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驿路梨花 课时作业(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 驿路梨花 课时作业(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下册

资源简介

15 驿路梨花 课时作业
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B.《紫藤萝瀑布》通过描写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引发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C.中国古代称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孤常读书”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D.散文《驿路梨花》生动地展示丁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荆棘(jí) 暮色(mù) 相衬(chèn) 晶莹(yíng)
B.菌子(jūn) 露宿(sù) 喷香(pēn) 茅屋(máo)
C.恍惚(huǎng) 延伸(yán) 好奇(hào) 竹篾(miè)
D.着急(zháo) 花瓣(bàn) 瑶族(yáo) 修葺(qì)
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B.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D.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
5.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
A.茅屋的主人 B.喷香的米饭 C.陡峭的山 D.跑了起来
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么陡俏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B.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缆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C.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D.我出于对他的遵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7.七年级(1)班举办“学雷锋精神,树良好风尚”语文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以下问题。
(1)【学雷锋】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则材料,请你分别概括这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后,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出来。《中国青年》杂志社认为雷锋是和平时期青年的楷模,打算在1963年3月出一本合刊介绍雷锋事迹。之后他们给毛主席写信,希望他能为雷锋题词。毛主席看信后,为了宣传雷锋同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著名题词。3月2日,毛主席的题词在《中国青年》上刊出。4日,新华社发通稿。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来,中央决定,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材料二:由于老一辈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由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展开,迅速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雷锋热潮。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相继做出决定,并以各种形式组织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纸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情况,以及雷锋事迹、雷锋日记等。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成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社会上迅速出现了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①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慬内涵】雷锋精神的内涵除“无私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外,还有很多。下面的内容摘自《雷锋冂记》,也体现了雷锋精神,请谈谈你的理解。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力量。
(3)【颂先进】请你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位你熟知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①人物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文章题目中“丁香树开花”有哪些含义?
(2)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3)纵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4)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5)结合全文,理解第 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9.驿路梨花(节选)
①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②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③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⑤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地学习。
⑥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⑦瑶族老人立即走到我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的大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⑧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⑨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⑩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他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常住?”解放军叔叔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他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了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结合选文,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的表现。(答出两点即可)
2.第⑩段运用插叙,有什么作用?
3.联系全文说说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加粗语句“蹦”的表达效果。
10.请以“开在心中的花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 ②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语意重复,可将“近”与“左右”去掉一个;B.否定不当,可将“不要”去掉;C.没有语病;D.搭配不当,可将“发扬”改为“发展”。故选C。
2.答案:D
解析:D.有误,《驿路梨花》是小说。故选D。
3.答案:B
解析:B.有误,“菌子”的“菌”应读作“jùn”,“喷香”的“喷”应读作“pèn”。
4.答案:B
解析:A.清洁员说话对象是老人,首先要有称呼,语言还要得体,这样说不尊重长辈,说话不礼貌,不得体;B.语言表达得体;C.收货人这样说有挖苦讽刺之意,不尊重别人,不得体;D.网友的这个帖子对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不尊重,不得体。故选B。
5.答案:D
解析:A、B、C项都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结构,D项是“动词+补语”结构。
6.答案:C
解析:A项“俏”应为“峭”,B项“缆”应为“揽”,D项“遵”应为“尊”。
7.答案:(1)①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的来历
②全国学雷锋活动的概况及影响
(2)这句话把个人和集体分别比作“一滴水”和“大海”,形象地阐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突出了集体的力量,体现了雷锋的集体主义精神。
(3)①阿里木2002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卖烤羊肉串为生。毕书有不少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卖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2010年,阿里木把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②快乐的阿里木,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却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回答提炼材料主要内容的题目时,要快速地通读材料,了解材料内容,抓关键词句。
(2)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材料中对雷锋精神的阐述来谈理解即可。
(3)本题考查拟写颁奖词的能力。写颁奖词时,要抓住人物事迹的关键内容,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8.答案:(1)小店门前的丁香树开出花朵;男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小城中的“我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
(2)紧张;着急;恼怒
(3)一直陪伴,默默承担;以身作则,榜样示范;逐步放手,循序渐进;善选环境,鼓励沟通。
(4)淡漠;亲近;融洽(相应位置必须是意思相近的词语)
(5)“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积极沟通(或“彼此鼓励”),尝试着即使经历过人生的困境之后,依然含蓄或热情地释放善意(或“善待彼此”)。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题目含义的能力。一般要分析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内涵。文中的丁香树、男孩和众人的彼此守护相助都蕴含在题目中。要结合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全面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绪的能力。“神色愈发紧张”明示男孩听到店主说找人来挖丁香树后的“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表明他不想让人挖掉丁香树,可又表达不出来的“着急”;“哆嗦”“摇头”“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再结合第⑩段男孩终于开口说的话看,男孩心中是“恼怒”的,他不允许挖掉丁香树。
(3)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提取文中的关键句子概括即可。根据“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可概括出:父亲一直陪伴,默默承担。根据“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少年然大悟”“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可概括出:父亲以身作则,采用榜样示范的方式帮助儿子。根据“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后来,他退到店外”“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可概括出:父亲采取逐步放手、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儿子。根据“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可概括出:父亲善于选择好的环境,鼓励儿子与人沟通。
(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最初“我”只是他人故事的旁观者,情感是“淡漠”的;后来随着对这、对父子及店主人夫妇的了解,有了“亲近”感;等到男孩要保护丁香树的话脱口而出,老奶奶许诺不挖掉丁香树了,“我鼻子隐隐发酸”,便有了结尾两段的感慨,这时彼此已结融合,拥有了“融洽”的关系。据此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与题目相呼应,结尾段以写丁香树学着开花的口吻,写人与人学着相互融入、沟通的过程。结合文中的故事分析,“学着开放”应指“尝试着敞开心扉”,“学着摇曳”应指“尝试着积极沟通或彼此鼓励”,“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应指“经历过人生的困境”,“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应指“依然含蓄或热情地释放善意或善待彼此。”
9.答案:1.一队解放军建起避风雨的小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妹妹照料小茅屋;“我”和老余及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补给。(两点即可)
2.补充交代小茅屋的来历和梨花小姑娘照料小茅屋的原因。突出主题,表明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发扬光大。推动情节发展,避免平铺直叙。
3.运用比喻和双关,生动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标题。
4.(承接前面“像小雀”的比喻,)形象地写出小姑娘躲避老爷爷的可爱情状。饱含对其喜爱之情。
解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文中找到具体人们做着为人民服务的好事的事例概括即可。根据第⑩段“解放军叔叔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可提炼概括为:解放军为方面路人建起避风雨的小屋;由第②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第⑩段“他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第 段“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了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分析,可概括为:梨花及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第⑤段“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可概括为:我们和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据此概括即可。
2.考查插叙的作用。“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补充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和建小茅屋的原因;“他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交代了小姑娘的姐姐照料小茅屋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曲折,中心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3.考查重点句的赏析。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从内容上说,诗句既承接和总结上文多处描绘梨花树林的美好景色,又以花喻人、寓人于花,即人像梨花一样的洁白美好,将洁白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一语双关,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从结构上说,题文相映,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引用诗句,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
4.考查对重点词的赏析。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蹦”,两脚并着跳,这是对小姑娘们动作描写,承接上文“像小雀似的”,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姑娘的可爱形象,流露出作者对她们的喜爱之情。
10.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