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三轮冲刺: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 主题12 含沙量与输沙量(课件40张PPT 学案,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地理三轮冲刺: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 主题12 含沙量与输沙量(课件40张PPT 学案,共2份)

资源简介

主题12 含沙量与输沙量
含沙量 输沙量
概念 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的干沙的质量,计量单位为kg/m3或g/m3 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重量,单位为千克或吨
影响因素
产生影响 ①影响水质、透明度的高低及营养盐类的多少,进而影响水生生物;②影响三角洲面积大小和海岸线的进退;③影响土壤肥力和河床深浅,堵塞河道;④影响航运
(选择题1~4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广东地理)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  )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2.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江苏地理)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5.(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356 km2(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选择题1~4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水沙环路曲线可较好地反映流域泥沙输移过程。1976年8月濂水流域发生了一次暴雨,流域内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沙环路曲线呈顺时针(右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暴雨导致该水文站所在河段涨水期内的含沙量(  )
①先增后减 ②先减后增 ③总体大于退水期 ④总体小于退水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推测此次暴雨产生的河流泥沙来源,主要位于该水文站(  )
A.上游河段较远地区
B.上游河段较近地区
C.下游河段较远地区
D.下游河段较近地区
河流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的变化直接反映该流域人类活动和自然应力的影响。下图示意密西西比河下游距入海口较近的某监测站第一时期(1976~1987年)与第二时期(1988~2015年)月均径流量与月均悬沙浓度的关系。据此完成3~4题。
3.与第一时期相比,第二时期月均悬沙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河床趋于平坦 B.河道裁弯取直
C.土壤保持工程 D.流域径流量减少
4.第二时期月均悬沙浓度峰值比第一时期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泥沙粒径 B.河床淤积量
C.河流流速 D.河流径流量
5.(2024·福建宁德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大型引黄灌区簸箕李(图1),是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的主产区。早期簸箕李灌区渠道渠首段淤积严重,当地采用挖沙堆积到周边盐碱地的方式清淤,但加剧了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后改造渠道减轻泥沙淤积(灌区渠道淤积程度受引水流量、纵比降、渠道糙率等因素影响)。1999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后,灌区引水引沙发生较大变化(图2)。近年来,灌区采用远程智能遥控节水灌溉系统等“智慧型水利”设施,取得较好成效。
(1)早期簸箕李灌区渠首段采用挖沙堆积法清理泥沙淤积,简析其有利条件。
(2)为减轻泥沙淤积,说明改造渠首段所采取的工程措施。
(3)指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灌区引沙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4)分析“智慧型水利”设施对灌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影响。
6.(2024·福建福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黄河千年的流淌与沉淀,在入海口形成了中国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湿地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鱼类、鸟类在此栖息,盛产黄河口刀鱼、三疣梭子蟹等。下表为1919~2019年间黄河年均输沙量统计。
年份 1919~1959 1960~1979 1980~1999 2000~2019
输沙量(亿吨) 16 14.7 7.9 2.4
(1)依据表中资料,转绘柱状统计图(要求标注图名及坐标的名称),并概括输沙量的变化特点。
(2)简述黄河湿地的存在对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
主题12 含沙量与输沙量
真题演练
1.A 2.A [第1题,图中流速曲线显示,流量由14 278 m3/s减小为6 888 m3/s时,流速明显降低,并且在边滩体处的流速已经降到0.25 m/s以下,处于泥沙起动流速以下,意味着边滩体处已经不能被流水侵蚀起沙,相反应处于淤积状态,边滩体会增大;深槽区的流速则明显大于0.5 m/s,高于泥沙起动流速,会继续侵蚀河床,选A。第2题,边滩体体积大小取决于冲淤平衡。从图中信息看,近年来的边滩体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流量超过15 000 m3/s 持续的天数也呈减少趋势,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意味着流量变化导致了边滩体的面积减小。流量减小,河流挟带的泥沙数量减少,淤积在边滩体的泥沙数量随之减少,所以边滩体面积减少,选A。近年来,受三峡水库削峰补枯的调节作用,河道水位丰水期会降低,枯水期会升高,B错;河岸护坡工程会降低流速,加大淤积量,边滩体面积会增加,C错;图2显示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天数减少,洪峰流量会减少,D错。]
3.B 4.C [第3题,首先确定潼关站的位置——位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上游流域自然植被恢复,使得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少;大量引水灌溉使地表径流减少,泥沙挟带能力减弱。因此①③说法正确,B项正确。②做法容易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气候变暖是缓慢的,并不能使环境快速发生改变,④说法错误。第4题,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是由于中游大量水库的兴建拦沙能力得到提升,C项正确;地形起伏状况和流域面积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A、B项错误;水土保持工作并非是从2016年才开始,D项错误。]
5.(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3)(任选一区作答即可)
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模拟预测
1.A 2.B
3.C 4.B [第3题,据图可知与第一时期相比,第二时期月均悬沙浓度明显变小。图中悬沙浓度为密西西比河下游某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密西西比河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河床地势变化不大,A错误;河道裁弯取直,河水流速加快,搬运能力增强,悬沙浓度应变大,与图示不符,B错误;土壤保持工程能够有效减小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降低河流悬沙浓度,C正确;据图可知流域内径流量变化较小,D错误。第4题,与第一时期相比,第二时期入河泥沙总量减少。在河流流量增加的过程中,水流冲刷前期沉降于河床的泥沙,使其再悬浮进入水体,致使悬沙浓度增大。由于第二时期河床淤积的泥沙量有限,随着流量继续增大,冲刷量会不断减小,导致水体悬沙浓度呈现降低态势,因此,第二时期月均悬沙浓度峰值比第一时期提前,选B。]
5.(1)劳动力充足廉价(便于使用大型机械),清淤成本低;周边盐碱荒地面积广,可供泥沙堆积空间大;距盐碱荒地近,运输方便;淤积泥沙较为肥沃,利于改良盐碱地。
(2)加大渠道口,采取大流量集中引水;增加渠道纵比降,加大流速,实现泥沙的远距离输送;渠道硬化,降低渠道粗糙度,加大水沙通过能力。
(3)变化:灌区引沙量减少。
原因:小浪底蓄水拦沙,灌区引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引沙量减少。
(4)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人工和管理成本;减轻土壤盐碱化,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6.(1)
变化特点:输沙量不断下降且呈加速趋势。
(2)黄河湿地鱼类品种众多,可以保障渔业安全;黄河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能够吸收和转化大量的污染物,可以保障环境安全;黄河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可以保障生态安全;黄河湿地植被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调节气候,缓解海平面上升及降低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黄河湿地广阔,作为后备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黄河湿地能够调节河流流量,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影响,确保水资源的稳定供应。(共40张PPT)
主题12
含沙量与输沙量
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
精讲点拨
模拟预测
真题演练
内容索引
精讲点拨
PART ONE
含沙量 输沙量
概念 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的干沙的质量,计量单位为kg/m3或g/m3 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重量,单位为千克或吨
含沙量 输沙量
影响因素
含沙量 输沙量
产生影响 ①影响水质、透明度的高低及营养盐类的多少,进而影响水生生物;②影响三角洲面积大小和海岸线的进退;③影响土壤肥力和河床深浅,堵塞河道;④影响航运
真题演练
PART TWO
(广东地理)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
2
3
4
5
1
2
3
4
5
1.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1
2
3
4
5
图中流速曲线显示,流量由14 278 m3/s减小为6 888 m3/s时,流速明显降低,并且在边滩体处的流速已经降到0.25 m/s以下,处于泥沙起动流速以下,意味着边滩体处已经不能被流水侵蚀起沙,相反应处于淤积状态,边滩体会增大;深槽区的流速则明显大于0.5 m/s,高于泥沙起动流速,会继续侵蚀河床,选A。
1
2
3
4
5
2.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1
2
3
4
5
边滩体体积大小取决于冲淤平衡。从图中信息看,近年来的边滩体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流量超过15 000 m3/s 持续的天数也呈减少趋势,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意味着流量变化导致了边滩体的面积减小。流量减小,河流挟带的泥沙数量减少,淤积在边滩体的泥沙数量随之减少,所以边滩体面积减少,选A。
1
2
3
4
5
近年来,受三峡水库削峰补枯的调节作用,河道水位丰水期会降低,枯水期会升高,B错;
河岸护坡工程会降低流速,加大淤积量,边滩体面积会增加,C错;
图2显示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天数减少,洪峰流量会减少,D错。
1
2
3
4
5
(江苏地理)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2
3
4
5
首先确定潼关站的位置——位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上游流域自然植被恢复,使得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少;大量引水灌溉使地表径流减少,泥沙挟带能力减弱。因此①③说法正确,B项正确。
②做法容易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气候变暖是缓慢的,并不能使环境快速发生改变,④说法错误。
1
2
3
4
5
(江苏地理)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
4.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1
2
3
4
5
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是由于中游大量水库的兴建拦沙能力得到提升,C项正确;
地形起伏状况和流域面积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A、B项错误;
水土保持工作并非是从2016年才开始,D项错误。
1
2
3
4
5
5.(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356 km2(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
2
3
4
5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1
2
3
4
5
答案 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1
2
3
4
5
注意设问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高含沙水流”的成因。由图文材料可知,主要的外力是风和流水,中游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形成风沙区;在冬春季节,风会将大量沙尘吹到河道里,提供丰富沙源;结合题干和图2可知,该河主汛期水量大,说明当地降水集中,侵蚀、搬运作用强,致使河流泥沙量增大,形成高含沙水流。
1
2
3
4
5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答案 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1
2
3
4
5
河流的搬运能力主要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由于3月的流量与7月和9月流量相近,因此3月输沙率比7月和9月小的原因主要从河流流速差异的角度回答,而同一地区河流落差是不变的,其流速差异应从河水补给分析。3月,该地降水少,河水主要依靠融雪补给;而7月、9月河水主要靠降雨补给,补给类型的差异导致河水流速的差异,进而影响输沙率。
1
2
3
4
5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1
2
3
4
5
答案 (任选一区作答即可)
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1
2
3
4
5
注意题干要求“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若选择上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则要针对材料中提到的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提出具体措施;中游地区为风沙区,主要从治理风沙的角度回答;下游为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区,且材料中提到下游地区“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应主要从疏浚河道和引洪淤地角度来回答。
(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水沙环路曲线可较好地反映流域泥沙输移过程。1976年8月濂水流域发生了一次暴雨,流域内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沙环路曲线呈顺时针(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
2
3
4
5
6
模拟预测
PART THREE
1.此次暴雨导致该水文站所在河段涨水期内的含沙量
①先增后减 ②先减后增 
③总体大于退水期 ④总体小于退水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5
6
由材料可知,此次观测到的水沙环路曲线呈顺时针,曲线上流量最大数值约为490 m3/s,按照顺时针方向判断,流量增大为涨水期,流量减小为退水期。结合纵坐标进一步判断,涨水期内的含沙量先增加至约2.5 kg/m3,随后下降至约0.7 kg/m3,退水期含沙量则持续下降,涨水期含沙量总体大于退水期。A选项正确。
1
2
3
4
5
6
(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水沙环路曲线可较好地反映流域泥沙输移过程。1976年8月濂水流域发生了一次暴雨,流域内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沙环路曲线呈顺时针(下图)。据此完成1~2题。
2.推测此次暴雨产生的河流泥沙来源,主要位于该水文站
A.上游河段较远地区
B.上游河段较近地区
C.下游河段较远地区
D.下游河段较近地区

1
2
3
4
5
6
该水文站监测到的水沙来源都位于该水文站上游地区。由于含沙量最大的数值出现在涨水期中期,意味着沙峰早于洪峰出现,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较近地区。B选项正确。
1
2
3
4
5
6
河流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的变化直接反映该流域人类活动和自然应力的影响。下图示意密西西比河下游距入海口较近的某监测站第一时期(1976~1987年)与第二时期(1988~2015年)月均径流量与月均悬沙浓度的关系。据此完成3~4题。
3.与第一时期相比,第二时期月均悬沙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河床趋于平坦 B.河道裁弯取直
C.土壤保持工程 D.流域径流量减少

1
2
3
4
5
6
据图可知与第一时期相比,第二时期月均悬沙浓度明显变小。图中悬沙浓度为密西西比河下游某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密西西比河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河床地势变化不大,A错误;
河道裁弯取直,河水流速加快,搬运能
力增强,悬沙浓度应变大,与图示不符,B错误;
土壤保持工程能够有效减小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降低河流悬沙浓度,C正确;
据图可知流域内径流量变化较小,D错误。
1
2
3
4
5
6
河流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的变化直接反映该流域人类活动和自然应力的影响。下图示意密西西比河下游距入海口较近的某监测站第一时期(1976~1987年)与第二时期(1988~2015年)月均径流量与月均悬沙浓度的关系。据此完成3~4题。
4.第二时期月均悬沙浓度峰值比第一时期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泥沙粒径 B.河床淤积量
C.河流流速 D.河流径流量

1
2
3
4
5
6
与第一时期相比,第二时期入河泥沙总量减少。在河流流量增加的过程中,水流冲刷前期沉降于河床的泥沙,使其再悬浮进入水体,致使悬沙浓度增大。由于第二时期河床淤积的泥沙量有限,随着流量继续增大,冲刷量会不断减小,
导致水体悬沙浓度呈现降低态势,因此,第二时期月均悬沙浓度峰值比第一时期提前,选B。
1
2
3
4
5
6
5.(2024·福建宁德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大型引黄灌区簸箕李(图1),是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的主产区。早期簸箕李灌区渠道渠首段淤积严重,当地采用挖沙堆积到周边盐碱地的方式清淤,但加剧了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后改造渠道减轻泥沙淤积(灌区渠道淤积程度受引水流量、纵比降、渠道糙率等因素影响)。1999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后,灌区引水引沙发生较大变化(图2)。近年来,灌区采用远程智能遥控节水灌溉系统等“智慧型水利”设施,取得较好成效。
1
2
3
4
5
6
(1)早期簸箕李灌区渠首段采用挖沙堆积法清理泥沙淤积,简析其有利条件。
答案 劳动力充足廉价(便于使用大型机械),清淤成本低;周边盐碱荒地面积广,可供泥沙堆积空间大;距盐碱荒地近,运输方便;淤积泥沙较为肥沃,利于改良盐碱地。
1
2
3
4
5
6
(2)为减轻泥沙淤积,说明改造渠首段所采取的工程措施。
答案 加大渠道口,采取大流量集中引水;增加渠道纵比降,加大流速,实现泥沙的远距离输送;渠道硬化,降低渠道粗糙度,加大水沙通过能力。
1
2
3
4
5
6
(3)指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灌区引沙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 变化:灌区引沙量减少。
原因:小浪底蓄水拦沙,灌区引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引沙量减少。
1
2
3
4
5
6
(4)分析“智慧型水利”设施对灌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 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人工和管理成本;减轻土壤盐碱化,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1
2
3
4
5
6
6.(2024·福建福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千年的流淌与沉淀,在入海口形成了中国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湿地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鱼类、鸟类在此栖息,盛产黄河口刀鱼、三疣梭子蟹等。下表为1919~2019年间黄河年均输沙量统计。
年份 1919~1959 1960~1979 1980~1999 2000~2019
输沙量(亿吨) 16 14.7 7.9 2.4
1
2
3
4
5
6
答案
变化特点:输沙量不断下降且呈加速趋势。
(1)依据表中资料,转绘柱状统计图(要求标注图名及坐标的名称),并概括输沙量的变化特点
年份 1919~1959 1960~1979 1980~1999 2000~2019
输沙量(亿吨) 16 14.7 7.9 2.4
1
2
3
4
5
6
(2)简述黄河湿地的存在对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
答案 黄河湿地鱼类品种众多,可以保障渔业安全;黄河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能够吸收和转化大量的污染物,可以保障环境安全;黄河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可以保障生态安全;黄河湿地植被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调节气候,缓解海平面上升及降低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黄河湿地广阔,作为后备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黄河湿地能够调节河流流量,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影响,确保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