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向1 资源跨区域调配1.用“供需矛盾”原理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输水、输油、输气、输电线路的选择受诸多因素影响。分析方向 思考方向消费能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市场消费能力强施工条件 线路长(短)、地质条件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对环境的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3.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经济效益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社会效益 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争水(能源)等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生态效益 调入不同的资源及对资源不同的利用方式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不同:如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能减轻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南水北调”能缓解我国华北地区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等问题,但是输水渠道沿线因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可能加剧 如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能增加西部农村生活能源,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轻植被破坏,改善生态环境;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若不注意环境保护,也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考向2 中国的能源安全1.未来我国能源的消费特点与安全保障措施消费特点 保障措施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低 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提高能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 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核能和天然气等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但对外依存度高的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开辟多源、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2.新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分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与传统能源类似,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1)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集群状况)。(2)与市场(发达地区)的距离。(3)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占地面积大,需要广阔的土地条件;生物质能的开发,需要考虑靠近原料地;水能的开发,需要考虑建坝条件(地质、地形、聚落分布等)。(4)资金的充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5)基础设施:如输电线路、储能设施的配备。考向3 海洋空间资源1.海洋空间资源的特点特点 内容 影响优点 海洋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地价低廉,不需搬迁人口;海底隐蔽性能好;温度、压力比较稳定 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缺点 海上具有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具有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腐蚀性强,海冰破坏性大 海洋开发具有高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高风险的特点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开发方式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通过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扩展和延伸陆地空间 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缓解陆上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维护国土安全;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和管线等交通运输设施,可以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获取国际市场及资源,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海岛、岛弧是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开发海岛可维护我国的军事安全开发海洋中的各种自然资源 海洋空间是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等海洋资源赋存的场所。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以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有利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通过储存陆地上难以储藏或对陆地环境存在威胁的资源,转移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 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缓、压力稳定,用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废料等,可以节省日益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维护国土安全,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宣示海洋国土主权、体现和行使海洋权益 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维护我国的领土安全开发有争议海域空间资源时,可能出现冲突和摩擦 不同国家对海洋空间资源的主张出现了重叠,任何一个国家对争议区域的海洋空间资源进行开发都会引发海洋争端问题,从而影响多个国家的海洋国土安全3.我国海洋空间开发面临严峻形势严峻形势 内容围填海 规模过大 沿海地区在受土地面积制约的情况下,围填海规模逐渐扩大。大规模围填海导致自然岸线大幅减少,自然岸线保有率不断逼近红线;工程建设导致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栖息环境因掩埋而丧失或被破坏,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围填海工程实施后,减弱了海湾水体交换能力,降低了海水水质海洋开发 不平衡 不同海洋开发方式之间的冲突和资源退化问题愈演愈烈,近岸和近海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负荷过高,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在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薄弱的地区,部分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海洋开发利 用方式粗放 海洋产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结构低质化、布局趋同化问题突出,造成海洋资源浪费对海洋生态 环境损害严重 近岸部分海域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一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部分特殊生物环境难以维系(共19张PPT)大单元8 资源与国家安全大单元体系架构资源跨区域调配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11.用“供需矛盾”原理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输水、输油、输气、输电线路的选择受诸多因素影响。分析方向 思考方向消费能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市场消费能力强施工条件 线路长(短)、地质条件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对环境的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3.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经济效益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社会效益 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争水 (能源)等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生态效益 调入不同的资源及对资源不同的利用方式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不同:如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能减轻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南水北调”能缓解我国华北地区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等问题,但是输水渠道沿线因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可能加剧 如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能增加西部农村生活能源,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轻植被破坏,改善生态环境;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若不注意环境保护,也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的能源安全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21.未来我国能源的消费特点与安全保障措施消费特点 保障措施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低 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提高能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 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核能和天然气等消费特点 保障措施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 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核能和天然气等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但对外依存度高的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开辟多源、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2.新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分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与传统能源类似,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1)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集群状况)。(2)与市场(发达地区)的距离。(3)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占地面积大,需要广阔的土地条件;生物质能的开发,需要考虑靠近原料地;水能的开发,需要考虑建坝条件(地质、地形、聚落分布等)。(4)资金的充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5)基础设施:如输电线路、储能设施的配备。海洋空间资源大概念考向突破 考向31.海洋空间资源的特点特点 内容 影响优点 海洋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地价低廉,不需搬迁人口;海底隐蔽性能好;温度、压力比较稳定 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缺点 海上具有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具有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腐蚀性强,海冰破坏性大 海洋开发具有高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高风险的特点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开发方式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通过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扩展和延伸陆地空间 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缓解陆上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维护国土安全;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和管线等交通运输设施,可以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获取国际市场及资源,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海岛、岛弧是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开发海岛可维护我国的军事安全开发方式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开发海洋中的各种自然资源 海洋空间是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等海洋资源赋存的场所。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以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有利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开发方式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通过储存陆地上难以储藏或对陆地环境存在威胁的资源,转移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 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缓、压力稳定,用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废料等,可以节省日益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维护国土安全,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开发方式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宣示海洋国土主权、体现和行使海洋权益 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维护我国的领土安全开发有争议海域空间资源时,可能出现冲突和摩擦 不同国家对海洋空间资源的主张出现了重叠,任何一个国家对争议区域的海洋空间资源进行开发都会引发海洋争端问题,从而影响多个国家的海洋国土安全3.我国海洋空间开发面临严峻形势严峻形势 内容围填海 规模过大 沿海地区在受土地面积制约的情况下,围填海规模逐渐扩大。大规模围填海导致自然岸线大幅减少,自然岸线保有率不断逼近红线;工程建设导致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栖息环境因掩埋而丧失或被破坏,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围填海工程实施后,减弱了海湾水体交换能力,降低了海水水质严峻形势 内容海洋开发 不平衡 不同海洋开发方式之间的冲突和资源退化问题愈演愈烈,近岸和近海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负荷过高,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在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薄弱的地区,部分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海洋开发利 用方式粗放 海洋产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结构低质化、布局趋同化问题突出,造成海洋资源浪费对海洋生态 环境损害严重 近岸部分海域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一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部分特殊生物环境难以维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部分 大单元8 资源与国家安全.docx 第三部分 大单元8 资源与国家安全.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