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5 热力环流与风1.热力环流原理的形成及常见形式(1)一个形成过程(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②水平运动——由高压指向低压。(3)三个关系①温压关系下垫面温度低的地方形成高压,温度高的地方形成低压。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③气压分布在同一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形式与对应高空是相反的;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气压降低;高压和低压总是在同一水平面相对而言的。(4)四个关键点(5)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①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②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③城市热岛环流: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2.图解影响风速的因素3.风的影响(选择题1~8题,每小题6分,共48分)(2024·湖北地理)某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下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1~3题。1.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 )A.分选性由好变差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C.分选性由差变好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2.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 )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3.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 )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声污染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2024·广东地理)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 )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5.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D.湖泊效应增强(2023·湖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据此完成6~8题。6.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 )A.海口 武汉 乌鲁木齐 拉萨B.武汉 海口 拉萨 乌鲁木齐C.乌鲁木齐 武汉 拉萨 海口D.武汉 乌鲁木齐 海口 拉萨7.丙地气压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①夏季热,气流辐合 ②夏季热,气流辐散 ③冬季冷,气流辐合 ④冬季冷,气流辐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影响四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理纬度 ②天气状况 ③海拔高度 ④海陆性质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选择题1~6题,每小题6分,共36分)(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城市公园主要由水体和绿色植被等景观构成。城市公园内的气温低于周围都市区气温的现象被称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1~2题。1.夜间冷岛效应更强,主要是因为城市公园( )A.夜间降温慢 B.夜间降温快C.日间气温低 D.日间气温高2.受冷岛效应的影响,公园内部比外部( )A.空气对流更旺盛 B.空气湿度更小C.地表风力更强劲 D.大气层结构更稳定(2024·江西南昌模拟)由于湖陆热力差异,鄱阳湖周边形成明显的湖陆风环流。湖陆风起止时刻具有季节变化。下图是“鄱阳湖甲监测站2010~2015年湖陆风起止时刻及其频次统计图”,四条曲线表示湖风开始、湖风停止、陆风开始、陆风停止时刻。据此完成3~4题。3.四条曲线中,表示陆风停止时刻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与夏季相比,鄱阳湖冬季湖风起止时刻( )A.开始晚,结束晚 B.开始晚,结束早C.开始早,结束晚 D.开始早,结束早(2024·安徽合肥模拟)下图示意某年8月3日晴天午后我国某绿洲和周边沙漠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据此完成5~6题。5.图示时刻,在距地面1~10米范围内,绿洲地区气温( )A.垂直变率上部较大 B.一直高于周边沙漠C.垂直变率大于沙漠 D.随高度升高而升高6.图示时刻,绿洲地区( )A.空气对流运动弱,利于水分保持B.气压较低,利于干燥气流汇入C.空气对流运动强,利于水分散失D.气压较高,利于湿润气流流入7.(2024·山东滨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2016年6月,图示峡谷地区发生了一次强雷暴大风天气。此次雷暴天气是由于高空西北气流推动冷空气南下后,与当地气团组成不稳定的大气结构,形成飑线(强对流天气带)后产生的天气现象,大风是由飑线发育过程中冷空气快速下沉产生的下击暴流所引发。下图分别示意该地等高线地形、新田观测点此次天气过程的气象要素变化。(1)判断新田站观测点飑线出现的时间,并指出判断依据。(2)分析此次天气过程中飑线的形成条件。(3)此次天气过程中,分析峡谷地形对大风的影响。主题5 热力环流与风真题演练1.D 2.B 3.C [第1题,由图中注记可知,分选系数数值越小,表示分选性越好。图中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分选系数先变大后变小,说明分选性由好变差再变好,A、C错误;由文字材料可知,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可推测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力搬运作用逐渐减弱,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平均粒径由粗到细,D正确、B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说明近地面沙漠气压高于绿洲,沙漠温度低于绿洲,可推测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B正确、A错误;由材料可知,冬季晚上绿洲风和沙漠风频次相当,说明冬季夜晚有时吹绿洲风,有时吹沙漠风,若绿洲“冷岛效应”显著,则以绿洲风为主,若绿洲“热岛效应”显著,则以沙漠风为主,C、D错误。第3题,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由材料可知,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故可推测绿洲风搬运沙物质向绿洲外输送,将部分沙物质运移回沙漠,从而改善绿洲的生态环境,C正确;绿洲风对噪声和光照影响不大,且噪声和光照也不是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A、D错误;绿洲风会将绿洲的水汽向外输送,不能给绿洲地区带来降水,B错误。]4.C 5.A [第4题,下行气流在P地与上行气流相遇,受到上行气流的阻挡而减弱,A错;P地位于阳坡,加上暖季气温偏高,冰川融水增多,流水作用增强,B错;上行、下行气流在P地交汇,上行气流途经山下的河流、湖泊,气流暖湿,与下行气流相遇后被抬升,形成局部降水,C正确;焚风效应强弱取决于空气湿度、下沉距离,与气流相遇没有关系,D错。第5题,暖季午间气温高,冰川融化吸热,导致冰川表面空气冷却,下行气流势力增强,下行气流将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低海拔地区,P地受到冰川冷却效应影响,导致年均气温趋于降低,A正确;因下行气流是来自高海拔的冷气流,P地附近冰川消融会减慢,B错;下行气流势力加强,与上行气流相遇的地点会向P地下游方向推移,P地则受下行气流的影响,降水减少,C错;来自湖泊表面的大气挟带湖面蒸发的水汽上行,在P地与下行气流相遇形成降水,因下行气流势力增强,两股气流交汇地点下移,P地附近湖泊效应减弱,D错。]6.B 7.B 8.C [第6题,根据海拔高度对气压数值的影响特征结合选项可知,丙为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的拉萨,丁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的乌鲁木齐;甲、乙同处我国第三级阶梯,海拔高度相差不大,但冬季甲地气压明显高于乙地,而武汉冬季气温显著低于海口,受亚洲高压影响更大,可判断甲地为武汉,乙地为海口。故选B。第7题,根据丙地气压数值显著低于海平面标准气压值,可以判断该地海拔较高。夏季整个大陆上的气柱膨胀,气流辐合上升,使高山高原地区地面以上的气柱质量增加,气压较高;冬季大气冷却,整个大陆上的气柱收缩,使高山高原地区地面以上的气柱质量减少,气流向低海拔辐散,气压较低。高海拔高原的热力性质也进一步加剧了气流的季节性升降运动。故选B。第8题,由前面分析可知,气压年变化与地理纬度、海陆性质、海拔高度等自然地理条件有关,而天气状况主要影响短时期的气象要素,对气压年变化影响不大。故选C。]模拟预测1.C 2.D3.C 4.B [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而言,湖风出现在白天,早晨开始、傍晚结束;陆风出现在夜晚,傍晚开始、早晨结束。再考虑气温的滞后性,可判断①为陆风开始、③为陆风结束,④为湖风开始、②为湖风结束。选C。第4题,湖陆风的转变,实际上是由湖陆热力差异导致的。湖风多发生在白天,冬季白昼短,日出时间较晚,日落时间较早,故湖风开始晚,结束早,选B。]5.D 6.A [第5题,读图,在距地面1~10米范围内,绿洲地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但同一高度下绿洲气温低于沙漠,且整体而言,绿洲在该海拔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幅度较小,其垂直变率小于沙漠,且绿洲气温在该海拔的上部地区变化幅度更小,垂直变率较小,故选D。第6题,图示时刻,绿洲气温较沙漠低,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近地面气流向沙漠流动,不利于沙漠干燥气流汇入,且有可能导致部分水汽从近地面向沙漠散失,B、D错。上空热气流从沙漠向绿洲上空汇集,绿洲“下冷上热”,大气层结构稳定,空气对流运动弱,利于水分保持,A正确,C错。]7.(1)6月4日18:00~20:00。观测点气温骤降、相对湿度猛增、气压陡升。(2)夏季午后,峡谷中的大气受强烈太阳辐射增温,气温偏高;冷空气南下后,峡谷处的高空气温骤降;峡谷处大气形成下热上冷的结构,产生强对流。(3)飑线发育过程中冷空气快速下沉,受地形约束,空气在谷底堆积,谷底气压升高,形成低空大风;峡谷南北走向,限制风向为南北方向;峡谷的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共41张PPT)主题5热力环流与风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精讲点拨模拟预测真题演练内容索引18.5(1)一个形成过程1.热力环流原理的形成及常见形式精讲点拨PART ONE(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②水平运动——由高压指向低压。(3)三个关系①温压关系下垫面温度低的地方形成高压,温度高的地方形成低压。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③气压分布在同一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形式与对应高空是相反的;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气压降低;高压和低压总是在同一水平面相对而言的。(4)四个关键点(5)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①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②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③城市热岛环流: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2.图解影响风速的因素3.风的影响真题演练PART TWO(2024·湖北地理)某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12345678右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1~3题。123456781.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A.分选性由好变差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C.分选性由差变好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12345678由图中注记可知,分选系数数值越小,表示分选性越好。图中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分选系数先变大后变小,说明分选性由好变差再变好,A、C错误;由文字材料可知,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可推测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力搬运作用逐渐减弱,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平均粒径由粗到细,D正确、B错误。123456782.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12345678由材料可知,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说明近地面沙漠气压高于绿洲,沙漠温度低于绿洲,可推测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B正确、A错误;由材料可知,冬季晚上绿洲风和沙漠风频次相当,说明冬季夜晚有时吹绿洲风,有时吹沙漠风,若绿洲“冷岛效应”显著,则以绿洲风为主,若绿洲“热岛效应”显著,则以沙漠风为主,C、D错误。123456783.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声污染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12345678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由材料可知,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故可推测绿洲风搬运沙物质向绿洲外输送,将部分沙物质运移回沙漠,从而改善绿洲的生态环境,C正确;绿洲风对噪声和光照影响不大,且噪声和光照也不是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A、D错误;绿洲风会将绿洲的水汽向外输送,不能给绿洲地区带来降水,B错误。12345678(2024·广东地理)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12345678下行气流在P地与上行气流相遇,受到上行气流的阻挡而减弱,A错;P地位于阳坡,加上暖季气温偏高,冰川融水增多,流水作用增强,B错;上行、下行气流在P地交汇,上行气流途经山下的河流、湖泊,气流暖湿,与下行气流相遇后被抬升,形成局部降水,C正确;焚风效应强弱取决于空气湿度、下沉距离,与气流相遇没有关系,D错。12345678(2024·广东地理)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5.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D.湖泊效应增强√12345678暖季午间气温高,冰川融化吸热,导致冰川表面空气冷却,下行气流势力增强,下行气流将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低海拔地,区P地受到冰川冷却效应影响,导致年均气温趋于降低,A正确;因下行气流是来自高海拔的冷气流,P地附近冰川消融会减慢,B错;12345678下行气流势力加强,与上行气流相遇的地点会向P地下游方向推移,P地则受下行气流的影响,降水减少,C错;来自湖泊表面的大气挟带湖面蒸发的水汽上行,在P地与下行气流相遇形成降水,因下行气流势力增强,两股气流交汇地点下移,P地附近湖泊效应减弱,D错。12345678(2023·湖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据此完成6~8题。6.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A.海口 武汉 乌鲁木齐 拉萨 B.武汉 海口 拉萨 乌鲁木齐C.乌鲁木齐 武汉 拉萨 海口 D.武汉 乌鲁木齐 海口 拉萨√12345678根据海拔高度对气压数值的影响特征结合选项可知,丙为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的拉萨,丁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的乌鲁木齐;甲、乙同处我国第三级阶梯,海拔高度相差不大,但冬季甲地气压明显高于乙地,而武汉冬季气温显著低于海口,受亚洲高压影响更大,可判断甲地为武汉,乙地为海口。故选B。61234578(2023·湖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据此完成6~8题。7.丙地气压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①夏季热,气流辐合 ②夏季热,气流辐散 ③冬季冷,气流辐合 ④冬季冷,气流辐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1234578根据丙地气压数值显著低于海平面标准气压值,可以判断该地海拔较高。夏季整个大陆上的气柱膨胀,气流辐合上升,使高山高原地区地面以上的气柱质量增加,气压较高;冬季大气冷却,整个大陆上的气柱收缩,使高山高原地区地面以上的气柱质量减少,气流向低海拔辐散,气压较低。高海拔高原的热力性质也进一步加剧了气流的季节性升降运动。故选B。61234578(2023·湖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据此完成6~8题。8.影响四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地理纬度 ②天气状况 ③海拔高度 ④海陆性质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61234578由前面分析可知,气压年变化与地理纬度、海陆性质、海拔高度等自然地理条件有关,而天气状况主要影响短时期的气象要素,对气压年变化影响不大。故选C。(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城市公园主要由水体和绿色植被等景观构成。城市公园内的气温低于周围都市区气温的现象被称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1~2题。1.夜间冷岛效应更强,主要是因为城市公园A.夜间降温慢 B.夜间降温快C.日间气温低 D.日间气温高1234567模拟预测PART THREE√1234567夜间降温速度慢,会导致气温更高,A错误;城市公园植被覆盖率较高,夜间降温速度较硬化路面慢,B错误;城市公园植被覆盖率高,白天升温速度慢,日间气温低,使夜间城市公园气温较低,在夜间的城市热岛效应更为严重的情况下,使冷岛效应更强,C正确,D错误。1234567(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城市公园主要由水体和绿色植被等景观构成。城市公园内的气温低于周围都市区气温的现象被称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1~2题。2.受冷岛效应的影响,公园内部比外部A.空气对流更旺盛 B.空气湿度更小C.地表风力更强劲 D.大气层结构更稳定√受冷岛效应影响,公园内部的气温更低,空气对流较弱,大气层结构更稳定,地表风力较弱,A、C错误,D正确;公园内部受植被以及水体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湿度更大,B错误。1234567(2024·江西南昌模拟)由于湖陆热力差异,鄱阳湖周边形成明显的湖陆风环流。湖陆风起止时刻具有季节变化。下图是“鄱阳湖甲监测站2010~2015年湖陆风起止时刻及其频次统计图”,四条曲线表示湖风开始、湖风停止、陆风开始、陆风停止时刻。据此完成3~4题。3.四条曲线中,表示陆风停止时刻的是A.① B.②C.③ D.④√1234567由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而言,湖风出现在白天,早晨开始、傍晚结束;陆风出现在夜晚,傍晚开始、早晨结束。再考虑气温的滞后性,可判断①为陆风开始、③为陆风结束,④为湖风开始、②为湖风结束。选C。1234567(2024·江西南昌模拟)由于湖陆热力差异,鄱阳湖周边形成明显的湖陆风环流。湖陆风起止时刻具有季节变化。下图是“鄱阳湖甲监测站2010~2015年湖陆风起止时刻及其频次统计图”,四条曲线表示湖风开始、湖风停止、陆风开始、陆风停止时刻。据此完成3~4题。4.与夏季相比,鄱阳湖冬季湖风起止时刻A.开始晚,结束晚B.开始晚,结束早C.开始早,结束晚D.开始早,结束早√1234567湖陆风的转变,实际上是由湖陆热力差异导致的。湖风多发生在白天,冬季白昼短,日出时间较晚,日落时间较早,故湖风开始晚,结束早,选B。1234567(2024·安徽合肥模拟)下图示意某年8月3日晴天午后我国某绿洲和周边沙漠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据此完成5~6题。5.图示时刻,在距地面1~10米范围内,绿洲地区气温A.垂直变率上部较大B.一直高于周边沙漠C.垂直变率大于沙漠D.随高度升高而升高√1234567读图,在距地面1~10米范围内,绿洲地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但同一高度下绿洲气温低于沙漠,且整体而言,绿洲在该海拔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幅度较小,其垂直变率小于沙漠,且绿洲气温在该海拔的上部地区变化幅度更小,垂直变率较小,故选D。6.图示时刻,绿洲地区A.空气对流运动弱,利于水分保持B.气压较低,利于干燥气流汇入C.空气对流运动强,利于水分散失D.气压较高,利于湿润气流流入1234567(2024·安徽合肥模拟)下图示意某年8月3日晴天午后我国某绿洲和周边沙漠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据此完成5~6题。√1234567图示时刻,绿洲气温较沙漠低,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近地面气流向沙漠流动,不利于沙漠干燥气流汇入,且有可能导致部分水汽从近地面向沙漠散失,B、D错。上空热气流从沙漠向绿洲上空汇集,绿洲“下冷上热”,大气层结构稳定,空气对流运动弱,利于水分保持,A正确,C错。12345677.(2024·山东滨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6年6月,图示峡谷地区发生了一次强雷暴大风天气。此次雷暴天气是由于高空西北气流推动冷空气南下后,与当地气团组成不稳定的大气结构,形成飑线(强对流天气带)后产生的天气现象,大风是由飑线发育过程中冷空气快速下沉产生的下击暴流所引发。右图分别示意该地等高线地形、新田观测点此次天气过程的气象要素变化。1234567(1)判断新田站观测点飑线出现的时间,并指出判断依据。答案 6月4日18:00~20:00。观测点气温骤降、相对湿度猛增、气压陡升。1234567(2)分析此次天气过程中飑线的形成条件。答案 夏季午后,峡谷中的大气受强烈太阳辐射增温,气温偏高;冷空气南下后,峡谷处的高空气温骤降;峡谷处大气形成下热上冷的结构,产生强对流。1234567(3)此次天气过程中,分析峡谷地形对大风的影响。答案 飑线发育过程中冷空气快速下沉,受地形约束,空气在谷底堆积,谷底气压升高,形成低空大风;峡谷南北走向,限制风向为南北方向;峡谷的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二 主题5 热力环流与风 学案(含解析).docx 专题二 主题5 热力环流与风.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