 对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 采掘工业和矿产品加工业衰退
产业结构单一 过度依赖资源开采 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
环境污染 资源加工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生活质量下降;新兴产业入驻少
生态破坏 资源开采破坏植被,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响居民出行安全;影响农业发展
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8
1.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2.交通运输建设的作用或意义(宏观角度)
经济意义 ①交通可以使生产要素(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越便利,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少、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越大;②便利的交通缩短了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③交通运输本身就是重要的产业,建设交通线路、站点会直接带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社会、 政治意义 ①完善交通运输网,促进区域交通发展;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③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④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有利于加快边远偏僻地区致富的速度
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③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3.交通运输的影响(微观角度)
自然环境 ①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引发洪涝灾害;
②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③北极航道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极地地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农业 商品农业(如鲜花、蔬菜、乳制品等)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线建设和延伸不断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自给农业对交通运输要求较低
工业 为降低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工厂沿海、沿江、沿港口及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带布局;高新技术工业临航空港布局
聚落 聚落空间形态一般沿交通干线延伸或扩展,交通线的发展变化可以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衰落影响聚落变迁
商业 商品流通的运输需求使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沿交通干线分布
4.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1)要综合考虑交通运输布局的多条原则
(2)要具体考虑交通运输布局的“低、高、大、小”原则
交通运输线布局要遵循“低、高、大、小”原则,即成本要低,安全性要高,经济效益要大,环境破坏要小。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路线长短 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沿线村镇数量、规模、人口等
施工难度 地形、桥涵、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
占用耕地 占用良田
生态影响 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