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三轮冲刺: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 主题4 大气受热过程(课件52张PPT 学案,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地理三轮冲刺: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 主题4 大气受热过程(课件52张PPT 学案,共2份)

资源简介

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
主题4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方式 特点
吸收 具有选择性:紫外线被臭氧吸收;红外线被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可见光很少被吸收
散射 光线在遇到空气分子等粒子时,会产生改变方向的散射现象。粒径小的物质散射能力更强,粒径大的物质散射不具有选择性
反射 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地面辐射(长波红外线),避免了地面辐射大量散失到宇宙空间。
②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2.利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自然现象
(1)地面温度的高低
角度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多少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集中,地温高
反射率 反射率大(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吸热少
比热容 比热容大(水域>砂石),吸热慢,白天气温低
(2)气温的高低
角度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纬度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气温高
地势高低 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天气状况 晴天光照强,气温高
日照时间 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 大气密度 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和保温效果差),气温低
大气成分 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含量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
(3)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4)大气的保温作用由大气逆辐射来实现,常用其强弱解释夜晚的自然现象
(5)昼夜温差的大小
3.保温作用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选择题1~8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2024·广东地理)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下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2024·1月浙江选考)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 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 600米,2012年上升到5 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3~4题。
3.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
4.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2023·广东地理)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4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5~6题。
5.在图a中,符合图b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
A.CO2量减少 B.空气温度降低
C.大气越稀薄 D.人类干扰越小
(2023·1月浙江选考)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下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完成7~8题。
7.若甲地上空1 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层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
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 ②云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 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 ④云顶水汽蒸发,冷却剧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选择题1~12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24·江西吉安联考)绿洲生态系统应对干旱气候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独特的小气候特征统称为“绿洲效应”。绿洲效应存在“冷岛”和“暖岛”效应双重特性。下图表示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绿洲不同季节绿洲效应强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绿洲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季均表现为“冷岛”效应
B.冬季“冷岛”效应强度最大
C.冬季表现为“热岛”效应
D.四季绿洲效应强度逐年增强
2.下列因素中,对夏季绿洲效应强度影响最大的是(  )
A.太阳辐射 B.植被盖度
C.东南季风 D.能源消耗
3.维持绿洲“冷岛”效应的可行措施是(  )
A.增加农田灌溉用水量
B.扩大耕地面积
C.绿洲外围营造防护林
D.禁止开采地下水
(2024·安徽铜陵模拟)2024年元旦假期至春节期间,哈尔滨凭借冰雪游火爆出圈。一般每年11月,哈尔滨开始利用往年存冰和新采松花江冰搭建冰雪大世界。盖有“被子”露天堆放的存冰(下图),是次年搭建冰雪大世界的重要冰源。完成4~6题。
4.哈尔滨冰雪游火爆的主要原因是(  )
A.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及服务意识增强
B.当地冰雪资源的唯一性
C.较少的人流及旅游价格相对便宜
D.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
5.人们用“被子”覆盖存冰,主要影响了(  )
A.地表反射率 B.存冰受热条件
C.下垫面形态 D.太阳辐射强度
6.近年来,哈尔滨存冰成本持续升高,与其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地表蒸发加剧 B.降水增多
C.大气成分变化 D.地租涨价
(2024·安徽黄山模拟)下图为“某日我国某绿洲地表辐射各分量(包含太阳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变化图”,净辐射指地表热量收支状况。据此完成7~9题。
7.该地位于(  )
A.准噶尔盆地东部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东部 D.河套平原
8.该日绿洲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自(  )
A.a B.b C.c D.d
9.该日当地(  )
A.午后3时气温最高
B.晴朗少云
C.正午日影年内最短
D.日出东南
(2024·广西桂林模拟)青藏高原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作为一个巨大的热源,青藏高原隆起后,可以直接加热对流层的大气,加强亚洲季风环流。下图为“青藏高原某地对流层中不同季节白天平均气温、气压变化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地对流层不同季节白天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11.该地200 hPa等压面不同季节白天平均气温差异较小,是因为该等压面处(  )
A.杂质含量大 B.水汽较少
C.冰雪覆盖 D.海拔较高
12.青藏高原加强亚洲季风环流最显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主题4 大气受热过程
真题演练
1.B 2.D [第1题,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2~4月降水量远小于7~9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较少,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与7~9月相比,西双版纳2~4月离太阳直射点更远,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第2题,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层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错误;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在不同月份均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月份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始终是大气的热源,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有效辐射夏季较冬季小,故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
3.D 4.D [第3题,土壤温度升高说明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即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大于地面辐射的热量亏损而增温,D正确;从题干“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可知,地面辐射增强,A错误;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升温,大气辐射增强,B错误;太阳辐射比较稳定,C错误。第4题,植被上限上升说明热量条件改善,雪线升高,A错误;山地垂直带谱上限植被一般为苔原,不是高山草甸,B错误;因热量条件改善,山地自然带数量可能增加,C错误;随着水热条件改善,林线升高,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5.A 6.C [第5题,图b示意时刻长沙位于晨线西侧,处于夜半球,近地面无法接收到太阳辐射,因此近地面太阳辐射接近于0,C、D错误;随着地球的自转和气球的上升,气球会突然进入白昼阶段,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从0突然增加;随着太阳高度越来越高,气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也逐渐增大,①线符合,选A。第6题,白昼期间气球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海拔逐渐升高,大气变稀薄,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变弱,故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增多,C正确;CO2主要吸收红外线,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气温高低不影响太阳辐射的多少,本次探测活动没有显示人类活动干扰,A、B、D错误。]
7.D 8.A [第7题,四幅图均为近地面附近等压线,且数值a>b>c>d,可以判断①图的甲地大致为偏东风,②图中的甲地为东南风,③图中的甲地为偏南风,④图中的甲地为西北风,选D。第8题,夜间,海面上的云层强烈对流,说明云层内部有较大温差,且云层底部温度高、顶部温度低。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温度较高,①正确;云顶远离地面,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温度偏低,②正确;云底向下垫面辐射,会降低云层底部的温度,与温度高的要求不符,③错误;云顶是云层中最冷的区域,温度最低,水汽蒸发微弱,甚至没有水汽蒸发,由此导致的降温幅度很小,④错误。故①②正确,选A。]
模拟预测
1.A 2.B 3.C
4.A 5.B 6.C [第4题,哈尔滨冰雪游火爆的主要原因是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及服务意识增强,再通过口碑宣传,游客数量增加,A正确;冰雪资源在东北很多城市均有,不是哈尔滨独有,B错误;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游客少、价格便宜,有利于吸引游客,但不是主要原因,C、D错误。第5题,覆盖“被子”可有效减少存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改变了存冰受热条件,有效缓解存冰融化现象,B正确。“被子”覆盖存冰使地表反射率和下垫面形态有改变,但主要是减少了直接照射地表的太阳辐射,A、C错误;太阳辐射强度没有改变,D错误。第6题,哈尔滨存冰成本持续变高有多方面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温室气体显著增高,大气成分发生变化,使得存冰容易融化,C正确;存冰呈固态,主要是融化(或升华)导致其变少变薄,而不是地表蒸发,A错误;存冰盖有“被子”,降水对其影响不大,B错误;存冰一般在较为偏僻的地区,地租涨价的可能性不大,D错误。]
7.A 8.D 9.B [第7题,读图可知,a出现在白天,且日变化明显,辐射较强,为太阳辐射;b与a的变化趋势相同,但辐射量较少,为反射短波辐射;d具有一定的日变化,且最高值与a接近但延后,因此d为地表长波辐射,c为大气长波辐射。该地太阳辐射(a)最高值出现在14时(北京时间),此时地方时为12时,推知该地经度为90°E,结合选项可知,该地应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A正确。第8题,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故选D。第9题,结合所学知识,陆地一般是午后2时气温最高,排除A;该地区太阳辐射量较大,且日变化明显,因此该日有可能晴朗少云,B正确;无法判断该日当地正午日影是否年内最短,排除C;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日当地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日当地应日出东北,排除D。]
10.C 11.D 12.B [第10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气温度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直接能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不同季节,受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影响,太阳辐射存在差异,导致地面辐射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冬季太阳辐射弱,地面辐射弱,气温低。第11题,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200 hPa等压面,气压低,海拔较高,大气受近地面影响小,获得地面辐射少,不同季节白天平均气温差异小。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季到达青藏高原地面的太阳辐射最多,由于地表增温比周围大气快,温度高于周围大气,形成热源,高原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该低压与海洋上高气压(或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之间的气压差非常大,从而加强夏季风。](共52张PPT)
主题4
大气受热过程
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
精讲点拨
模拟预测
真题演练
内容索引
1.大气受热过程
精讲点拨
PART ONE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方式 特点
吸收 具有选择性:紫外线被臭氧吸收;红外线被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可见光很少被吸收
散射 光线在遇到空气分子等粒子时,会产生改变方向的散射现象。粒径小的物质散射能力更强,粒径大的物质散射不具有选择性
反射 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地面辐射(长波的红外线),避免了地面辐射大量散失到宇宙空间。
②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2.利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自然现象
(1)地面温度的高低
角度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多少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集中,地温高
反射率 反射率大(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吸热少
比热容 比热容大(水域>砂石),吸热慢,白天气温低
(2)气温的高低
角度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纬度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气温高
地势高低 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天气状况 晴天光照强,气温高
日照时间 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 大气密度 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和保温效果差),气温低
大气成分 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含量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
(3)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4)大气的保温作用由大气逆辐射来实现,常用其强弱解释夜晚的自然现象
(5)昼夜温差的大小
3.保温作用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真题演练
PART TWO
(2024·广东地理)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下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
2
3
4
5
6
7
8
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1
2
3
4
5
6
7
8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2~4月降水量远小于7~9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较少,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
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
与7~9月相比,西双版纳2~4月离太阳直射点更远,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
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1
2
3
4
5
6
7
8

(2024·广东地理)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下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
2
3
4
5
6
7
8
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
林冠层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错误;
1
2
3
4
5
6
7
8
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在不同月份均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月份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始终是大气的热源,C错误;
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有效辐射
夏季较冬季小,故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
1
2
3
4
5
6
7
8
(2024·1月浙江选考)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 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 600米,2012年上升到5 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3~4题。
3.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

1
2
3
4
5
6
7
8
土壤温度升高说明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即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大于地面辐射的热量亏损而增温,D正确;
从题干“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可知,地面辐射增强,A错误;
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升温,大气辐射增强,B错误;
太阳辐射比较稳定,C错误。
(2024·1月浙江选考)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 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 600米,2012年上升到5 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3~4题。
4.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植被上限上升说明热量条件改善,雪线升高,A错误;
山地垂直带谱上限植被一般为苔原,不是高山草甸,B错误;
因热量条件改善,山地自然带数量可能增加,C错误;
随着水热条件改善,林线升高,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5.在图a中,符合图b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
2
3
4
5
6
7
8

(2023·广东地理)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4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5~6题。
1
2
3
4
5
6
7
8
图b示意时刻长沙位于晨线西侧,处于夜半球,近地面无法接收到太阳辐射,因此近地面太阳辐射接近于0,C、D错误;
随着地球的自转和气球的上升,气球会突然进入白昼阶段,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从0突然增加;随着太阳高度越来越高,气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也逐渐增大,①线符合,选A。
6.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A.CO2量减少 B.空气温度降低
C.大气越稀薄 D.人类干扰越小
1
2
3
4
5
6
7
8

(2023·广东地理)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4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5~6题。
1
2
3
4
5
6
7
8
白昼期间气球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海拔逐渐升高,大气变稀薄,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变弱,故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增多,C正确;
CO2主要吸收红外线,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气温高低不影响太阳辐射的多少,本次探测活动没有显示人类活动干扰,A、B、D错误。
6
1
2
3
4
5
7
8
(2023·1月浙江选考)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右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完成7~8题。
6
1
2
3
4
5
7
8
7.若甲地上空1 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
1
2
3
4
5
7
8
四幅图均为近地面附近等压线,且数值a>b>c>d,可以判断①图的甲地大致
为偏东风,②图中的甲地为东南风,③图中的甲地为偏南风,④图中的甲地为西北风,选D。
6
1
2
3
4
5
7
8
8.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层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 
②云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 
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 
④云顶水汽蒸发,冷却剧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
1
2
3
4
5
7
8
夜间,海面上的云层强烈对流,说明云层内部有较大温差,且云层底部温度高、顶部温度低。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温度较高,①正确;云顶远离地面,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温度偏低,②正确;云底向下垫面辐射,会降低云层底部的温度,与温度高的要求不符,③错误;云顶是云
层中最冷的区域,温度最低,水汽蒸发微弱,甚至没有水汽蒸发,由此导致的降温幅度很小,④错误。故①②正确,选A。
(2024·江西吉安联考)绿洲生态系统应对干旱气候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独特的小气候特征统称为“绿洲效应”。绿洲效应存在“冷岛”和“暖岛”效应双重特性。下图表示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绿洲不同季节绿洲效应强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模拟预测
PART THREE
1.关于绿洲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四季均表现为“冷岛”效应
B.冬季“冷岛”效应强度最大
C.冬季表现为“热岛”效应
D.四季绿洲效应强度逐年增强

1
2
3
4
5
6
7
10
11
12
读图可知,各季节绿洲效应强度均低于0 ℃,说明四季均表现为“冷岛”效应,A正确、C错误;
结合柱状图可知,夏季“冷岛”效应强度最大,B错误;
结合春季不同年份的柱状图可知,春、秋季绿洲效应强度并未逐年增强,D错误。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2024·江西吉安联考)绿洲生态系统应对干旱气候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独特的小气候特征统称为“绿洲效应”。绿洲效应存在“冷岛”和“暖岛”效应双重特性。下图表示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绿洲不同季节绿洲效应强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
2.下列因素中,对夏季绿洲效应强度影响最大的是
A.太阳辐射 B.植被盖度
C.东南季风 D.能源消耗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读图可知,夏季绿洲效应强度最强,且表现为“冷岛”效应。夏季,绿洲地区的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覆盖度高,降温效应明显,使得绿洲地区与周边沙漠地区的温差较大,导致夏季的绿
洲效应强度最强,B正确;
绿洲与周边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差不大,并未在绿洲处减少,A错误;
河西走廊处在非季风区,基本不受东南季风影响,C错误;
能源消耗增多会增加废热排放,使得区域增温,D错误。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2024·江西吉安联考)绿洲生态系统应对干旱气候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独特的小气候特征统称为“绿洲效应”。绿洲效应存在“冷岛”和“暖岛”效应双重特性。下图表示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绿洲不同季节绿洲效应强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
3.维持绿洲“冷岛”效应的可行措施是
A.增加农田灌溉用水量
B.扩大耕地面积
C.绿洲外围营造防护林
D.禁止开采地下水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绿洲外围营造防护林可以有效防止绿洲外围地带荒漠化,利于维持现有绿洲面积,维持绿洲“冷岛”效应,C正确;
干旱区水资源缺乏,增加农田灌溉用
水量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破坏,A错误;
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植被,不利于维持绿洲“冷岛”效应,B错误;
禁止开采地下水与实际不符,D错误。
8
9
4.哈尔滨冰雪游火爆的主要原因是
A.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及服务意识增强
B.当地冰雪资源的唯一性
C.较少的人流及旅游价格相对便宜
D.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
1
2
3
4
5
6
7
10
11
12

(2024·安徽铜陵模拟)2024年元旦假期至春节期间,哈尔滨凭借冰雪游火爆出圈。一般每年11月,哈尔滨开始利用往年存冰和新采松花江冰搭建冰雪大世界。盖有“被子”露天堆放的存冰(下图),是次年搭建冰雪大世界的重要冰源。完成4~6题。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哈尔滨冰雪游火爆的主要原因是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及服务意识增强,再通过口碑宣传,游客数量增加,A正确;
冰雪资源在东北很多城市均有,不是哈尔滨独有,B错误;
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游客少、价格便宜,有利于吸引游客,但不是主要原因,C、D错误。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5.人们用“被子”覆盖存冰,主要影响了
A.地表反射率
B.存冰受热条件
C.下垫面形态
D.太阳辐射强度

(2024·安徽铜陵模拟)2024年元旦假期至春节期间,哈尔滨凭借冰雪游火爆出圈。一般每年11月,哈尔滨开始利用往年存冰和新采松花江冰搭建冰雪大世界。盖有“被子”露天堆放的存冰(下图),是次年搭建冰雪大世界的重要冰源。完成4~6题。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覆盖“被子”可有效减少存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改变了存冰受热条件,有效缓解存冰融化现象,B正确。
“被子”覆盖存冰使地表反射率和下垫
面形态有改变,但主要是减少了直接照射地表的太阳辐射,A、C错误;太阳辐射强度没有改变,D错误。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6.近年来,哈尔滨存冰成本持续升高,与其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地表蒸发加剧 B.降水增多
C.大气成分变化 D.地租涨价

(2024·安徽铜陵模拟)2024年元旦假期至春节期间,哈尔滨凭借冰雪游火爆出圈。一般每年11月,哈尔滨开始利用往年存冰和新采松花江冰搭建冰雪大世界。盖有“被子”露天堆放的存冰(下图),是次年搭建冰雪大世界的重要冰源。完成4~6题。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哈尔滨存冰成本持续变高有多方面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温室气体显著增高,大气成分发生变化,使得存冰容易融化,C正确;
存冰呈固态,主要是融化(或升华)导致其变少变薄,而不是地表蒸发,A错误;
存冰盖有“被子”,降水对其影响不大,B错误;
存冰一般在较为偏僻的地区,地租涨价的可能性不大,D错误。
8
9
7.该地位于
A.准噶尔盆地东部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东部
D.河套平原
1
2
3
4
5
6
7
10
11
12

(2024·安徽黄山模拟)下图为“某日我国某绿洲地表辐射各分量(包含太阳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变化图”,净辐射指地表热量收支状况。据此完成7~9题。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读图可知,a出现在白天,且日变化明显,辐射较强,为太阳辐射;b与a的变化趋势相同,但辐射量较少,为反射短波辐射;d具有一定的日变化,且最高值与a接近但延后,因此d为地表
长波辐射,c为大气长波辐射。该地太阳辐射(a)最高值出现在14时(北京时间),此时地方时为12时,推知该地经度为90°E,结合选项可知,该地应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A正确。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8.该日绿洲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自
A.A B.b C.c D.d

(2024·安徽黄山模拟)右图为“某日我国某绿洲地表辐射各分量(包含太阳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变化图”,净辐射指地表热量收支状况。据此完成7~9题。
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故选D。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9.该日当地
A.午后3时气温最高
B.晴朗少云
C.正午日影年内最短
D.日出东南

(2024·安徽黄山模拟)下图为“某日我国某绿洲地表辐射各分量(包含太阳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变化图”,净辐射指地表热量收支状况。据此完成7~9题。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结合所学知识,陆地一般是午后2时气温最高,排除A;
该地区太阳辐射量较大,且日变化明显,因此该日有可能晴朗少云,B正确;
无法判断该日当地正午日影是否年内最短,排除C;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日当地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日当地应日出东北,排除D。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10.该地对流层不同季节白天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024·广西桂林模拟)青藏高原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作为一个巨大的热源,青藏高原隆起后,可以直接加热对流层的大气,加强亚洲季风环流。下图为“青藏高原某地对流层中不同季节白天平均气温、气压变化图”。据此完成10~12题。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气温度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直接能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不同季节,受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影响,太阳辐射存在差异,导致地面辐射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冬季太阳辐射弱,地面辐射弱,气温低。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11.该地200 hPa等压面不同季节白天平均气温差异较小,是因为该等压面处
A.杂质含量大 B.水汽较少
C.冰雪覆盖 D.海拔较高

(2024·广西桂林模拟)青藏高原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作为一个巨大的热源,青藏高原隆起后,可以直接加热对流层的大气,加强亚洲季风环流。下图为“青藏高原某地对流层中不同季节白天平均气温、气压变化图”。据此完成10~12题。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200 hPa等压面,气压低,海拔较高,大气受近地面影响小,获得地面辐射少,不同季节白天平均气温差异小。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12.青藏高原加强亚洲季风环流最显著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4·广西桂林模拟)青藏高原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作为一个巨大的热源,青藏高原隆起后,可以直接加热对流层的大气,加强亚洲季风环流。下图为“青藏高原某地对流层中不同季节白天平均气温、气压变化图”。据此完成10~12题。
8
9
1
2
3
4
5
6
7
10
11
1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季到达青藏高原地面的太阳辐射最多,由于地表增温比周围大气快,温度高于周围大气,形成热源,高原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该低压与海洋上高气压(或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之间的气压差非常大,从而加强夏季风。
8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