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清单十三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考点1 流域内协调发展1.流域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流域作为一个自然区域,以水流动和提供水资源的功能,在上、中、下游不同区域之间形成联系。(1)地貌的关联性。流域内一个区域的物质运动会导致另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具有高度关联性。(2)水资源的多用性。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流域内部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之间需要优化配置水资源。(3)流域的整体性。流域系统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的特点,流域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污染或保护受到流域内其他区域的影响。(4)行政区的复杂性。河流通常流经多个行政区,国际河流还涉及不同主权的国家,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利益需要协调。2.水资源的统筹调配措施(1)以流域为单位,设置专门协作组织、河长制、湖长制等协同管理制度,统筹管理,统一调配水资源的规划方案,兼顾生态用水,保证生产、生活用水。(2)统筹管理的措施和手段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库蓄水→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修建引水工程、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②技术措施: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在工业生产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治污技术,提高水污染的治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促使水资源循环利用。③行政、法律、市场手段:制定环境保护法,依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价,促使节约用水。3.水质、水环境的协调治理(1)河流泥沙的综合协调①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如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可实行“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②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通过调水调沙,实现河流下游的冲淤平衡,减少泥沙淤积。(2)水污染的防控措施①行政手段:成立委员会进行谈判和协商,达成公约及协议。②经济手段:通常是分担流域综合治理费用。③技术手段:科学调查研究、治污技术应用、技术标准确定及监测、预警体系的开发和应用等。(3)不同河段应实行差别性措施考点2 资源跨区域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本地资源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资源调配线路的区位条件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生态效益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3.南水北调(1)工程方案方案 东线 中线 西线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供水区 淮河下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 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 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优点 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水量大 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可自流供水;供水稳定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好缺点 水质较差;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调水成本高;沿线地下水水位上升,易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地势复杂,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大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渠道穿越高山,工程艰巨;可利用设施极少(2)对调入区的意义①社会效益:改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②经济效益:缓解缺水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③生态效益: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3)可能带来的影响水源区径流量减少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工程沿线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水质(东线) 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4.西气东输(1)概念:指把西部(新疆、陕甘宁、川渝以及中亚)天然气通过管道运输到东部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等)的能源调配工程。(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高,带来严重的交通压力与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比重很低。③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使之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就业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促进中、西部能源结构优化,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管道途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5.西电东送线路 对输入地的影响 对输出地的影响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环渤海地区 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南线: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考点3 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的目的(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开拓市场等因素。2.产业转移的规律(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3.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4.对比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4 国际合作1.“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相关国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2.“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意义 具体体现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聚焦全球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包容性发展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突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聚焦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倡导政府间合作和政策沟通,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各国间相互贸易和投资,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和保障体系,推动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尊崇“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繁荣 通过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既可提升我国自身发展动力,也可让相关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加快发展,得到实质性好处3.“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的影响要素 影响资源 和相关国家形成资源互补,以“一带一路”为节点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保障我国的资源能源安全交通 将东北亚与东南亚通过中国内地交通网沟通在一起,形成亚洲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一带”主要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有利于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一路”可以以上海和泉州湄州湾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工业 我国和中亚乃至更多国家进行工业合作,过剩的工业产能会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农业 深化与农业资源丰富的相关国家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合作,增加农、林、牧、渔产品的进出口及农业技术交流商贸 与更多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自由贸易,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文化 通过双边、多边场合和媒体传播等渠道,扩大人文合作领域,促进民间交流合作(共28张PPT)清单十三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主干知识清单考点1 流域内协调发展考点3 产业转移考点2 资源跨区域调配内容索引考点4 国际合作1.流域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考点1 流域内协调发展PART ONE流域作为一个自然区域,以水流动和提供水资源的功能,在上、中、下游不同区域之间形成联系。(1)地貌的关联性。流域内一个区域的物质运动会导致另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具有高度关联性。(2)水资源的多用性。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流域内部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之间需要优化配置水资源。(3)流域的整体性。流域系统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的特点,流域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污染或保护受到流域内其他区域的影响。(4)行政区的复杂性。河流通常流经多个行政区,国际河流还涉及不同主权的国家,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利益需要协调。2.水资源的统筹调配措施(1)以流域为单位,设置专门协作组织、河长制、湖长制等协同管理制度,统筹管理,统一调配水资源的规划方案,兼顾生态用水,保证生产、生活用水。(2)统筹管理的措施和手段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库蓄水→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修建引水工程、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②技术措施: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在工业生产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治污技术,提高水污染的治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促使水资源循环利用。③行政、法律、市场手段:制定环境保护法,依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价,促使节约用水。3.水质、水环境的协调治理(1)河流泥沙的综合协调①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如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可实行“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②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通过调水调沙,实现河流下游的冲淤平衡,减少泥沙淤积。(2)水污染的防控措施①行政手段:成立委员会进行谈判和协商,达成公约及协议。②经济手段:通常是分担流域综合治理费用。③技术手段:科学调查研究、治污技术应用、技术标准确定及监测、预警体系的开发和应用等。(3)不同河段应实行差别性措施考点2 地图PART TWO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考点2 资源跨区域调配PART TWO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本地资源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资源调配线路的区位条件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生态效益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3.南水北调(1)工程方案方案 东线 中线 西线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供水区 淮河下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 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 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方案 东线 中线 西线优点 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水量大 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可自流供水;供水稳定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好缺点 水质较差;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调水成本高;沿线地下水水位上升,易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地势复杂,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大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渠道穿越高山,工程艰巨;可利用设施极少(2)对调入区的意义①社会效益:改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②经济效益:缓解缺水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③生态效益: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3)可能带来的影响水源区径 流量减少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工程沿线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水质(东线) 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4.西气东输(1)概念:指把西部(新疆、陕甘宁、川渝以及中亚)天然气通过管道运输到东部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等)的能源调配工程。(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高,带来严重的交通压力与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比重很低。③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使之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就业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促进中、西部能源结构优化,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管道途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5.西电东送线路 对输入地的影响 对输出地的影响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环渤海地区 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南线: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考点3 产业转移PART THREE1.产业转移的目的(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开拓市场等因素。2.产业转移的规律(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3.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4.对比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4 国际合作PART FOUR1.“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相关国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2.“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意义 具体体现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聚焦全球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包容性发展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突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意义 具体体现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聚焦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倡导政府间合作和政策沟通,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各国间相互贸易和投资,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和保障体系,推动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尊崇“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繁荣 通过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既可提升我国自身发展动力,也可让相关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加快发展,得到实质性好处3.“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的影响要素 影响资源 和相关国家形成资源互补,以“一带一路”为节点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保障我国的资源能源安全交通 将东北亚与东南亚通过中国内地交通网沟通在一起,形成亚洲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一带”主要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有利于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一路”可以以上海和泉州湄州湾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要素 影响工业 我国和中亚乃至更多国家进行工业合作,过剩的工业产能会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农业 深化与农业资源丰富的相关国家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合作,增加农、林、牧、渔产品的进出口及农业技术交流商贸 与更多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自由贸易,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文化 通过双边、多边场合和媒体传播等渠道,扩大人文合作领域,促进民间交流合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清单十三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docx 清单十三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